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警官学院

普通本科
云南警官学院
毕业生数据

462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历史沿革:云南警官学院始建于1950年,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市军管会公安部公安学校、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云南政治学院、云南省公安学校、云南省人民警察学校、云南公安专科学校、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历史时期。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云南警官学院2013年起率先在全国省属公安院校招收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4年起率先在全国公安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202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警务硕士授权点。弘扬“忠诚、责任、奉献”校训精神,被公安部记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

学科专业:致力于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等学科专业建设,设有禁毒学、治安学、侦查学、国内安全保卫、网络安全与执法、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法学、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反恐警务20个本科专业。建设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及重点建设专业,8门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禁毒学、刑事科学技术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侦查学、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禁毒学(公安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禁毒学院被评为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师资队伍:培育出28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全国公安模范教育训练工作者、全国公安优秀教育训练工作者、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师德标兵、全省公安优秀教师、云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建设有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6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2个省级黄大年教师团队

科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科研项目位居全国公安院校前列。建有云南毒品问题研究基地、云南禁毒研究中心(省级智库)、云南禁毒教育基地、云南省无人驾驶航空器科普教育基地等科研平台。设有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禁毒研究所等18个科研机构。

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警务化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和贵华、明正彬、陈新民、龚志华、杨丽胜、柯占军、张子权、邹路遥等英雄模范。实行“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同城一体化”协同育人,学生在各类大型活动安保中提升了实战技能

在职培训: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协调发展,已经建设成为国家反恐怖综合培训基地、全国县市公安局长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训练基地、公安部科技信息化教育训练基地、公安部警务保障培训基地、全国自卫防身术培训基地、云南公安民警综合训练基地,每年培训在职民警超过1万人。

交流合作: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及省内外多地公安机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泰国皇家警察尉官大学、柬埔寨警察学院、老挝人民警察学院、缅甸中央警察训练学院等建立了友好关系。2002年至今,外警教育培训涉及全球五大洲70多个国家。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禁毒学
  • 网络空间安全
  • 法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30604TK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禁毒学导论、毒品学(含检验)、禁毒法学、禁毒情报、戒毒学、毒品公开查缉、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含措施、预审)、毒品预防、国外禁毒概论(双语)、艾滋病与职业防护。学制为四学年(八个学期)。毕业须修满177学分。其中,必修课141学分,选修课16学分,实习5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

相近专业:

治安学 侦查学 警卫学 犯罪学 公安情报学 公安管理学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公安业务,了解我国和世界毒品问题现状、趋势及应对策略,系统地掌握禁毒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及其他禁毒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要掌握禁毒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受到禁毒学专业方面的训练,具有从事禁毒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公安学基础理论及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缉毒、戒毒、毒品检验和毒品预防教育等禁毒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3.全面掌握禁毒工作的程序、措施、手段和方法,运用缉毒工作的各种技术和手段依法办理毒品案件的能力;4.熟悉公安禁毒工作,具有较高的缉毒办案、戒毒管理、宣传教育以及从事其他公安工作的业务素质;5.运用禁毒知识和技能开展戒毒和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快适应相邻公安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培养目标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旨在培养拥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信息科学等领域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理论知识,具备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熟悉网络空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组织与管理流程,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政、产、学、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的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
专业教育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课程为核心;强化密码技术、网络安全与数字取证两个专业方向,涵盖密码分析、安全协议分析、云计算和大数据安全、数字取证技术、网络对抗原理、Web安全等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与技能;通过综合实践与工程实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就业方向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可在政府、军队、公安、司法等国家机关从事电子对抗、网络对抗等国防保卫事业,以及司法鉴定、刑侦、公共服务、管理等公共安全业务;可在银行、IT、金融、证券、通信、电商等公司企业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研发与应用工作;可在学校、研究院所、培训机构等教育科研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培训、咨询等业务,就业面广、选择多,职业前景非常广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 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涉外活动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 级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培养能够在各高等、中等学校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 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从 事法律工作和法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 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法学 基础知识,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法学理论、刑事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 学、环境法学等)系统深入地掌握该方向的知识体系。

2.深刻掌握法学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 素养、求实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公正的品质、综合分析素养、法律意识和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精 通法律,熟悉法律和相关业务。

3.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法学和法律实务之中。毕 业生应特别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 交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本专业不同的任务检索相关文献。

(2)应用知识的能力

具有在获得相关法律基础知识与法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 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

(3)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

(4)创新能力(精神)

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业思维和探索能力。

4.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 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法律与法学 文献检索,掌握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基本的数据库,掌握法律写作的基本知识。

5.了解中国和相关国际法律、法学的理论前沿,把握法律实践的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国际法(在本科阶段所有学科均在法学一 级学科下招生培养)。

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 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司法部门实习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0302 政治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 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 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 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 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 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 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离散结构、基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 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或者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0+48学时)、计算机导论(24+6学时)、集合论与图论(48学 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2+8学时)、电路44+16学时)、数理逻辑(32学时)、电子技术基础(32 +20学时)、数字逻辑设计(36+1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40+24学时)、近世代数(32学时)、计 算机组成原理(48+60学时)、软件工程(48 +16学时)、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学时)、数理逻辑 (32学时)、数据库系统(40+24学时)、操作系统(40+16学时)、计算机网络(36+30学时)、算法 设计与分析(32学时)、计算机体系结构(48学时)。

示例二:计算概论(7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54学时)、集合论 与图论(54学时)、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54学时)、数理逻辑(54学时)、微机原理(54学时)、计 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54学时)、电路分析原理(72学时)、数字集成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 (5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54学时)、电子线路(72学时)、算法设计与设计(72学时)、脑与 认知科学(36学时)、人工智能导论(54学时)、编译技术及实习(54+72学时)、操作系统及实 习(54+72学时)、微机实验(0+72学时)、程序设计实习(0+72学时)、数字逻辑电路实验(O+ 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实验(0+72学时)、电子线路实验(0+72学时)、基础电路实验(0+72 学时)。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60+3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60+30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 +15学时)、计算机导论(16学 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6+20学时)、软件工程(30+16学时)、数据库系统(40 +12学时)、编译 原理(52+16学时)、人工智能(46学时)、操作系统(54+24学时)、程序设计基础(44+32学时)、 数据结构(54+24学时)、离散数学(一)(54学时)、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76+20学时)、微机 系统(50+20学时)、离散数学(二)(3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0    本科毕业人数:462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禁毒学 网络空间安全 法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 0 0 0 0
天津 10 0 0 0
河北 0 2 0 0
山西 0 2 4 0
内蒙古 20 0 0 0
辽宁 3 0 0 0
吉林 0 2 4 0
黑龙江 0 0 0 0
上海 0 0 2 0
江苏 0 2 4 0
浙江 0 2 4 0
安徽 0 2 0 0
福建 0 2 4 0
江西 0 2 4 0
山东 0 2 4 0
河南 0 2 4 0
湖北 0 2 5 0
湖南 0 0 2 0
广东 0 0 2 0
广西 0 2 4 0
海南 0 0 0 0
重庆 0 2 6 0
四川 0 2 6 0
贵州 0 2 6 0
云南 0 69 185 50
西藏 0 0 2 0
陕西 10 0 0 0
甘肃 0 0 2 0
青海 0 0 4 0
宁夏 5 0 0 0
新疆 5 0 2 0
台湾 0 0 0 0
香港 0 0 0 0
澳门 0 0 0 0
外籍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