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

普通本科
东华理工大学
毕业生数据

7130

2024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简称东华理工,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111计划”入选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人民海军士官选拔培训基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宗旨,牢记服务国防军工的历史使命,坚持“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的发展思路,高擎“核学”“地学”两杆大旗,加速内涵发展、强化学科特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我国核大国地位的确立、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和“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为国家国防军工事业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近25万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政府部门领导、商界精英、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

学校现有南昌、抚州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00余亩。设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防科技学院(核能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余个教学单位。

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58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来华留学生招收资格。拥有“十四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十四五”江西省高校一流学科3个,化学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专业被遴选为江西省高校星级专业。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在内的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正副教授67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近1000人,国家级人才25人,省级人才156人。学校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顾问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近年来涌现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国防教育学院师生党支部、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系教工党支部、文法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党支部)等先进集体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周义朋、“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宋金如、李荣同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6万余人。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工科和新文科项目、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等高水平教学资源和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省级本科高水平教学团队1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获批硕士、本科层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领域(专业)10个。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争金夺银,成绩斐然,相继涌现了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经过60余年的发展积淀,学校构建起以核学科为特色、以地学为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建成了以核燃料循环前端和后端为优势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拥有我国核资源与环境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目前唯一一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技术应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在内的3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年均科研经费达2.8亿元,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际(地区)科技合作重点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0多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爱尔兰、波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学术联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金砖国家”创新行动计划,承办了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与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成立了“质谱科学与仪器俄罗斯研发中心”。积极开展科技援外项目,与柬埔寨农业部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境外转化。学校积极引进外国高端专家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吸引港澳台青年学者前来工作,获批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杰青)计划、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先后有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来华留学生覆盖本、硕、博三个教育层次,同时学校接受外籍博士后进站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学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TC)承担单位和咨询专家派出单位,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会议以及铀矿地质与核技术人员培训任务,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首届玛丽·斯科洛多夫斯卡·居里奖学金,为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是花园式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与就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起点勇担新使命。东华理工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核军工文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早日建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地理信息科学
  • 工程管理
  • 地球物理学
  • 市场营销
  • 生物技术
  • 会计学
  • 统计学
  • 财务管理
  • 机械工程
  • 土地资源管理
  • 智能制造工程
  • 音乐表演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音乐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舞蹈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视觉传达设计
  • 通信工程
  • 环境设计
  • 自动化
  • 产品设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软件工程
  • 网络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网络空间安全
  • 土木工程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法学
  • 测绘工程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学前教育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体育教育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汉语言文学
  • 资源勘查工程
  • 英语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日语
  •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 广告学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物理学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应用化学
  • 环境工程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咨询、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工程预决算、工程监理、工程施工、工程审计及项目全过程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计价与控制、施工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的设置上。

培养具有地球深部构造、地震监测与震害安全性评价、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与环境效应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从事能源与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环境效应、城市与大型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及稳定性分析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研究和开发、营销方案策划或公共关系管理等工作的高级营销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国际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和开发、营销方案策划、公共关系管理以及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本专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国家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较强创业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在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境保护、检测检疫、生物化工等企事业单位(包括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金融领域等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及相关业务工作和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纳税筹划、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因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下得去、吃得苦、学得快,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扎实的统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和相关的数学软件,掌握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掌握统计调查、统计质量管理、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的方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本专业知识结构包括管理学、会计学、理财学、金融学四大知识板块,具有专业口径宽的特色。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税法、审计学、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财务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纳税筹划、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制度设计、商业模式创新、商业计划书写作、创业管理等。

培养目标:机械工程是一个宽口径的机械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机械工程基本理 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 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机械工程领域里从事设计、制 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从事机械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 知识;

2.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机械工程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综 合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基本能力;

4.掌握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基本工艺操作等各种技术、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 能力;

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对机械工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 计的初步能力;

6.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合作 精神、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7.了解与机械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识,具有一定 的国际视野,正确认识机械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核心知识领域: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工程 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与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毕业 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工程测控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传 动与控制技术实验、机械制造基础实验、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实验、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实验、制造 装备和过程自动化技术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以培养具有土地信息技术和土地资源及资产管理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为我国土地管理事业服务。专业十分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理论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素质,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有相对稳定的考研录取率,取得了良好的就业状况。

专业定义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该专业主要研究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培养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及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Python、Java)》、《智能制造信息系》、《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
智能制造行业: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开发、智能产品管理、系统架构规划。
暂无此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力、自动控制、信号处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专业面广,涉及仪器仪表设计、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控制、特种设备研发等诸多领域。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掌握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通信器材、生物医用设备、建材、家电等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高校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材料生产与加工、材料制备及设计、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化素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等。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8%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线性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代交换原理、宽带通信网络、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移动通信、电子线路CAD、通信工程监理、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增值业务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直接申请继续攻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适宜从事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的工程应用等工作,也可在电信、能源、交通、金融等部门从事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或从事计算机通信和程控交换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和工程应用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将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应用到核辐射信息的自动采集、检测和处理过程,研发的系列化核辐射探测仪器及装置在核辐射领域的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标志性成果。

暂无此专业简介

适宜从事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的工程应用等工作,也可在电信、能源、交通、金融等部门从事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或从事计算机通信和程控交换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和工程应用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 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 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相 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软件开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 验、软件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养,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 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 学与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 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备作为软件工 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

6.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 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 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 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 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 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觉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 业能力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

主干学科:软件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系统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设计、 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离散数学(64学时)、计算系统基础(64+48学 时)、计算与软件工程I(个人级软件开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Ⅱ(小组级软件开 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Ⅲ(团队软件工程实践)(16+96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 (64+48学时)、操作系统(48+48学时)、计算机网络(48+48学时)、数据库系统(48+48学 时)、软件需求工程(32+32学时)、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32+32学时)、软件构造(32+32 学时)、软件测试与质量(32+32学时)、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32+32学时)、计算机组织 结构(限选)(48学时)、软件工程统计方法(限选)(48学时)、软件过程与管理(限选)(32学 时)。

示例二:程序设计基础(32学时)、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32学时)、数据结构(32学时)、 离散结构(32学时)、操作系统(32学时)、数据库系统(32学时)、计算机网络(32学时)、软件工 程概论(32学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32学时)、软件体系结构(32学时)、软件项目管理 (32学时)、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32学时)、计算机应用与编程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面向对 象与交互式应用开发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 库应用系统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软件系统构思综合训练(实验64学时)、软件工程综合实 践(实验64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程序设计基础(60+20学时)、离散数学(64学 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0+16学时)、数据结构(60+20学时)、计算机组成与结构(52 +12学 时)、操作系统(62 +10学时)、数据库概论(52 +12学时)、软件工程导论(40+8学时)、网络及其 计算(56+16学时)、软件建模技术(30+10学时)、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32+8学时)、软件项目 管理(32+8学时)、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验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系统分析 与软件建模实验、软件系统设计实验、软件测试实验、专业综合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生适宜在以高新信息技术为主的网络产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行政事业机关等从事网络工程项目开发和管理,网络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建设项目维护与管理、网络应用教学与教育培训等工作,也为在IT领域中自主创业提供了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持。

暂无此专业简介
1、师资情况 本专业具有一支数量稳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22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13人,外籍师资2人,企业师资7人。校内师资中,具有“江西省骨干教师”称号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9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0人。另外,本专业具有大数据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有18人。 2、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学校“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和“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结合了学校优势学科地学学科和核学科,可以为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真实的地学和放射性等方面的大数据,使得本专业在地学大数据和放射性大数据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特色鲜明。另外,大数据专业是数据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应用针对性强,可以更好地驱动应用创新。 3、专业优势 本专业主要培养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科学、数理统计和数据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且能熟练掌握大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存储、处理、分析和数据安全等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考研及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也可以使学生具备胜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的大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软件的设计、研发、测试、运维、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工作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专业与国内外6家知名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了就业实训基地。另外,本专业还建立了云计算教学实验室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并于2017年获批了“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和“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省级科研平台,为本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支撑。 4、就业前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16年6月,数联寻英发布的首份《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未来5年大数据人才缺口达150万之多。工信部在2017年年初颁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指出,到 2020年,我国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将达到 1 万亿元。另外,一些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显示,有 3~5 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年薪可以达到 50 -60万元。综上所述,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十分良好。
培养目标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旨在培养拥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信息科学等领域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理论知识,具备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熟悉网络空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组织与管理流程,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政、产、学、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的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
专业教育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课程为核心;强化密码技术、网络安全与数字取证两个专业方向,涵盖密码分析、安全协议分析、云计算和大数据安全、数字取证技术、网络对抗原理、Web安全等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与技能;通过综合实践与工程实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就业方向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可在政府、军队、公安、司法等国家机关从事电子对抗、网络对抗等国防保卫事业,以及司法鉴定、刑侦、公共服务、管理等公共安全业务;可在银行、IT、金融、证券、通信、电商等公司企业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研发与应用工作;可在学校、研究院所、培训机构等教育科研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培训、咨询等业务,就业面广、选择多,职业前景非常广阔。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法律、法规、经济、材料学、测绘等基本知识,并获得土木工程师、建造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与技术、建设项目开发与投资分析、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监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交通土建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掌握水泵与泵站、给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相关设计、科研、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环保部门、产品开发机构、工矿企业、大、中专院校等从事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技术开发、科研教育等方面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专业代码:081005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学、城市地下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岩土地下工程结构、岩土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等。

相近专业:

土木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研究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指在城市地面以下土层或岩体中修建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工程,它是一门涉及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是实现高效、文明、舒适和安全的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研报考方向推荐

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就业领域广泛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就业部门广泛,并非仅仅适用于这一领域,就业去向很是宽广,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女生慎重报考

考虑到工作环境问题,女生报考该专业时要慎重。

培养经贸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导向,融入国际贸易行业领域发展新趋势和新现象,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打造以“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具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水文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兼备工程地质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国土资源、核工业、电力、环保等行业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工程地质等领域的勘查、规划、设计、施工、预报预测、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为导向,紧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脉博,培养能掌握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法律职业技能的,能够从事党政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部门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学专门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培养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未来测绘科技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测绘基础理论、3S技术(GPS、RS、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综合分析、表达及应用服务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国土资源调查、矿产资源勘察、核电工程、城市规划与建设、海洋测绘等行业领域测绘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遥感与摄影测量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获取、空间数据处理、影像解译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影像上提取空间信息、识别影像目标属性并进行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具有幼儿社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学前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儿童传媒工作、儿童早期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具有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能源、医药、环保、轻工、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结合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更新专业教学理念,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建立了先进完整的精品课程培养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办学优势和良好的研究方向。

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扎实,专项技能过硬,行业能力全面,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紧扣中小学生体育师资要求,兼顾相关行业需要,就业能力强,宽口径,能胜任中等专科学校及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行政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健身中心教练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后可在地矿、能源、水电、冶金、交通、各种建设工程部门的勘查院、设计院、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勘查技术与工程及相关方面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实际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培养能在教育、文化、传媒、出版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从事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新闻采写与文字编辑、文案写作与创意策划、办公文秘及其他与汉语言文学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给学生传授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深造机会。

培养具备资源勘查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资源调查与勘探,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固体矿产资源、铀矿地质资源、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并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初、中等学校及其它学校和教育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培养具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土资源、核工业、水利、电力、交通、能源、环保、城建等行业部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领域的勘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的任务十分艰巨。

办学历史:本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定位为培养“日语+国际贸易”方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含外教1人),其中博士4人(在读2人),其他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主持省级以上立项课题4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教改项目3项,省教育规划项目1项,市人文社科项目7项,校级课题9项。近四年来,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5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2篇,CSSCI收录2篇。 培养特色: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国际贸易相关操作流程,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能从事外贸、翻译、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十多年来,坚持“夯实日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注入学校核工业特色,积极研发文化类课程,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本专业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日本多所大学开展合作项目,其中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实现了 “2+2”与“3+1”两种模式的互换学分制的合作机制,实现了“外语+具体专业”的整合。 取得成绩:本专业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生日语国际二级能力考试通过率高达90%以上;近四年,学生在全国日语专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2017年获全国日本知识大赛笹川杯个人赛二等奖。2016、2017年在中国人日语作文比赛中累获二、三等奖; 就业前景:近四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历届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外贸行业,部分已自主创业或进入到教育、翻译机构等部门工作,也有多名学生进入到海外品牌高校继续深造。
办学历史:全国首个“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我校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新创建的新工科专业,2017年开始依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该方向本科生,2019年申报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专业代码081405T,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教高函〔2020〕2号)。
师资情况: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拥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建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理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既保留了地质学、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基础课程,又突出旅游地学特色,强调旅游地学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培养具有扎实的地学(包括地质学和地理学)、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基础,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基础地学研究、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公园规划与开发、旅游策划、景区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建立了以龙虎山、庐山、梅岭、丹霞山、杭州、江山等为代表的系列旅游地学实习基地,开展系列教学工作和研究,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建设了系列校级地学精品课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多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市厅级奖励多项,发表相关教学与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协助龙虎山—龟峰等地质遗迹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建立了系列与旅游地学相关的研究平台,如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所、国土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室)、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地质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和旅游地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还能在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门、旅游局等从事旅游地学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开发,以及旅游策划、旅游管理以及导游等相关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大旅游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培养掌握广告全案策划、广告设计、媒体运营与策划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相关广告设计、广告公司、媒体公司等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大、中专院校等从事广告设计、广告策划、媒体策划与运营、电商平台运营策划、危机公关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设计、应用和管理的专门人才,结合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更新专业教学理念,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具备了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办学优势和良好的研究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师范教育和数学学科的显著特色。课程体系采取模块化设置,以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适应”的培养特点。

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防护、核废物处理与处置、核设施退役治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辐射监测和辐射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同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共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源,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不断更新专业教学理念。

培养计划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目标。继承了物理学主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实验技能,夯实数理基础;适量减少基础理论课时,增设“光电工程”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在光电技术、物理测试与传感技术、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通过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基本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和就业渠道。

本专业老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在铀矿水冶工艺、核素分离富集、环境放射性污染治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核设施退役治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发表SCI检索论文40余篇;该专业学生在近三届全国和江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多次一等奖。

依托学校“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现代分析化学”、“绿色化学”、“吸附分离材料化学”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5个学科方向,其中“现代分析化学”方向的教学、科研能力在省内名列前茅。“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科方向是省内特色专业,学科水平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其他方向也在省内具有较高的水平。

培养掌握掌握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 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 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 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了解国 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2.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 和GIS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 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 的初步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 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学。

核心知识领域: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地质学基础(72学时),现代地貌学(54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63学时),地图学 (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土壤地理学(54学时),水文与水资源(54学时),全球环境变 化(双语),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计量地理学(54学时),GIS理论与应 用(54学时),城市环境化学(45学时)。

示例二:自然地理学(48学时)、地图学(48学时)、遥感概论(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48 学时)、地貌学(48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8学时)、计量地理学(48学时)、人文地理学(48学 时)、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48学时)。

示例三:普通地理学(36学时)、自然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综合自然 地理学(54学时)、化学分析(72学时)、环境工程(108学时)、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72学 时)、环境生态学(72学时)、地图学(5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72学时)、遥感概论(54学 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学基础实习、自然地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或区域地理综合实习、 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自然地理观测与实验、区域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 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管理学学士。

2024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25    研究生毕业人数:1050    本科毕业人数:5872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183
2024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音乐表演 产品设计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舞蹈学 日语 学前教育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地球物理学 工程管理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土地资源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环境设计 遥感科学与技术 音乐学 物理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生物技术 地理信息科学 广告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勘查技术与工程 市场营销 智能制造工程 环境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物联网工程 汉语言文学 统计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 会计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英语 财务管理 网络工程 体育教育 测控技术与仪器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法学 测绘工程 应用化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通信工程 视觉传达设计 资源勘查工程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软件工程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