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985院校 211院校 双一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毕业生数据

183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七轶弦歌、医路芳华。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七十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院训及“海纳百川、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精诚奉献”的学院精神,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齐奋进、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在多项学科综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医学院现拥有黄浦和闵行两个校区。2019年浦东校区项目正式立项。2020年,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盛大开工。2021年全面启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项目建设。历经百余年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拉开了从浦西延伸到浦东,从新天地融入到国际医学园区的序幕。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学院现有教职医务员工42278名,专任教师854名,在职高级职称4912人,博士生导师1007人,硕士生导师1256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8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19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教育部“海外名师”2人。2011年,王振义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实现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包含25个学院(系),12所附属医院。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方向,授予博士学位)和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儿科学、医学检验技术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临床医学八年制(4+4硕博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9年交大医学院高质量完成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医学院作为中国唯一院校接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专家组全程观摩,获得中外专家高度评价。

目前学院有在校生9026名,其中本科3213名,研究生5533名,留学生280名。总体就业率达97%。

作为第一批试点高校,医学院全面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并按照“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的工作原则,在院本部组建了34个教育教学团队,医学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医学院作为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口腔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现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

历年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公开示范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

图书馆总藏书量近10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是国内重点收藏单位,也是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电子文献数据库86个,覆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循证医学等生物医学各领域。此外,图书馆还拥有Primal Pictures、Access Medicine系列等丰富的医学教学科研资源。

医学院率先探索和实践临床医学专业“5+3”及“5+3+X”改革。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效衔接,率先试点开展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021年,新招录住院医师1141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生483名,分别占全市招录总人数的35%和43%。

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医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医学大家等与师生面对面,首推“健康中国”思政课程,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品牌。依托“宣誓、授袍、缅怀、授帽、感恩”五项仪式教育,深化育人内涵,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性开展“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医学思政教育体系。

坚持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医学教育的本质是终身教育出发,新组建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面向医疗卫生大健康行业,依托医学院内外一流的学科和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整合优质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资源。目前,医学院共有4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包括: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以及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脚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拥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9个。

医学院学科综合能力和国际排名显著提升。ESI最新排名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科。2021年5月起,临床医学引文数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百位,目前临床医学发文量全球36位,引文量全球92位,均为国内第一;另有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科。U.S.News最新排行榜中,临床医学、外科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公共和环境及职业健康4个学科国内排名第一,8个学科国内排名前三,11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中,临床医学国内排名第1,口腔医学和基础医学第2,药学第12,护理学第7;QS最新排行榜中,医学全球排名第96,牙科学第69,解剖及生理学第64,药剂学与药理学第70。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成效评价中,临床医学被评为整体建设成效显著,获批申报“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一期建设成效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近一批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临床医学(A+)全国排名第一。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2021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医学院位列学术研究型高校第5名(上海市属高校第一)。

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要求,对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成果转化。持续推进脑科学、肿瘤等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培养储备优秀医学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医学院设立“双百人”计划,着力培养临床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实现临床-临床、基础-临床、医学-理工学科协同创新。组建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医学院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2项。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76项,连续十二年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发表SCIE论文4427篇,其中CNS(含子刊)论文数37篇、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论文数(/含子刊)40篇。2021年,医学院系统共获授权专利数1149项。

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

医学院持续推进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精准医学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免疫创新治疗研究院、数字医学研究院等高水经科研平台建设。已形成优秀人才集聚、重大成果频出的良好局面。

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学院现共有12所附属医院,其中7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连续获批74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2021年,各附属医院门急诊人次达4189.64万,开放床位数21865张,出院人次126.83万,住院手术人次94.07万。拥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6个、上海市级研究所28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学科16个。

目前医学院各附属医院手术人次占全市1/3,治愈疑难杂症患者占全市1/2,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疫情来袭,医学院凸显使命担当。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医学院系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先后派出八批援鄂医疗队,共计569人弛援武汉,派出182名医务人员援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中,医学院系统共有一万二千余名医护人员投身上海市47个集中隔离救治点和定点医院的诊治工作。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峻,医学院积极提供国际物资援助,主动将抗疫中积累的宝贵“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友人,充分展示出交大医学院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2020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携手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着眼于中西医交叉优势学科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交叉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同年10月,成立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慢病防控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将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聚焦“慢病防控”,开展深度合作。12月,与上海开放大学签约合作,未来将共同建设服务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共同推进市民健康与医学素养提升以及共同提升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注重对外交流,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已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64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了广泛的合作。推动加强和世界顶级大学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建 “全健康研究中心”。与12个国家的37所大学开展了约50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本科生短期境外访学比例达50.4%。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稳步发展,2020年顺利通过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目前全国首家唯一获得八年认证期的高校。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中法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医学院办学特色之一。医学院与法国医学院校的合作历史源远流长,自19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院医学院前身——震旦大学医学院成立至今,医学院在与法国一流高校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800余名法语医学人才。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201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里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大学等院校共同创建的“中法联合医学院”正式成立,全面开启医、教、研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标志着医学院的中法医学合作揭开了新的篇章、迈向了新的高度。

2019年,医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携手成立“全球健康学院”,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领军人才。

抚今追昔、知史鉴往,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全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将化梦想为行动,执着医学信念、探索科学真理,凝心聚力、抓住机遇,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为全力创建世界一流的医学院、为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医学试验班
  • 医学检验技术
  • 医学技术类
  • 儿科学
  • 口腔医学
  • 预防医学
  • 临床医学
  • 护理学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本专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和不断调整专业培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对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概论、公共基础科目的学习,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现代化仪器设备,分析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强化医学实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衔接。要求达到熟练掌握医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基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理论与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各科医学检验、医学检验教学及医学科学或生命科学研究工作。
  基础课程 政治、体育、英语、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组织学、病理学、生物统计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课程 寄生虫学、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学、输血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外语、实验室管理、临床医学概要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素养、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较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麻醉、生命机能监测、调节和控制、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诊疗等工作的医学初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麻醉学为主干学科。开设课程主要有英语、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学、麻醉设备学、麻醉解剖学等。


毕业去向:可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复苏、术后监测、疼痛诊疗、药物依赖戒断治疗、生理机能调控等工作;可到各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学位授予:医学学士


  学科:医学
  门类:口腔医学类
  专业名称:口腔医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与预防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2.掌握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
  3.具有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的能力;
  4.具有口腔修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般操作技能;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口腔医学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主要课程:物理学、生物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等学科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36-42周。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学科:医学
  门类:预防医学类
  专业名称:预防医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
  2.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
  3.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5.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熟悉健康教育工作;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学科:医学
  门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常见病名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
  3.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安排一般不少于48周。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护理人才。通过培养,掌握护理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护理学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及急、难、重症护理治疗原则和临床护理。毕业后能够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及临床护理工作。
  主干课程 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人文学科
  主要课程 伦理学、心理学、医学美学、计算机应用、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人体解剖学、预防医学、生理学、护理导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成人护理(内、外科)、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社区和康复护理等。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0    本科毕业人数:183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医学试验班 儿科学 临床医学 护理学 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技术类 口腔医学 预防医学
北京 0 0 0 0 0 0 0 0
天津 6 0 0 0 0 0 0 0
河北 5 1 3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2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5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20 62 0 0
江苏 0 3 6 0 0 0 1 7
浙江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4 8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1 0 0 0 0 0
广西 0 0 0 8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5 0 0 0 0
贵州 0 0 0 7 0 0 0 0
云南 0 0 3 6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陕西 6 1 4 0 0 0 0 0
甘肃 0 0 0 4 0 0 0 0
青海 0 0 2 0 0 0 0 0
宁夏 1 0 2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