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211院校 双一流
北京交通大学
毕业生数据

7065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北京市丰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丰台轨道交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国际教育培训的示范区。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国家保密学院、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18个学院。

学校学科实力雄厚,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4次排名世界第一;15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8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6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6个学科入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8个学科进入ESI前1%,工程学保持ESI前1‰。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160人,其中专任教师2024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50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9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各类国家人才计划入选教师7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绩斐然,为国家与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7372人、博士生2954人、硕士生8434人,非全日制硕士生1730人,成人学生2350人,外国留学生全年累计1389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有4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3个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培养项目。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评首届全国优质教材主编4本。计算机科学基地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高原”“高峰”两大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詹天佑学院探索“3+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学科科学研究拔尖人才及优势学科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实施产学联合培养“知行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急需,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深造率超过66%,学校首批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2年获全国一等奖3项,北京市冠军1项、亚军2项、季军1项 。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列车、高速铁路、川藏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9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和移动专用网络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建有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学校是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定期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交大大讲堂”。学校全面实现千兆网络到桌面、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4.8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717.6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47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比利时鲁汶、巴西坎皮纳斯和波兰华沙共办有3所孔子学院。加入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作用,在海内外成立校友组织60家,吸纳董事单位87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非学历教育实现管办分离。建有深圳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等5家异地科研机构,为拓宽社会资源,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做出积极贡献。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西班牙语
  • 城乡规划
  • 葡萄牙语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传播学
  • 工程管理
  • 网络与新媒体
  • 保密管理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工商管理
  • 统计学
  • 会计学
  • 机械工程
  • 财务管理
  • 机械电子工程
  • 物流管理
  • 车辆工程
  • 物流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业工程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电子商务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视觉传达设计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环境设计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数字媒体艺术
  • 通信工程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信息工程
  • 人工智能
  • 自动化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智能装备与系统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信息安全
  • 物联网工程
  • 保密技术
  • 土木工程
  • 铁道工程
  • 经济学
  • 交通运输
  • 金融学
  • 交通工程
  • 法学
  • 环境工程
  • 英语
  • 建筑学

本专业注重培养具有西班牙语听、说、读、写、译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功底,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兼具经贸、科技、交通等领域知识,且具有其他外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区域开发的指导纲领及科学依据。城乡规划专业以指导城乡人居环境的开发与建设为核心内容,是一门整合理、工、文、艺多学科优势,涉及建筑、艺术、工程、交通、经济、管理以及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宽视野、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城市规划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技艺和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广博的知识面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学制5年。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葡萄牙语语言基础和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继续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且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具备综合英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双语人才。

外方学校: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学制4年,均在威海校区就读;中方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外方授予学位: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具体介绍可查看学校官网。

北京交通大学传播学本科专业创办于2005年,本专业以学校工科背景和学院外语优势为依托,以国际化联合培养教学为拓展,将新媒体与国际传播作为学科两个重点发展方向。本专业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师资力量雄厚,专业优势突出。本学科定位为有特色的实用型传播学专业,同时兼顾实践和理论教学共同发展,以加强实践、文理渗透为特色,培养具有坚实的传播技能和深厚文化修养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力争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一流水平。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造价管理等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专业代码:050306T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本专业旨在培养为国家保密工作服务,适应社会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专业领域发展需要,培养政治可靠,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的保密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扎实的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和基础,熟悉现代管理工程分析工具,掌握保密管理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保密管理相关工作,可以针对复杂保密管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依托数学、统计学和系统科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解决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目前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赴国外学习,实行校际联合培养。

外方学校: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学制4年,均在威海校区就读,中方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外方授予学位: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具体专业简介可查看学校官网。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又为概率论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主要从事随机现象中数量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它与其它数学分支相互渗透,在交通、自动控制、工厂产品的质量控制、农业试验、生物、医学、金融保险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某些生产实践中或应用领域中科研课题的能力。

外方学校: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制4年,均在威海校区就读;中方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外方授予学位: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具体介绍可查看学校官网。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下的铁路机车车辆方向是机电学院的重点发展的专业方向之一,并最早建立了车辆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具有良好的科研、教学基础和完整的学术梯队,与用人单位有广泛的联系。
本专业方向以培养高速动车组技术为核心的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及科研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
学生在校期间,除公共基础课以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基础课外,还设置了大量特色课程供学生选修,有动车组工程、动车组设计理论基础、动车组传动与控制、动车组装备与运用工程、动车组制造工艺与装备、计算机辅助机车车辆设计综合实践等课程,使学生在机车车辆设计、制造、运用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
本专业方向毕业生除可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以外,将在全国各大铁路工厂、科研院所、各大铁路局站段、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以及相关外资企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综合财务与会计的分析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能力,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基本学制四年,采取 3+1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北京交通大学学习,满足学业和英语成绩要求后,第四年赴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主校区完成后续学业。达到双方学业要求后可以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设置3+1+1本研贯通模式,学生在伍伦贡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可直接攻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将2年的硕士学习缩短至 1年完成,该模式下学生最快只需五年即可获得双方的学士学位和澳方的硕士学位。根据目前澳洲移民局的规定,学生在澳满学分学习满2年即可获得2年的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ing visa),便于学生积累国际工作经验。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基础,熟悉现代经济管理分析工具,掌握物流和供应链分析、优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基于物流系统优化从事采购和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及组织管理工作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

车辆工程专业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毕业生遍布轨道交通行业;2016年通过了《华盛顿协议》专家全程观摩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以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用为主线,以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为特色,培养具有轨道交通大工程背景、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理论和轨道车辆工程领域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具备引领轨道交通科技发展潜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能承担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工程制图、 工程测量、高等级公路及大中桥与小桥涵的养护设计、养护工程试验和施工质量检测、养护 施工组织设计、养护预算和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道路养护与管理组织能力,从事 道路和桥梁的施工、养护和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韭面向

主要面向公路、桥梁施工和养护企业,在公路施工、养护、管理岗位群,从事公路测量、 试验检测、养护、施工组织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编制公路、桥梁工程养护预算及竣工结算的初步能力;

3.掌握公路和桥梁养护工程测量、土质及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

4.掌握公路养护、施工、工程管理及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知识;

5.熟悉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具备公路、桥梁技术状况的评定能力,以及公路、 桥梁日常维护检查、小修保养和大中修的能力;

6.了解公路桥梁养护、路政法规、公路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道路建筑材料、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技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招投标与监理实务、道 桥检测与维护技术、公路养护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公路工程测量、公路试验与检测技术、公路技术状况检测与评价、公路养护 施工技术、桥涵养护施工技术等实训。

在公路、桥梁施工和养护等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公路养护工压路机操作工桥隧工平地机操作工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公路养护与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市政工程施工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本专业是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控制技术紧密结合,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的复合型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表达能力,能够在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领域从事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13年、2016年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关于规模生产或服务的产业流程优化设计和运行、资源合理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流程和系统的效率和质量的一个专业,它不仅应用于工业产业流程,也广泛应用于服务业、农业、医疗卫生业、金融业、物流业等规模生产和服务的其它产业。

本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以生产和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改善和优化为主线,将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交叉融合,依托“国家级国际化创业型工程与管理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产学合作、‘做中学’与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培养在生产与服务领域从事规划、设计、咨询与管理的工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代码:080413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效应、纳米材料的结构、尺寸和形貌的表征技术、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与表面修饰、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应用、纳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微加工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等。

相近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学习懂得环境纳米材料的绿色制备及其规模化、面向环境检测的纳米结构与器件的构筑原理、方法;3.了解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性能与机理;4.研究纳米材料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原理、技术与装置研发、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与安全性评估、纳米材料在节能和清洁能源中的应用等;5.熟悉国家关于纳米材料与技术方面的政策,国内外相关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6.了解纳米材料与技术的最新学科发展动向、理论前沿、应用前景;7.掌握材料学的工艺装备、测试手段与评价技术,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8.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大背景,适应互联网时代商务活动电子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经济管理、商务经营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商务运营、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与管理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人文社科基础类以及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类教育,学习网页与WEB程序设计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经济、营销管理、移动商务应用开发、用户交互设计、商务智能、物流技术与管理等课程。还为学生开设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商务数据分析和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

本专业分设“汽车与发动机”和“能源工程”两个独立的专业方向。“汽车与发动机”专业方向主要以现代汽车及发动机技术为主线,培养掌握汽车及发动机专业系统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表达能力,能够从事汽车及发动机领域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能源工程”专业方向主要以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为主线,培养掌握能源工程专业系统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表达能力,能够从事能源工程领域应用研究、设计、开发、规划、运营、制造和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校2017年设计学类设有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3个招生专业,按设计学大类招生,录取后依据学生志愿、专业校考成绩及各专业标准规模进行专业分流。设计学类本科生招生参加全国艺术类提前批次录取。报考设计学类的学生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具体请见我校《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设计学类专业咨询电话:010-51685477。

轨道牵引电气化是电气工程学科结合北京交通大学行业特色高校背景,面向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的特色专业方向,已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轨道牵引电气化)培养能够在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系统运行、试验分析、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轨道交通领域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轨道牵引电气化特色专业方向主要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基础及其在轨道牵引电气化方向的应用知识。

我校2017年设计学类设有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3个招生专业,按设计学大类招生,录取后依据学生志愿、专业校考成绩及各专业标准规模进行专业分流。设计学类本科生招生参加全国艺术类提前批次录取。报考设计学类的学生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具体请见我校《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设计学类专业咨询电话:010-51685477。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专业,设置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信号处理与电子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建有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面向本科教学的国家级优质教学平台,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集成电路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等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

外方学校: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学制4年,均在威海校区就读,中方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外方授予学位:文学学士(Bachelor of Arts),具体介绍可查看学校官网。
外方学校: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学制4年,均在威海校区就读,中方授予学位:工学学学士,外方授予学位: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具体专业简介可查看学校官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年教育部调整专业名称时改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专业依托光学工程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针对我国新兴光电产业中发光、显示、照明、光信息、光电检测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光电子产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 业知识,系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在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制 造、管理维护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线路、计算机应用、信息论与编码、通信理论 与网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信息技术领域软硬件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应用、 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等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以 及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从事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 学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理论,具有信息获取、信 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相关专业知识;

5.掌握信息技术领域软硬件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对信息系统进 行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 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技术与设备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改造或 创新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信息工程技术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和 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了解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工程实践对于客 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9.具有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系统原理、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电磁场与波、微处理 器与嵌入式系统原理、信息获取与检测技术、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高等数学(170学时)或数学分析(204学时)、线性代数(51学时)、概率统计(51学 时)、离散数学(34学时)、数理方法(51学时)、大学物理(132学时)、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51 学时)、C++程序设计(51学时)、数据结构(68学时)、基本电路理论(68学时)、模拟电子技术 (51学时)、数字电子技术(51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验(85学时)、 电磁场与波(68学时)、数字系统仿真VHDL设计(51学时)、通信原理(68学时)、数字信号处理 (51学时)、通信基本电路(68学时)、微波与天线(68学时)、近代信息论(34学时)、雷达原理 (34学时)、平面显示技术(34学时)、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68学时)、操作系统(68学时)、 数字图像处理(51学时)。

示例二:高等数学(196学时)、数学分析选讲(30学时)、线性代数(52学时)、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46学时)、场论与复变函数(46学时)、大学物理(130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30学时)、 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60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 设计(46学时)、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78学时)、高频电子线路(60学时)、电磁场与电磁波(60 学时)、随机信号分析(46学时)、数字信号处理(46学时)、通信原理(60学时)、通信网络基础 (46学时)、信息论与编码理论(76学时)、信号检测与估值(46学时)、离散数学(46学时)、数据 结构与算法分析(54学时)、数据压缩与信源编码(46学时)、无线通信(46学时)、传感技术(30 学时)。

示例三:高等数学(192学时)、线性代数(48学时)、概率论与随机过程(46学时)、大学物理 (128学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64学时)、电路分析基础(64学时)、信号与系统( 64 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64学时)、高频电子线路(48学时)、 通信原理(48学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48学时)、现代通信网(48学时)、数字信号处理器 原理(64学时)、无线传感器网络(64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6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技术训练、电子工艺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 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通信原理实验、专业综合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例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基于用户兴趣的智能算法推荐技术。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先进机器人控制》、《认知机器人》、,《机器人规划与学习》、《仿生机器人》、《群体智能与自主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I》、《问题表达与求解》、《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II》、《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就业方向
实际应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本专业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铁路运输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自动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等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铁路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2020年2月教育部批准新增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为满足国家发展智能制造需求而设立,专业定位为培养国家现代制造业迫切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人才具备复杂控制、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及优化决策方面的理论基础,能够设计、研制智能装备系统,从而服务我国现代制造业和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理论体系和专业知识,学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控制与优化及装备研发制造所需的硬件及系统设计技术,训练学生装备系统研发工程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3)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运筹学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装备设计、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无人自主系统。
(4)升学就业
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领域、智能交通领域、消费类电子领域、航空航天以及其他工业领域就职,就业单位如制造业相关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公司、企事业单位及高科技工业制造企业等。该专业暂无毕业生。
外方学校: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学制4年,均在威海校区就读,中方授予学位:工学学学士,外方授予学位: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具体专业简介可查看学校官网。

根据教高【2003】4号文件批准,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于2003年3月成立,2006年11月通过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评估验收,成为首批通过验收的2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学院依托北京交通大学已有的计算机学科优势,面向产业需求、突出工程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强化实践环节,在国际化环境与工程实践环境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建设一流国际化软件学院。学院与国际著名高校积极开展交流项目,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重能力培养、促素质提高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英语实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与培养途径。

信息安全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与政府、国防、金融、通讯、互联网等部门和行业密切相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专业旨在培养在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信息安全科技研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物联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慧医疗、智能环境、智能家居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学科,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物联网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与集成、物联网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了解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基本理论,具有工程基础厚、创新能力强等特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专业特色
保密技术专业是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于国家保密局指导下专门成立的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保密学院,保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国家保密局、北京市保密局的大力支持,同时与相关军工和大中型国企等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培养交叉复合型保密技术人才,本专业由国家保密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及其他相关学院共同建设。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服务保密工作发展需要,培养政治可靠,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的保密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化视野及交流能力,掌握保密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保密技术相关工作,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
(3)核心课程
信息安全概论、保密技术概论、密码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概论、保密法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等。
(4)升学就业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机关、军工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等单位从事保密理论研究、保密技术开发、保密组织管理等工作。

土木工程专业为宽口径专业,包括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与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以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为主线,培养能够作为工程师服务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等行业,胜任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咨询和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在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主要研究型大学继续深造,具有获得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执业资质的能力,具有能够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潜质,具有能够随着行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为我校的特色方向和传统专业领域,2010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单独招生专业。培养掌握铁道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了解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建造、运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良好训练,可从事铁路和城市轨道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旨在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和国家级经济学特色专业优势,培养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较高人文科学素养和较强专业实务运作能力,能够在经济及相关领域从事分析、科研、教育、经营管理、规划和决策工作,并可进一步胜任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运输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课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数学、力学、管理学、计算机、外 语、必要的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以及机电、土木、系统工程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载运 工具运用与保障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客货运输组织及调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交 通运输领域从事载运工具技术使用与管理、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管理和调度等工作,能在教 学、科研单位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宽口径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 工程等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载运工具技术运用与管理、运输线网和枢纽规划与 设计、客货运输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载运工具运用与保障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规 划、客货运输组织调度等系统知识,并具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 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工作的所需的工程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 运输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运输安全质量、运输环境、职业健康和运输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5.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常用的一般技术分析方法或设计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 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参与运输生产及运营系统的设计,并具 有保障其稳定运行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运输系统或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 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力,具有职业发展 学习能力;

8.了解国内外关于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标准、政策和法规;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10.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不少于一门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 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运筹学、机电工程学、交通运输设备及技术使用、载运工具检测与诊断技术及 其维护、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运输法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 运输企业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包括驾驶实习、生产实习、 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等多种形式。

主要专业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力学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交通运输设备及性能实验、运 输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综合收集、处理、分析金融信息技术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能力,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能够在金融、经济及相关领域从事分析、科研、教育、经营管理、规划和决策工作,并可进一步胜任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公司金融、国际金融、金融市场、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和证券投资学等。

本专业立足城市道路交通与公路运输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以及行业发展需求,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坚持“加强人文修养、融通学科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发展个性特长”的教学理念,以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为教育重点,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工程教育,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交通运输专业理论、系统分析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以及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素养、卓越工程技术、引领行业发展潜质的专业型、管理型以及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2007年被评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点,2009年被评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3年按国际工程教育水准完成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核心课程有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工程等,以及相关实验和专业实习等,其中,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属于国家级精品课程。

法学院成立于2012年,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人文学院法律系。现有专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7名,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以上。法学院设有公法学、民商经济法学、国际法学三个系,并建有中国铁路法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保密法研究所、交通运输法研究所、科技法研究所、比较法与法律文化研究所、经济与劳动法研究中心、司法裁判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单位。法学院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实行研究性教学,部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 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从 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 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 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学习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等专业基础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学习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生态工程等工 艺及工程的设计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掌握环境监测技术;

3.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工程设计及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 力、工程实践及工程综合、自学能力等基本能力;

4.熟悉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

5.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前沿、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环境保 护产业发展的需求,了解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了解环境保护设备的设计与开发,了解污 染控制设施运营及管理;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化工与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环境学导论(32学时)、环境监测(48学时)、环境工程微 生物学(48学时)、环境工程原理(64学时)、水处理工程(80学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64 学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64学时)、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64学时)、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 制(32学时)、环境评价与工业环境管理(32学时)。

示例二(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环境学(32学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48学时)、环境工 程原理(48学时)、土壤学(32学时)、环境监测(32学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32学时)、固体废 弃物处理与处置(32学时)、水污染控制工程(64学时)、物理性污染控制(32学时)、环境影响评 价(32学时)。

示例三(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环境工程原理(96学时)、环境监测(32学时)、环境工程 微生物学(32学时)、环境化学(32学时)、化学反应工程(48学时)、水污染控制工程(96学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96学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32学时)、物理性污染控制(32学时)、环境 影响评价(32学时)、环境规划与管理(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水污染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环境工程原理(化学工程原理)实验、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 境生物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 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50%,近90%的教师曾在欧美知名高校访学或从事博士后研究,旨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英语专业高层次人才。本专业设有英语语言文学、英语与国际经贸、翻译三个方向。培养语言能力强,能够从事英语教学、语言和文学研究和外事管理等翻译工作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经贸理论知识,能独立从事外贸谈判、函电处理等业务活动的专门人才;培养文化知识面广,翻译理论和技能扎实,能胜任多领域翻译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入校后通过英语口笔试选拔择优进入本专业学习深造。

建筑学专业是研究建筑、建筑群、室内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将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设计技艺与创造能力、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有机融合,使学生掌握建筑师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素养及创造能力。

本专业学制5年,学生除在校学习人文、艺术、历史以及建筑设计相关课程外,依托13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开展至少半年的实践教学,是培养优秀建筑师的摇篮。

本专业要求考生有简单的美术基础,录取到校后参加美术测试,不具备学习要求者建议转至相关专业学习。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3163    本科毕业人数:3902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葡萄牙语 城乡规划 保密管理 工程管理 电子商务 环境设计 西班牙语 智能装备与系统 财务管理 工业工程 物流工程 物联网工程 视觉传达设计 保密技术 人工智能 信息安全 自动化 传播学 网络与新媒体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流管理 建筑学 经济学 交通工程 英语 金融学 机械电子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车辆工程 纳米材料与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 信息工程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测控技术与仪器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 铁道工程 环境工程 法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会计学 软件工程 交通运输 通信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