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211院校 双一流
河海大学
毕业生数据

7374

2026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双一流”建设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占地面积2462亩。

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河海求学,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历经江苏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组、中央大学水利系、南京大学水利系等多次更名)。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为首任院长。1960年,学校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题写了校名。

学校设有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能源与电气学院、信息学部、力学与材料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河海里尔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专业院系和大禹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截止2021年9月,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55912名,其中研究生15642名,普通本科生20502名,成人教育学生18591名,留学生1177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353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540名,博士生导师596名;现有院士5人(其中外籍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5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名,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计划培养对象逾300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团队22个。

学校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校之一。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世界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以优异成绩获评A+;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位列位列A-,跻身全国前10%;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学科获评B+,位列全国前20%。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0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42个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71个本科专业。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培养了25万余名毕业生。学校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导向,大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2012-2019年教师教学竞赛总成绩位列全国第18名,2019年学生学科竞赛总成绩位列全国第33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江苏省2019年度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获评A等。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保障国家水安全为己任,聚焦大江大河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紧密结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南水电开发、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实现一系列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产出。2010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00余项。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是国家首批授权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高校,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千名各类人才,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学位联授、中外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海外办学,服务企业国际化战略,加强人才定制化培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我国海外工程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

开启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河海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校训精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十四五”规划愿景,深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朝着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昂首迈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英语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水利类
  • 法学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机械工程
  • 机器人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应用物理学
  • 地质工程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海洋技术
  • 土地整治工程
  • 智慧水利
  • 法语
  • 广播电视学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交通工程
  • 地理信息科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工业设计
  • 智能制造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工程管理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会计学
  • 人工智能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数学类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类
  • 金融工程
  • 金属材料工程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市场营销
  • 社会学
  • 土地资源管理
  • 工商管理
  • 财务管理
  • 工程力学
  • 自动化
  • 思想政治教育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环境生态工程
  • 人力资源管理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水务工程
  • 农业水利工程
  • 应急管理
  • 水利水电工程
  • 环境科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通信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土木工程
  • 测绘工程
  • 海洋科学
  • 环境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 由两 院院士严岂教授于 1952 年创建, 是我国同类 专业中建设最早、 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 学科实力全国领先。 培养具有 口、航道及海 岸工程方面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和施工管理能 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面向全国交通、水利 等 行 业 各 大 设 计 院 、 科 研 所 、 工 程 施 工 及 管 理 单位、高等学校等,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省市, 平均一次就业率高达 98.5%。

培 养 具 有 一 定 的 翻 译 技 能 , 掌 握 第 二 外 语 、 金 融 英 语 等 知 识 , 具 备 较 高 的 英 语 语 言 运 用与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从事 各项英语语言工作,每年有 15%的优秀毕业生 免试保送国内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就业率 在 96%以上,主要任职于各类学校、政府部门、 外贸、金融、边防、海关、中外企业等单位。

国 家 级 特 色 专 业 。 培 养 具 备 电 力 系 统 运 行、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器、自动化控制等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 可在电力公司、发电公司、电力和水利设计院、 研 究 所 以 及 其 他 领 域 从 事 电 气 工 程 及 其 自 动 化方面的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科技开发 及教学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具备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 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能 够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和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国 家 的 需要的法律工作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 以选择继续深造或到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仲 裁 机 构 、 律 师 事 务 所 、 公 证 处 等 法 律 服 务 机 构 以及企事业单位法务部门从事法律实务工作

江 苏 省 品 牌 专 业 。 培 养 具 有 城 市 给 水 工 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 水 工 程 等 方 面 基 本 理 论 和 专 业 知 识 的 市 政 工 程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规划 部 门 、 经 济 管 理 部 门 、 水 利 部 门 、 市 政 部 门 、 城 建 部 门 、 设 计 单 位 、 科 研 单 位 、 高 等 院 校 、 工 矿 企业等从事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 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

专业代码:080907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除开设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及平台课程外,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含脑科学、生命科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原理、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仿真建模与MATLAB、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获取技术、智能管理等。本专业按照本科生、研究生相衔接的培养方案,由专业中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提高性的课程,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先行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并接受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另外,我们还为本科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 相近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论文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系统方法、传感信息处理等科学与技术,进行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优化、控制、组织等并完成系统集成的,具有相应工程实施能力,具备在相应领域从事智能技术与工程的科研、开发、管理工作的、具有宽口径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及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夯实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加强智能科学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技能;3.掌握人工智能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保养知识;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5.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前沿技术;6.具有搜索收集信息的能力。

培养目标:机械工程是一个宽口径的机械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机械工程基本理 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 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机械工程领域里从事设计、制 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从事机械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 知识;

2.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机械工程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综 合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基本能力;

4.掌握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基本工艺操作等各种技术、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 能力;

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对机械工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 计的初步能力;

6.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合作 精神、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7.了解与机械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识,具有一定 的国际视野,正确认识机械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核心知识领域: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工程 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与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毕业 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工程测控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传 动与控制技术实验、机械制造基础实验、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实验、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实验、制造 装备和过程自动化技术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 “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 珠”,是国家“十三五”建设规划的十大战略支柱 产业之一。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河海大学为适应 新时期国家产业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 依托我 校 在 机 器 人 领 域 的 学 科 优 势 而 设 立 的 本 科 专 业。 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工智能和“中 国制造 2025” 工 业 大 环 境 下 , 具 有 较 强 实 践 能 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机器人系统开发与工程 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拔尖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 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 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 程科学知识;

3.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理 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 并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 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物联网技术体系、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 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理论学时+实验或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5 +18学时)、RFID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网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物联网软件设计 (27 +18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54学时)、物联网中间件设计(27 +18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 设计(54学时)、嵌入式系统与设计(45 +18学时)、传感器微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6+36学 时)、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定位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 (45 +18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36学时)、计算机网络(54学时)。

示例二:物联网工程概论(30学时)、物联网算法基础(60 +15学时)、物联网硬件基础(60+ 15学时)、传感网与微操作系统(45 +15学时)、物联网安全与隐私(30学时)、无线单片机与协议 开发(60+15学时)、JAVA语言程序设计(30 +15学时)、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20 +10学时)、物 流管理信息系统(30+15学时)、RFID系统(30学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20 +10学时)、多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60学时)、云计算(30学时)、物联网与智慧思维(30学时)、移动人机交互 技术(30学时)、社会计算(30学时)。

示例三: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体系结构(40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6+10 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40+10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40 +12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40+10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5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0 +14学时)、RFID与智能卡 技术(40+10学时)、物联网控制技术与应用(40+14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40 +14学时)、传感 器网络及应用(40 +14学时)、网络规划与设计(40 +14学时)、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40+10学 时)、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40+14学时)、软件集成与服务计算(40+1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实验、传感网实验、物联网通信实验、物联网数据处理实验、物联网工 程规划与设计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遥感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 识和基本理论,能在测绘、国土、国防、林业、农业、海洋、资源、环境、交通和规划等领域从事传感 器的集成与设计、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 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遥感传感器原理、遥感对地观测机理、遥感数据分析处理和 遥感技术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遥感传感器集成、遥感野外数据采集、遥感影像判读 与解译、遥感专题制图、航空航天测绘、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遥感应用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基 本训练,掌握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地形测绘、专题信息提取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数学、物理、地理、电子、计算机、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 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传感器的集成、遥感对地观测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的应用等 技术;

3.具有利用遥感数据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 务的初步能力;

4.熟悉测绘、遥感、航空航天和计算机等领域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 略等有关政策与法规;

5.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文献,具有 一定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部分构成。通识教育 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实践训练等;专业教育包 含专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验与实践训练等,涵盖物体几何与辐射特性、电磁波及其大气 传输、卫星轨道与遥感平台、传感器成像机理、影像获取与传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和地理空间 信息等核心知识领域;综合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社情国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 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5学时)、遥感物理基础(36学时)、摄影测量基础(72学 时)、数字图像处理(45学时)、遥感原理与应用(54学时)、遥感图像解译(36学时)、地理信息系 统原理(45学时)、GPS原理及其应用(45学时)、航空与航天数据获取(45学时);成像传感器原 理(72学时)、微波遥感(36学时)、遥感应用模型(45学时);数字摄影测量(72学时)、近景摄影 测量(45学时)、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36学时);空间数据库(54学时)、空间分析(45学 时)、网络GIS(54学时)。

示例二:地图学(56学时)、遥感原理及应用(40学时)、摄影测量学(40学时)、地理信息系 统原理(48学时)、遥感解译与制图(32学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40学时)、数字摄影测量(24 学时)、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40学时)、微波遥感(40学时)、普通地质学(32学时)、自然地 理与地质学(40学时)、地质遥感(32学时)、国土资源遥感(32学时)、遥感应用模型(48学时)。

示例三:遥感原理与方法(54学时)、微波遥感(36学时)、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36 学时)、数字摄影测量(45学时)、GIS原理(45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5学时)、大气物理与大 气探测(45学时)、地学数理方法(45学时)、人文地理(45学时)、自然地理(45学时)、遥感地学 分析(36学时)、大气遥感(45学时)、雷达与卫星气象学(45学时)、3S气象应用(3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学综合实习、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习、传感器原理课程实习、遥感 影像判读与解译实习、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定量遥感基础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实 习、遥感专题图制作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践能力:地物光谱及相关数据的野外采集、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航空航天 测绘产品生产、遥感应用综合实践设计与实现、生产项目设计与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 养 具 有 扎 实 的 物 理 学 基 础 和 电 子 计 算 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可在科 研 院 所 、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 电 力 企 业 及 其 它 相 关 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等,也可在物理学、通 信 工 程 、 电 气 工 程 、 材 料 科 学 及 其 它 相 关 学 科 方向继续深造

江苏省特色专业。 培养具有地质工程科学 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从事水利、土建、交通等工 程勘察评价、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各类资源勘 察评价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建 筑、交通、水利水电、电力、化工、国防等系统从事 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等工作。 近年来 毕业生供需比 1:9,就业率接近 100%。

专业代码:081903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海洋科学导论、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等。 相近专业: 海洋科学 海洋技术 海洋管理 船舶与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与技术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海上实习,毕业论文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将学习到海洋水产、海洋油气开发、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等知识,成为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工程评价方法,具有从事海洋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海洋高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工程评价方法,具有从事海洋开发的基本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我国海洋科技、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5.了解海洋资源技术的发展动向,能跟踪国际海洋资源技术的发展方向;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正 确的海洋观,掌握技术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海洋高新技术应用、开发和研究能力,能 从事海洋观测、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信息传输与处理、海洋工程检测、海洋仪器设备研制等 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探测、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信息传输与处理、海洋 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根据技术应用领域和应用技术特点选择学习海洋物理 技术(海洋声学技术、海洋光学技术)、电子仿真技术、信号传感技术、海洋化学技术、海洋生物技 术、海洋遥感监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形成在特定领域应用、研究和开发海洋技术的基本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海洋意识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科学 素养;

2.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特定海洋技术 领域的专门化系统知识;

3.掌握海洋探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 握特定领域海洋工程专门技术;

4.具有开展海洋领域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的基本能力;

5.熟悉我国海洋领域科技研发、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 规,了解国际上海洋领域高新技术及知识产权情况,能够科学合法地应用国内外先进海洋技术开 展海洋探测和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6.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海洋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进行 海洋领域技术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7.具有一定的海洋领域技术应用和技术更新设计能力、技术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和论文撰写 与学术交流能力;

8.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海洋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海洋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物理技术、海洋化学技术、海洋生物技术、 海洋遥感监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

设海洋声学技术、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技术、海洋遥感与GIS技术3个课程模块,共同核心 课程为:数学物理方法(96学时)、海洋学Ⅱ(48学时)、信号与系统(64学时)。

(1)海洋声学技术课程模块:声学基础(80学时)、水声学原理(80学时)、声学测量(32学 时)、海洋探测与数据处理(64学时)、声学基础实验(48学时)、水声专业实验(48学时)。

(2)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技术课程模块:光电技术(48学时)、光电技术专业实验(48学 时)、激光原理与技术(48学时)、海洋光学导论(48学时)、光谱学(48学时)、海洋光学专业实验 (48学时)。

(3)海洋遥感与GIS技术课程模块:数字图像处理(48学时)、海洋遥感(48学时)、地理信 息系统原理及其海洋应用(48学时)、海洋测绘(48学时)、海洋遥感专业实验(48学时)、海洋 GIS专业实验(48学时)。

2.示例二

设海洋声学与信息工程方向、海洋生物技术方向两个方向课程,共同核心课程为:海洋科学 导论(水文部分)(48学时)、无机化学(84学时)、海洋生物学基础(39学时)、海洋地质学(32学 时)、海洋生态学(48学时)、海洋科学导论(化学部分)(32学时)。

(1)海洋声学与信息工程方向:数学物理方法(94学时)、声学基础(48学时)、水声学(48 学时)、海洋信息实验l(单片机实验)(48学时)、海洋信息实验2(声学及水声学实验)(48学 时)、海洋水文调查原理与方法(含实验)(32学时)、信号与系统(48学时)、数字信号处理(64学 时)、数字信号处理实验(48学时)。

(2)生物技术方向:海洋生物分类学(48学时)、生物化学(48学时)、海洋生物分类学实验 (48学时)、生物化学实验(48学时)、有机化学实验(60学时)、海洋微生物学(32学时)、海洋微 生物学实验(48学时)、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48学时)、海洋生物技术专门化实验(112学 时)。

3.示例三

分为海洋技术和海洋技术(海洋测绘方向)。

(1)海洋技术专业:海洋科学导论(32学时)、空间测量与制图(48学时)、遥感原理(32学 时)、地理信息系统(32学时)、声学基础(48学时)、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48学时)、遥感数字图 像处理(32学时)。

(2)海洋技术(海洋测绘方向):空间测量与制图(48学时)、工程测量学(48学时)、海图学 (48学时)、海洋科学导论(32学时)、遥感原理(32学时)、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48学时)、声学 基础(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32学时)、大地测量学(48学时)、海道测量学(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海洋学实习、电子(或信息)通用技术实习、特定领域海洋技术专门化 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科技创新性实验活动等。

主要专业实验:声学技术系列课程实验、光学技术系列课程实验、遥感技术系列课程实验、电 子技术系列课程实验、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实验、化工技术系列课程实验、海水养殖技术系列课程 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以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平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具备土地整治学、农田水利学、土地资源学、生态学等基本理论,具有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等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土地调查评价、测绘技术和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胜任新时期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从事土地整治相关实践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201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设立土地整治工程专业,2020年河海大学获批增设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同年开始招生。土地整治早在2017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颁布时就上升至国家战略,也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支撑,本专业瞄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国家需求,突出水利背景与工程的办学特色,实现“水”与“土”的结合,培养从事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农业水土资源管理、田园综合体规划、农田生态治理与防护等方向的土地整治工程人才。
智慧水利是指利用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防洪等水利环节进行智慧化管理。主要包括:新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即信息传感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多部门多源信息的监测与融合(包括气象、水文、农业、海洋、市政等多部门,天上、空中、地面、地下等全要素监测信息的融合应用)和系统集成及应用(即集信息监测分析、情景预测预报、科学调度决策与控制运用等功能于一体)等三个方面。

培养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熟练的法 语语言技能、掌握第二外语(英语)基础知识和 技 能 、 具 备 较 高 的 法 语 文 学 鉴 赏 、 写 作 与 翻 译 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法语语言文 学 、 翻 译 和 文 化 等 领 域 从 事 学 术 研 究 , 也 可 从 事涉外工程、商务活动等翻译工作。 就业部门 包括各类学校、政府部门、外贸、金融、海关、中 外企业等单位

河海大学特色专业培育点。 培养具备新闻 学 、 广 播 电 视 学 等 相 关 基 本 理 论 , 具 有 广 播 电 视 节 目 策 划 、 编 辑 、 采 访 、 管 理 、 节 目 主 持 等 方 面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广播电视 等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访和编辑、 播音主持、 节 目 策 划 、 节 目 编 导 和 制 作 等 工 作 , 或 在 企 事 业 单 位 、 网 络 公 司 、 党 政 机 关 的 宣 传 部 门 从 事 宣传、文 等工作。

培 养 掌 握 自 然 地 理 、 水 资 源 、 水 环 境 与 水 生态理论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突出水资 源保护、水环境监测、水生态修复等专业特色。 学 生 毕 业 后 可 在 水 利 、 水 务 、 环 保 、 国 土 资 源 、 能 源 、 交 通 、 城 建 、 农 林 、 教 育 等 部 门 从 事 与 水 资 源 、 水 环 境 、 水 生 态 及 城 乡 规 划 管 理 等 有 关 的 勘 测 、 评 价 、 规 划 、 设 计 、 施 工 、 管 理 、 教 学 与 科学研究等工作。

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 培养具备 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物流规划与管理、交 通设计与交通土建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 分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 养。 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部门从事交通规划设 计、交通管理、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以在公路、航 运、市政等部门从事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

江苏省特色专业。 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 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科学技术 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 院 校 从 事 教 学 或 在 水 利 、 能 源 、 交 通 、 城 乡 建 设、 区域规划等领域从事相关的应用研究、技 术开发、生产管理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和创新意识,适应社 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该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研 究、设计、建造、检验、维修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学等方面 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工程制图、力学分析、结构设计、工艺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工程管 理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形成研究、设计和建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掌握数学、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船舶和海洋结构物的力学分析方法、设计建造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4.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设计、制图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5.熟悉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法规制度、行业要求、海事公约和规范标准;

6.了解船舶和海洋工程开发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先进设计制造理念;

7.具有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建造和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 的基本能力;

8.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主干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

核心知识领域:力学、工程图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建造工艺、结构物性能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理论力学(68学时)、材料力学(68学时)、工程图学(34学时)、船舶动力系统( 51 学时)、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设计(51学时)、现代造船技术(43学时)、船体构造与制图(51学 时)、船舶流体力学(68学时)、船舶结构力学(68学时)、船舶设计原理(51学时)、船舶原理I、 Ⅱ(119学时)。

示例二:理论力学(72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工程图学(70学时)、流体力学(72学 时)、船舶结构力学(64学时)、船舶图形学(64学时)、船舶静力学、阻力、推进、耐波性(192学 时)、船舶设计原理(56学时)、船舶建造工艺(56学时)、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56学时)、海洋平 台设计原理(32学时)。

示例三:理论力学(56学时)、材料力学(72学时)、工程图学(48学时)、流体力学(56学 时)、船舶结构力学(40学时)、船海工程构造与制图(48学时)、船舶静力学、快速性(112学时)、 船舶设计原理(40学时)、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40学时)、船舶建造工艺(4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性实践活动。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力学实验、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性能试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力 学试验、专业综合性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 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 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传播设计、人机 交互设计、环境与展示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业设计师 后备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工业设计的原理、程 序、方法以及设计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适当处理工业设计与环境、用户、市场、功能、造 型、色彩、结构、材料、工艺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综合地表现在产品及服务设计上的基本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业设计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创新与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 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艺术素养;

2.具有从事工业设计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相关的技术和社会发展 趋势;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设计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 设计表现、设计历史及理论、人机交互、设计材料及加工、数字及实体模型制作、可持续设计、服务 模式及商业模式设计等基础知识;

4.有较强的设计表现技能、动手能力、美学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互联网、多 媒体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在了解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科学理论,分析、提出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能够参与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策划、设计、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6.熟悉工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法规、安全及环保的政策、规范和标准;

7.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与理论前沿;

8.具有较好的设计管理能力、不同专业和学科间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对危机 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设计学、机械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知识体系由4个核心知识领域构成,即基础知识领域,包括工业设计 的基本原理、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工业设计表达;理论知识领域,包括工业设计历史与理论、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心理学、知识产权保护、设计管理;技术知识领域,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工 业设计材料与成型工艺、工业设计的安全性;实践知识领域,包括工业设计实践。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设计概论(32学时)、人机工程学(48学时)、工业设计史(32学时)、计算机辅助 工业设计(64学时)、设计心理学(32学时)、设计程序与方法(48学时)、设计快速表现(48学 时)、材料成型与工艺(40学时)、产品形态设计(48学时)、结构设计(64学时)、系统设计(48 学时)、设计管理(32学时)、设计研究基础(32学时)、产品开发设计(48学时)、专题设计(48 学时)。

示例二:设计概论(32学时)、人机工程学(32学时)、工业设计史(32学时)、计算机辅助工 业设计(64学时)、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120学时)、综合设计表达(64学时)、材料与工艺(40 学时)、产品系统设计(120学时)、设计美学(32学时)、民族艺术考察与设计(64学时)、设计管 理(40学时)、产品开发设计(120学时)、专题设计(120学时)。

示例三:设计心理学(40学时)、人机工程学(60学时)、工业设计史(80学时)、计算机辅助 设计(CAD)(80学时)、材料与技术(240学时)、综合构造(80学时)、专业绘画(80学时)、专业 方向设计(80学时)、社会实践1(传统文化与设计)(60学时)、社会实践2(现代工业与设计) (60学时)、专题设计(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论 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设计基础实验、人机工程学实验、模型及样机制作、影像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定义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该专业主要研究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培养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及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Python、Java)》、《智能制造信息系》、《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

智能制造行业: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开发、智能产品管理、系统架构规划。


河海大学品牌专业。 分土木工程材料和金 属材料两个专业方向, 培养掌握材料科学、材 料工程方面基础知识,具备材料生产工艺与技 术 开 发 、 产 品 质 量 检 测 与 检 验 、 材 料 生 产 技 术 管理与经营等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 生 可 在 水 利 、 土 木 、 机 械 、 交 通 、 国 防 等 领 域 从 事 材 料 科 学 研 究 、 材 料 合 成 与 加 工 、 材 料 成 型 与 热 处 理 、 技 术 开 发 、 质 量 检 验 、 施 工 监 理 、 经 营销售及相关教学等工作。 近年来升学率保持 在 4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 98%以上

河海大学特色专业。 培养具有信息管理意 识 、 注 重 信 息 技 术 与 组 织 发 展 战 略 结 合 , 掌 握 计 算 机 实 用 技 术 和 高 新 信 息 管 理 技 术 运 用 能 力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 分“企业管理信息 化”和“信息系统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培养。 毕 业 生 可 在 各 级 国 家 机 关 、 事 业 单 位 、 软 件 公 司 及其他企业从事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分析、设 计、实施、维护等相关工作

江苏省特色专业,河海大学品牌专业。 培 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在国内 与 国 际 工 程 建 设 领 域 从 事 项 目 决 策 和 全 过 程 管理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包 括 建 筑 、 水 利 、 交 通 等 行 业 的 政 府 建 设 主 管 部 门 、 事 业 单 位 、 工 程 建 设 、 设 计 、 咨 询 与 监 理 单 位、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能源动力工程及其 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在水 利水电、流体机械、电力、动力工程等相关设计 院、发电厂、制造厂和研究机构从事工程设计、 科研、教学、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管理、技 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其中以各流域水电开发 公司、水电厂、抽水蓄能电站为主要就业单位

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新能源领域的高级 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太阳能发电、风力 发 电 、 水 利 水 电 、 其 他 电 力 和 动 力 工 程 等 相 关 发电厂、设计院、制造厂、施工单位和教学研究 机 构 从 事 工 程 设 计 、 科 研 、 教 学 、 设 备 制 造 、 安 装检修、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培 养 具 备 信 息 采 集 、 处 理 、 控 制 与 传 输 的 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科学的 核心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在需要 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各个行业,如电力、金融、水 利、国防教育、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商以及电子信 息服务商(如电信、移动、联通)从事电子工程、 信息工程、通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多 媒 体 应 用 技 术 等 方 面 的 设 计 、 运 行 管 理 、 科 研 开 发 及教学工作。 近三年来就业率达 98%以上。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自 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 新意识以及跟踪掌握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微电子、光电子、物理电子、电 子材料与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等方面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在物理学、工程数学、电子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在电子 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物理电子器件、电路与系统等方面接受设计、制造及测 试技术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 能力,初步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和新技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终身学习 理念;

2.掌握物理学、工程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物理电子器件、电路及系统的设计方 法及测试技术;

4.具有固体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基 本实验能力;

5.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及产业发展状况,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 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 方法;

6.能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具备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科 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初步具有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

专业基础核心知识领域: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固态电子 学物理基础(包括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内容)。

专业方向核心知识领域:

1.微电子技术基础、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

2.物理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器件;

3.电介质物理、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

4.物理电子学、电子光学、等离子体物理与技术;

5.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射频/微波电路。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子学基础课组(96学时)、数字电路基础课组(96学时)、计算机基础课组(96学 时),信号与系统(64学时)、量子与统计(64学时)、固体物理基础(48学时)、电动力学(48学 时)、激光原理(48学时)、物理光学(48学时)、固态电子与光电子(48学时)。

示例二:核心必修课,包括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 础(60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46学时)、电磁场与电磁波(46学时)、量子力学(46学时); 专业方向核心限选课,包括固体物理(46学时)、半导体物理(46学时)、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80 学时)、电子材料(46学时)、固态电子器件(76学时)、光电子技术(46学时)、激光原理与技术 (46学时)、电介质物理(46学时)、电子元器件(54学时)。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48学时)、信号与系统(64学时)、模拟电子技术(64学时)、数字电路与 逻辑设计(64学时)、量子物理(64学时)、电磁场理论(32学时)、激光原理(48学时)、固体电子导 论(64学时)、物理光学(48学时)、光电子学(48学时)、半导体器件物理(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半导体基础实验以及专业方向实 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具备会计学、审计学以及工商管理方 面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会计、审计、资 产 评 估 等 方 面 知 识 和 能 力 的 高 级 会 计 管 理 人 才。 毕业后能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资产 评 估 以 及 教 学 、 科 研 方 面 等 , 就 业 部 门 主 要 有 政 府 机 关 、 事 业 单 位 、 金 融 机 构 、 工 商 企 业 、 注 册会计师事务所等。

专业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例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基于用户兴趣的智能算法推荐技术。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先进机器人控制》、《认知机器人》、,《机器人规划与学习》、《仿生机器人》、《群体智能与自主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I》、《问题表达与求解》、《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II》、《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就业方向

实际应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河海大学特色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 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与现状,具备 运 用 现 代 管 理 理 论 技 术 手 段 进 行 调 查 分 析 和 实际操作的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 在 政 府 部 门 、 非 政 府 公 共 部 门 、 大 中 型 企 事 业 单位、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从事社会保障、人 力资源管理等实际工作,也可在相关的科研机 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 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 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相 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软件开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 验、软件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养,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 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 学与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 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备作为软件工 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

6.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 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 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 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 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 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觉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 业能力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

主干学科:软件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系统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设计、 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离散数学(64学时)、计算系统基础(64+48学 时)、计算与软件工程I(个人级软件开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Ⅱ(小组级软件开 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Ⅲ(团队软件工程实践)(16+96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 (64+48学时)、操作系统(48+48学时)、计算机网络(48+48学时)、数据库系统(48+48学 时)、软件需求工程(32+32学时)、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32+32学时)、软件构造(32+32 学时)、软件测试与质量(32+32学时)、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32+32学时)、计算机组织 结构(限选)(48学时)、软件工程统计方法(限选)(48学时)、软件过程与管理(限选)(32学 时)。

示例二:程序设计基础(32学时)、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32学时)、数据结构(32学时)、 离散结构(32学时)、操作系统(32学时)、数据库系统(32学时)、计算机网络(32学时)、软件工 程概论(32学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32学时)、软件体系结构(32学时)、软件项目管理 (32学时)、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32学时)、计算机应用与编程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面向对 象与交互式应用开发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 库应用系统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软件系统构思综合训练(实验64学时)、软件工程综合实 践(实验64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程序设计基础(60+20学时)、离散数学(64学 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0+16学时)、数据结构(60+20学时)、计算机组成与结构(52 +12学 时)、操作系统(62 +10学时)、数据库概论(52 +12学时)、软件工程导论(40+8学时)、网络及其 计算(56+16学时)、软件建模技术(30+10学时)、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32+8学时)、软件项目 管理(32+8学时)、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验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系统分析 与软件建模实验、软件系统设计实验、软件测试实验、专业综合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 工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及 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突出金融数量方法的 学习,强调对于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能力和金融工程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 创新的平台上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工程学理论、证券分析技术与融资操作技能, 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强调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相结合,注重 基本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两方面实践,突出实践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培养既掌握金融工程理论与实务,又熟悉金融工程领域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 本能力;

2.掌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具有扎实的数学、计量经济学 基础,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技巧和进行金融市场实证研究的技能;

3.注重与信息技术、管理、工程学等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交叉,具有较强的金融分析能力、策 划能力、金融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4.掌握企业(个人)投资和融资、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工程软件操作等方法或技能,具有创 新型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并具备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5.英语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能熟练地查阅英文文献。

主干学科: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双语)、投资学、金融工程学 (双语)。

核心课程:金融衍生工具、货币银行学、风险管理、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统计学、财政学、会 计学、投资银行实务、公司金融、财务报表分析。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含金融工具模拟设计、证券模拟交易、SAS软件操作等)、 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需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生产企业、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从事金属材料 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成分一工艺及设备设计、组织和性能检验、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经营 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理解金属材料 的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与性能或服役行为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材料制备、性能分析与 测试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金属材料设计、制备与工艺控制的基本方法,具有开展金属材料设计 和组织生产、性能优化、新材料开发等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金属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基本知识,理解金属材料成分(组成)、微观组织结 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金属材料选用、生产工艺及设备选择、 新材料和新工艺设计及相关设备研制;

2.掌握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型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金属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的检测与分析方 法、产品质量控制和防护措施的基本知识;

3.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必需的机械、电 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较熟练地应用一门外语;

4.了解金属材料及其相关材料的科技发展动态,相关前沿技术和行业需求,具有分析和解 决金属材料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5.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基础,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环境保 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冶金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化学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固态相变理论、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与设备、材料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金属腐蚀原理、表面科学与工程、金属工艺、材料工程基础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材料科学基础(上)(96学时)、工程材料学(40学时)、材料的力学性能①(32学 时)、工程设备设计基础(40学时)、材料科学基础(下)(80学时)、材料现代研究方法①(64学 时)、材料的物理性能①(32学时)、材料的腐蚀与防保(32学时)、陶瓷物理化学*(32学时)、材 料热处理原理(40学时)、计算材料学(40学时)、材料热力学木(32学时)、材料的制备(32学 时)、材料的成形(32学时)。

示例二:金属材料专业导论(8学时)、金属材料导论(双语)(64学时)、材料科学基础A( 72 学时)、材料分析测试方法A(48学时)、金属材料学(40学时)、热处理原理及工艺(56学时)、金 属物理性能(32学时)、材料力学性能A(40学时)、材料成形原理及工艺(80学时)、金属材料工 程基础实验( I)(24学时)、金属材料工程基础实验(Ⅱ)(24学时)。

示例三:材料科学基础(64学时)、材料性能学(48学时)、材料现代分析方法(48学时)、材 料力学(D)(64学时)、理论力学(D)(32学时)、工程力学实验(B)(32学时)、金属学与热处理 原理(64学时)、金属材料学(48学时)、金属工艺与材料工程(80学时)、材料加工与性能实验 (16学时)、热处理工艺学(32学时)、复合材料学(32学时)、材料无损检测(32学时)、功能材料 (48学时)、金属材料工程测试技术(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或专业 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金属材料学实验、热处理工艺与设备实验、材料研究方法实验、现代仪器分 析、腐蚀与控制实验、金属材料制备方法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系统工程思维方式,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掌握数据科学理论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胜任大数据综合管理与决策工作的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主要研究大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方法。
专业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系统工程方法和大数据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跟踪理论与技术前沿,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核心课程:大数据治理、管理运筹学、高级统计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NoSQL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及设计、操作系统、商务智能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系统架构、C语言、JAVA程序设计等。
就业前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蓬勃发展,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深刻地改变着各个领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非常稀缺,未来社会需求旺盛。本专业就业方向多元化,毕业生主要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物流、航运、金融、商业、科研等领域从事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和综合管理工作。

培 养 具 有 良 好 的 现 代 企 业 经 营 意 识 和 市 场营销素养、系统掌握先进市场营销管理理论 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践问题能 力的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毕业后能从事市场 研究、营销策划、公共关系、销售与客户管理方 面 的 相 关 工 作 。 就 业 方 向 主 要 有 大 型 制 造 企 业、连锁零售企业、传媒及广告企业、金融证券 机构、咨询公司以及新兴电子商务企业等

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设有社会学一级学 科博士点。 社会学以培养会专业地审视社会, 能 在 时 代 巨 变 中 把 握 发 展 脉 搏 、 剖 析 社 会 问 题 、 贡 献 真 知 灼 见 、 助 推 社 会 进 步 的 优 秀 人 才 为目标。 主要学习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 中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 移 民 社 会 学 、 环 境 社 会 学 等 学科基本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和统计软件进行 资料收集和分析,掌握实证研究和解决现实问 题的基本能力

培养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知识,具有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制图等基 本 技 能 和 土 地 利 用 与 管 理 能 力 的 高 级 专 门 人 才。 就业方向包括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 相关领域,可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 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 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 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企 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 能力;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 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

核心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运作 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实习(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具 有 一 定 投 融 资 管 理 、 财 务 分 析 、 预 算 管 理 等 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可以 满足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 以 及 教 学 研 究 部 门 对 财 务 管 理 专 门 人 才 的 需 求。 就业部门主要有金融证券机构、公司企业、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 结合 河 海 大 学 特 色 , 分 水 利 和 土 木 两 个 方 向 , 培 养 具备扎实的力学基础知识、 数值计算和实验能 力,能够在水利、土木等领域从事有关核心工程 力学问题的分析、计算、试验和研究的高级专门 人才。 近几年本科学生有近 50%可保送、考取硕 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水利、土木等行 业的设计、施工、技术开发、业务管理以及教学 工作。 近年来就业率保持在 98%以上。

江苏省品牌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划”专业。 培养具备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力电子 技术、检测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等现代技 术,能够进行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及管理运行的 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水 利、能源、交通等部门从事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科技开发及教学工作

江苏省特色专业,河海大学品牌专业。 办 学 历 史 悠 久 , 学 科 实 力 雄 厚 , 在 教 育 部 专 业 评 估中名列前茅。 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从本科到硕 士 、 博 士 研 究 生 的 培 养 体 系 , 并 拥 有 博 士 后 流 动站。 毕业生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等机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新闻宣传、党 务 管 理 、 行 政 管 理 、 理 论 研 究 、 政 策 咨 询 、 文 秘 等工作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并掌握经济、 贸易、管 理等基础理论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毕业生能在 政府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及企 业涉外经济部门,从事政策研究、教学科研、调 研咨询、涉外业务、对外经济合作、经营管理等 工作。 就业方向主要有公司企业、金融证券公 司、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

培养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工程 设计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环境工程治理专业 技能,具备解决复杂环境生态工程问题能力的 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能从事流域、区域生态 环 境 监 测 与 评 价 、 环 境 生 态 规 划 与 管 理 、 生 态 修复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实践

培 养 具 备 管 理 、 经 济 、 法 律 及 人 力 资 源 管 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 府 部 门 从 事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方 面 工 作 的 人 力 资 源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就业部门主要有水利行 业 、 政 府 机 关 、 事 业 单 位 和 各 类 企 业 ( 如 银 行 、 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各类公司

国 家 级 特 色 专 业 , 江 苏 省 品 牌 专 业 ,通 过 全国首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认证。 创立于 1952 年,培养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 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 毕业后能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 保、国土资源、教育等部门从事与水文、水资源、水 环境和水生态有关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 预报与管理、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

培养掌握城市水务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 水 环 境 保 护 、 水 务 管 理 等 方 面 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 毕 业 后 可 在 水 务 、 水 利 、 市 政 、 环 境 、 交 通 等 有 关 部 门 从 事 涉 水 工 程 规 划 、 设 计 、 施 工 、 管 理 、 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外语和计算机 应用技能,掌握坚实的农业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勘测、规划、 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农业水利领域各单位从事农业水利工程和 城市水利工程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城市园林灌溉技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 用、农业水土环境、城市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水文地质和过程地质、工程 测量、节水灌溉与水利工程方面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节水灌溉与水利工程方面 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

2.掌握农业水利以及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试验研究的基本技能;

3.具有从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和乡镇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

4.了解国内外水利工程学科、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国家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 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农业工程、水利工程。

核心课程:工程水文学、水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力学、水利工程测量、工程地质与水 文地质、水利工程施工、灌溉排水工程学、水工建筑物、排灌机械与泵站。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工程和水文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水利工程施工实 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水文学实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实验、电工学与电气设备实验、建筑材料实验、土壤学与农作学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定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安全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应急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应急管理实际工作,并擅长风险沟通和应急预警、风险识别与评估、事故灾害防治、应急决策、应急处置和救援、恢复与重建、社会舆情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管理学、应急管理概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灾害学与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社会心理与行为基础、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系统工程、系统动力学、应急管理法制、风险辨识与评估、应急工程管理与方法、应急沟通与舆情管理、应急管理信息技术与系统等。


毕业生就业行业(领域):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


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创建于 1915 年,是 我国同类专业中建立最早、培养学生最多的专 业。 涵盖水利水电枢纽及河道整治的勘测、规 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及管理等领域,并向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安全管理等方向拓展。 多年来就业供需比在 1:6 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 去向为国家及各省级设计院、水利行政、管理部 门、各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和水电投资公司

水环境科学特色优势专业。 培养具有环境 科学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掌握环境监测与环 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 环 境 模 拟 与 预 测 等 基 本 能 力 的 环 境 科 学 类 高 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规 划 部 门 、 经 济 管 理 部 门 、 环 保 部 门 、 水 利 部 门 、 市 政 部 门 、 城 建 部 门 、 设 计 单 位 、 企 事 业 单 位 等 从 事 科 研 、 教 学 、 环 境 保 护 和 环 境 管 理 等 方面的工作。

专业定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外事部门、高等院校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例如:在相关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工作,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

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政治学》、《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思想史》。

就业方向

高校、科研院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党政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宣传管理、新闻出版等实务工作。


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 培养 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 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通信与电子 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 术 与 设 备 或 在 教 学 、 科 研 部 门 从 事 教 学 、 科 研 工作。 近三年来就业率达 98%以上。

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 件 、 软 件 与 应 用 的 基 本 理 论 、 方 法 和 技 能 的 高 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科研部门、 教 育 单 位 、 企 事 业 单 位 、 技 术 和 行 政 管 理 部 门 等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等岗位的 工作。 近三年来就业率达 98%以上

国 家 级 特 色 专 业 , 国 家 “ 卓 越 工 程 师 教 育 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苏省 “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 分建筑工程、地下工 程 、 桥 梁 工 程 、 隧 道 与 城 市 轨 道 工 程 四 个 专 业 方向培养。 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 土 木 工 程 一 级 学 科 博 士 学 位 授 予 权 , 岩 土 工 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 道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毕业 生可在房屋建筑、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 城 市 轨 道 工 程 等 土 木 工 程 领 域 从 事 设 计 、 施 工 、 管 理 、 投 资 、 房 地 产 开 发 工 作 , 或 在 科 研 和 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江苏省特色专业,河海大学品牌专业。 拥 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综合实 力名列全国前茅。 测绘工程实验中心为江苏省 教学示范中心。 毕业生可在城建、土木、房产、 水利、电力、交通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生产、管 理工作。 近年来毕业生供需比达 1:10,就业率 接近 100%。

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 源于 1957 年创办的海洋工程水文专业,拥有物理海洋学 硕士、 博士点,2012 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 全国排名第七。 培养具有物理海洋及海洋工程 水文专长的高级研究与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 海洋管理部门、交通、水利等行业设计院、施工 局、沿海各省交通、水利、海岸工程及相近行业 从事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施工和管理等。

国 家 级 特 色 专 业 。 培 养 具 备 城 市 和 城 镇 水、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水污染控制规划 以 及 水 资 源 保 护 等 方 面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高 级 技 术人才。 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 管 理 部 门 、 环 保 部 门 、 水 利 部 门 、 市 政 部 门 、 城 建 部 门 、 设 计 单 位 、 科 研 单 位 、 高 等 院 校 、 工 矿 企业等从事环境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 开发工作。

2026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2645    本科毕业人数:4729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6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法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工程 水务工程 人工智能 智能科学与技术 水利类 软件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法语 广播电视学 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科学 工商管理 物联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应用物理学 交通工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 财务管理 英语 自动化 会计学 数学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地质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金融工程 机器人工程 通信工程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农业水利工程 海洋技术 智能制造工程 计算机类 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程力学 海洋科学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应急管理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工程管理 测绘工程 智慧水利 电子信息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土地整治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理信息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学 工业设计 土地资源管理
北京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4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2 3 0 2 2 2 2 3 0 3 2 2 2 2 3 3 3 5 7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2 7 2 2 4 2 3 5 2 7 2 0 2 5 10 5 5 7 2 2 4 6 4 2 3 2 4 5 5 6 2 5 3 0 2 4 2 6 3 2 4 3 7 6 7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0 0 0 0 0
山西 2 2 0 2 2 2 2 3 2 4 2 0 2 2 4 3 4 5 0 2 2 3 3 2 2 2 0 2 2 3 0 3 2 0 2 2 0 3 0 2 0 0 3 2 3 2 0 2 2 2 0 0 2 2 0 0 0 2 2 2 1 1 2 0 0
内蒙古 1 2 2 2 2 0 2 2 0 2 1 0 2 0 3 3 2 4 0 0 0 2 0 4 0 2 2 0 0 2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辽宁 0 2 0 2 2 2 2 3 0 3 2 0 2 2 3 3 3 5 0 0 2 2 2 2 2 0 2 2 2 2 0 3 0 0 2 2 2 2 2 2 0 2 4 3 4 0 0 2 2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2 2 2 0 2 2 1 2 2 2 0 0 0 2 3 3 3 4 2 0 2 2 0 0 0 1 2 0 0 2 0 2 0 0 0 2 0 2 0 0 0 0 0 2 2 2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2 0 1 0 2 2
黑龙江 0 2 2 1 2 2 1 2 2 3 0 0 0 0 3 3 3 4 0 0 2 2 0 2 0 2 2 0 2 2 0 0 0 0 0 2 0 2 0 0 0 0 0 2 2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2 0 0 2 0 0 0 2 0 0 2 3 5 0 2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3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16 34 2 14 20 0 0 20 5 25 9 6 8 89 58 35 28 38 24 34 63 3 2 3 8 19 15 44 57 5 25 2 5 0 26 64 2 7 2 30 10 5 4 5 36 48 13 30 6 2 5 4 5 28 5 18 6 2 2 10 5 5 7 25 8
浙江 2 2 2 2 2 2 2 5 2 6 2 2 2 7 12 3 3 6 7 2 3 2 0 2 2 2 3 5 2 2 2 2 2 2 3 0 2 2 3 2 2 2 4 4 10 2 0 0 2 0 2 2 2 0 2 2 2 0 0 2 0 2 2 2 2
安徽 2 7 2 3 4 3 3 8 2 8 2 4 4 7 12 7 6 9 9 2 5 8 7 2 4 2 4 6 5 8 2 7 3 2 3 5 2 8 2 3 4 2 8 7 7 3 2 2 3 3 2 2 3 2 3 2 4 3 4 4 2 2 4 2 2
福建 2 5 0 2 2 2 2 3 2 5 2 2 2 7 10 3 4 5 2 0 3 4 4 2 2 2 2 5 3 5 2 2 2 0 2 3 2 3 3 2 0 2 5 5 10 3 0 2 2 2 0 0 2 2 2 0 0 2 0 2 0 0 2 0 0
江西 1 7 2 2 4 2 3 5 2 7 2 2 0 5 11 5 5 8 2 2 4 7 5 3 2 2 4 5 2 7 2 6 3 2 2 4 0 7 3 2 4 0 7 5 4 2 0 2 2 2 2 2 2 2 0 2 1 3 3 4 2 1 1 2 2
山东 2 5 2 2 4 2 3 7 2 8 2 3 2 7 13 5 6 8 7 2 4 5 4 2 2 2 3 5 2 6 2 3 2 2 3 4 2 6 3 2 2 2 5 7 8 2 0 2 2 2 2 0 2 0 2 0 0 2 2 4 2 2 2 0 2
河南 2 7 2 3 4 3 3 7 2 8 2 0 2 8 13 7 6 9 9 0 5 8 5 2 2 2 4 5 5 8 2 7 3 2 3 5 2 8 2 3 4 0 7 5 7 3 2 2 3 2 2 2 2 2 2 2 0 3 4 4 2 1 2 2 1
湖北 2 5 2 2 2 2 2 5 2 4 2 0 2 7 10 3 6 8 8 0 2 2 2 2 0 2 2 0 5 2 0 2 0 2 2 3 0 3 0 2 0 0 4 2 4 1 0 0 2 0 3 0 2 0 2 0 0 2 0 2 0 0 0 2 0
湖南 4 7 2 2 3 2 3 5 4 7 2 0 4 9 13 4 5 8 9 2 3 8 4 2 2 1 6 5 2 5 4 4 2 2 2 6 0 6 2 2 2 0 6 4 4 2 2 2 3 2 2 0 2 2 2 2 2 2 2 4 0 0 2 4 2
广东 1 4 2 2 2 2 3 5 2 5 2 2 2 5 9 4 5 7 5 0 3 4 3 2 0 0 2 5 2 4 2 3 3 2 2 3 2 3 3 2 0 3 2 6 10 2 0 2 2 2 2 0 2 0 2 0 0 2 2 3 0 0 0 2 0
广西 0 6 0 2 3 2 2 5 2 7 2 0 2 5 11 5 4 8 2 2 4 5 4 3 2 2 3 5 3 5 2 3 3 2 2 4 3 4 3 2 2 2 4 6 7 2 2 2 2 2 2 2 2 2 0 0 2 2 3 4 2 1 2 2 2
海南 0 0 0 2 2 0 0 0 0 2 0 0 0 0 2 2 2 3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2 2 2 0 0 2 0 2 3 0 0 0 2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2 0 0 2 2 2 2 2 2 0 0 2 0 3 3 3 4 2 0 0 3 2 2 0 0 2 2 0 2 0 2 2 0 0 0 0 2 0 0 0 0 2 2 2 0 0 0 0 2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2 7 0 2 3 2 2 5 2 5 2 0 0 6 11 3 5 8 2 0 4 4 3 2 0 2 2 5 2 5 2 3 3 2 2 3 0 4 0 2 2 0 5 3 3 1 0 2 2 2 2 0 2 2 0 2 0 2 2 3 1 1 2 2 2
贵州 1 5 1 2 2 2 2 4 2 3 2 0 0 5 9 3 4 6 0 0 3 4 2 2 2 0 2 2 2 4 0 3 3 2 2 3 0 3 0 2 0 0 2 2 3 2 2 2 2 2 2 2 2 0 0 1 0 2 2 2 2 0 0 0 0
云南 0 5 2 2 2 2 2 3 2 3 2 0 0 5 8 3 4 6 0 0 2 2 0 2 0 0 2 3 2 3 2 3 2 2 2 2 0 3 0 2 0 0 2 2 3 2 0 2 2 2 0 0 2 2 2 0 2 2 2 2 2 0 0 0 0
西藏 3 0 0 2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2 0 2 2 2 2 3 2 5 0 0 0 3 6 3 3 5 1 0 3 3 2 2 2 0 2 0 2 2 0 2 0 2 2 2 0 2 0 2 2 0 4 2 3 0 0 2 2 0 0 0 2 2 0 1 0 0 2 0 2 0 2 0 0
甘肃 0 5 2 2 2 2 2 2 2 4 2 0 0 2 3 2 3 4 0 0 2 2 2 2 0 0 2 2 0 2 0 2 2 0 2 2 0 3 0 2 0 0 0 2 3 0 2 0 0 2 0 2 2 0 2 0 0 2 0 0 1 1 0 0 0
青海 0 2 0 2 2 0 2 0 0 2 0 0 0 2 2 2 2 3 0 0 2 2 0 0 2 0 2 2 0 2 2 2 0 0 0 2 0 2 0 0 0 0 0 0 2 0 0 0 2 0 0 0 2 0 0 0 0 2 0 2 1 0 0 0 0
宁夏 0 2 2 1 3 2 0 0 2 2 0 0 0 2 2 2 2 3 0 0 2 2 0 0 0 0 2 2 2 2 2 2 0 0 0 0 0 2 0 0 0 0 0 1 2 0 0 0 0 1 0 0 2 2 0 0 0 0 0 0 0 1 0 0 0
新疆 2 2 0 2 0 0 2 0 2 2 2 0 0 0 3 2 2 3 0 0 0 3 0 2 0 2 2 0 2 3 0 3 2 0 0 0 0 2 0 0 0 0 0 0 2 0 2 0 2 2 0 2 2 0 0 2 0 0 0 2 0 1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