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

211院校 双一流
北京工业大学
毕业生数据

4121

2026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并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8个学科跻身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总论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0151万平方米。

学校下设18个院(系、部);开设本科专业72个,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含1个自设交叉学科),18个专业学位类别;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其中,出站79人、进站122人、在站344人。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种。

学校党委下设20个二级党组织,其中,二级党委16个,二级党总支4个;党支部471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43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5个,学生党支部272个,混合党支部1个;党员11118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2634名,学生党员7143名,离退休教工党员1341名。

教职工3394人,其中,专任教师2227人,包括正高职称490人、副高职称837人;博士生导师723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991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两院院士10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3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卓越人才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2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75人。国际及港澳台教师8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

在校生25677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研究生10283人(博士生2107人、硕士生8176人),非全日制研究生672人(博士生0人、硕士生672人);普通本科生13222人;成人教育本科生1500人。在籍留学生生690人(学历生445人、非学历生245人)。

建校63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同向同行,走出了一条特色内涵差异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推动学校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首都北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展现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18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一甲子风雨砥砺铸就精彩华章,新征程牢记使命同心再创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北京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立德树人立身之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十四五”建设发展,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自动化
  • 土木工程
  • 工商管理
  • 数学类
  • 材料类
  • 能源动力类
  • 化学生物学
  • 生物技术
  • 交通运输类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通信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安全
  • 经济统计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智能建造
  • 人工智能
  • 机械类
  • 土木类
  • 物联网工程
  • 数字媒体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金融学
  • 建筑学
  • 会计学
  • 统计学
  • 社会学类
  • 英语
  • 工业设计
  • 计算机类
  • 电子信息工程
  • 法学
  • 机器人工程
  • 软件工程
  • 应用物理学
  • 应用化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城乡规划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的唯一本科专业,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1年聘请我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黄梯云教授作为教学指导,2003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工业工程专业合并,成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部。2000年12月获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10月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12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显示,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排名55,等级为“A”。
2020年入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充分发挥在运营、创新和数据科学方面的优势,与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接轨。
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是国内建立较早的自动化专业之一,是国家一流专业、北京市品牌专业,专业实力雄厚。
自动化专业依托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4个发展方向: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嵌入式系统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培养掌握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相关知识,能够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高素质拔尖人才。专业主要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智能检测与网联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强调“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国际化”,注重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际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化学生物学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对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化学为基础,融合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知识,培养交叉学科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北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化学与生物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生物技术专业面向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和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生物医药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培养适应国家,特别北京市以及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及社会使命感,具有系统宽厚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中外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创新及创业能力、视野开阔、社会交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本专业面向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爱国、自信、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社会与职业道德;有宽广的学科视野与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将自然科学基本知识,集成电路、微电子、光电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复杂电子集成系统工程问题,并体现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表达能力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实践能力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有能力继续学习以适应专业领域不断发展需要;能够胜任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技术支持、测试分析、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符合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要求,服务北京市和京津冀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通信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通信领域从事设备研发、网络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能在“互联网+”时代开展行业应用创新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京津冀地区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拥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复杂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所需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良好的学科和工程素养;能够基于扎实的基础针对应用问题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并承担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的重要任务;具有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有较强的能力继续学习以适应不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专业相关的设计、开发、运维、管理等工作。
适应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与修养,信念执着,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和环境意识强,有能力服务社会;基础宽厚,视野宽广,具有包括信息安全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解决信息系统的实际安全问题;专业精深,具备追求卓越的态度,基于信息安全原理,设计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体现创新意识,能够发现、研究与解决复杂信息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具有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带领团队成员或作为团队骨干在项目实施过程发挥有效作用;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的途径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适应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职业变化,具备设计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从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开发和应用服务及相关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德才兼备,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经济统计学专业知识,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与决策咨询、大数据分析、计算机应用与统计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旨在培养开放经济新格局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掌握宽广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熟练应用英语和现代信息技术,熟悉国际经贸环境和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能够从事国际商务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 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各研究方向上(光电子 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和技术光学方向)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 技能,并具有综合运用光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 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 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光电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以及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 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在工程实践中 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工程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 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工程技 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突出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基本载体的信息 特征,体现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 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内l—2个专业方 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备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计算 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光电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初步 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7.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

8.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主干学科:光学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由光电信息基础类知识、光电信息技术和工程类知识、 光电子技术类知识组成。光电信息基础类知识领域包括物理、光学和光学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 等核心基础知识;光电信息技术和工程类知识领域包括光电信息技术、光电仪器原理和光电检测 技术、光纤与光通信技术、光电传感与系统等知识;光电子技术类知识领域包括光电子技术、激光 原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光学及实验(136学时)、光电检测技术及系统(48学时)、光纤技术(48学时)、 光电图像处理(48学时)、光电信息综合实验(4周)、光电信息物理基础(48学时)、通信原理(48 学时)、激光原理(32学时)、信息光学(32学时)、光学系统CAD(48学时)、光电传感器应用技 术(32学时)、量子光学基础(32学时)。

示例二(方向一为偏重经典光学,方向二为偏重现代光学):工程光学及光学基础实验(184 学时)、激光技术及应用(48学时)、光学测量(48学时)、光电信息导论(英语授课)(40学时)、 光电检测技术(48学时)、光电系统设计(3周)、薄膜光学(方向一)(32学时)、光度与色度学 (方向一)(48学时)、光纤技术与应用(方向一)(48学时)、像质评价技术(方向一)(32学时)、 光学CAD课程设计(方向一)(3周)、传感器原理(方向二)(48学时)、光纤通信理论基础(方向 二)(48学时)、信息物理基础(方向二)(48学时)、现代成像技术(方向二)(32学时)、光电传感 器设计实验(方向二)(1周)、傅里叶光学(48学时)、光学零件工艺学(4周)、实用图像处理方 法及软件(48学时)、视频技术基础(48学时)、微机接口技术(32学时)、微机接口技术实验 (32学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8学时)。

示例三:仪器零件设计(56学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48学时)、误差理论与仪器精度 (学时)(40学时)、仪器制造工艺学(32学时)、工程光学及实验(144学时)、光电检测技术(56 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8学时)、光学测量(48学时)、激光原理及应用(40学时)、仪器光学概论 (48学时)、光学设计及CAD(48学时)、光学仪器总体设计概论(48学时)、光学零件加工技术 (48学时)、薄膜光学与技术(32学时)、微纳制造技术(学时)、光通信技术基础(32学时)、光 电子技术及器件(32学时)、光学信息处理技术(32学时)、干涉测试技术(32学时)、傅里叶光 学(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或电工实习、专题实验或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或生 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实验与创新和社会实践等。

主要专业实验:应用光学实验、物理光学实验、激光实验、光电技术实验、光电信息综合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本专业面向未来国家(重点是京津冀区域)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掌握智能建造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胜任土木工程项目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及领导意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
毕业生能在大型央企及国有企业的智能建造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以及科研院所的智能研发中心等部门从事智能建造相关的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技术开发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并通过自主学习或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学习,在毕业五年左右,具备担任智能建造专业项目技术或管理工作负责人的能力。
人工智能专业是面向国家和北京市在服务机器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应用领域的重大需求而设立的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专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广阔,各行业长期具有旺盛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人才紧缺型新兴专业。
本专业依托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优势及人工智能研究平台,突出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构筑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建模与算法分析设计能力、解决行业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够进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复杂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的高级专门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学科基础理论以及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用于复杂物联网系统规划与建设;具备工程创新实践能力,能掌握物联网支撑平台与中间件及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产品制造、系统集成、运行维护;能够基于扎实的基础针对应用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承担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任务;具有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致力于培养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具备软件设计开发与数字艺术创作跨学科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兼具艺术修养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实践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社会亟需 “跨学科、双知识型(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艺术知识)人才—掌握软件工程与视觉艺术的基础理论,软件程序设计与数字艺术设计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生物学、医学、材料学、力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宽厚的基础知识,掌握医学电子与医疗仪器、生物力学与材料、生物信息与医疗大数据等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医疗仪器设计、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医疗大数据智能分析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善于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多学科交叉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专业定义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主要研究大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方法。例如:商务数据分析、商务智能、电子健康、大数据金融、数据挖掘、大数据管理与治理等。

课程体系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数学与信息科学概论》《数据结构》《数据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导论》《程序设计实践》《离散数学》《概率与统计》《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计算智能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系统基础》《并行体系结构与编程》《非结构化大数据分析》《数据科学算法导论》《经济管理理论》等。

就业方向

企事业单位:大数据系统架构师、Java大数据分布式程序开发师、大数据平台运维师、数据可视化、大数据挖掘师等。


本专业是北工大和UCD共同打造的本科精品专业。UCD拥有爱尔兰排名第一的经济学院,高居欧洲经济学院排行榜前列。在这里学生将同时享受北工大和UCD两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获得两校高质量的本科学位提供保障。
建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扎实的建筑学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较强的综合实现能力、研究能力以及与其他专业交流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主要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规划,以及管理、教育、科研、开发、产业、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有能力在其工作岗位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或核心成员,能够独立承担重要项目的前期研究、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技术服务等工作,以及相关的设计理论研究和建设管理等工作。根据现行规定,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经过规定的职业实践训练,可以参加注册建筑师或注册城市规划师等执业资格考试。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具备一般的统计理论、方法及收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有一定的专门领域知识,能够在金融、保险、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及数据科学等不同领域从事统计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的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并具有宽广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厚植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家国情怀的英语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高素质、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及改革开放实际需要,能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翻译、外事、外语教育、外经贸、新闻媒体国际旅游研究等工作。
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科技-美学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系统理论和设计思想,能够对人的需求进行恰如其分的研究,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研究,通过设计工程技术途径,实现设计创造价值符合社会进步价值,实现自身知识、能力、智慧、素质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不同潜质的综合性应用型设计创新人才。
该专业专注于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设计程序,以及用户研究、用户体验、工程技术、市场调研观测、服务设计等知识方法能力。
暂无此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推动现代科技进步的技术基础。本专业旨在通过国际化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电子电路、信号处理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并拥有创新性思维模式,使学生成长为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
法学专业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在实力雄厚的国家一流专业和北京市品牌专业自动化专业基础上,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而设立的与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电子,尤其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旨在为创新型国家和北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培养急需的精通机器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体魄健康、品格健全、基础宽厚、能力潜质突出、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以北工大“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UCD软件工程专业为支撑,结合两校在软件工程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取长补短,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祖国培养软件工程领域中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面向现代创新引领型经济社会建设和光电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培养品德优良,具备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应用物理学(涉及信息光电子、凝聚态物理及理论物理方向)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探索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在科技教育部门或企业从事应用物理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部分毕业生能够在物理一级学科下的光学、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专业,以及光学工程、光电信息工科类专业进一步深造。
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化工类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能够适应从事材料研发与制备、无机合成、有机合成、药物合成、精细化工、环境催化、净化与分离、新能源化学与化工、现代分析与质检技术、生物化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并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北京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面向国家、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精密计量检测、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培养具备光、机、电、控等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精密测量、先进无损检测、智能传感与仪器的设计制造、技术维护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培养具有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规划实践能力,符合首都发展需要,能够胜任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复合型高水平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有能力在工作岗位成为本专业的骨干或核心成员,并有能力独立负责重要规划项目。
暂无此专业简介
2026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1771    本科毕业人数:2350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6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统计学 生物医学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城乡规划 应用化学 人工智能 工商管理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应用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 土木工程 智能建造 测控技术与仪器 数字媒体技术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业设计 通信工程 物联网工程 生物技术 机器人工程 自动化 英语 社会学类 经济统计学 法学 建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 信息安全 能源动力类 数学类 会计学 土木类 交通运输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机械类 材料类 软件工程 金融学 电子信息工程
北京 15 16 16 16 17 17 18 18 20 20 21 24 24 28 28 28 29 30 34 36 36 39 39 39 40 41 42 46 48 53 53 54 56 63 70 71 71 74 77 108 110 118
天津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8 0 9
河北 0 4 0 0 2 0 0 0 0 0 0 0 2 0 0 0 2 0 3 0 3 0 0 0 0 3 0 3 0 0 0 0 0 3 5 5 0 2 0 3 7 3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4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7 5 2
内蒙古 3 0 0 0 0 0 0 2 0 0 2 0 0 0 0 0 0 2 0 2 0 0 0 0 0 0 0 0 2 0 2 2 2 0 0 1 1 2 2 3 3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2 0 2 0 0 0 2 0 0 0 0 0 2 0 2 0 0 0 4 4
吉林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2 0 4 0 0 0 2 0 0 0 0 2 2 0
黑龙江 0 0 2 0 0 0 0 3 0 0 0 0 2 0 0 2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2 2 0 2 0 2 0 0 2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2 0 3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3
浙江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2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2 0 0 2 0 4 4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2 0 2 2 0 0 0 5 2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3 3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2 1 0
山东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6 0 0 3 0 6 0 4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2 4 3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3 2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6
广东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3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3 4 0 0 4 0 0 0 0 0 0 0 0 3 4 0 3 0 3 2 2 3 3 4 0 2 0 0 3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2 0 0 2 0 0 0 2
贵州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4 0 0 0 0 0 0 2 0 3 3 4 2 0 4 0 0 0 4 0 0 5 4 0 3 5 2 4 3
云南 0 0 2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3 0 4 2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2 0 0 2 0 0 0 2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2 2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2 0 0 2 0 0 0 2 0 0 3 2 3 0
青海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2 0 2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3 2 0 0 3 0 0 0 2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