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985院校 211院校 双一流
中山大学
毕业生数据

9977

2026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专任教师 4801人

正高级 1751人 副高级 2215人

专业技术人员

(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系列) 964

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 2496人


在校学生 66179

普通本科生33116人 全日制硕士17918人

非全日制硕士(含在职攻读硕士)4798人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069人

留学生 654人 (其中:本科生 397人,硕士研究生 170人,博士研究生 87人)

本科专业(办学权)141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75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4

专业学位类别43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


校园5个

广州校区(含南、北、东三个校园) 3个

珠海校区 1个 深圳校区 1个


附属医院10

国家级研究机构35

国际合作学院1

省部级科研机构235

地方研究院10

重大平台7个


办学总经费增长迅速

2022年学校决算总收入116.7亿元人民币。

学校学科实力强,影响力突出

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我校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等11个学科再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其中工商管理、临床医学和生态学入选新一轮“双一流”“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学科专家建议名单。学科优势

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院士(含双聘)2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中山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升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的投入,逐步拓展“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已有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7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3个专业已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经济、管理、工科、医科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相关国际认证。在近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以独立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5;202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已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3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16门;建设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建有在线开放课程208门次,其中51门首批入选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40门课程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与喀什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多所西部高校达成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推进课程共享,建设同步课堂、线上课堂、混合式课堂等新型课堂,获评教育部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本校教师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的教材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另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各1项。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屡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IARC)、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及国内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生命科学竞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赛道金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银奖、预防医学专业赛道铜奖。

人才输出质量不断提高

中山大学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我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22年,近八成就业的毕业生前往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超八成就业的毕业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共有880名毕业生投身西部、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升学深造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国(境)内升学毕业生中超九成去往“双一流”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深造,国(境)外深造的毕业生主要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深造。

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2022年学校科研经费保持40亿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24项,比历史峰值增长20%。2022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获资助项目数1047项,立项数连续七年排名全国高校前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再次实现突破,获批牵头2项,全国并列第二。我校国社科年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总数75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两类项目立项数之和已连续七年居全国高校前三,七年立项总数位于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建有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科研创新平台。

医疗规模和实力居全国领先行列

中山大学拥有10家实力强劲的附属医院,其中7家为综合性医院,3家为专科医院,构成了门类齐全、设备先进、实力雄厚、优势互补的医疗救治服务网络体系。附属第一医院排名全国第六、华南第一;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肿瘤防治中心在国内排名前三;附属口腔医院在国内排名前五;中山眼科中心在多个榜单中眼科综合实力位列全国榜首,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于2019年11月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已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领航态势。

中山大学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动附属医院建设发展。大疫三年,各附属医院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仁心仁术、勇于担当,诊治患者、接管方舱,完成地方政府下达的许多急难险重任务,创造性地调整急重症病人救治格局,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严峻考验。

附属医院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院管理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保持全国前列,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建设实现重要突破。多所附属医院的新大楼、院区、分院已经投入使用,还有多个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或获批立项建设。过去五年,10所附属医院病床总数从1.4万张增加到1.9万张,手术总台数从45.4万台增加到67.3万台,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应用统计
  • 工商管理
  •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 测绘工程
  • 口腔医学
  • 法律(法学)
  • 软件工程
  • 汉语国际教育
  • 土木水利
  • 材料工程
  •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 社会工作
  • 国际商务
  •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 交通运输
  • 船舶工程
  • 审计
  • 临床医学
  •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 药学
  • 保险
  • 集成电路工程
  • 英语口译
  • 文物与博物馆
  • 环境工程
  • 材料与化工
  • 计算机技术
  • 能源动力
  • 人工智能
  • 生物医学工程
  • 旅游管理
  • 电子信息
  • 机器人工程
  • 新闻与传播
  • 城市规划
  • 公共卫生
  • 法律(非法学)
  • 资源与环境
  • 生物与医药
  • 光电信息工程
  • 生物技术与工程
  • 金融
  • 应用心理
  • 艺术
  • 英语笔译
  • 机械
  • 护理
  • 水利工程
  • 工商管理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 地质学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农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生态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汉语言文学
  • 经济学类
  • 旅游管理类
  • 工商管理类
  • 数学类
  • 经济学
  • 电子信息类
  • 物理学类
  • 国际政治
  • 公共管理类
  • 哲学类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法学
  • 社会学类
  • 网络空间安全
  • 计算机类
  • 人工智能
  • 物理学
  • 哲学
  • 化学类
  • 心理学
  • 预防医学
  • 临床医学类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包装工程
  • 能源动力类
  •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 物联网工程
  • 金属材料工程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安全工程
  • 环境工程
  •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 应用化学
  • 统计学
  • 土木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仪器类
  • 生物工程
  • 化工与制药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机械类
  • 兵器类
  • 材料类
  • 生物科学类
  • 药学
  • 海洋工程与技术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海洋科学
  • 大气科学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考古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机械工程
  • 航空航天类
  • 软件工程
  • 地理科学类
  • 护理学
  • 临床医学
  • 历史学
  • 海洋科学类
  • 历史学类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网址:https://bschool.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5-23263786(张老师)

一、寄语考生

中山大学商学院植根湾区创新创业土壤,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扎实推动世界一流经管学科建设,培育具有大视野、大格局的新时代经管人才。

二、院系简介

商学院是学校在深圳校区成立的第一个人文社科学院。商学院依托学校强劲的学科综合优势,厚植于学校深厚的经管学科积淀,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致力于金融市场和商业管理等领域研究,重点建设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与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力”卓越的创造型人才。2022年9月,商学院在校学生将达到本科生四百余人,各类硕博士近六十人。

三、专业介绍

商学院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本科一年级在广州校区南校园统一培养,二年级后在深圳校区培养。经济学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均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生。

经济学:培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工商管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创业创新能力、自学和自我发展能力,具备使用定性、定量研究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

四、学子风采

商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举行“党旗飘扬 筑梦领航”学生党建、“建党百年经济金融领域发展研究”科研拔尖、“我们这十年 喜迎二十大”社会实践等专项活动,将校史学习、专业导学、院长书记午餐会、宿舍走访、文体美育等活动纳入日常开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2021级博士研究生高晗同学,充分发挥党员表率作用,克服困难,成为广州市第246例、全省第11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五、奖学助学

商学院在落实国家和学校奖学助学政策的同时,积极拓宽办学资源,不断谋求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设立多项奖学金,表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商学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助学金,学院提供充裕的勤工助学岗位,实现资助全覆盖,不让一位同学因为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

六、对外交流

商学院地处深圳,利用地缘优势深入开展与赛格集团、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与行业、产业共同打造特色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践基地;聘请企业高层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行业导师。学院重视学术交流,注重在研究合作中培养人才,如2021年成功举办首届“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讨会,邀请多名专家学者做主题演讲,取得对外交流积极成效。

商学院“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

商学院4I人才培养要求

商学院教研团队研讨

商学院经管实验班导学公开课

商学院与深圳赛格集团开展交流合作

商学院主办首届”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讨会

深圳校区东区教学楼群(右上商学院)

深圳校区西区教学楼

深圳中心区

网址:https://ischool.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332656(张老师)020-39332129(李老师)

微信公众号:SYSUInformationWorld

一、寄语考生

科技引领未来,信管掌握先机。作为信息时代浪潮中的引领者,让我们共同在信息社会和数据时代,掌握先机、传承文化、引领未来!

二、院系简介

信息管理学院创建于1980年,是一个走在信息时代浪尖,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院。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拥有完整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布局、具备本-硕-博连续教育层次、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全面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教学单位。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信息管理学院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名列第四;在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第48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中国学科评级中被评为A级学科。本学院是iSchools、IFLA、ICA等重要国际机构成员,具有突出的国际影响力。

三、专业介绍

信息管理学院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大类招生,一年级为大类培养阶段,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三个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高端人才和学术精英。图书馆学专业:面向国家文化战略需求,履行“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专业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家文化发展与文化传承需求的文化领域和信息领域学术精英与行业英才。档案学专业: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面向国家档案事业发展需求,面向“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档案工作目标,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智慧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能从事文件档案等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工作的学术与行业英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立足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大数据战略,针对信息、情报和大数据三大要素,从管理和技术两大维度,依托优质的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善于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评价、创新等工作的应用型、综合型高级人才与学术精英。

四、学子风采

信息管理学院十分注重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活动,包括学术科技竞赛、公益实践项目及文娱体艺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品牌活动有图书馆文化周、广东省搜索之星大赛、红色诗文诵读比赛、焕文杯篮球赛、飞扬杯排球赛等,并定期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此外,信息管理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管理学院学子在全国古籍保护与修复大赛、全国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数据驱动创新研究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表现优异。

五、奖学助学

除校级奖/助学金外,信息管理学院还设有八项奖/助学金,如沈祖荣沈宝环纪念奖学金、谭祥金赵燕群奖学金、北京中科资讯管理奖学金、GALE图书馆学奖学金等,实现学院奖学金、助学金全覆盖:既有奖励优秀学生的奖学金,也有为贫困学子雪中送炭的助学金;既有奖励学习的项目,也有表彰社会工作和公益活动的项目;还设立有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助学金。

六、对外交流

作为iSchools顶级国际信息学院联盟的合作机构,信息管理学院与境内外知名大学、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项目,如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教师交流与协作研究等。同时,学院结合中山大学具备的综合性学科背景、教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聚焦特定行业、领域,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开展差异化培养;邀请本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设讲座,为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发展路径提供坚实保障。

七、深造就业

信息管理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就业保持口径宽、领域广的优势,近三年就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5%以上,就业情况位居全校各专业前列。就业单位类型广泛,有高校、党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档案馆、互联网领军企业、银行券商大型金融机构等,就业岗位方向有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科研、管理人员、高级数据分析师、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设计师等。升学方面,超过45%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学习深造。毕业生境内深造的代表性学校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毕业生去境外深造的代表性学校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

八、校友成就

信息管理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在海内外信息管理界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部分知名校友有:方家忠(广州市图书馆馆长)、田炳珍(广州市档案局副局长)、黄春青(广东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沙勇忠(兰州大学副校长)、黄萃(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张明纯(汕头日报时政采访中心主任)、许良杰(原新浪微博CTO)等。

信息管理学院举办各种形式学术讲座

信息管理学院举办系列教授午餐会

信息管理学院学生参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信息管理学院学生在企业实习

信息管理学院40周年庆典

信息管理学院学生参加各级竞赛

信息管理学院学生参加各项体育赛事

信息管理学院环境

信息管理学院远景图

网址:http://gs.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304(郝老师)

一、寄语考生

探寻地球奥秘,护航人类未来。唯有地球科学,方能带你探究亿万生命的家园,拓展生存空间、化解自然灾害,赋能人类可持续发展。欢迎热爱地球、追求卓越的你,加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肇始于1924 年广东大学理学院下设的矿物地质系。一百年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现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和地学人才培养高地。学院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扬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牵引,大力推进“深地、深时、深海、深空”前沿科学研究。以张培震院士、高锐院士、成秋明院士领衔的强大师资力量和科学系统课程及野外实习实践,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优秀人才。

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设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本-硕-博” 及博士后流动站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地质学专业,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基础,具备突出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就业范围涵盖党政机关、资源环境、基建工程、珠宝玉石、交通化工等行业;地球物理学专业,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扎实数理基础、掌握固体地球物理学的核心知识,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就业范围涵盖党政机关、资源能源、地球探测等行业;地质工程专业,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地质工程基础和熟练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就业范围涵盖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自然灾害防治等行业。

四、学子风采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乐观向上,踏实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增长才智。“一对一学业导师计划”“科研训练计划”等为本科生度身订制的“个性化”学业发展计划,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素养,他们主动参与国际国内顶尖学术会议、全国大学生学术知识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着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第二课堂”丰富多彩,青马学堂、长学论坛、地球科学活动月、草坪音乐节、师生联谊赛等,打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平台。

五、奖学助学

除国家级、校级的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外,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另设有多种院级奖学金项目:Diffendal奖学金、谢家荣院士奖学金、杨遵仪院士奖学金、陈国达院士奖学金(原罗平奖学金)、彭明生奖学金等,以表彰专业学习优异的学生。另外,院校还提供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全面覆盖、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无挂碍专注于自身成长。

六、对外交流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境) 外著名科学家为本科生开设学术讲座和趣味座谈会,开展多样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提升人生规划目标。此外,学院与多所国外名校有长期固定的合作交流,为本科生提供游学交流、国际地质考察、野外夏令营、出国深造等项目。

七、深造就业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生涯规划、实践技能等指导,为学生出国深造、研究生攻读及本科就业全力提供机会。近年来, 70% 学生在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继续升学深造,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下辖各科研院所等;留学院校有斯坦福大学、滑铁卢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本科毕业生多选择大湾区内就业,选择行业内就业的同学100%就业。

八、校友成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校友,以其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专业素养、综合全面的素质、实干肯干苦干、追求卓越的精神得到了所在单位的高度评价,快速成长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科学研究、教育、选调计划、国土资源、地质灾害、海洋建设与开发、自主创业以及其他行业领域建树颇丰。如2011届校友韦慧晓现任中国第一位女驱逐舰舰长,2003届李出安荣获“大国工匠”称号,2000届白雁、2009届林沛元、2010届曾招城在科研领域表现卓越。

21级本科生参观学院本科教学实验室

遍布国内外的实践教学让你充分领略地球科学的魅力

成秋明院士为新生上专业导学课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楼

网址:http://materials.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5-23260137(张老师)

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材料学院

一、寄语考生

学院紧扣军民融合、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围绕“新工科”建设要求,坚持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科学与工程两轮驱动,凭“材料为核,理化为用”的理念,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卓越工程师和孕育具有创新潜能的科学家为使命,主导建设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全学科、厚基础、系统性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热诚期待优秀学子加入材料学院!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成立于2017年5月,是中山大学借助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实施的机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在深圳市成立的整建制学院,着力培育具有鲜明工科特色、扎实理论基础、突出创新技能、宽广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领域学术精英和行业领袖。学院注重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已建设一支知识、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骨干队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9人、助理教授4人、专职科研人员(含博士后)34人。教师队伍中包括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卓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等其他高层次人才。学院学生总人数为782人,其中本科生572人、研究生210人。

三、专业介绍

材料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学院始终注重科教融合、理工融通,形成了以面向“电磁”、“空天”、“能源”、“海洋”四个领域的工程应用为主导,以前沿和新概念材料的不断创新为支撑的学科布局,矢志培养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力”卓越的创造性人才,积极开展国家急需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科学研究,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新工科学院。

四、学子风采

材料学院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在中大,追求卓越”优良学风为引领,聚焦“三全育人”,推动“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本科生获得学科创新类赛事的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14项,发表论文6篇,获发明专利1项。2019级本科生张一茜荣获2021-2022年度“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

五、奖学助学

中山大学有建立健全完备的奖、助、贷、减、免、勤资助育人体系。材料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国家励志奖学金20人、国家助学金75人、中山大学优秀奖学金125人,学院也积极开设勤工助学的岗位,不会让一个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失去读书的机会。

六、对外交流

材料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中航、中电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众多知名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在校内外都有实习、实践基地。学院重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通过与境外知名大学、学术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为本科生提供联合培养、交换、海外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海外学习和交流机会。

七、深造就业

材料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达62.4%,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达73.5% ,连续两年有学生获得支教保研的名额,升学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学院2021届毕业生参军、服务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总就业毕业生人数比例达12%。

八、校友成就

材料学院2021届毕业生是学院首批成规模毕业生,当年毕业生均进入国家重点领域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本科生前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习

本科生前往深圳市捷佳伟创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

”材料与生活“学术讲座

材料学院师生党员党史学习教育

本科生参加广东第十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斩获特等奖

官方网址:http://bme.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5-23260143(陈老师)

一、寄语考生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建设“背靠工科、面向医科、医工融合”的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家国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先进医疗器械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起源于1982年设立的原中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2010年起在原工学院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平台。2017年5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正式成立,成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建设的“新工科”学院之一。学院已建立起完整的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入选国家、省、市级各类人才计划15人次。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学传感、医疗仪器三个培养方向,融合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医学检测、生物学、化学、力学、材料学等理工医多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交叉性强。学院开创了本科生创新培育“导师团”制度,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此项目2018年获国家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改项目立项。学院成立以来,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实验室总投资近4500万元,科研实验室总投资超1.5亿元,并建有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便携式普及型先进实用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中山大学10家附属医院以及珠三角众多生物医疗行业相关企业将为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创造一流的教学科研环境。

四、学子风采

2018年以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主持/参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科研活动176项,本科生科研训练经费合计153万余元。每一名本科生均至少参与一项科研项目,以本科生主持或参与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以科研带动本科教学,本专业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以及“挑战杯”等各项学科竞赛奖项累计200多人次。学院与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定期联合举办广东省“生物医疗与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学院的参赛队伍在竞赛中屡获殊荣。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不仅精于专业学习,还在课外体育活动上有众多传统强项,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龙舟等,在各项团队比赛中常获佳绩。

五、奖学助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奖助工作,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和科学的奖助学金评选机制。2021年度,学院在校本科生545人,获得奖学金204人次,获得助学金168人次。其中7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6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人获得中山大学励志奖学金,132人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27人获得专项奖学金,2人获得捐赠奖学金。

六、对外交流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多个研究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学院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学术经历,每年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进行学术交流。

七、就业深造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毕业生拥有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医学检测、生物学、化学、力学、材料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可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在研发生产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集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包括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医学研究机构和高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本专业本科生成功升学的比例高,近三年升学率均超过70%,升学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耶鲁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赴知名企业进行认识实习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赴知名企业进行认识实习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职工合影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参观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参加科研竞赛合影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参加体育竞技合影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在科研竞赛中荣获佳绩

农学院本科招生宣传材料网址:https://sa.sysu.edu.cn/

咨询电话:18819473031(高老师)

一、寄语考生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农学院以立德树人、兴农强国为己任,融合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培育新农科复合型高端人才。大国兴农,期待有你!

二、院系简介

学院始建于1924年,是建校时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丁颖等担任院长并长期任教,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早期农业高等教育家和科学家的摇篮”。1952年被教育部调出援建华农等高校,2018年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整建制复办。目前,学院延揽了一批农学、生物、遥感、食品等多学科背景、70%以上拥有海外科研经历的优秀中青年人才,中山大学农科已进入ESI世界前1%。

三、专业介绍

现有本科专业:生物科学(农学)、农学(090101),践行“像培育良种那样培养学生”的理念,采用强基础、宽口径、重交叉的模式培养学生,转入研究生深造阶段可从事智慧农业、AI遗传育种、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研究。

★专业核心课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智慧农业、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农业生态学等。

★特色选修课基因组学与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农业气象学、创意农业、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农产品市场营销学、农产品质量与健康、无人机控制与仿真、生物防治原理与方法、卫星通信与定位技术。

四、学子风采

学院注重引导本科生读研深造、追求卓越,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本科生全覆盖进入学术导师实验室,参与科研课题,开展科研训练,大一本科生即开始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院通过学科交叉,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和国际性科技竞赛和创新项目比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子们不断获得佳绩:粤港澳大湾区海珠湿地植被生态修复科考大赛决赛特等奖,首届“零碳未来创新大赛”决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onorable Mention奖等。

五、奖学助学

学校建立健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不让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而失学。除了国家、教育部和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农学院还设有“丰农奖学金”等社会捐赠奖学金,激励学生潜心向学、追求卓越。

六、对外交流

农学院以国家农业现代化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农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与美国、法国、荷兰、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等农业强国的重点高校,以及国际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

七、深造就业

学院致力打造的新农科将传统农学与现代生物、信息、工程等技术交叉集成,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就业范围宽泛。本科毕业生70%左右报考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攻读农业科学、生物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生态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生;30%左右就业者主要在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海关、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种业、生物技术、食品、生物肥料等涉农高新企业,从事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智能管理等工作。

八、校友成就

丁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农学院院长,中国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的先驱,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黄耀祥,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创水稻矮化育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蒲蛰龙,中国科学院院士,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历任中科院中南昆虫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副校长。

本科生在多领域专业大赛中获奖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

合作企业

农学院深圳校区办公大楼

农学院早期办学旧址

学院共建共享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网址:http://sese.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332685(张老师)

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环境学院

一、寄语考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锦绣年华,因环境学院而意义非凡;静水流深,惟潜心钻研实践而精彩无憾。热诚欢迎广大有志探索环境学科的学子报考。

二、院系简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位于广州校区,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及影响力。2022年中山大学环境/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国内高校排名第七。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40。学院下设4个教学与研究机构,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7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1人次,省部级人才19人次。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点2个,硕士点3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拥有完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链条。

三、专业介绍

按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进行招生,学生可在完成一年学习后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内选择专业方向。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从而培养出卓越的“创造力”,使其成为“引领未来的人”。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能在科研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学术型和管理型领袖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环境学概论、环境地学基础、环境土壤学、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运营、环境保护科研及管理能力的杰出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

主要专业课程:环境工程导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环境工程设计及实践等。

四、学子风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强化思想引领,积极开展 “青马工程建设”,培养学生担当意识、团队意识,强化学风建设。注重第二课堂建设,依托学生社团永銮学社,组织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环境风云实验大赛、虚拟仿真大赛等。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组建“天籁之音”合唱团等。学院学生在创新创业赛事中屡获佳绩,获“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获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

五、奖学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本科生的奖学助学资助除了国家、学校设置的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外,学院近几年还设立了由社会企业资助的奖、助学金,包括广东致胜、TOTO水基金、中联兴、金龙峰等,以表彰优秀个人和团体,从学习研究、社会服务与实践、文化艺术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级的奖学金每年超过四十万元。

六、对外交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互访和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学院已组建成立“中-法土壤环境联合实验室”、“中-澳食品安全与环境质量中心”,与境外20余家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优秀本科生还可以参加学校的国际交流培养计划。

七、深造就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鼓励本科生毕业后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2021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升学率已达70%以上。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可到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环境工程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到厂矿企业、事业和技术行政部门从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

八、校友成就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扎根环境领域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校友是学院最大的成就之一,他们有的远赴海外继续深造,成为环境行业专家;有的在各行各业服务社会,成为行业的精英领袖;还有的自主创业,推动中国未来的发展。杰出校友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安太成、领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庄晓丰、中润格林生态环境集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凡宸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山大学学子的风采。

学院大楼

院长午餐会

学位授予仪式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生态环境野外实习

中-法土壤污染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

“广东致胜奖(助)学金”颁奖仪式

赴广东揭阳环保宣传及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风云实验大赛

篮球师生联谊赛

学院公共实验平台


网址: https://eco.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330265(申老师)

一、寄语考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学院积极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欢迎加入生态学院,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携手共进!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成立于2018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市,是中山大学强化和发展生态学科的创新举措。在“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色以及“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指引下,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本导向,抓住机遇规划学科发展,广罗人才,精益求精地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学教学科研团队。学院积极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安全、碳汇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引领生态学科主流发展方向。

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生态学科,肇始于1924年建校之初的生物学系,历史悠久,底蕴厚重,2004年设立生态学本科专业。依托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生物多样性演化与保护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立了进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等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和学科,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双一流”学科、教育部“强基计划”、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在全国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并列第一名(A+)。

四、学子风采

学院实行全程导师制,自一年级起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参与科研训练,启迪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各项思想引领、学业学术、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竞赛,近两年学生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女子甲组500米直道冠军、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银奖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五、奖学助学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学校和学院已建立起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勤工助学等在内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100%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六、对外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排名前100的境外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举办“生态与进化暑期学校”和“生态与进化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生态学家来校开展讲座,学术前沿的思想碰撞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本科生开拓国际视野,启迪学术思维,提升专业素养。

七、深造就业

生态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生态规划、研究、建设、改造和管理方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加强,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凸显,素质要求将持续提高。近年来选择深造的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学校和学院鼓励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在专业领域继续钻研,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高的起点。

八、校友成就

生态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学校2004年设立生态学专业以来,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扎实科学素养、良好人文素质和敏锐科学思维的优秀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在国家党政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乡村振兴第一线、创新创业实践、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等各行业各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学界、业界的骨干力量。

core_1680337250_8834.jpg

每年举办生态与进化暑期学校

core_1680337259_7236.jpg

生物学野外实习

core_1680337278_9623.jpg

野外实习课

core_1680337292_5684.jpg

体育活动

core_1680337304_8833.jpg

文娱活动

网址:https://scd.sysu.edu.cn/

咨询电话:

020-39332652(本科教务)

020-39332324(辅导员)

020-39333139(辅导员)

一、寄语考生

谷河南岸,鼓瑟齐鸣;惟志与共,赏心相知。在这里,可以掌握前沿的融合报道技能和新媒体公共传播知识,学习专业且有趣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还可以追求自由而负责任的人文精神,我们将全力培养一个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兼备的你。

二、院系简介

学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传播者和倡导者。学院倡导“实训、实践、实验”教学理念,建设了未来媒体实验室、纪实摄影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等实验室集群,以及谷河青年、公共传播工作室等实践平台,拥有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是广东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三、专业介绍

学院设有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两个专业均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闻学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时代发展需要,深刻理解与掌握新闻专业知识体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中国国情,又具备全球视野,同时能掌握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全媒体技术,适应未来的新闻传媒业发展需要的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

传播学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深刻认识现代传媒和传播运行规律及影响机制,具备学术批判精神和独立研究能力、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公共情怀,能够在与传播相关的行业和领域持续发展的研究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传播学教育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强调批判性思维,兼顾学生分析与解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现实问题的能力,目的是铸就专业洞察力、批判力以及执行力。

四、学子风采

学院定期举办模拟新闻发布会、公共传播案例大赛、华南研究生学术论坛、野外 VR 影像实践等活动;“谷河传媒”实践基地影响力覆盖广州大学城,“公共传播工作室”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丰富的实践实训项目资源,“谷河青年空间”以志愿服务项目为主、鼓励学生参与和服务社会。学院学子每年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日报校园新闻奖、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中屡创佳绩。

五、奖学助学

除了享有学校统筹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山大学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外,学院还另外设有院长奖、国强传媒学子奖助金、三明治奖学金、荔枝专硕研究生奖学金、游爱专硕研究生奖学金等各种院级捐赠项目,形成了以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医疗补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无忧。

六、对外交流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建立丰富的海内外学术资源,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合作机制,学生可以定期参与多种形式的海外实践项目。此外,学院还设立了“海外杰出传播学人访学计划”和“海外青年学人访学计划”。

七、深造就业

学院近年来本硕博毕业去向落实率近95%,升学深造人数稳步提升,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海内外名校录取继续深造。无论是在中央或省市主流媒体担任记者编辑,还是在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新媒体公司从事信息服务工作,或者到大型央企等企事业单位的公共传播部门任职,学院毕业生均能秉承“人文新媒体”的职业精神,发挥“融创传播学”的学科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八、校友成就

学院培养的千余名校友遍及海内外,供职于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中央部委,《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网易、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信息服务和公共传播相关职业。此外,还有大量毕业生选择到国内顶尖名校和国外一流院校继续深造。

学院楼全景

毕业生合照

媒介融合野外实践

公共传播案例大赛

与企业精英互培计划

师生参访人民网总部

网址:http://chinese.sysu.edu.cn

咨询电话:区号-(8620) 84113111

微信公众号:SYSU-Chinese

一、寄语考生

汉语符号,朴素而变化万千,以此为媒介的中华文学,几千年来温暖着、鼓舞着、启迪着中华儿女!中文人兼重性情与学养,以丰厚的中国语言、文学底蕴回观历史、关怀现实、放眼未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欢迎大家的加入!

二、院系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系之一,创设于1924年。中文系人才荟萃,鲁迅、郭沫若、顾颉刚、赵元任、王力、容庚、商承祚等数代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目前,中文系为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69人,其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6人;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吴承学、黄仕忠、彭玉平和陈伟武等,是中文系教师的杰出代表。

三、专业介绍

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科实力雄厚,总体水平位居全国中文学科前列。第二、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全国排名并列第6、第5,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学科。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古代文学”获评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广东省攀峰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语言学”在上海软科排名中排名第5,“古代文学史”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著作成果迄今共5种; 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3项 (王起、吴承学、彭玉平)。2010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项, 重点项目6项。中国语言文学系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术传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充分吸收海内外著名学府先进办学经验,着力培养具有崇高的国家民族情怀和时代使命感、在各行各业能够胜任汉语言文字、文学等基础性、创造性工作的优秀人才。

四、学子风采

中国语言文学系开展多项高质量的课外品牌活动,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节”获广东省特等奖。“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逸仙海外学习”计划、港澳台学生专项活动、国际留学生专项活动、国际学生文化沙龙等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实践和学术交流机会。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工作团队获“2016年度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团队”称号。

五、奖学助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每年获得学校和国家级奖助学金的人数约200人,经过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学生获得资助率为100%。此外,中国语言文学系积极拓展奖助渠道,设立3项系友奖助学金。六、对外交流中国语言文学系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学术交流制度,并与台湾地区中山大学中文系长期开展定期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与香港、台湾高校师生交流活动。

七、深造就业

中国语言文学系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就业优势十分明显,就业质量层次高,就业领域广泛。主要的就业领域和单位主要包括:报业传媒集团、电视台等传媒单位,国家及省市主要政府机关单位,大型国企、知名民企等企事业单位。升学集中在国内外世界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

八、校友成就

中国语言文学系重视学生发展,坚持学以致用,一直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人才。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陈平原,《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何东平,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等。

国际中文日活动

红色诗朗诵大赛

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

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库

中华传统文化节

中文堂

网址:https://isbf.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661(刘老师) 0756-3668660(刘老师)

一、寄语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苦读寒窗,蟾宫折桂。你们即将跨越人生重要关隘,踏上新的学习征程。国际金融学院拥有极具潜力与团结一心的团队,为学生提供国际一流的教育,是莘莘学子追求卓越的学习平台。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真诚的祝福,预祝你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院长:黄新飞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成立于2006年,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借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国际金融学院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国之栋梁、商之精英”,尽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商学院。国际金融学院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与师资力量,实施经管融合、重点突破、错位发展的学科发展路径,在金融学界和政府业界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国际金融学院推进科研育人“全链条”能力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综合素质充分得到业界认可,是学生就业与深造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的学院。

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设置经济学、金融学两个“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为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与金融市场动态,进行相关实务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国际金融学院经济学大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构建起以通识教育课、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大一和大二不分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涵盖经济和管理。大三、大四开展专业培养,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提升课程。另外,经教育部审核批准,国家金融学成为中山大学自设二级学科,为发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优势,我院建立了“1+9”的国家金融学课程体系。《国家金融学》系列课程涵盖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国际金融学院的特色课程。

四、学子风采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强化“育人”与“育魂”人才培养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一是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升学质量成效显著。近五年本科生大创国家级立项43项、省级立项22项;近五届毕业生升学深造693人。二是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获得多项荣誉。国际金融学院在校运动会实现三连冠,获得全校辩论赛总冠军、校康乐杯女子排球赛四校区总冠军、中山大学五四红旗团委和中山大学十佳学生会等多项荣誉。三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国际金融学院“声·援”项目连续十年为盲童录制有声书,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五、奖学助学

我院拥有较完善的“奖勤助贷补”发展型育人工作体系,奖学金分类齐全,项目众多。除校级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多项院系奖学金,并通过勤工助学、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及助学金发放、完善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助力经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此外,我院还争取了

六、对外交流

国际金融学院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积极拓宽学生国际交流渠道。目前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接轨,拥有14个院级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知名大学商学院来往频繁,已经举办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萨金特和迪顿来访等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金融学院重视学生职业发展,积极推动与校外单位的合作,不断推进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与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光大证券等30多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

七、深造就业

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均居于全校前列。毕业生升学深造的高校涵盖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著名商学院,以及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693人,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57人,QS前100高校432人。2021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达60%。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获得就业单位认可,毕业生主要去往中央与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金融机构,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广州市公安局、中国南方航空、中石油、腾讯、华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单位。

八、校友成就

国际金融学院已为各行各业培育了许多高端人才,许多校友已成为国内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囿于篇幅,以下仅介绍两位杰出校友:邓耀桓,2008级经济学专业。邓耀桓为蓝胖子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曾供职于UPS美国、摩根大通、IDG资本及科尔尼咨询,入选2017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排行榜、2018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和2019年高盛亚洲最具颠覆力创业家。张柏源,2015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爱国爱港政党——香港新民党,服务香港市民。他曾参加2019年香港区议会选举,现担任新民党青年委员会副主席、香港沙田区议会国民教育委员会委员等公职。

学院官网:https://stm.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277(韦老师)

一、寄语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旅游休闲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全世界十分之一的就业者都在这个行业奋斗繁荣。旅者致远,行者无疆。欢迎报考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携手探索奇妙的旅游世界,共同开创未来的美好生活!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目前是全球培养层次最全、培养规模最大的旅游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是未来旅游、酒店、会展行业领袖的摇篮。以旅游学院为主体的中山大学“旅游休闲管理学科”2020、2021连续两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4,为中国内地人文社科专业各学科中所取得的最好排名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山大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为其二级学科)被评为A+下设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两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core_1680340587_4575.png2021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来源:上海软科)

三、专业介绍

旅游学院设以下三个本科专业方向。在经济管理大类的背景下,以“一横一纵”复合型知识体系,构建旅游专业的知识基础和跨学科特色。“一横”为经济与管理类知识结构,“一纵”指文旅类知识结构。以经管知识背景下洞察洞悉文旅康养酒店项目的投融资、文旅酒店产品设计与运营、线上-线下IP活动的策划运营与传播等大文旅类产业为抓手,实现与经管大类培养的良好衔接。进校集中学习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探知精神的旅游学术精英,具有领袖气质的旅游行业管理精英,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旅游商业运营先锋,具有家国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专业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方向秉承根植中国本土实践,融汇东西方管理智慧,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企业家精神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现代服务业管理精英。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核心为会展和活动管理,是现代全球经贸交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致力于培养文化活动、节庆庆典的策划者、运营者、传播者和管理者。

core_1680340619_7876.jpg

粤港澳旅游研究联盟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四、学子风采

开拓丰富多彩的科研、实践和文体活动,近三年均有百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2015级学生陈欣诺在APCHRIE国际学术峰会斩获青年组唯一“最佳论文奖”获剑桥大学等多所名校offer。

主办多个全国性学科竞赛,培养学生跨学科、主动学习能力。包括:全国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城市鲁宾逊”定向越野大赛、酒店经营电子沙盘对抗赛等。

core_1680340652_1370.jpg

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经管学科顶级竞赛,2021年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案例大赛荣获冠亚军,2020年清华大学体育营销案例分析大赛获亚军。

组织参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旅游监测和宣教活动,担当社会责任。

core_1680340673_8757.jpg

五、奖学助学

除国家、省、校设立的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捐赠奖学金等,学院专门设有长隆旅游教育基金奖助金、升学奖励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和海外资助项目等,对各类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助学金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学费减免、助学金、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等,全面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六、对外交流

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深造机会,目前与23个国家和地区48所高校开展教学合作交流,每年有100名左右学生前往合作学校进行半年以上的交换学习。包括学期交换项目、国际游学和实习项目、本硕进阶合作项目等,涵盖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中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学院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国外调研考察、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

core_1680340687_4549.jpg

学生海外实习风采

七、深造就业

学院毕业生在升学和就业两条赛道都拥有突出的竞争力。选择升学的毕业生前往北大、清华、南大、浙大、剑桥、普渡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近4年本科毕业生中有近200名前往到全球排名前200的高校深造,150余名在国内985高校深造。在就业方面,因文旅产业的高度渗透,毕业生也成功进入华为、腾讯、毕马威、携程等知名企业就业,有60余名学生在全球500企业工作,近60%的毕业生就职于一流企业与科研机构。部分毕业生已担任连锁集团总裁、公司总经理或集团部门经理等重要职务。

八、校友成就

作为2004年成立的年轻学院,学院毕业生已在众多领域繁荣发展,或任教国内外高校引领学术前沿、或领导企业开拓进取、或成为新兴行业企业创新创业骨干。此外,一些毕业学子在创新创业方面成果引人瞩目,国家领导人曾前往学院校友创办的北辰青年、贺兰山东麓葡萄园等创业项目进行考察。旅院学子热诚回馈学院,为师弟师妹创造成长机会,共谋发展。2020年4月,由旅游学院校友创立的公司向学院捐赠100万元建设联合实验室,定位新型教学实践探索空间和文旅产学研合作研发创新平台。

core_1680340905_2296.jpg

core_1680340915_4221.jpg

core_1680340806_3538.jpg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三省十地专业实习凤凰站

core_1680340822_5640.jpg

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丽兹卡尔顿酒店实习

core_1680340874_3295.jpg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世博会实习

网址:http://bus.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 39332393

一、寄语考生

管理学院学科齐备、人才济济,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两大一流本科专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探索学术、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英才,为成千上万的学子铸就寻梦、追梦和圆梦的翅膀。我们愿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与广大有志之士携手同行,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共铸辉煌!

二、 院系简介

管理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学院之一,现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商学院: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A+学科(排名并列第一)、软科 “中国最好学科排行”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

全国第二家、华南第一家获得三大国际认证(AACSB, AMBA, EQUIS)的商学院;

工商管理和会计学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和方向模块均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获评A+;

2019年管理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大数据管理行为与决策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

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本科专业和27个省级、校级和院级科研机构。

三、专业介绍

core_1680244331_3749.jpg

※ 为了前瞻性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管理学院在2022年起面向院内学生选拔组建会计学专业创新班,秉承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小班化教学。该创新班在会计专业常规化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相关课程模块、加强课外训练等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商业领导力和数智技术应用”等三大拔尖能力,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和精准培养,让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商业洞察力和领导力,同时掌握一定的数智技术应用能力,初步具备整合会计、管理、经济和数智技术等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学子风采

学子在国内外赛事中屡获佳绩:“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冠军;四次获得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全国冠军;第十三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总冠军和团体总冠军;2012年“毕马威杯”案例分析赛总冠军;2013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三金两银;2014年首届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2017年首届粤港澳高校会计商业知识大赛冠军;2018年第八届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一等奖;2019、2021年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等。

五、奖学助学

学院重视对本科生的奖励和资助,除校级奖助学金外,整合社会资源,为我院本科生设立了多项奖助学金。院级奖学金包括李学柔基金奖学金、中大情奖学金、宏升投资奖学金、天健奖学金、立信(珠海)奖学金、澳门国际银行奖学金、润泽奖学金等;院级助学金包括中大情圆梦计划助学金、格菲助学金、广州注册会计师协会助学金、东亚银行大学生助学金、立信(珠海)助学金、活泉助学金、中大情“榕树计划”英才项目等。2021年,本科生奖学金项目有18项,获奖超过500人次,金额超过150万元。2021年,秉承应助尽助的原则,本科生助学金保持了覆盖率100%。

六、 对外交流

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拥有100余所高质量的合作伙伴,与其中的50余所院校开展交换项目,合作院校中,80%以上获有AACSB、EQUIS或AMBA至少一项的国际认证。交流项目类型丰富,包括学期交换、境外实习、国际竞赛、国际线上课程等。

七、 深造就业

学院在本科生中全覆盖开展学业辅导,实施“全程学业导师制度”、推行“科研小助理计划-RAE火箭计划”,着力于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升学深造率稳步提升。近三年升学的毕业生中,96%都前往“双一流”高校、重点科研院所和QS排名世界前100的大学。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前往各省市组织部、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机关;中国石化、珠海华发等国有企业;华为、腾讯等民营企业;以及汇丰银行、埃森哲、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学院积极引导毕业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赴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岗位工作,实效显著,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大学生赴湖南、新疆等地的基层单位工作。

core_1680245905_3542.jpg

管院风光

管院风光

中山大学大数据管理行为与决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管理学院课程现场

管理学院精彩活动(院庆晚会、百歌颂中华)

管理学院精彩活动(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

管理学院精彩活动(院运会)

管理学院精彩活动(暑期社会实践)

管院风光

管理学院精彩活动(院庆晚会)

管院风光

网址: http://mathzh.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236(王老师)

一、寄语考生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实验、观测、计算和模拟技术与手段的不断进步,数学作为定量研究的关键基础和有力工具,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对数学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数学学院(珠海)位于朝气蓬勃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秉承中山大学数学学科的优良办学传统,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励原创”的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我们期盼与有志于数学事业的广大青年学子携手,共绘美好蓝图!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数学学科始创于1924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著名数学家、“现代数学之父”姜立夫先生等曾长期在此执教。1998年数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基础数学二级学科获评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数学一级学科获评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学科。2017年被评为“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数学一级学科水平位列A-。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珠海)成立于2015年10月。根据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数学学院(珠海)与数学学院将形成错位发展、学科优势互补的格局。学院发展基础数学,做大做强应用数学,开展原创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为世界一流数学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平台,为世界数学发展贡献一流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为中山大学深海、深地、深空、深蓝学科发展提供支持。数学学院(珠海)目前已有四届本科生共计580人,三届硕士生和博士生共计106人。教授、副教授等教职工共计52人。学院将围绕加强学生思想力、学习力、行动力的基础上,遵循“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一年级南校区集中培养,注重夯实专业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院对本科生有明确的培养定位:完成本科专业的学习后,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及计算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接受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能够进入数学以及计算机、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进一步从事基础及应用研究;或者从事数学教学和科研、科学与工程计算、信息处理、软件开发等工作。

三、专业介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实际应用、开发研究的专门人才,培养今后能从事数学基础及应用研究的高层次的研究人才。要求具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专业教学的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一定的软件设计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索引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能力。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程序设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代数学、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微分几何、拓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专业以科学与工程计算、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的可视化等为研究对象,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获得理论应用研究基本训练的专门人才。要求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素质,具有较高的程序设计水平和软件开发能力。能从事数据分析、科学计算及其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管理与维护、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程序设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代数学、数理统计、数值代数、微分方程数值解法、随机过程、最优化方法。

四、学子风采

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五育并举”为抓手,以“五个融合”为路径,教育引导学生“学在中大,追求卓越”,努力打造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助力成长成才,推动全面发展:1.先进的思想引领:注重开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数马红研”读书分享会、“重走长征路”、寻访“红色足迹”寒假调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大学生骨干。2.浓厚的学术氛围:实施“卓越导师计划”,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以“学业-科研-深造”三位一体的模式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结合“数学大讲堂”科普讲座、“i数创”交叉学科创新项目、“一起数梦想”学业互助等活动营造良好学风。数学学院(珠海)的学子在国际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如国际或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等共计30余项。3.丰富的活动阵地:搭建“团学班传社”学生组织体系,打造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阵地,如“中珠数学节”、“模数训练营”、“益数逐梦”、“数说沙龙”等品牌活动。重视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紧密围绕并延伸“第一课堂”专业学习,活动影响辐射整个珠海校区,获得广大师生认可。五、奖学助学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建立了奖助贷勤一体化的资助育人体系,困难认定学生资助率达100%,针对不同情况精准资助。同时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励志奋斗,除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山大学励志奖学金外,学院设立“博学”、“笃行”等捐赠奖学金,充分挖掘和发挥奖助育人功能。六、对外交流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合作,定期邀请知名教授学者在学院举行面向全院师生的学术讲座。同时学院也举办了各类型学术会议,例如珠海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会议、生物数学进展研讨会、数学与统计博士生论坛等一系列高层次学术会议。未来将逐步推进与美国、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学院将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的联合培养、交流合作,为学生的发展与深造提供有力条件。

七、深造就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已成为高新技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几乎所有的学科和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外高层次的数学类人才需求旺盛,深造就业前景乐观。学院2020届、2021届本科生升学深造率分别达到61.50%、53.61%,2022届已有超过61%毕业生确定升学去向。历届本科生就业率均高于90%,研究生就业率均达到100%。

core_1679542668_4802.jpg

网址:https://bschool.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5-23263786(张老师)

一、寄语考生

中山大学商学院植根湾区创新创业土壤,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扎实推动世界一流经管学科建设,培育具有大视野、大格局的新时代经管人才。

二、院系简介

商学院是学校在深圳校区成立的第一个人文社科学院。商学院依托学校强劲的学科综合优势,厚植于学校深厚的经管学科积淀,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致力于金融市场和商业管理等领域研究,重点建设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与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力”卓越的创造型人才。2022年9月,商学院在校学生将达到本科生四百余人,各类硕博士近六十人。

三、专业介绍

商学院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本科一年级在广州校区南校园统一培养,二年级后在深圳校区培养。经济学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均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生。

经济学:培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工商管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创业创新能力、自学和自我发展能力,具备使用定性、定量研究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

四、学子风采

商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举行“党旗飘扬 筑梦领航”学生党建、“建党百年经济金融领域发展研究”科研拔尖、“我们这十年 喜迎二十大”社会实践等专项活动,将校史学习、专业导学、院长书记午餐会、宿舍走访、文体美育等活动纳入日常开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2021级博士研究生高晗同学,充分发挥党员表率作用,克服困难,成为广州市第246例、全省第11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五、奖学助学

商学院在落实国家和学校奖学助学政策的同时,积极拓宽办学资源,不断谋求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设立多项奖学金,表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商学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助学金,学院提供充裕的勤工助学岗位,实现资助全覆盖,不让一位同学因为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

六、对外交流

商学院地处深圳,利用地缘优势深入开展与赛格集团、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与行业、产业共同打造特色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践基地;聘请企业高层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行业导师。学院重视学术交流,注重在研究合作中培养人才,如2021年成功举办首届“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讨会,邀请多名专家学者做主题演讲,取得对外交流积极成效。

商学院“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

商学院4I人才培养要求

商学院教研团队研讨

商学院经管实验班导学公开课

商学院与深圳赛格集团开展交流合作

商学院主办首届”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讨会

深圳校区东区教学楼群(右上商学院)

深圳校区西区教学楼

深圳中心区

网址:https://seit.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943323(李老师)

一、寄语考生

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科技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以器件与芯片、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等为硬件软件形态体现在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空天科技等领域中。欢迎报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一起迎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挑战!

二、院系简介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办学专业历史积淀深厚,溯源于1958年中山大学举办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和“无线电物理”专业。目前,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博士授权点,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学位点;举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扎实的多学科办学基础,形成了从材料、器件到集成芯片,从信息、电路到系统的“全链条”工程学科办学特色。

三、专业介绍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以微纳电子材料、微纳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的全链条型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微纳器件与集成电路的材料、设计、制造、封测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和工程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以光电材料、光电器件、光电集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备集成信息光电子、信息显示、光信息处理与传输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是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以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到信息应用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四、学子风采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依托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校企联合实习教学基地和知名高新科技企业俱乐部,为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实习实践提供条件和保障。2021年,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比例达50%,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比例超过73%。近三年,本科生在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上获得国际级奖项17项、国家级奖项74项、省部级奖项72项。

五、奖学助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面向本科生设立有国家级、校级、院级三级奖助学金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山大学励志奖学金、专项奖学金、捐赠奖助学金等。2021年,本科生获奖学金比例超过3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

六、对外交流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广泛。在国际上,通过科研合作,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和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论坛,让学生走进学术前沿及领域;通过本科生交换、研究生访学、联合培养等项目,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开设讲座,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自2014年起,学院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赴美国杨百翰大学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科研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七、深造就业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本科生升学率高,2021年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74%,国内录取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境)外录取高校有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研究生毕业生100%就业,90%进入一流高科技企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华为、中兴通信、普联技术、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商汤科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南方电网、中国工商银行等,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北上杭。

八、校友成就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电子信息专门人才,毕业校友活跃于学界、政界、商界等领域,绝大部分集中在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优秀的代表性校友有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林斌、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陈卫等。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学院大楼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本科生微电子工艺教学和实训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基地班本科生学术沙龙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本科生

参加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师生合影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学生参加学校龙舟赛


网址:https://spa.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930、0756-3668936(钟老师、江老师)

一、寄语考生

物理学是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天文学研究宇宙结构和天体演化。随着空天科技的飞速发展,物理学与天文学又即将取得重大突破。热烈欢迎优秀学子报考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同我们一起仰望星空、探索未知、放飞梦想!

二、院系简介

1927年,中山大学创办了国内首个天文学系。1952年,中山大学天文学系调整到南京大学。2015年9月,物理与天文学院在珠海校区成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0余人,专职科研人员40余人,在读本科生600余人,在读研究生400余人。根据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学科的总体布局,学院已经形成123的发展规划,即引领中山大学“深空”1个学科群,支撑物理学和天文学2个一级学科,重点发展以理论物理为基础的引力物理、天体物理、量子物理3个研究方向。

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本科一、二年级按物理学大类培养,三、四年级分流后按物理学专业和天文学专业进行培养。物理学大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等数学课程,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物理类核心课程。在三四年级,物理学开设固体物理、计算物理,天文学开设天体物理概论、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基础。另有基础物理、近代物理、电子技术、天文观测实践、天文观测技术与处理等实验课程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程突出学院学科特色,包括精密测量物理导论、引力波物理、广义相对论、量子技术导论、星系宇宙学、天体流体力学、高能天体物理等。

四、学子风采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前沿问题的兴趣,致力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学院以“强基础、育情怀、进前沿”为目标,自2018年推行本科生导师制,2019年开设“科学与人文”系列讲座,2020年开始实施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优秀学子,已有多位本科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人次获得各类大学生竞赛奖,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开拓了视野,培养了专业情怀。

五、奖学助学

学院依托国家、学校、校友及社会热心人士,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除学校各类奖助学金之外,学院现已设立“彩霞展翅”奖学金、“中国航天基金会-环亚航天”奖学金、“天琴-中大情”奖学金、“中大情”助学金、“天琴建星”奖/助学金、“树优务实”奖学金等,奖励优秀学子和资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六、深造就业

学院积极鼓励本科生升学深造,学院牵头推进的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广东省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训练和升学深造机会。学院目前仅有的2020届、2021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分别达到74%、78%,去向包括欧美名校、清华、北大、科大、上交、中大、国台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就业单位主要为重点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高新技术公司、金融机构等。

2020级物理学专业强基班开班仪式合影

第二十届广东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决赛

天文学社观星活动

第二十三期科学与人文讲座——物理的境界

物理与天文学院师生代表赴“中山大学”号海洋科考实习船参观学习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揭牌仪式

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迎新晚会

天琴中心

中山大学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

网址:http://sir.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252(程老师、张老师)

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SIR-SYSU)

一、寄语考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迫切需要熟悉国际局势的专业人才。国际关系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智慧和担当精神”、拥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欢迎胸怀祖国、心系天下的年青学子报考。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南亚及华侨华人研究,1978年成立东南亚研究所,是东南亚研究重镇。经过国际关系学系、亚太研究院到国际关系学院的传承发展,国际关系学科日臻成熟,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居国内第六。现有教职人员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5人。聚焦国际关系学科前沿,在东南亚研究、亚洲海洋问题、大洋洲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和团队优势,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关系学院。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自2002年起开始招收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已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国际政治专业获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立足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开设系统连贯的方法论课程和覆盖广泛的区域国别课程,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施进阶式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发掘学生学术潜力,提升学术问题意识与写作水平。通过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家国情怀。积极创造对外交流条件,与法国里尔政治学院等欧美高校设有定期交换生项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学子风采

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勤学善思,笃行不怠,努力进取,追求卓越。他们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等全国性学科竞赛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他们在“中山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风云外交官大赛”“新生看世界”等学术实践活动中展现青年学子的风采。他们在“国关春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20名学生获评星级志愿者。

五、奖学助学

国际关系学院建立了“奖学、助学、导学、促学”的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围绕“大学融入与适应、论文选题与写作、学术竞赛参与”等主题开展朋辈分享,针对学生专业学习难点开展学业帮扶活动,发挥朋辈互助与激励,助力国关学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奖学金获奖学生比例超过30%。助学类项目做到资助全覆盖,保障和支持每一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六、对外交流

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学、科研围绕国际问题展开,已与亚洲、欧美、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智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访问交流、合作研究、主办或参与国际会议等方式,助力事业发展。学院致力于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定期向法国里尔政治学院等著名高校派出本科生进行交流学习。

七、深造就业

国际关系学院厚植学生对专业和学术的兴趣,多种途径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全方位支撑。超过80%的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近三年升学深造比例超过58%。国内升学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近三年超过50%的升学学生境外升学,大部分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如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等输送了大量人才。

八、校友成就

国际关系学院多年以来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近千人。广大校友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在教育科研、公共服务、企业管理、新闻媒体等领域成就突出,展现了领导力,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如2006届校友张新刚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建所40周年庆典

国际关系学院牛军凯教授课堂授课

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赴惠州进行实践教学

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新生荣获珠海校区拔河比赛总冠军

国际关系学院举办师生篮球赛

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第十届“新生看世界”展示大赛

国际关系学院举办“学术与人生”师生交流会

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在英国交换学习

国际关系学院师生赴华为公司考察

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阅览室一角


网址:https://sog.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332799(王姗姗老师)

招生大类(专业)名称: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一、寄语考生

良好的制度、管理和政策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前景。源远流长的政治学与朝气蓬勃的公共管理学共同担负着关乎善政良治的学术使命。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以“善政天下、良治中国”为立院宗旨,正是要彰显自身的公共情怀、全球视野与学术自觉。

二、院系简介

学院是在全国具有显著影响的公共治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重镇,并享有较高的国际声望。夏书章先生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博士后和专职科研人员共62人,他们是一支教育背景高度国际化的团队。学院拥有3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其中,行政管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名牌专业,政治学理论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公共管理学科进入A类,政治学学科进入B类。依托学院成立的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三、专业介绍

学院共设立三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学制四年。公共管理类(含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专业)第一年进行大类培养,后三年分专业培养。大类培养阶段主要学习社会科学基础类、专业基础类、研究方法类课程。专业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核心、特色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在政治学、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城市管理4个课程模块中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从大一入学即开始按专业培养,课程包括体育专项训练以及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知识、体育事业管理理论、体育技术与方法等方面。

四、学子风采

学院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获评2020-2021年度“十佳学生会”“十佳研究生会”。卜熙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并于2018年受到习总书记会见,向总书记汇报以我院博士生王旭牵头研发的集合高科技和党建的中山大学“移动党校”项目,2021年获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我校唯一一名学生党员获此殊荣;杨巨声获评2021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张腾跃获评2021-2022年度“广东省优秀学生骨干”。

五、奖学助学

学院拥有完善的奖助勤贷补的管理制度与服务体系,能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每年学院不少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山大学励志奖学金”“中山大学勤工俭学先进个人”等荣誉。

六、对外交流

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外学习交流项目,如本科生交换学习项目、国际联合授课项目等,合作对象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新加 坡、韩国、法国、新西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

七、深造就业

近年来,每届有接近50%的毕业生同学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深造学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为主,每年都有多位同学考取各地选调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此外,也有不少同学到华为、字节跳动等大型高科技企业就业,在社会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八、校友成就

百余年法政学科,文脉悠悠;三十载学科重振,生机勃勃。基于“善政天下、良治中国”的立院宗旨,学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人才,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外事部门和其它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政务学子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服务国家民族,书写着政务人的风采。

学生上课场景

学生科研活动

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场景

学生日常学习场景

学校环境

学院部分出版物

学院环境

网址:philosophy.sysu.edu.cn

咨询电话:李老师020-84113140

官方微信号:sysuphil1960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2021)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含强基计划)、逻辑学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省级研究基地: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

一、寄语考生

哲学,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数千年来,哲学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精英去探索,去思考,去追求;哲学以其深邃的思想,成为人类尊严的标志,人类自由的象征,人类精神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哲学系设立于1924年,学科历史悠久,学术传统厚重,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院系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朱谦之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过血汗。哲学系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27人,多数师资具有国际学术背景。拥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含青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优秀人才20余人。

三、专业介绍

哲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强基计划)哲学是对自然、社会与思维的本质进行根本认识的学科,是对人类生活和精神世界进行深刻反思的学科。哲学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严谨的理论思维和良好的精神教养。哲学教育使人成长为怀有高度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具有丰富哲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思想家与学问家,又可以成长为视野开阔、具有广博知识背景的文化建设与决策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确定为“世界哲学日”。

主要核心课程: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

逻辑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逻辑学是研究论证和推理有效性的学科,是表达知识、构建智能系统、训练理性思维的必要工具。逻辑学专业培养学生扎实的逻辑学基础、严格的推理能力、广阔的学科视野,使其能成长为逻辑学领域的专业学术型人才,或在哲学、数学、计算机、心理学、法律等领域运用逻辑方法解决各类专业问题的实践型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月14日确定为“世界逻辑日”。

主要核心课程: 数理逻辑、哲学逻辑、非形式逻辑、法律逻辑、人工智能原理、概率与理性选择、数学分析、分析哲学、认知科学、程序设计基础、计算理论导论等。

四、学生风采

哲学系学生曾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获“挑战杯”竞赛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一等奖等奖项;在全国高校史哲论坛主题征文活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广东省声乐大赛、南粤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文化艺术节、全国青少年跆拳道U系列赛等活动中成绩斐然;“耕读研学”劳动教育成为哲学系重要学生品牌课程。

五、奖学助学

哲学系在国家、省、学校设立的多项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基础上,还设有爱智学生基金、张李奖学金、逸仙海外学习资助计划、冯达文奖学金、86级系友助学金等奖助学项目。此外还设有本科生科研项目、本硕连贯培养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面向本科生的科研资助。

六、对外交流

哲学系师资科研队伍中有来自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与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名校有学生交换项目。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弗莱堡大学、科隆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有密切的科研教学联系。

七、深造就业

哲学系同时重视学术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去向多元化。近三届本科生中超过60%升学深造,其中约90%就读于国内前十高校或全球QS排名前100高校。哲学系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0%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就业起薪高、行业分布广。

core_1680253977_8333.jpg

八、校友成就

哲学系是中山大学最早建立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的院系之一。自1960年复办以来毕业学生达6000余名。老、中、青哲学系校友活跃于党、政、商社会各界,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耕读研学劳动实践

吴重庆教授带领学生走访村庄,讲解乡村振兴战略

锡昌堂外观

学生劳动实践种植作物

哲学系2021年“耕读研学”劳动教育

哲学系出版的部分书籍、刊物

哲学系复办60周年庆祝大会

哲学系谦之系列讲座海报

哲学系青马学堂企业参访活动

网址:http://sti.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091(范老师)

一、寄语考生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响应国家社会需求,致力培养“具有全球视域、中国立场、大文科知识结构、双外语运用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型外语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学生专业素质过硬,升学就业前景广阔。欢迎加入国际翻译学院,让语言为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二、院系简介

国际翻译学院拥有英语、阿拉伯语、俄语、朝鲜语和西班牙语5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和阿拉伯语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朝鲜语和西班牙语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创意写作与翻译”入选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外籍教师占比25%。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全球近50所高水平大学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科研和人才培养特色明显,连续6年举办“全球观·家国情”粤港澳研究生学术交流周,首倡成立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

三、专业介绍

英语专业(丝路班) 英语专业(丝路班)着重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双外语人才,把外语学习融入到知识建构之中,开设以“大文科通识”为导向的一系列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文学话语研读,历史话语研读,当代社会问题研读和语言问题研究。阿拉伯语专业 阿拉伯语专业致力于培养精通阿拉伯语及英语、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素质、跨文化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并为语言、文学、翻译、区域问题研究等领域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人选。实行双外语制小班教学和学术导师制。学生就业领域涵盖广泛,涉及外交、经贸、涉外企业管理、传媒、金融、互联网、新闻出版、外语教学、旅游、翻译等。西班牙语专业 西班牙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综合素养、熟练应用西语及英语、了解西语国家社会文化、有竞争力的西/英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实行“西班牙语+英语+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西语+英语”双外语授课。低年级阶段开设西语语言技能课程和西语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等先修课程;高年级阶段开设复合型专业课程,包括高级口笔译、外交、经贸、国际关系问题研读等。朝鲜(韩国)语专业 朝鲜(韩国)语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功底深厚、创新能力强的“韩语+英语+专业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小班教学,“韩语+英语”课程贯穿始终。在强化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习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相关课程。重视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通过举办东亚学术沙龙、东亚名师讲堂、韩语语言文化周、美食节、演讲和配音大赛、专业实习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科研水平。俄语专业 俄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健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扎实、具备创新和较强沟通思辨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实行“俄语+英语+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由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的学者和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组成,教师均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博士比例为90%。开放式办学,与海外知名高校开展校际交流,派遣优秀学生参加留学基金委交换项目及校级交换项目。

四、学子风采

自创建以来,国际翻译学院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学生专业素质过硬,专业等级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前列。学生活跃于国家和国际重要赛事的舞台,连年荣获嘉誉,如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口译大赛、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大赛等。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训练,2021年学院共计214人参与58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多位学生在国际期刊、国际会议中发表学术论文。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和志愿活动,服务社会,厚植家国情怀。

五、奖学助学

国际翻译学院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助学育人工作体系。此外学院还设立了“弘毅”奖学金”、“卓越”毕业生奖励金,奖励优学优干,同时对有需要的学生还会发放临时困难补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发挥奖助学金在本科培养工作中的导向、激励和育人作用。

六、对外交流

国际翻译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国际翻译学院已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多个语种,包括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大学、成均馆大学、班贝格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旦大学等。

七、深造就业

国际翻译学院注重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2021年有近50%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出国(境)深造超六成学生前往世界排名前50院校,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就业去向主要为国家党政机关、教育单位和中大型企业。

八、校友成就

学院校友遍布外交、行政、教育、金融、传媒、互联网、翻译等各个领域,在行业的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此外,毕业生在国家部委、高等院校、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组织以及创新创业领域均有出色表现。学院每年都为外交部、商务部、中央对外联络办公室等国家部委和跨国公司输送杰出人才。

国际翻译学院院楼

我院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创意写作与翻译”走进元阳阿者科

我院师生参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

我院学子获2021东北亚文化旅游学国际论坛获最优秀奖(一等奖)等8个奖项

我院学子为2021年珠海航展提供志愿服务

我院组织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

学院组织DubTube九国语言影视配音大赛

学院组织国际文化节游园会


网址:https://law.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4115890(姚老师)

微信公众号:SYSU_LAW

一、寄语考生

法学是一套阐述正义、自由、平等、权利与秩序的知识体系。研读法学,就是要探究法律的真谛,涵养对于法治的信念;也是进入法治职业共同体的知识前提。中山大学法学院有着深厚的百年法科教育传统、雄厚的师资和高水平科研条件、综合性大学得天独厚的交叉学科优势、国际化的视野和交流平台、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一流的生源……学校大师云集、名师荟萃,学院学术氛围浓厚,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是师生探索法律真理的神圣殿堂。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法学院肇始于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创的国立广东大学法科学院。其历史还可追溯至1905年的广东法政学堂。1926年8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国立广东大学法科学院亦改称国立中山大学法科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时,中山大学法学院被停办。197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复办法律学系。1993年7月,法律学系与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以及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一起组建成立中山大学法政学院。2001年9月,中山大学撤销法政学院,并在原法律学系的基础上复建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同时设立中山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中山大学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法学院目前有专业教师60人,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28名、助理教授5名、专任教员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7人,所有教授、副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本科生阶段实行全程导师制。法学院立足立德树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秉承“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培养理念,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延伸,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致力于培养“拥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产生创造力”的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培养能够胜任全面依法治国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质量法治人才。

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法学院是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单位,并拥有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育部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法律诊所被评为全国优秀诊所课程教学管理单位。就本科教学而言,法学院根据教育部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共开设了20余门专业必修课程及60多门专业选修课程,含括了核心、主干、特色、提升等多种层次、属性和风格的专业课程,形成相对齐备完善的法学学科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系列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法律实务部门教学实习,到法庭旁听,参观企业、律师事务所和监狱,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等。与此同时,法学院拥有法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设有10个专业方向)、法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设有10个专业方向)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含涉外律师专业硕士),设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首创立法学和港澳基本法研究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建立了完善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与体系。

四、学子风采

中山大学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书记、院长“思政第一课”、党支部读书分享会、团支部“青年大学习”等党团活动,引领学生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法学学子积极参与教育部“读懂中国”系列活动,连续两年获奖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展播。重视学风班风建设,引导学生人心向学。在国内外高端比赛中屡获佳绩,2013年荣获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国际决赛冠军;2020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大赛亚军和全国一等奖;2021年荣获第六届“学宪法讲宪法”全国冠军;2022年荣获第二十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季军和全国一等奖。学生在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中山大学年度人物等评选中多次斩获殊荣。

五、奖学助学

除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以外,社会各界贤达、友好人士及社会团体面向法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如端木正法学基金、陈致中法学基金、金久隆奖学金、谢俊林奖学金、许仲伟法学基金、波记法学助学金、中伦助学金、84级校友助学金等,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院校两级奖助学金覆盖面近60%。

六、对外交流

中山大学法学院注重与国内外教学科研机构和法律实务部门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等多种多家法律实务部门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有数十个实习教学基地,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平台与机会;大力推进交换生项目,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知名大学法学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积极推送学生往国际组织实习,先后选派多名学生到联合国国际法院、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瑞士日内瓦国际法委员会、德国汉堡国际海洋法法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等著名国际法律机构实习,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七、深造就业

中山大学法学院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每年有近60%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或本学院攻读更高的学位。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推荐免试攻读或者报考本校和外校的硕士研究生,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可以直接申请本院的硕博连读。学院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主要流向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构、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外资企业,就业层次较高,就业行业分布广泛。我院本科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校友评价好。

八、校友成就

中山大学法学院自1979年复办以来,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一万多人,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法学院校友遍布各行各业,他们努力拼搏,成绩斐然,其中既有“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十佳公诉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也有著名学者、高层次党政官员、优秀律师和知名企业家。校友们在获得社会高度认可的同时,也心系母校,热心公益,凝心聚力,建言献策,积极回馈母校和社会。


《节选》

(一)专业特色优势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引入案例教学,除开设模拟刑事诉讼、模拟民事诉讼、法律诊所等课程外,还创办了国内独一无二的示范法院,选用真实未决疑难案件,严格按司法程序进行,并由法官、律师和专家对比实判进行点评。中山大学法学院从一年级起推行“涉外法治教学实验班”,开设十多门限选全英课程及其他任选全英课程,参加该项目的学生有望提前进入香港城市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攻读JD学位。

(二)学生发展优势中山大学法学院实施“涉外法治教学实验班”、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教学、示范法院情景化课程等多元教学方式,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具备娴熟的法律实务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学院的毕业生大多被内地、香港、澳门司法部门及高端律师事务所录用,每年有数十名学生到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的法学院继续深造。三、主要专业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证据法、财税法、立法学、证据法、婚姻家庭法、商事仲裁法、国际投资法、海商法、网络法、法律与人工智能、示范法院实案诉讼、模拟刑事诉讼、模拟民事诉讼、法律诊所、法律实务、普通法传统(英语)、比较宪法(英语)、比较民法(英语)、司法制度(英语)、侵权法(英语)、专利法(英语)、公司法(英语)、程序原理与伦理准则(英语)、环境法律与政策(英语)等。


中山大学(南校园)法学院院楼

中山大学(东校园)法学院院楼

示范法院课程

全英班师生合影

学生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实习

国家宪法日学生参加普法活动

网址:https://ssa.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4113384(教务) 020-84110640(学工)

一、寄语考生

在田野中发现过去,在调查中阅读社会,在行动中学以致用,以学术引导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和考古学专业将致力于塑造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兼备的专业人才。欢迎各位考生报考。

二、院系简介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各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目前拥有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均为广东省重点学科;人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文化与认知7个博士点,以及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深受好评,建设有2个广东省文科重点实验室(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的高校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同时,依托学院建立的中山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专业介绍

1.社会学专业:以培养新时代社会学专业人才为使命,注重社会学理论和实证分析能力训练。核心课程有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计算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毕业生适合在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市场咨询、传媒和社会团体,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规划与预测分析、政策研究与评估等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性调查研究工作。

2.人类学专业:人类学探讨人的整体性,立足田野调查,培养学生对所在世界的综合理解与辩证思考。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注重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整合,推动各分支领域的协调发展,现为全国重点学科、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核心课程包括人类学理论、人类学方法、田野实习等,以及语言、经济、政治、宗教等分支领域课程。毕业生适合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跨文化和国际交流组织、社会团体工作。

3.考古学专业: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考古学专业,也是国内唯一设置在人类学系的考古学专业,立足华南,开展多学科合作,培养高素质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专业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考古学概论、中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博物馆学概论、田野考古实习、体质人类学等,另有民族考古与边疆考古、华南与东南亚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与外国考古、宗教考古、生物考古等专门领域课程。毕业生适合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化部门、文化性质企事业单位工作。

四、学子风采

奋斗的风采展现在每一位学生的风貌中,始终走在从田野迈向社会的道路上。在学术实践方面,学院依托专业特色持续十余年开展“博雅项目”教育实践活动、“社人聚焦”调研大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每年均有数十名本科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在社会公益方面,学院发挥专业所学所长,组织学生前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等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每年在社区和博物馆开展服务数十次,让学生接过时代接力棒,用奉献与责任绘就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在身心健康方面,学院呼吁学生时值青春爱运动,保持健康强中国,定期举办院运会、长跑月、三球联赛、“歌声献给党”等文体活动,并开展“社人能量加油站”朋辈互助活动等持续关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五、奖学助学

学院的奖助学金体系完善,覆盖面广。每年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捐赠奖学金、专项奖学金、港澳台学生奖学金的人数占本科生总人数30 %;国家助学金、捐赠助学金100%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院还设置了凯丰奖助学金、麦瑞权奖学金、何肇发奖学金等捐赠类奖助学金,奖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有效完善了资助体系。

六、对外交流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瑞典、瑞士、意大利、越南、韩国、新加坡、伊朗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科研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进行师生交流与培养、合作开展研究、联合进行考古发掘、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七、深造就业近年来,本科生升学深造率持续提升,2021届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约60%,进入全球排名前100名高校(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香港大学等)深造人数占总升学人数的50%。本科生就业质量较高,主要进入中央(省、市)选调生、知名企业、新闻媒体单位和省市文化单位就业。

八、校友成就

学院致力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自1981年复办以来,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他们在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在学术领域探讨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次问题,在企业为经济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时刻关注母校和学院,捐赠了20多个基金项目助力学院发展。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无论身处何处,无论时光流逝,都带着中山大学的印记不断前行。

学院行政办公楼(486栋)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系楼(501栋)

人类学系楼:马丁堂(334栋)

劳动教育:在丰阳采茶

社会学:社会实践

人类学田野调查:冷水溪组的村民闲谈


网址:https://scst.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4509752(徐老师)

一、寄语考生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主权领域空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欢迎有志青年学子报考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励志成才,成为国之栋梁!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组建于2021年2月,整建制在深圳校区办学,设置网络空间安全1个本科专业。学院在中山大学和深圳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重合力推动下,依托中山大学计算机相关学科丰富办学经验和良好的学科基础,以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大湾区,对接深圳的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产业,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无缝衔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专业介绍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能从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及其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管理与维护、科学研究与教学,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人才。网络空间安全 (Cybersecurity) 包括互联网安全、电信网安全、战场网安全、工控网安全、空间网安全等多个领域。哪里有数据,哪里有业务,哪里有人的活动,哪里就需要安全。

core_1679470143_4671.jpg

2015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工学”门类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

2016年1月,中山大学首批获得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1年,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排名全国第5。

四、学子风采

core_1679470162_5858.jpg

集体参观学习

core_1679470191_8672.jpg

班级集体活动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创造优良条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与科研活动,并对学生科研探索提供充足的支持条件。学院为本科生配备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引领同学们尽早接触科研。同时成立互助学习小组,推动学业辅导。举办高水平专业导学课和学术讲座,提升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认同。

五、奖学助学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奖学助学体系健全完善,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覆盖范围大。此外,学校和学院可为学生申请助学资助,提供众多勤工俭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生予以全覆盖的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求学、成长。

六、对外交流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拓宽学生视野,选拔推荐优秀的本科生赴境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学院与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领先机构或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项目研究、学科竞赛、本科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七、深造就业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鼓励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学院或赴海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环境下,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面广,适应性强。本学科在国内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有机会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相关的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研管理等工作。学院所在地——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硅谷”建设的中心,拥有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电子通信企业,以大疆科技等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创新型企业,以腾讯、迅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均为专业对口企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就业前景广阔。

网址:https://cse.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 39943161(徐老师)、020-39943169(丘老师)、020-39943153(吴老师)

一、 寄语考生

科学改变世界,技术引领未来!

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石的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万物互联、天地网络等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欢迎青年学子报考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这里,你将领略“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风采,体验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活力,徜徉在计算机知识的海洋里,度过大学美好时光!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科基础积淀深厚,在 USNews、 ARWU、 ESI等主流世界排行榜中均位居全球前 100 名。近五年在AI Rankings世界排名第33,其中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视觉方向排名进入世界前 10。学院拥有获得世界“六连冠”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与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和计算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一体化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科技部高性能计算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二等奖等奖励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三十多名。学院科研实力强,拥有6个国家级和8个省部级平台,近五年来获国家、省部级和国家一级学会科技奖励1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过亿元,年度发表A类高水平论文逾百篇。本科生培养实行全程导师制,学生综合素质高,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外各类型竞赛屡获佳绩。

三、专业介绍

计算机学院按计算机大类招生。计算机类前两个学期按大类培养,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专业分流,第三学期开始按照专业进行培养。计算机类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保密管理共三个专业。学院在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中设立“冯·诺依曼”实验班。该实验班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超级计算两个专业方向,配备优秀专任教师,配置优势资源,推行本科生全员进科研实验室等制度,为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培养高素质计算机类人才。

四、学子风采

学院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每年都有本科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在教育部最高级别之一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曾获3项金奖和4项银奖及创新创业英才奖;在超算领域三大国际赛事SC/ISC/ASC分别获得了SC21-IndySCC赛事冠军、ASC2021最高计算性能奖、一等奖,2022年全球总亚军;2021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金奖和银奖;学生党支部入选2022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五、奖学助学

中山大学建立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生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医疗补助、学费减免和勤工助学等在内的学生奖励和资助体系。计算机学院还设立了李岳生计算机发展基金,以及腾讯奖学金等捐赠奖学金和助学金项目,用于奖励和资助在校学生。2021年本科生获得奖学金462人次,获奖比例超过40%;助学金188人次,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六、对外交流

学院每年输送部分高年级本科生赴境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以及赴境外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与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在学生培养、共建IT前沿课程体系、学科竞赛、实习实践、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广泛合作。

七、深造就业

学院鼓励本科毕业生升学升造,包括本校升学、国内升学或出国(境)留学,近年来升学率逐年提升。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应用能力强、就业行业广、就业质量高、职业发展后劲足,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年来就业单位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国外知名企业,以及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如华为、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快手、京东、网易、虎牙、百度、TP-LINK、BIGO等,新兴前沿行业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商汤科技等,还包括各大银行、证券机构、各大国企、各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境外留学的学生70%以上都在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

照片core_1679388461_8820.png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大楼core_1679388575_7105.jpg“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core_1679388597_1726.jpg计算机学院卢宇彤教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core_1679388670_8236.jpg计算机学院学子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0-21)总决赛获最高计算性能奖和一等奖

网址:https://sai.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1035(戚老师)

一、寄语考生

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融合及计算能力的提升使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化时代走向智能化时代。欢迎有志青年学子报考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行而不辍,成就精彩的人生;前路漫漫,战胜未知的自己!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0年6月,学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有人工智能一个本科专业;确立了学科交叉、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软硬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重点发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及协同智能三大学科方向;已初步形成“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是教育部于2020年批准设置,获评2021年广东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采用科教融合、学科交叉、产学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基于中山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设置多学科有机交叉的课程体系,建立并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依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深空、深地、深海、深蓝”学科群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独特优势,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流人才。

四、学子风采

人工智能学院将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与科研活动。2021年学院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学院副院长印鉴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获2021年“微软学者”奖学金;学院本科生获2022年“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立项资助;学院团委获“2021-2022年度中山大学专项优秀团委”荣誉称号。

五、奖学助学

人工智能学院有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国家和校级资助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让学生不会因为经济 问题影响学业。人工智能学院也将筹措资金建立院级奖励基金,鼓励本科生在学术研究、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特长,对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进行奖励,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六、对外交流

人工智能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将选拔优秀的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赴境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学院计划与人工智能领域领先机构或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项目研究、学科竞赛、本科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七、深造就业

全球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就业领域广,发展前景好,深造或就业创业两相宜。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本科毕业后可以到国际顶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一步深造外, 也可以到国内外知名IT企业,或不同行业的知名企业的研发部门。此外,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如财政、金融、海关等部门也是吸纳毕业生的重要途径。

八、校友成就

中山大学从事人工智能的优秀校友遍及海内外,包括行业专家、学者教授、优秀企业家和领导干部。近年来,众多年轻的校友活跃于各行各业,推动传统产业、行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速融合,为中国制造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才智。

学院新楼全景

科研介绍

师生座谈

本科生企业参观

人工智能本科生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决赛

冬至师生包饺子

冬至师生包饺子


网址:https://science.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5-23260091(程老师)0755-23260090(裴老师)

一、寄语考生

理学院坚定培养“强根基、善求索、勇创新、攀高峰”的物理学、数学专业卓越人才。在理学院,你将有机会与我们共同规划建设世界第一台伽玛光子对撞机,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粒子医疗技术高地。驭光而行,点亮未来!

二、院系简介

core_1680859552_3055.jpg

黄永盛副院长讲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打造一流教育高地”思政第一课

core_1680859566_9559.jpg

理学院2021年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研讨会

core_1680859590_9123.jpg

非厄米拓扑耳语回廊实验

core_1680859607_4471.jpg

伽马对撞机及综合束流设施示意图

core_1680859621_6730.jpg

200TW激光等离子体研发平台示意图

core_1680859637_6452.jpg

理学院召开第一届团员代表及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

网址:https://phil-zh.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290(全老师)

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哲学珠海

一、寄语考生

哲学,关乎学问教化,关乎文明天下。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哲学研究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恰当理解种种哲学思想与文明传统的基本精神、探索相互交流的可能及其限度、寻求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的化解方法和对话原则。哲学系(珠海)在珠海校区的山海之间凝心聚气、奋发创业,热切期待同学们来与我们共同成长、发展、壮大!

二、院系简介

2015年建系以来,哲学系(珠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兼具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哲学系(珠海)瞄准国际一流办学水平,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思考背景,承续中山大学哲学学科的优良传统,立足中国古今传统,突出跨学科、国际化和比较研究特色,力求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平台。致力于培养兼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哲学专业拔尖人才,积极提升中大哲学学科在国内学界的领先地位,扩大国际影响。

三、专业介绍

哲学系(珠海)设哲学专业,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中大哲学学科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位于48名。哲学系(珠海)立足中国古今传统,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包括政治哲学、中国哲学与文化、外国哲学理论,以及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哲学专业的学生接受中外优秀哲学思想的熏陶和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洞察,可以成为学问家、思想家,也可以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宽阔国际视野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哲学系(珠海)坚持实施班级导师和个人学术导师制度,注重通识教育,开设全英专业课程,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并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哲学专业拔尖人才和复合型卓越人才。

四、学子风采

哲学系(珠海)秉承中山大学善待学生的理念,开辟以哲学学科为特色、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有效支持第一课堂的深入和拓展。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体系化,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学术论坛、考察调研、朋辈互助等第二课堂活动,把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哲学系(珠海)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2018年开始走进中大附中课堂,向初中生开设“哲学百花讲堂”选修课程,至今共授课47次,为哲学知识在中学的普及贡献一份力量。2020年7月,我系黄海琛团队展示的作品《人民群众在抗疫中的作用》获"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教育部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哲学系(珠海)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收获成长。

五、奖学助学

哲学系(珠海)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等工作,制定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支撑体系。哲学系(珠海)重视对本科生的奖励和资助,包括国家、省、学校设立的多项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哲学系(珠海)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宽阔国际视野的哲学专业拔尖人才,积极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深入研究,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六、对外交流

哲学系(珠海)已建立一支具备强劲实力和潜力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目前,我系已有来自芝加哥大学、鲁汶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普罗旺斯大学的外籍和留学归国人员担任专任教师及专职科研人员。哲学系(珠海)注重与海内外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访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讲座和国际学术工作坊,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七、深造就业

哲学系(珠海)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积极的学业发展氛围,建立组织架构和机制推进学生的朋辈互助。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去向多元,就业面广,可以选择海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还可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出版社、宣传文化部门以及高校、党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部门就业,从事教育、宣传、行政、管理、文秘等工作。

哲学系(珠海)建系五周年纪念活动

哲学文化周-张祥龙教授讲座

首届全国笛卡尔哲学研讨会

“道家与道教之‘道’:不同文本、语境中的意义及其比较“学术研讨会

云贵红色校史和专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

中大哲学百花讲堂第一课

藏书阁文化活动

黄海琛团队参赛作品《人民群众在抗疫中的作用》

师生包饺子活动

本科生课余讨论

网址:http://ce.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339786(张老师)

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一、寄语考生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兴盛、科技进步希望之所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培养模式,择天下英才而育之,以创新之光照亮前行道路。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前身创办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化学系,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学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入选首批“强基计划”名单,拥有“化学拔尖计划2.0”培养基地。

现有专任教师111人,其中教授63人,副教授45人,拥有包括院士(2人)、高层次人才(6人)、国家杰青(10人)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化学学科影响力突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0.5‰,USNEWS排名前进至第36。近年,学院6人入选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入选材料学科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1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6年以来,在Science,Nat. Chem., Nat. Mater., JAC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三、专业介绍

学院实行化学类大类培养,包括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专业。

化学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材料、能源、生命、药学、环境、物理、信息等学科既交叉又互相渗透。主要研究与发展方向有功能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与材料、化学生物学、环境与能源化学、催化与有机合成、分析化学等。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高分子科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学、信息科学、农业及环境等密切相关。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加工、性能及应用技术,它具有理工交叉、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并重的特色。

四、学子风采

化学学院学子在课余时间加入各个老师课题组,积极投身科研实践活动,专业能力得到公众认可。近年化学学院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化学类专业大学生科技交流会会议报告一等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5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89篇。

五、奖学助学

除学校各类奖、助学金外,化学学院设立捐赠奖学金:

core_1680059764_9573.jpg

六、对外交流

化学学院拥有由“超分子化学之父”J.M. Lehn教授领衔的国际联合研究所,并与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举办国际会议等。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科生开展学术讲座。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的合作交流项目,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境内外短期交流。

七、深造就业

化学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鼓励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近年来,化学学院学子升学深造率约60%,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所深造,优质升学率逐年提升。化学学院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机构或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工作,包括各高校/科研机构、中石油、中石化、广东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各地选调生等。

八、校友成就

化学学院校友活跃在全球学界、政界、商界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学院学习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梁栋材、黄维垣、江元生、林尚安、苏锵、姜中宏、计亮年、陈小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

网址:psy.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336089(唐老师)020-39336576(许老师)

一、寄语考生

心理学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院系简介

心理学系于1927年始建,2001年复办,2011年8月成为中山大学直属系。心理学系现有心理学本科、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有在校本科生3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51人、教研人员33人。心理学系拥有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两个省重点实验室,实验研究面积超过1000㎡,配有脑电、近红外、生理记录仪、VR虚拟仿真设备、儿童脑电设备等先进设备。此外,中山大学存有200余种心理学英文纸版刊物,和400余种心理学电子刊物供学生阅读。

三、专业介绍

心理学系目前拥有"心理学"一个本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解剖学、C++程序设计、Matlab程序设计基础、Matlab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生理学、物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包括研究方法类课和专业知识类课共70多门。此外,心理学系开设约35门实验课程和5门全英课程,其中认知心理学为必修全英课。心理学系要求全部学生参与实验实践课程,并独立完成实证性毕业论文。

四、学子风采

学生在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小美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赛事中均斩获佳绩。除了组织体育赛事、体育月、文艺晚会等丰富的文体活动外,我们还积极打造颇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品牌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学走进中学、“家园有约”公益助学、“心连心”动力营等品牌活动都深受校内外学生欢迎。

五、奖学助学

心理学系有完备的奖学助学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进行资助,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对每一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业竞赛比赛的本科生都给予资金支持。

六、对外交流

心理学系与香港岭南大学心理学系、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心理学系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本科生交换、短期交流访学以及本科生毕业升学等方面有深入合作。心理学系不断寻求积极开展与国际著名高校的交流,以深化心理学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此外,近年来与心理学系有学生交流活动的学校还包括:香港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德国科隆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

七、深造就业

截至2022年6月,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56%。2022届毕业生升学率较高,升学质量优异,除升学本校外,多升入国内知名学府,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境外升学包括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就业方面,近三年,心理学系的就业情况稳定,研究生平均就业率均稳定在90%左右。八、校友成就心理学系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心理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如:07级本科校友陈辉、09级本硕校友陈小丽,目前均为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05级博士校友林升栋,目前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1级硕博校友徐四华,目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森华、付彪、张旭东的校友,在连心医疗、腾讯、中智咨询等企业任重要管理职务

网址:http://sph.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7334700(杜老师)

一、寄语考生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心怀民众健康、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教学育人为主体、科学研究为先导、服务社会为己任”的治院理念,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预防疾病,守护人类健康。

二、院系简介

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已逾65年,是国内创办最早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之一。现有教授31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48人,拥有国家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以具有较高教学与学术水平的优秀教师为带头人,组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改革意识强的优秀教师团队,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建有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营养膳食与健康重点实验室、FDA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科研教学平台。

三、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重点专业,连续五年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五。公共卫生学院拥有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卫生毒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五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针对公共卫生教育的独特性,注重综合培养、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自主学习、批判吸收、创新思维、实践应用”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能够胜任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流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人群健康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工作。

四、学子风采

学院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在“全国大学生公共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的“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都取得了特等奖或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多名学生获评 “广东省优秀抗疫志愿者”“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和“中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

五、奖学助学

入学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如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可在开学报到的当天,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报到。入校后再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核实认定后提供不同的资助,其中,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等为辅。

六、对外交流

公共卫生学院与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等20余所世界顶尖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卫生学院也是粤港澳高校公共卫生联盟的理事长单位。

七、深造就业

公共卫生学院不少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及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境)外知名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继续深造,升学率达7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性医院、职业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等单位工作。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公共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等机构的中坚力量。

八、校友成就

学院毕业生近5000人,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涌现出一批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和行业能手,获得“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员”、“全国抗疫巾帼先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海关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人”、“抗突发性传染病英雄”、“援疆援藏支边英雄”和“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优秀组织奖”

国家级教学名师-方积乾教授授课

“一带一路”全球卫生实践项目

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合影

支援南沙疾控抗疫志愿队合影

第8届全民营养周合影

“青羽杯”羽毛球院系联赛

中央选派四名流行病学专家奔赴香港抗疫,其中三名为我院校友

2020广东健康科普大赛活动(视频类)一等奖

暂无此专业简介

欢迎加入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成为精通英法两门外语并拥有法国和欧洲工程师证书的国际化核能技术与管理人才,成为“华龙一号”等国际新型先进核能体系的专家!

core_1679539810_9649.jpg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中法核是中外合作办学非常成功的范例;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参加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并与法方(线上)签署第三期合作协议。


一、专业优势

1、专业定位高。中法政府推动合作办学,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的核能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研发与管理人才,按国家标准收取学费(6850元/学年)。

2、中法权威认证的工程师教育。获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

3、小班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师生比(1:8),国际师资占比35%。大量采用小班教学,常用小组合作学习,注重沟通与领导能力。

4、深造率高。2021年本科升学率为82.3%,硕士继续博士深造的比例22%。

5、职业前景广阔。受业界高度认可,历届就业率近100%。面向我国“双碳计划”、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巨大需求,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学院简介

在中法两国政府直接推动下,中山大学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牵头的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于2010年共同组建,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核能人才。引入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已构建一套成熟的中法合作国际一流核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深造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居全国理工科专业前列,毕业生在行业内外获得很高评价。

core_1679539887_1269.jpg

2009年12月21日,中法双方在时任两国总理见证下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正式合作协议


三、专业介绍

学院借鉴十多年来学习和实践法国预科-工程师卓越教育的经验,开创大类培养和中法融合的培养模式,在大类培养基础上开展核学科通识教育,设置核工程与核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培养方案,分别简称为居里班和鹤绂班。居里班的培养理念为中法融合、夯实基础,融合法国预科-工程师培养模式,中法高水平教师采用讲学-导学-实践多样式课程促进学业,进一步夯实数理基础,开展第二外语(法语)教育。鹤绂班的培养理念为发挥主动、个性探索,通过多门专业选修课引导学生进入核学科各前沿方向,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开展第二课堂科研探索训练。学生修完四年本科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获得中山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居里班通过考核的本科毕业学生均可获得推免资格。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获得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国际通行的由CTI认证的法国工程师证书及欧洲工程师证书。

core_1679539928_9107.jpg

德麦赛院长带学生赴法国参加世界核能展与马克龙先生合影


四、学子风采

活跃、丰富和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塑造了素质全面、敢于拼搏的学生。体育氛围浓厚。有8支学生运动队,有校区明星活动“星光夜跑”;师生交流活跃。有融合中法文化的“迎新年嘉年华”、“中法核舞会”、“师生学术沙龙”和“师生晚餐会”等品牌活动;热心服务校园和社区。有公益团队“益点公益”,在公益大赛中多次名列前茅;学生素质全面,敢于挑战。本科生曾用一个月拿下全国法语戏剧大赛冠军,体现出强悍的学习能力和拼搏精神。

core_1679539988_8503.jpg

本科生用一个月时间拿下全国法语戏剧大赛冠军


五、对外交流

学院对外交流频繁,与以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为首的五所法国工程师学校、英国Bristol大学、法国电力集团、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签署研发、交换或实习合作协议。迄今已有上百批、350余人次的国外专家来学院讲学和交流;每届硕士超过20%被选派到法国合作院校交换学习和带薪实习,法国合作院校每年派学生到学院交换和实习。

core_1679540007_6223.jpg

赴法学习交流的学生


六、深造就业

学院本科毕业生近五年平均升学率超过85%,推免率和深造率在全校名列前茅。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被用人单位评价为“学习能力强,抗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强”,毕业生主要在核能行业和其它高新技术行业从事研究、设计和管理工作。

core_1679540072_6489.jpg

部分雇主名单


七、青年校友风采

自2016年起,四届硕士毕业生在短短几年已崭露头角。2016届校友李登辉于2018年选派到纳米比亚湖山铀矿担任运维计划管理。

core_1679540105_9991.jpg

李登辉校友在纳米比亚


2017届校友邹尧磊于2019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选拔中脱颖而出,将赴IAEA参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和快堆等先进核能技术工作。

core_1679540143_2852.jpg

邹尧磊校友在国际原子能机构


2018届校友徐昌恒于2019年获广东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名,获深圳市优秀人才特别补贴,将报请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core_1679540185_9060.jpg

徐昌恒校友在颁奖现场


core_1679540210_2298.jpg

巴黎高等化学学院校长Christian Lerminiaux:(中法核)成功已经超出我们期望,现在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们(毕业生)。


网址:http://ifcen.sysu.edu.cn/

咨询电话:

刘老师18502007212

康老师13430218376

袁老师15338063678

陈老师13719185828

马老师0756-3668985

梁老师0756-3668096

马老师0756-3668599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网址:https://mse.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1127342(梁老师)

一、寄语考生

学院贯彻“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人才培养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厚基础、强应用、求创新、重特色”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广博理论基础和突出精深专业技能的学术精英和社会栋梁。

二、院系简介

学院成立于2015年,位于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第一批“双万计划”;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低碳化学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市级科研平台。

三、专业介绍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物理专业2020年获批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优势产业,把握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定位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材料、新能源材料、储能材料、功能陶瓷和纳米材料与器件等方向,并与其他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厚基础、强应用、求创新、重特色为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具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材料物理专业知识,较好的科学研究技能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升学深造率高,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大。

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创建于1993年,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于能源与环境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等科研方向,并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2021年获批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多个本科实习教学基地,始终坚持“厚基础、强应用、求创新、重特色”的育人理念,高质量培养具有系统理论基础、丰富材料化学实验素养,以及熟练工程技能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社会对人才需求迫切,毕业生胜任精细化工、环境能源、人工智能等企事业单位相关生产经营、科技开发与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继续深造。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已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本专业着眼于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对高分子材料的重大需求,并致力于解决我国高分子材料产业在高性能、创新性和特种用途新材料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除相关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特色课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充分发挥工科特色并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产业优势,多学科融合、多平台整合、产学研深度结合,培养具备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升学深造率高,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大。

四、学子风采

积极引导“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术训练和学术竞赛,并在国际竞赛、全国竞赛和省级竞赛中取得佳绩,连续几年获得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等奖项。一批学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其中获“广东省优秀研究生”称号4人,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人,获“广东省三下乡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1人。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等材料领域专业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申报多件发明专利,多篇学位论文获评校级以上优秀。

五、奖学助学

面向本科生设立国家奖学(助)金、校级奖(助)学金及各类专项、捐赠奖学金,学院还专门设立学科竞赛捐赠奖学金,用于激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自强自立的学生,激励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六、对外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经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发达国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富有成效的科研合作以及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同时,学院注重与境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培育优秀本科生,配合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的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学生参加国内外交换、短期交流等。落实校企深度合作,紧贴行业需求,联合地方兄弟单位,区域高新材料相关企业,并积极创建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优越的环境,联合培养新型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促进研发结果的孵化。

七、深造就业

2021届本科生毕业生109人,其中升学深造率67.9%,国内深造占57.8%,国外深造占10.1%,就业领域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均有涉及。2021届研究生毕业生93人,就业领域较为广泛,社会需求大,就业充分,包括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单位。

八、校友成就

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学院材料类人才培育成效显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基础扎实、后劲充沛,在后续的科学研究中崭露头角;就业工作的学生在其工作领域中也表现突出,成为学界、业界的骨干力量和精英人士。国内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国际材料领域都有中大材料校友身影。

网址: http://lifescience.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4111728(何老师);020-84115876(邓老师)

一、寄语考生

生命科学关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和谐共生、人类的健康与发展,是当今最具活力、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前沿学科。人类从认识世界到认识自身,从保护自然到对抗疾病保护自身,有太多生命的奥秘需要解开、太多健康的密码需要找寻。秉承“全人培养、学有专长”的教育理念,践行培养“守正笃实、团结创新、追求卓越”的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热忱地期待与您共同谱写追寻生命奥秘的华章。

二、院系简介

悠久的办学历史: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1924年建校伊始成立的生物学系,于1991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是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单位,目前拥有3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点和17个博士点。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态学获评A+,生物学获评A-。教学条件优越,现有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基础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两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并建有教育部黑石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

雄厚的师资力量:生命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综合素质强的科研教学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24名,其中教授/研究员83名,副教授71名。学院以人为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名,各类国家级高层次杰出人才11名,全国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2名,国家级优秀人才2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4名,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名等各类高端人才50余人。

明确的办学定位:立足广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指导思想是:强化基础、个性发展、塑造全人。

三、专业介绍

学院现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三个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均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core_1680057194_4934.jpg

专业分流机制示意图

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注重数理化、动植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基础课,强化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科学综合实验等专业核心课程。

生物技术专业(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制备与分析,生物医药研发等方面获得良好训练的专业人才。专业发展方向包括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相关生物技术、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相关生物技术等。

生态学专业(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强调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统计生态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有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综合实验等,培养能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特色小班:生物科学

强基计划:单独选拔,独立编班,课程体系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生物学全部十二个二级学科的内容,按照本硕博衔接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培养方案聚焦人类健康、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服务于国家建设的生物科学创新性人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简称“拔尖班2.0”):“拔尖班”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选拔,以国家理科基地为依托,实行全程导师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提供多学科课程选课,提前进入实验室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优秀毕业学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四、学子风采

学院努力推行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模式,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拥有良好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体制,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类科研活动和增加美育课程。近年来,本科生承担创新创业项目149项,发表论文133篇,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199项。学生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全国生命科学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骄人成绩。

core_1680057213_5330.jpg

2019年iGEM,我院实验SYSU-CHINA斩获决赛金奖(Gold Medal)

core_1680057228_9839.jpg

core_1680057280_5389.jpg

优秀本科生参加全国“五校联合课程”

五、奖学助学

生命科学学院有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奖、助、贷、勤多策并举,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捐赠奖学金、学院捐赠奖学金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或勤工俭学等方式获得资助,学院为学生提供有力帮助。

六、对外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2016年-2021年,学院共派出近百位学生进行国际交换。学院与欧、美、港、台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级或院级的合作关系,每年邀请百余名国际顶尖科学家来校讲学,开拓学生专业视野。与本院建立合作关系的教学科研单位(部分)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德州医学中心、美国贝勒医学院、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英国巴斯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昆虫博物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比利时根特大学、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等。

七、深造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为珠三角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本科深造率常年保持在60-75%。出国深造率在15%左右,国内保研率在30%左右。70%毕业生在广东省内工作,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和珠海,单位以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高科技企业为主,且大多在研发部和生产一线担任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95%以上的用人单位评价本专业毕业生优秀,综合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强。

core_1680057302_9182.jpg

八、校友成就

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代代薪火相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校友。杰出校友代表有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曾宪梓先生;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鱼类生理学家林浩然教授;还有许多堪称行业翘楚的中青年优秀校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教授、陈松林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美国圣诺制药公司董事长陆阳博士;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华等。

网址: http://sps.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943556(周老师)

一、寄语考生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中山大学药学院倏然走过十九年光阴。十九年的求索跋涉,十九年的风雨兼程,十九年的厚积薄发,药学人见证了药学院历史性跨越式的发展历程,抒写了学院奋力培养一流药学创新人才的铿锵篇章。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药学院是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后,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为基础,整合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山医学院相关药学资源,于2002年6月成立的第一个学院。学院坐落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广州大学城)。

2017年,药学学科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22 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药学学科再度入选。

2021年,软科“药学”全球排名39,国内排名第1;2022年,US News“药理学与毒理学”全球排名20;2021年,ESI “药理学和毒理学”学科进入全球0.7‰。

三、专业介绍

药学院始终秉持药学精英办学思想,年招收药学专业本科生 100 人左右,现有在校本科生约 400 人。学院设有药学本科专业,于 2010 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 年入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具有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精神,具备现代药学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实验实践技能的创新药物研究型药学行业精英人才。药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学院对标国际一流药学院开展本科教学设施建设,依托强大的教学和科研支撑体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目前已建成建成3个互动教学平台实验室、3个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1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同时拥有新药成药性评估及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大疾病新靶点与药物研究创新引智基地、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和科研优质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

core_1679621775_3995.jpg

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了核心全英课、双语实验课、小班方向课等特色课程,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科特长,提升创新能力,100%本科生在二年级开始参与科研项目。坚持以团队建设引领课程建设,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内容优化与方法改革相统一。在建立具有高尚师风师德和丰富科教经验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的建设优化。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 门、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2 门,广东省质量工程教学团队 2 个;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教学团队及教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奖励(一等奖及以上) 6 人次、省级教学奖励7 人次。

core_1679621795_5047.jpg

四、学子风采

除了组织迎新晚会、运动会、“三下乡”等丰富的文体活动外,药学院还设计了富有专业特色的“药公益”“药健康”“药安全”“药发展”系列品牌活动,打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氛围。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典型。例如,2020级本科生李张驰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二等奖,2017级本科生刘璐、黄思咏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二等奖等。

五、奖学助学

药学院有健全的学生奖助体系,除国家、广东省和学校设立的多项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外,药学院还设有众富新知、王老吉奖学金、等捐赠奖学金,奖助学金项目可以覆盖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8 年起,陈新滋院士和赵国雄博士在药学院本科大一新生中设立“众富新知卓越药学本科新生奖学金”,奖励对象为第一志愿报考药学院、被学院录取且在学院于该省录取的学生中排名第一的高考考生。

六、对外交流

药学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匹兹堡大学、罗格斯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以及湾区高校组建了“粤港澳新药创制高校联盟”。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美国匹兹堡大学、罗格斯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开设了“优秀药学本科生暑期交流项目”;学院的岭南国际药学大会、粤港澳高校学者论坛、常态化的药学前沿大讲堂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

七、深造就业

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深造率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本科生就业率为 96% 以上,学生毕业后主要适合在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医药企业等单位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等工作,也可在医疗机构、医管部门等单位从事药品使用、药事管理等工作。药学专业本科生深造率由2015年的44%提升至2021年的71%,2022届有近90%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深造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近三年,近30名本科生被全球前100名高校如伦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录取。

八、校友成就

药学院以培养新药行业研究精英为目标,药学学科毕业生在医药行业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如王朝禾担任百奥泰生物(科创板688177)临床研究副总裁,获得国家新药临床批件10余个,推动我国新药产业发展;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青年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其中朱少华博士目前任西藏自治区加查县副县长,分管生物医药等科技产业,有力促进当地医药产业发展。自 2003 年开始独立招生以来,培养的毕业生目前已有 10 余位获 “双一流”大学教授职称,1 名优秀毕业生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4 名优秀毕业生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网址:https://marinet.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368136、0756-3668258(郭老师、张老师)

一、寄语考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与我们共同逐梦海洋,向海图强。

二、院系简介

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立足南海开发与安全,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于2017年5月正式成立,现定位于美丽的珠海校区办学。学院秉承“逐梦海洋,装备筑路”的发展理念,矢志不渝将学院建设成为海洋工程与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地、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引领高端海洋装备发展的新高地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现已成为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重要组成部分。

三、专业介绍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聚焦海洋装备“绿色、智能、安全”与“实尺度、实海况、综合性能”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建设“智慧船海工程、海洋机器人、水声工程与信息、河口海岸与岛礁工程”四个学科方向。学院本科专业为“海洋工程与技术”,按要求完成学业者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科一年级学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按大类培养,帮助学生拓展专业视野,发现学习兴趣;进入二年级,学院将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按“船舶与深远海结构物”、“水声信息与智能控制”、“河口海岸与岛礁工程”三个方向分流,按照新工科的建设理念,培养能够进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和海洋装备设计制造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已获得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获评A+专业,并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

四、学子风采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筑海之路,育工之将”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堪当大任的品格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海工英才。学院坚持“五个融合”,通过“导师制”引导学生从大二起接受科研训练,已有多名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在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全国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攀登计划”科学技术战略专项资金申报中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院致力于打造具有海工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学院学子在各项体育赛事、文化建设和创新实践中具有突出表现,学院团委、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先后获评中山大学五四红旗团委、优秀学生会和优秀研究生会。

五、奖学助学

为支持学生逐梦海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在学校“助学、奖学、导学、促学”四学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下,联系海工领域知名企业,设立院级捐赠奖学金,每年奖励10名在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六、对外交流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目前已聚集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工领域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质量师资队伍;学院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国际高水平专题学术研讨会,并就自身研究内容进行展示和报告,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学院“海路论坛”还将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引导学生对话学术前沿。

七、深造就业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交叉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毕业生可掌握力学、电路、控制、机械、通信、水文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可选择海洋工程、新能源开发、智能控制、电子通信等领域企事业单位。学院致力于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鼓励本科生继续在本校或海内外知名高校深造,首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成功率已超过77%。

海琴3号学院楼

2022届毕业生前往“中山大学”号参观学习

2020级本科生团队获得第三届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

学院学生会获评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会

2019级本科生赴“澎湖号”波浪能养殖平台进行认知实习

2019级本科生赴伶仃洋进行珠江河口大潮观测专业实习

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前往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

品牌活动-“海颂初心”朗诵配音大赛

品牌活动-第三届“海工杯”三人篮球赛

学院学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网址:https://cet.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313(林老师)

一、寄语考生

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围绕“新工科”建设最新要求,坚持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轮驱动,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卓越工程师,培育具有创新潜能的科学家,立志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无崖任搏击。欢迎热爱化工、追求卓越的你,加入中山大学,加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二、学院简介

学院于2015年在原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的基础上建立。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化学系,已有近百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学术传统。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致力于培养具备强大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化工人才。

学院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创建一流化工学科为目标,建立了以“海洋化工”学科方向为特色和重点,以“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学科方向为基础和支撑的学科发展体系。2022年,全球著名教育机构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之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专业排名中,我校化学工程全球排名201-250,全国第17(并列第9)名。

学院拥有各类师资人才70人,其中领军人才2人,中青年杰出人才9人,教授11人,副教授40人,助理教授5人,专职科研人员14人,形成了能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具有良好国际视野、年轻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培养国家亟需的高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学院坐落于环境优美的珠海校区,建有建筑面积约6万㎡的“海琴五号”教学科研大楼,楼内规划有高规格公共实验测试平台、教学科研实验室等,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

core_1679540591_8172.jpg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琴五号新大楼

三、专业介绍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本科生388人、硕士研究生179人、博士研究生50人,已建立起学位层次类别齐全、学生规模结构合理的“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秉持“厚基础、宽口径、强特色”本科生培养模式,瞄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突出海洋化工学科特色,除开设传统化学工程与工艺基本理论课外,还开设海洋能源化工、海洋资源化工和海洋环境监测与腐蚀防护等相关领域脸谱课程,注重学生实验实践认知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设计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对行业现有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的基本能力,可初步解决企业与过程生产、研究、开发、设计和优化等相关的实际问题。

core_1679540674_3860.jpg

欧阳钢锋院长主讲专业导学公开课

core_1679540685_9845.jpg

化工DIY实验大赛

core_1679540696_6802.jpg

原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曹湘洪院士讲座

core_1679540709_3774.jpg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core_1679540726_1734.jpg

第六次团员代表大会暨学生代表大会

四、学子风采

学院构建完善的“专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导师+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全员育人体系,发挥教师专业引领育人作用;建设“学生学业发展辅导员工作室”,推动“学习互助”系列学业辅导活动,专业化指导学生学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开展,学生取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车竞赛第七名、“挑战杯”省赛特等奖等佳绩。

五、奖学助学

除学校的奖助体系外,学院还设有“祁存谦奖学金”、学院发展基金奖助金等多项奖、助学金,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表彰奖励优秀学生。

core_1679540772_2634.jpg

“忆百年荣光 创华young年华”元旦联欢晚会

core_1679540814_6807.jpg

学生骨干素质拓展

core_1679540827_8051.jpg

祁存谦奖学金颁奖典礼

六、对外交流

学院近三年新引进的人才均具有在国外学习或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借助教师们的广泛海外学术背景,学院与众多国际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推动本科生交换培养等合作项目的开展。

七、深造就业

学院本科毕业生可在化工、海洋、国防、材料、能源、环保、检测、航天、医药等国家重点领域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管理、开发、设计、检测等工作,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自主创业,或继续深造。近年来,学院近80%毕业生选择继续在国(境)外或国内“双一流”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等机构继续深造,继续深造的目标院校、科研院所主要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等。选择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

网址: https://sges.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465

微信公众号:cehuizd

一、寄语考生

程晓院长:测绘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测绘与现代信息技术交融发展,变得无处不在,无处不需,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选择来中大学习测绘,掌握空天地海智能感知技术,无限美好的未来在你手中!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位于美丽海滨城市——珠海。学院紧紧围绕“深空、深海、深地和极地探测”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在先进遥感技术、大地测量与导航技术、极地与海洋遥感以及环境遥感等4个方向开展研究,主建“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已建立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有“中山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管理运维5000吨级的“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和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服务国家极地战略。

三、专业介绍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空间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国家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地理国情监测、“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支撑技术。主要课程涉及遥感原理与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定量遥感、三维信息数字化、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地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卫星导航与算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术与方法。主要培养能从事传感器的集成与设计、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摄影测量与遥感系统集成的研发与推广,以及有关空间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生产、开发、科研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学子风采

学院秉承“博学专长、学以致用”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良好学风。本科生配备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全面实行导师制,鼓励同学们尽早接触科研。同时成立互助学习小组,推动学业辅导。每年举办高水平专业讲座,提升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学院本科学生获各类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28项,54人次。

五、奖学助学

2021年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70名本科生获得了109项奖助学金,总金额近40万元。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联络行业领域的领先企业,拓展各类奖助学金和实习实践平台,构建助学、促学、奖学、升学“四学一体”内涵式发展模式,形成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确保学子入学无忧,在校不愁,助力学子安心学习,追求卓越!

六、对外交流

学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交流合作,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海(境)外学习项目,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大力推动并深化与极地国家的科教交流,国际合作呈现新局面,例如中山大学加入中-挪海洋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含中、挪共23所高校。学院搭建起高水平、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逸仙智绘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领域前沿系列学术讲座,营造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七、深造就业

学院毕业生就业口径广,就业前景广阔。就业部门: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行业龙头企业(例如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从事相关生产、设计、规划、管理及教学工作就业技术方向:导航、通讯、海洋测量、定位测量、重力测量、地球物理勘探、精密工程测量、形变监测、卫星测控、卫星测量数据处理、灾害评估、国防军事、航空航天等。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去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可在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环境科学、电子电气工程、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攻读研究生并从事科研工作。

core_1680257282_8493.jpg

“中山大学极地”号,PC4级破冰能力,我国极地科考和教学重器

core_1680257299_1098.jpg

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冰路卫星”,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core_1680257329_2155.jpg

学院3周年合影

core_1680257349_7567.jpg

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2020年12月3日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积极探索构建科学、技术、工程紧密耦合的卫星研发新模式,推动全球变化系列卫星工程发展。

core_1680257359_3920.jpg

卫星地面接收站网,位于珠海市高新区大南山山顶(海拔380米),占地面积约400平米,可执行卫星测控数传及深空探测通信任务。

core_1680257373_4704.jpg

本科生专业实习

core_1680257407_7294.jpg

本科生无人机实习

core_1680257426_7487.jpg

学院重视本科教学,每年举办教师教学竞赛

core_1680257441_4105.jpg

参与课外志愿活动

core_1680257461_8035.jpg

学院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全站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网址: https://civil.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140(龙老师)

一、寄语考生

实干兴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建设人才均为社会所需、国家所重!为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服务新型城镇化、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入地下海搞建设;治水防涝,固坝修道,建港筑岛为人民”为使命,培育德才兼备、文理兼修,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卓越工程人才。我们期待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学子踊跃报考!

二、院系简介

学院传承1931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薪火,在首任院长王复明院士的引领下,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土木与水利、交通、海洋工程等学科融合发展,以“水土交融”为特色,重点发展基础设施运维、地下空间工程、海洋土木工程、城市水务、水资源水生态、河海动力过程6个学科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土木”工程学科。学院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点;领风气之先,继清华大学之后开办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大土木”工程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形成一支多元化、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建设以“工程医院”为代表的“场网一体”、“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平台,支撑土木工程学科群人才培养,相关成果荣获广东省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专业介绍

围绕学校立德树人宗旨,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构建人类美好家园的卓越工程师与科学家。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面向现代“大土木”工程的建造、管理与维护,以“水土交融”为特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工程人才。本专业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个性化要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按不同方向进行选课、参与科研训练。 专业特色课程有:基础设施智能监测、非开挖工程学、海洋工程材料、建筑信息模型(BIM)、海绵城市原理与设计、智慧水务、水利大数据与信息化等。开设本硕打通的荣誉课程,供计划升学深造的学生选修。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交通、能源、水利(务)、房地产等行业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单位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就业。

四、学子风采

学院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专业竞赛活动,高年级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比例达80%;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能建造竞赛、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广东省高校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首届广东省智慧水务创新大赛等多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院2022年联合主办第二届广东省智慧水务创新大赛,2023年将承办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广东省分区赛。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助益自身成长。

五、奖学助学

除了国家、学校设立的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外,学院从2020年起设立“锦粤达奖学金”,每年表彰20名优秀学生,每人奖励5000元。通过“奖勤助贷”资助体系,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获得资助。

六、对外交流

学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建立了多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关系,促进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core_1679539371_5848.jpg

七、深造就业

我院鼓励本科生继续深造,中山大学拥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少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国建筑集团下属公司、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江集团、深圳建设集团等企业和多地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

八、校友成就

从1931年开始的中大土木,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杰出校友。

core_1679539255_7025.jpg

网址:https://sic.sysu.edu.cn/

咨询电话:17328538669(何老师)

一、寄语考生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当前集成电路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方向,正处于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学院切实贯彻新时代青年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明确内涵式发展目标。“芯片自立”,道阻且长。我们不止“芯动”,更需要行动。热烈欢迎莘莘学子报考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在新时代实现集成电路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院系简介

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于2021年2月,面向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的的国家战略。学院主要服务国家对高性能通用集成电路和高端专用芯片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集成电路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产业应用等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科研攻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实现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三、专业介绍

学院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目前已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专业。本科教学将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为工作主线,达到本科教育目标:学生在集成电路领域能够“登堂入室”,胜任科研、应用开发的工作。学院对标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拟定了未来发展规划,包括集成电路与系统仿真测试平台、封装设计平台、工艺研究平台等。学院将充分发挥地处深圳,在前沿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方面的优势,与深圳集成电路企业形成优势互补。

四、学子风采

集成电路学院创造优良条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与科研活动,并对学生科研探索提供充足的支持条件。学院为本科生配备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引领同学们尽早接触科研。同时成立互助学习小组,推动学业辅导。举办高水平专业导学课和学术讲座,提升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认同。学院班委、团委、学生会定期开展各类学术和文体活动,如艺术讲座、中秋迎新晚会、篮球友谊赛、无人机摄影等,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

四、奖学助学

集成电路学院奖学助学体系健全完善,包括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教育部设立的台湾、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学校设立的优秀学生奖学金、港澳台及华侨学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英才奖学金等。此外,学校和学院可为学生申请助学资助,提供众多勤工俭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生予以全覆盖的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求学、成长。

五、对外交流

集成电路学院重视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承担一批重要横向项目,与华为、中兴等优秀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集成电路产业中互有侧重,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集成电路学院通过项目申请、条件保障或联合共建等形式,建立集成电路工艺生产线。建立集成电路工艺制造开放平台与设计中心,建成集成电路基础理论和工艺制作相结合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集成电路全方位研究型人才。

六、深造就业

集成电路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鼓励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学院或赴海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在“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的培养环境下,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学院与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深入合作交流,可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相关的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

相关图片:

core_1679536482_3665.jpg

徐建明副院长讲授专业导学公开课

core_1679536498_9077.jpg

中秋迎新晚会

core_1679536512_4372.jpg

篮球友谊赛

core_1679536525_2830.jpg

主题班会

core_1679536541_4867.jpg

新生军训

网址:https://marine.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8775(林老师),0756-3668076(陈老师),0756-3668774(陈老师)

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海洋科学(zd_hyxy)

一、寄语考生

海洋是行动者的舞台,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努力造就“有责任、有担当、有视野、有潜力、有能力”的海洋人才,欢迎有探索海洋兴趣和向海图强使命感的学生积极报考海洋科学学院。

core_1680859895_6993.jpg

海洋学科楼群(中为学院楼海琴3号)

core_1680859910_3835.jpg

“中山大学”号综合科考实习船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海洋学科启航于1928年的西沙科考,海洋科学学院成立于2008年。学院按一级学科培养本科生→二级学科培养硕士生→三级学科培养博士生的思路,构建并实施了海洋科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学院始终以“协同”为主旨,以造就海洋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发展的推动者为使命,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立德树人一体化模式。近年来,海洋科学学院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第三,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core_1680338967_8181.jpg

海洋科学学院发展历史

三、专业介绍

海洋科学专业秉承“博学专长”理念,致力于培养海洋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发展的推动者。本科生低年级接受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养宽广的知识面;二年级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方向“四选一”进行专业培养;本科各年级生均可进入专业实验室和科考船,开展个性化实验教学和科研入门训练。海洋科学专业制定了分层次、多学科的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体系,设置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实践三个层次。并将实验教学与海上调查及野外考察相结合,一年级开展认识实习,二、三年级开展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海洋科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深蓝”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core_1680338996_8972.jpg海洋科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

core_1680339016_3639.jpg“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core_1680339041_7643.jpg学生在“中山大学”号综合考察实习船开展科学考察、实习

四、学子风采

海洋学子刻苦进取、追求卓越,青春飞扬、活力四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科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共近百篇,学生100%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立项数十项。学院实施“海·阳体育计划”和“海·韵美育计划”,成立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辩论队、主持人队、舞蹈队、电声乐队等兴趣组织,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日常训练,举办草地音乐节、各类球赛、歌手大赛、运动会、夜跑等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校内外比赛频频获奖,如篮球队在 “康乐杯”篮球赛中获得校区冠军、张馨予作为队员参加“2019年中国大学生太极推手、长短兵锦标赛”获得 2金1银1铜的好成绩、荣衿辉参加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获甲组男女4*50混合泳接力第一名等。举办海洋科技文化节,获得“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运营“海精灵”协会,荣获中山大学“优秀学生社团”称号。海洋学子们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海洋科普,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近百名学生参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

core_1680339066_4403.jpg2013届本科毕业生万蕊雪(右二)获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

五、奖学助学

通过“新生领航”计划,遴选高年级优秀学生和党员对接新生,开展朋辈互助,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专业引导和学业辅导。通过“团藻促学计划”,由1-2位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或授课老师推荐的研究生主持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开展专业学习的互助。学院通过多种举措和渠道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并奖励优秀学生。2020-2021学年,海洋科学学院本科生有7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8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9人获得中山大学励志奖学金,125人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13人获得中山大学专项奖学金。2021-2022学年,海洋科学学院本科生有98人获得国家助学金,32人获得有美助学金,10人获得仲明助学金,1人获得回报社会助学金,1人获得叶葆定助学金。

六、对外交流

洋科学学院已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乌特勒支大学等十余所著名研究机构开展学生访问学习和国际科技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会议及相关组织,不断拓展与海内外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可为本院学子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和深造机会。

core_1680339085_6558.jpg2021年学院举办第六届“海纳百川”模拟国际学术会议

七、深造就业

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和深造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就业率达98%以上,一大批毕业生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扎根基层,一大批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高校、科研机构就业,服务社会。深造率2019、2020、2021连续三年达80%以上,30%学生前往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深造。

core_1680338423_4347.jpg

八、校友成就

李朝政,2018届硕博连读生,毕业后在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先后任特聘研究员、副教授、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20)、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017),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联合培育国家新品种2项。万蕊雪,2013届本科毕业生,入选2016年“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获评《Science》杂志和SciLifeLab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姚炜琪,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在 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多篇,现工作于南方科技大学。刘耀,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任职于国家外交部地区业务司。

core_1680339110_2935.jpg 2018届硕博连读生李朝政

现任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于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网址:https://atmos.sysu.edu.cn/

咨询电话:18666080433(魏老师)、0756-3668570(颜老师)

一、寄语考生

中山大学是我国大气科学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是我国拥有大气科学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近年来大气科学学科发展最为迅猛的大学,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以及经济高度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如果你有志投身大气科学事业,中山大学将是你优先的选择。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的大气科学始创于1961年,经过近60年的发展,拥有了齐全的办学层次,是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一级学科。2015年成立大气科学学院之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学院目前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教授35人,副教授63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4人次,是我国目前为止拥有大气科学教授和副教授人数最多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设在位于南海之滨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坐拥校园私家海滩的学院大楼的建筑面积为65000 m2的。基于中山大学的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天河二号”、6800吨排水量的科考船以及现代化的大气探测基地,大气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得天独厚的学习平台。

学院多年来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天气、气候、大气环境、海洋气象、气候变化及气候系统的多圈层相互作用等领域积累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目前,学院紧紧围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每年科研项目的合同经费额接近一个亿。强大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得学生就读期间实施导师小组制、小班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全覆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介绍

大气科学是以数理科学以及化学为基础,研究地球大气圈层各种自然现象规律和机理的学科。学科目前正从过去的百叶箱+天气图时代,进入到自动化、智能化、雷达和卫星遥感三维立体化探测、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和超级计算机数值模拟时代。学院目前拥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2个本科专业。大气科学专业着重培养从事天气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以及预测业务的高级人才;应用气象学专业注重大气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着重培养城市气象学、大气污染、航空气象、空间天气等方面科学研究以及相关业务应用的高级人才。

四、学子风采

邓开强,2010级本科生,现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卢骁,2010级本科生,现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周林炯,2011级本科生。曾参与我国气候模式FGOALS-f的研发,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参与美国新一代全球预报系统GFS和UFS的研发工作。目前运行的GFS和UFS的动力框架和云微物理参数化模块均来自他的团队。

2013级本科生周明灏从小以气象学家为志,“追风”十年,屡赴台风登陆地,现任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台风论坛”总版主。曾代表中山大学参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获得提名奖,同时也获得中山大学2015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2014级本科生蓝若瑜与队友在2016年美国全球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并被组委会授予唯一的最高荣誉INFORMS奖。

2014级本科生赵泽群荣获2016-2017年度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曾任全国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广东省学生联合会主席、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

2015级本科生张可儿,现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项目,曾获得李学柔基金奖学金,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本科期间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已在Science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两篇第一作者论文。

2017级本科生董真原,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东赛区一等奖,第一届全国大气科学专业天气预报分析大赛二等奖。

2017级本科生刘嘉睿,曾获2017-2018及2018-2019学年度国家奖学金、2019-2020学年李学柔奖学金、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Globalink Research Internship Award、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中山大学优秀团支部书记、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并在国际会议Indoor Air 2020做口头报告,现已成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直博生。

2017级本科生董晓然,曾获2019-2020学年度国家奖学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大气科学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eritorious Winner、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器乐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现已成为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系直博生。

2019级硕士研究生、2015级本科生杨霞,本科期间每年获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研究生期间每学年获一等奖助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评为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员,2021年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以第二、第三作者发表SCI论文各3篇,并在国际会议Indoor Air 2020、ISIAQ 2019、ISHVAC 2019做英文口头报告,参与学院课题研究组项目并具重要贡献。

2020级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左皓晟,现任中山大学帆船队队长,广东省帆船队队长兼舵手,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乙组冠军。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帆船项目大学组混合多人J80龙骨船公开级的比赛并获铜牌。

五、奖学助学

中山大学和大气科学学院建立了多种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学生资助体系,为学生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2021-2022年学院有5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94名学生获国家助学金、23名学生获仲明助学金。此外,学院设置“易天气”捐赠奖励金,每年约30余位同学获“易天气”捐赠奖励金优秀学生综合奖、学术科研专项奖、学科竞赛专项奖、气象科普专项奖等奖励。

六、对外交流

2021年,学院导师资助学生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联合培养、线上国际学术交流等交流学习20人次。同时,邀请陈德亮院士、张人禾院士、翟盘茂研究员、Seita Emori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讲座,期间配合网络直播,确保多校园学生零距离听报告。学院主办或牵头主办了首届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发展论坛、全球洪水合作伙伴(GFP)2019年度会议、国际华人青年水科学协会2019年夏季会议,还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承办“全球季风区降雨气候变化的原因”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研讨会。每年举办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大气科学学院分论坛。疫情之下,学院同时主办或牵头线上学术论坛,如“未来地球大师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领域科研内容讲解,促进学生们与学科专家学者的交流学习。2017至2021年5年间,我院均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活动,每年师生参加人数近150人。暑期学校为学员们提供了与大师们充分交流的契机,也使学员们对进一步了解国际前沿及热点问题,开阔视野,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云南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优秀大学生参加,并成功吸纳优秀的推免学生。

七、深造就业

近六年,学院的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92%以上,研究生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本学院本科生毕业后一方面可以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另外一方面可以到国内企事业单位工作。大气科学专业和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从2016年的48%,上升到2021年70%,逐年递增,预计2025年升学率将达到80%。读研的单位除了本校之外,其他大部分读研的学生都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出国(境)留学学生比例大约在13.44%左右,多数学生就读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

八、校友成就

大气科学学院培养的人才活跃于国内外气象业务等领域,不少校友已成为行业精英。比如,75级校友国际著名季风气象家杨崧教授领衔的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研究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82级校友胡永云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96级校友邓茂芝任北京零碳未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06级校友叶泉志是第一个获得“苏梅克近地天体奖”的中国人;06级校友丁鹤鸣获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大气科学高性能计算教学平台“超算摆渡船”

戴永久院士在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作报告

海琴2号学院大楼

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依托我院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我院成功申办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

我院举办“未来地球”大师论坛

学生参加天气预报大赛

杨崧教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依托四个学生发展中心,开展有大气科学学科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业调研,加强对学生学业指导, 举行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象防灾减灾志愿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多项活动,组织开展广东省“多彩乡村 学史奋进”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外气象科普宣传志愿活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第三十七次南极科学考察,我院韩博和张功两位老师参加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网址: https://ae.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5-23260072;0755-23260073(李老师)

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

一、寄语考生

能源问题是制约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在“双碳”目标提出和能源发展战略面临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迎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相关领域人才已成为国家乃至世界亟需培养的紧缺人才。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紧密围绕新能源科技及产业的人才需求,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读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与我们共同迎接能源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人类社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二、院系简介

先进能源学院位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学院面向国家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及区域先进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作为国家新能源产业聚集高地的区域优势,积极组建由院士等国家级高端人才领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与先进能源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科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的先进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三、专业介绍

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本专业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导向,秉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培养理念。聚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加强有关太阳能、流体机械能、氢能、生物质能、储能,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新能源领域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知识技能体系涵盖能源动力、化学、化工、力学、材料、电气等多学科领域。尊重选择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允许学生进行跨院系的专业选择和跨学科学习;积极推动开设荣誉学位、本研贯通和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等,并为学生提供分层次的多样化培养方案。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搭建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四、奖学助学

先进能源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针对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建立了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拥有涵盖奖学、助学等十余项种类丰富的资助类型,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学生在校安心学习、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使每一位学子都共享平等发展的机会。

五、对外交流

先进能源学院将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境)外知名学者到学院举办系列重要学术讲座,鼓励学院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组织学生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广州市菁英计划等公派留学项目,推动实施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和赴国(境)外知名高校短期访学项目。与国家、区域及深圳市新能源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对接,在联合申报科技研发项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联合申报科技成果奖项,共建院企联合科研平台,共享实验设备资源,建立学生实训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

六、深造就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具有广阔而良好的深造就业前景。可选择升学深造的研究生学科除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外,还可选择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宇航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在就业方面,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动力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新能源领域的行业企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core_1679535994_7199.jpg

深圳校区工科组团 先进能源学院所在楼群

core_1679536013_9819.jpg

深圳校区教学楼

core_1679536065_8481.jpg

深圳校区鸟瞰效果图

core_1679536079_1715.jpg

深圳校区升旗仪式

core_1679536095_7427.jpg

深圳校区宿舍楼

core_1679536110_2983.jpg

深圳校区图书馆效果图

网址: https://ae.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5-23260072;0755-23260073(李老师)

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

一、寄语考生

能源问题是制约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在“双碳”目标提出和能源发展战略面临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迎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相关领域人才已成为国家乃至世界亟需培养的紧缺人才。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紧密围绕新能源科技及产业的人才需求,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读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与我们共同迎接能源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人类社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二、院系简介

先进能源学院位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学院面向国家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及区域先进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作为国家新能源产业聚集高地的区域优势,积极组建由院士等国家级高端人才领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与先进能源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科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的先进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三、专业介绍

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本专业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导向,秉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培养理念。聚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加强有关太阳能、流体机械能、氢能、生物质能、储能,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新能源领域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知识技能体系涵盖能源动力、化学、化工、力学、材料、电气等多学科领域。尊重选择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允许学生进行跨院系的专业选择和跨学科学习;积极推动开设荣誉学位、本研贯通和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等,并为学生提供分层次的多样化培养方案。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搭建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四、奖学助学

先进能源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针对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建立了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拥有涵盖奖学、助学等十余项种类丰富的资助类型,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学生在校安心学习、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使每一位学子都共享平等发展的机会。

五、对外交流

先进能源学院将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境)外知名学者到学院举办系列重要学术讲座,鼓励学院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组织学生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广州市菁英计划等公派留学项目,推动实施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和赴国(境)外知名高校短期访学项目。与国家、区域及深圳市新能源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对接,在联合申报科技研发项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联合申报科技成果奖项,共建院企联合科研平台,共享实验设备资源,建立学生实训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

六、深造就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具有广阔而良好的深造就业前景。可选择升学深造的研究生学科除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外,还可选择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宇航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在就业方面,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动力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新能源领域的行业企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core_1679535756_7560.jpg

深圳校区工科组团 先进能源学院所在楼群

core_1679535787_5106.jpg

深圳校区教学楼

core_1679535826_2391.jpg

深圳校区鸟瞰效果图

core_1679535864_1782.jpg

深圳校区升旗仪式

core_1679535882_3605.jpg

深圳校区宿舍楼

core_1679535897_4347.jpg

深圳校区图书馆效果图

网址:https://saa.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5-23260162(成老师)

一、寄语考生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力行致远,逐梦空天。从歼20翱翔云霄到嫦娥玉兔飞天揽月,一代代航空航天人让华夏民族的光辉闪耀在浩瀚星空。在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新一代航空航天人必将勇挑重担,砥砺前行。欢迎有志报效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青年学子加入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于2017年5月,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建设的工科学院之一。目前,航空航天学院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授权点,航空航天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本科专业。航空航天学院坚持“四个面向”为基本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聚焦国家“航空航天强国”等重大战略,稳步推进“三大建设”,着力培养“力行致远、逐梦空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实现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的发展目标。

三、专业介绍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国家“航空航天强国战略”,突出“重基础、宽口径、强应用”特点,培养系统掌握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具备解决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与综合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空天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本专业第一批毕业生35人中,多人发表高水平论文,70%学生继续深造,1名优秀毕业生入选《人民日报》100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空气动力学,电路理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导弹飞行力学、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火箭推进原理、飞行器结构动力学、飞行器气动设计、航天器总体设计、科研创新训练。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全国较早创办的力学专业之一,也是广东省的第一个力学专业。所在的力学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学科拥有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多层次培养体系完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着重于航天航空、机械、土木建筑、船舶、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力学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力学分析、以及程序软件开发等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升造率较高,部分优秀学生可直接攻博或硕博连读。2021年起,招收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强基计划班。

主要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振动理论,计算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方法,有限单元法及程序,计算方法,工程制图,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

四、学子风采

航空航天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积极建设学术科研型学生社团,开展航空航天科技文化节、知识大讲堂,举办无人机竞赛、力学结构设计竞赛等,同时与知名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建立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多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3年,航空航天院学生在学科竞赛、论文发表等方面屡获佳绩。获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中国赛区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TRCC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团队赛特等奖和个人赛特等奖等,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多篇。

五、奖学助学

航空航天学院的学生奖学、助学资助包括国家和学校设置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各类捐赠奖助金。学校和学院从思想品德、学习科研、社会服务与实践、文体艺术等方面奖励表彰优秀个人和团体,同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21年,我院奖学金和助学金总额达100万多元,约有46%的本科生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资助率达100%。六、深造就业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具有优良的深造机会和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可进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继续深造;可进入与卫星、火箭、飞机等航空航天相关的管理部门、研究院所和企业工作,如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也可进入更为广阔的商业航空航天企业,机械、电子与信息产业,导航与遥感应用等公司和企业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理论与应用力学毕业生深造就业前景良好,在本校各专业中位于前列。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读研深造,而且选择面广,包括力学学科以及与力学密切相关的航空航天、土木、交通、海洋、机械工程等学科专业。直接就业学生多数进入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大型企业。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士、奥地利、港澳台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2间高校和多个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

core_1679536877_8366.jpg

七、校友成就

航空航天学院毕业生活跃在科教、工程和实业等领域。在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悉尼大学和加州大学等国内外多间知名学府均有校友任职。在工程领域,校友参与的广东省全省高速公路路网交通状态全面监控、国家公路网运行状态获取与管理技术及应用、空投无人机分离轨迹风洞预测试验机、飞机外挂捕获轨迹技术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的多项科技奖励。在实业领域,涌现出佳都科技刘伟、广东钧明集团陈光明、深圳市天和时代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李剑波等多位优秀的企业家代表。

“天琴计划”——引力波探测

《科研创新训练》

2019年首届航空航天科技文化节开幕式

材料力学实验室

导航制导与控制实验室

学生参加2019年MATLAB杯全球(中国赛区)大学生无人机竞赛


网址:https://sse.sysu.edu.cn

咨询电话:0756-3661004(曾老师)

一、寄语考生

假如硬件是计算机的骨骼,那么软件就是灵魂!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及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基建的发力,软件工程再次成为一个新的热门专业。欢迎有志青年学子报考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美丽的珠海,唐家湾的无敌海景,静待你的到来……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历史可追溯到2001年的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当年获批教育部首批35所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后合并到计算机学院。新的软件工程学院成立于2020年6月,整建制位于珠海校区,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根本目标,形成鲜明的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学研究,致力于解决关键软件及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三、专业介绍

软件工程是独立一级学科,中山大学软件工程2021年软科排名全国前10,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在可信软件、智能软件、领域软件等领域进行重点学科布局,涵盖区块链、隐私安全、可信计算;数据智能、分布式计算、AI软件;工业软件、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多个研究方向,强调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作为“深蓝”学科,着力打造软件生态服务平台,为学校“深海”、“深地”、“深空”学科提供行业共性支撑工具及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软件工程学院构建本硕博全程导师制,除开设软件工程基础课程外,还开设十余门专业特色课程,并开展博学论坛、笃行沙龙,引导学生参加大创、大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切实践行“三全育人”要求,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四、学子风采

软件工程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与科研活动,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曾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夺得优秀成绩。

五、奖学助学

中山大学为每个追梦学子鼓劲加油,建立了“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此外,软件工程学院与招联金融、金稻电器等公司共同设立招联奖学金、金稻电器奖助学金。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获得资助,助力学生“学在中大,追求卓越”!

六、对外交流

软件工程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华为、腾讯、阿里等大型企业开展科研合作,与招联金融共同成立了“中山大学-招联数字金融联合研究中心”,培养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选拔优秀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赴境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

七、深造就业

学院一直致力于举办各类高价值学术交流活动,为同学们创造与领域大牛深入探讨的机会,拓宽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优秀毕业生将有充足机会可被推荐到海外知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已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在海外著名学府留学深造,其中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普渡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学院致力于计算机软件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创新力及创造力。企业合作伙伴包括MSRA、腾讯、阿里、百度、华为、微众银行、平安集团、浪潮、数字广东、招联金融等。目前全球软件工程人才供不应求,就业领域广,发展前景好,就业创业两相宜。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职于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或知名企业的研发部门,包括 IBM、谷歌、微软、华为、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四大国有银行等世界 500 强企业,分布于互联网、金融、证劵、通信、咨询等行业,推动了传统产业、行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速融合,为中国制造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才智。此外,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也是吸纳毕业生的重要去向,涵盖税务、公检法、海关、财政等各部门。

八、校友成就

软件工程专业的优秀校友遍及海内外,包括行业专家、学者教授、优秀企业家和领导干部。近年来,众多年轻的校友活跃于各行各业,推动传统产业、行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速融合,为中国制造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才智。

core_1680336466_4583.jpg

软件工程学院学子军训风采

core_1680336479_5510.jpg

博学论坛—李绿周教授讲述量子计算

core_1680336492_2036.jpg

软件工程学院学生足球队

core_1680336548_2078.jpg

20级本科生参加红色诗文朗诵比赛

core_1680336526_8970.jpg

开展本科专业导学公开课

网址:http://gp.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39339892(林老师)

一、寄语考生

“用脚步丈量世界之广大,用心灵感受世界之美好,用地理解读世界之妙趣,用规划改变世界之未来”。在大学四/五年的学习中,课堂学习将为你建立科学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国内国际实习将让你的足迹走向全球,第二课堂在你的心灵深处播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加入我们,你将收获四份宝贵的人生礼物:思维、视野、体验与担当。

core_1680058749_9541.jpg

云南地理认知实习

core_1680058766_9814.jpg

国际综合地理实习

二、院系简介

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成立于2002年10月,其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中山大学地理系,是我国最早在理科开设的地理系之一。先后培养出周立三、周廷儒、黄秉维、郑度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林超等著名地理学家,在中国地理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山大学地理学以全球视野、博采包容、注重野外考察与实验的务实学术风格,推动中国地理学前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优越的教学科研条件:学院设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21年软科全球地理学排名51-75。

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8人,拥有各类国家和省级人才17人。

三、专业介绍

2022年招生为地理科学类,下设五个专业,分别为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五年工科)。前三学期按大类培养,第四学期开始分专业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地理学基础、高度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学生在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变化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图学等学科的空间分析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城乡规划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学生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进行宏观分析的研究能力和宏观、中观、微观规划与设计技能。

core_1680058784_4919.jpg

无人机遥感现场教学

core_1680058815_9855.jpg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

四、学子风采

•学生组织多元化

core_1680058899_1070.jpg

•课外文体生活丰富

core_1680058838_3269.jpg

体育嘉年华

core_1680058949_6858.jpg

球类比赛

•科研学术成果丰硕(科研立项100余项、高水平竞赛获奖200余人次)

core_1680059017_3878.jpg

第五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获奖

core_1680059036_8626.jpg

第一届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现场

五、奖学助学

学校建有完整的学业资助体系,配置有奖、勤、助、贷、补五大类。除此之外,我院在校友的热心支持下,设有4项专项奖助学金,奖励优秀学子,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扩展国际视野,支持学生参与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奖助服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公益实践,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core_1680059056_8118.jpg

学业颁奖典礼

core_1680059083_8427.jpg

学院奖助学金项目信息

六、对外交流

学院是首批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实施的“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单位,全国唯一一家地理学国际化示范学院。目前已与全球地理学QS排名前50的高校、“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和全球18所高水平大学与地理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合作,在北美、西欧、亚洲举办国际实习21次,为学生提供高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

core_1680059103_8963.jpg

第四届亚洲地理大会

core_1680059122_5815.jpg

全球地理网络会议

core_1680059207_6203.jpg

访问南非开普敦大学

七、深造就业

core_1680059440_1124.jpeg

core_1680059454_7271.jpeg

2020-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去向主要学校

八、校友成就

core_1680059475_1815.jpeg

网址:http://nursing.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7330522(王老师)

一、寄语考生

护您健康,理当有我!守护大众和家人健康,护理专业当仁不让!百余年来,中山大学护理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她(他)们用大爱点燃了无数生命的希望。期待在广州遇见优秀的你,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护理教育始于1913年。护理学院目前有本硕博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内最早开设护理学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教育的高校之一。先后成为教育部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唯一护理学重点学科、广东省名牌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中山大学护理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第1名;2021和2022年的QS世界大学护理学科榜单排名中,均位列中国内地第3名。

三、专业介绍

护理学院秉承中山大学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立足粤港澳、辐射全中国、力争国内顶尖、国际更具影响力的学科定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引领护理学科发展潜能的高素质护理学专业人才。依托中山大学10家附属医院以及3个国家级临床护理重点专科,护理学院成立了“慢性照护全球联盟研究中心”及全国首个造口治疗师学校。目前有研究生导师40人,其中博导8人,爱思唯尔护理学高被引学者2人,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2人,广东省护理领军人才1人。近5年获国家级课题19项、省校级教学成果多项。2020年通过教育部护理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获得有效期8年的最佳成绩。“柯麟护理”菁英培育计划给本科生配备优秀教授和行业菁英导师,优先推荐国(境)外交流、促进升学深造,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护理后备人才。

四、学子风采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各类专业大赛中表现卓越,曾获“首届全国护理学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国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技能邀请赛”最高奖“一等奖”;在文体活动中表现不俗,曾获校庆文艺汇演“最具活力奖”、"康乐杯"龙舟赛女子组季军等荣誉。护理学子利用所学,服务社会,在“北塘计划”中英医学生暑期英语义教活动、粤港澳护理院校夏令营、社会公众急救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品牌志愿活动中均表现优秀。四、奖学助学除国家级和校级各类奖学金外,学院设有“天使·笃行”奖学金、硕氏专项捐赠奖学金、卢惠清护理教育奖学金,奖励成绩进步明显、在国家级赛事表现优秀、毕业后从事护理行业的优秀学生。学院建有完善的学生奖助工作体系,做好勤、助、贷、减、免、补等资助工作,2021年共有80人次获奖学金,发放奖金共计26.5万元;共有85人次获得助学金,发放助学金金额共计29.37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五、对外交流

学院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泰国、新加坡、尼泊尔、香港、澳门、芬兰等国(境)外护理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短期交流学习;护理学院牵头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悉尼科技大学联合成立“慢性照护全球联盟研究中心”。30%以上的本科生及100%的研究生有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六、深造就业

护理学院开办高等护理教育30多年,建立起了良好的教育品牌。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面广,在不同岗位上捍卫着人民生命和健康。大部分毕业生活跃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护理院校,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工作,多数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部分学生到国外就业或出国深造。近五年,超过30%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近40%本科毕业生走上临床护理岗位,其余学生有在卫生管理部门、海关检疫疾控等单位就业,有部分走上基层选调生岗位,也有去向从事护理教育的事业单位及医药相关企业等。

七、校友成就

护理学院校友分布在各大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校从事临床护理、教学或管理工作,大多都成长为护理行业菁英,其中不乏在附属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或护长,如覃惠英主任为广东省护理学领军人才,成守珍、陈妙霞、周雪贞主任和刘爱红、段孟岐护长5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钟华荪、成守珍校友获“南丁格尔奖”,多位校友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护理学院楼

健康评估实训课

本科生在美国IUPUI交流学习

“柯麟护理”菁英班学生拜师仪式

中山大学第12届护理学专业实习生临床技能竞赛

我院本科生参加2019年“全国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技能邀请赛”荣获最高奖

优秀本科生夏令营

“慢性照护全球联盟研究中心”高峰论坛


网址:中山医学院 http://zssom.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7331758(何老师),87333513(欧老师或夏老师)

一、寄语考生

如果你胸怀“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神圣理想,如果你渴望创造医学知识、推动医学进步,加入中山医学院吧!在这里,你将成为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校友,探究生命的奥秘,医治人类的疾病!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二、院系简介

中山大学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同时首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四所高校之一。中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和基础医学专业依托我校强大的医科学科优势,秉承“三基三严三早”优良教学传统,坚持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和国际化教学战略,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

三、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八年制)是我校历年高分考生的首选专业之一,配备优质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导师,全面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和科研思维培养,采用全英/双语授课。

临床医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实习生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中屡获殊荣,曾获得“四连冠”优异成绩。

基础医学专业含强基计划,旨在培养未来优秀的医学科学家,毕业生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升学率达90%以上。

法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位列全国并列第一,法医系拥有国家级法医鉴定中心,为国家公检法系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四、学子风采

中山医学院致力于培养国家健康事业需要、人民和社会满意、引领医学发展的未来名医。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如在2019年度中国大学“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中,我院学生队伍获金奖3项、银奖3项;在有中国医学生“奥林匹克”之称的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队伍5次获得特等奖;我院博士生王馨语2019年获得国家“自强之星”称号,本科生王泽源获2020-2021年度“广东省百佳团支部书记”荣誉。

五、奖学助学

中山医学院充分发挥导学、助学、促学、奖学四位一体的发展型助学育人体系功能,做到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每年约有2500名学生参与奖助学金评选,其中获中山大学优秀奖学金900余人,国家奖学金40余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40余人,接受社会或企业个人捐赠奖学金项目约10余项,奖励百余人次;获国家助学金500余人,接受社会或企业个人捐赠助学金项目20余项。

六、对外交流

中山医学院具有良好的国际化教学基础,中山医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医学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境外进行短期学习交流,在长期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与国际医学教育密切接轨。我院“粤港澳医学生夏令营”项目作为华南地区影响力最广的高校交流项目,连续13年获得教育部重点项目立项支持。

七、深造就业

中山医学院毕业生受到海内外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认可和欢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稳居全国前三,2018年排名全国第一,就业质量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毕业生遍布全国,主要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型综合性医院或教学科研机构,同时,许多毕业生还在港澳台、东南亚和北美地区从事医疗科研工作。每年毕业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高达35%,毕业生继续升学及出国深造比例高达80%。总就业率超过90%。

八、校友成就

中山医学院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北美和东南亚等地,早期校友多数已成长为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名医、学术骨干和负责人。例如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在鼻咽癌遗传学研究方面陆续获得突破性成果的曾益新院士、提出肿瘤生态学说的宋尔卫院士、世界眼科免疫和眼科病理研究权威陈之昭教授、创立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立克次体”免疫实验室的冯慧敏教授、获2015年世界肺癌研究会杰出科学奖的肿瘤学专家吴一龙教授等多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专家学者;2014年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节目中有5位是中山医校友。

第十届粤港澳医学生暑期夏令营合影

第十三届学术节

第十三届学术节先进医学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第十三届学术节先进医学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科学研究学术会议

中山医学院2019年度教师集体照

中山医学院办公楼红楼

中山医学院医学综合科研楼

网址:http://history.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4038992(何老师)

一、寄语考生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二、院系简介

历史学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刘节、梁方仲等曾任教于此,开创了深厚的学术传统,传承着博大持中、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使学系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历史学系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首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世界史是广东省重点学科。 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及多个校级科研机构。在近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学科排名中,历史学系位居全国前茅。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0人、副教授22人、助理教授3人、博士后23人,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科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各1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次、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

三、专业介

绍历史学专业是首批教育部“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广东省名牌专业,以培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具有广阔视野和博雅修养、适应国家与社会各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本科教学具有较高水平,曾获多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拥有国家级及省级教学团队6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史学概论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历史学专业持续完善具有一级学科基础性、二级学科关联性的专业培养方案,除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外,还开设中国古代史课程群、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群、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群、区域国别史课程群、理论与方法课程群、外外模式语言课程群等专业提升课程。全程进阶性实践教学构建起覆盖全国和华南特色的田野实践坐标体系,包括历史遗址考察、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华南对外贸易口岸调查、考古文博理论与实践等实践教学课程。

四、学子风采

历史学系学生在全国“史学新秀”论文评选中,共获得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是国内重点大学中获得该奖项成绩最好的学系之一。学生也展现了良好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有24篇论文获得由美国“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颁发的“唐德刚优秀历史论文奖”。积极打造具有悠久传统的本科生史学论坛、研究生史学论坛、历史文化节等第二课堂平台,让学生在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不负青春芳华。自2011年起,历史学系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历史成果交流赛”,已形成全国大学生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交流平台。

五、奖学助学

历史学系拥有比较完备的学生奖助体系,用于奖励优秀学子、资助寒门学子。除了全面严格地执行国家、学校的奖助学金政策外,还面向本科生设立了“校友基金优秀学生奖” “好榜样升学奖励金”“海伦基金” 等奖助项目。近年来积极落实中山大学“逸仙海外学习计划”,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香港、澳门游学。

六、对外交流

历史学系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了学者、学生互访项目,逐渐成为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史学交流合作中心之一。合作项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吸引了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及海外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基地刊物《历史人类学学刊》、艺术史研究中心出版的《艺术史研究》期刊得到海内外学界的好评。

七、深造就业

近年来,近一半毕业生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除留校读研外,还能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及QS排名前100境外高校继续深造。同时,历史学系系向党政机关、文化事业单位、传媒机构等党政或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八、校友成就

历史学系多年来已培养数千名高质量优秀人才,在国内外大学、党政及企事业单位担负重要责任。学生多年来养成踏实、勤勉、博闻、多思的学风,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在过去几年中,历史学系学生深造率均超过50%,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勤谨敬业,成绩突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历史学系师生在系楼永芳堂毕业合影

历史学系文博教学实验室

第十届中山大学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合影

第十九届历史文化节师生合影

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师生在榆林市镇北台合影

师生在南雄始兴开展实践教学

师生在澳门开展实践教学-圣保禄教堂遗址外墙

参观景德镇御窑遗址

组织学生到龙门石窟开展研学考察

学生在美国菲尔德自然博物馆的库房里实习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2026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3480    本科毕业人数:6497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6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交通运输 审计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保险 英语口译 环境工程 计算机技术 英语笔译 护理 应用统计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口腔医学 汉语国际教育 材料工程 社会工作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船舶工程 临床医学 药学 集成电路工程 文物与博物馆 材料与化工 能源动力 人工智能 生物医学工程 旅游管理 电子信息 机器人工程 新闻与传播 城市规划 公共卫生 法律(非法学) 资源与环境 生物与医药 光电信息工程 生物技术与工程 金融 应用心理 艺术 机械 水利工程 工商管理 测绘工程 法律(法学) 软件工程 土木水利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国际商务 临床医学类 物理学类 数学类 经济学类 计算机类 工商管理类 国际政治 哲学类 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公共管理类 法学 软件工程 外国语言文学类 人工智能 旅游管理类 工商管理 历史学 航空航天类 电子信息类 化学类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药学 物理学 哲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地质学类 大气科学类 生物医学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农学 社会学类 临床医学 生物科学类 地理科学类 经济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生态学 心理学 网络空间安全 预防医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物联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安全工程 环境工程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应用化学 统计学 土木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仪器类 生物工程 化工与制药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类 兵器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包装工程 能源动力类 材料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 海洋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海洋科学 护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考古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机械工程 海洋科学类 历史学类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3 4 4 6 4 2 2 2 4 3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0 3 5 7 4 0 1 1 2 2 2 7 1 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8 0 0 8 0 4 0 3 3 4 0 4 0 0 10 4 4 4 14 12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9 0 8 10 0 3 3 3 3 3 0 0 2 0 0 3 3 0 0 0 4 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 0 0 6 2 0 0 0 0 0 0 0 0 2 0 2 2 0 0 6 6 2 0 6 2 5 2 2 5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5 6 5 0 2 2 2 0 2 0 0 2 0 0 6 4 0 8 5 0 0 0 0 2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10 4 3 0 0 2 3 0 0 0 0 0 0 0 0 10 5 4 0 0 0 0 0 0 1 0 1 0 14 5 8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 0 10 7 12 4 3 0 0 0 3 0 0 3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0 3 0 0 3 0 0 2 2 2 2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2 4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2 5 5 3 0 9 3 3 3 0 3 3 0 4 0 4 0 0 0 10 0 0 6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3 0 5 5 10 8 4 0 4 0 4 4 0 0 5 0 0 0 0 8 5 0 0 5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9 13 13 5 10 5 0 0 4 0 4 0 0 4 0 4 5 4 15 20 0 5 0 0 4 0 0 0 0 0 0 4 22 0 7 0 0 0 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3 12 12 12 12 6 3 3 3 3 3 4 0 4 0 3 0 3 0 12 0 0 5 0 0 0 0 0 8 0 0 3 0 3 0 0 5 0 0 0 0 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6 16 0 30 7 5 0 5 0 5 5 0 5 0 0 0 5 2 1 10 5 0 0 5 0 0 0 2 15 0 0 22 0 8 10 0 0 0 0 0 0 1 1 1 1 2 5 2 4 2 4 1 2 3 2 1 2 4 1 3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9 15 6 0 30 10 0 5 5 0 5 5 0 5 0 0 0 5 15 2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9 0 0 6 15 10 5 5 5 0 0 5 0 5 0 0 5 5 0 20 0 5 0 10 0 0 0 0 0 20 0 5 0 0 0 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3 15 10 5 12 6 3 0 4 4 3 4 0 0 0 0 5 4 0 12 10 0 5 0 4 1 0 0 2 0 1 4 0 0 0 11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3 10 10 20 0 10 0 4 4 0 0 4 12 5 0 6 5 4 10 13 0 0 6 0 0 6 0 3 3 2 1 0 0 2 0 0 4 3 0 0 0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3 4 2 3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75 136 118 177 147 85 10 20 52 25 17 44 88 142 78 42 37 55 120 214 37 0 110 69 41 32 17 22 61 115 20 33 0 56 20 103 41 24 35 33 0 94 0 0 0 0 0 0 0 0 0 0 15 0 0 0 0 0 0 0 0 0 68 39 33 32 32 32 20 20 10 60 6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3 0 0 5 32 10 4 0 5 0 0 4 0 4 13 5 0 5 15 20 15 5 16 0 4 0 2 0 0 0 0 0 0 0 8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1 2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0 3 0 2 0 1 0 1 1 0 1 0 1 0 0 2 0 0 0 0 0 2 0 1 0 0 0 3 0 0 0 0 0 0 0 2 4 5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1 0 6 0 5 5 0 0 4 0 5 0 5 5 5 0 0 0 6 0 7 0 6 0 4 2 0 0 2 0 0 6 0 6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7 13 0 5 10 5 3 4 5 0 3 0 10 0 0 0 7 4 0 15 0 5 10 0 0 0 2 2 1 0 1 5 0 0 8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7 0 0 3 10 4 3 0 3 0 3 0 0 2 0 3 3 3 0 10 0 5 0 0 2 2 0 0 0 10 0 0 0 0 8 0 1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2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0 5 20 0 3 2 2 0 3 2 0 2 0 5 0 2 0 10 7 5 0 0 0 0 0 2 0 0 0 0 0 5 5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2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0 0 0 0 0 2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0 0 4 15 10 0 3 4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2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 0 0 2 12 0 0 0 0 0 0 2 0 0 0 0 2 2 0 0 0 2 6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2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2 5 0 0 0 2 0 0 0 0 0 0 0 2 2 0 5 0 2 0 0 1 0 0 0 0 0 0 2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 0 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7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2 0 2 2 0 0 2 0 2 2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