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

普通本科
青岛理工大学
毕业生数据

8569

2026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强特色”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2年,先后隶属原重工业部、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先后历经山东冶金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时期,2004年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5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现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17.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110.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260.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5.72亿元。

学校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7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3635人。土木工程获批省高峰学科、机械工程获批省优势特色学科。工程学、材料学ESI全球排名前1%;34个专业入选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3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4个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2594人,其中专任教师178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83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29人。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3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级工程人才等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优青等7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75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境)外9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获批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与国内277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

学校坚守初心使命,建校近7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5万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位列省内高校前茅;服务国家战略,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原列车、C919大飞机、北京冬奥会、探月工程、天问一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助推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胶东国际机场、沿海高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学校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发展,2006年设立临沂校区,设置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8588人,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7558人,为革命老区发展做出了理工贡献,体现了理工担当。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理工人正肩负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向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环境设计
  • 自动化
  • 产品设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智能制造
  • 软件工程
  • 机器人工程:
  • 网络空间安全
  • 土木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智能建造
  • 交通运输
  • 交通工程
  • 经济学
  • 环境工程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环境科学
  • 社会工作
  • 建筑学
  • 英语
  • 城乡规划
  • 日语
  • 风景园林
  • 网络与新媒体
  • 安全工程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工程管理
  • 应用物理学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统计学
  • 工程造价
  • 市场营销
  • 工程力学
  • 会计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财务管理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国际商务
  • 车辆工程
  • 物流管理
  • 汽车服务工程
  • 工业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电子商务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音乐表演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绘画
  • 电子信息工程
  • 视觉传达设计
  • 通信工程

本专业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艺术设计2个专业方向,以建筑基础为依托,注重环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多方位训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室内装饰设计、景观艺术设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具有“控制与管理结合,强电与弱电并重,软件与硬件兼施” 的鲜明特点,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为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入、实践应用能力强,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能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注重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研究、创新、表达和动手能力。

培养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及系统设计、实现、开发和应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应用型计算机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科研单位、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及应用领域的科研、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直接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掌握软件系统的理论及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和项目管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与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成为能够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方向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旨在培养拥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信息科学等领域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理论知识,具备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熟悉网络空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组织与管理流程,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政、产、学、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的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


专业教育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课程为核心;强化密码技术、网络安全与数字取证两个专业方向,涵盖密码分析、安全协议分析、云计算和大数据安全、数字取证技术、网络对抗原理、Web安全等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与技能;通过综合实践与工程实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就业方向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可在政府、军队、公安、司法等国家机关从事电子对抗、网络对抗等国防保卫事业,以及司法鉴定、刑侦、公共服务、管理等公共安全业务;可在银行、IT、金融、证券、通信、电商等公司企业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研发与应用工作;可在学校、研究院所、培训机构等教育科研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培训、咨询等业务,就业面广、选择多,职业前景非常广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 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 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 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接受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文字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在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 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

2.了解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 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数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工程测绘和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工程结构选型、构造、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工程结构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 术,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和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

5.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给水与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相 关知识,了解土木工程机械、交通、环境的一般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近学科的一般 知识。

6.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8.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并能解决一般工程问题,具有计算机、常规工程测试 仪器的运用能力;

9.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力学原理和方法、专业技术相关基础、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结构基本原理、 施工原理和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力学(1 19学时)、结构力学(102学时)、流体力学(34学时)、土力学(34学 时)、弹性力学(34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7学时)、工程地质(34学 时)、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8学时)、测量学(51学时)、土木工程法规(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 招投标(3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17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钢结构基本 原理(43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土木施工工程学(43学时)、结构全寿命维护(34 学时)。

示例二:理论力学(48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结构力学(80学时)、流体力学(24学 时)、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2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 工程制图(40学时)、测量学(32学时)、土木工程试验(36学时)、工程经济与管理(24学时)、工 程监理概论(2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4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32学时)、基础工程 (32学时)、土木工程施工(32学时)、施工组织设计(32学时)。

示例三: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结构力学(96学时)、水力学(32学时)、 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6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画法 几何及土建制图(80学时)、土木工程测量(48学时)、结构实验与检测(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 (24学时)、建设工程法规(24学时)、建设工程经济(2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24学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72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48学时)、基础工程(40学时)、土木工程施工 技术(56学时)、土木工程施工组织(2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 实习4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2个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结构基本构件实验、土力 学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结合专业课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冷热源系统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技术研发、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等工作。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并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熟悉建筑电气、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与网络、智能控制等相关理论知识,能够在建筑电气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分析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在城市地面以下的土层或岩体中修建的各种地下工程的统称,包括,地下铁道、地下交通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基础,地下生产车间、地下发电站、地下能源储存设置、地下人防建筑等,其内涵为各种建筑材料修建上述地下空间工程的生产活动及其相关的工程技术,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国家的重要行业和产业,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提供各类地下空间建筑和设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的基础保障,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升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和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定义
本专业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数学和力学基础,能熟练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精通工程结构智能设计原理、构件生产和施工技术,能够应用相关计算机开发语言和工程建造的一般机械和控制工程原理,完成现代土木工程的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全过程运行维护管理,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行业人才。例如:可从事土木工程项目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
课程体系
《工程力学》、《结构设计原理》、《计算机语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PYTHON程序设计》、三大力学、《建造机械控制原理》、《BIM技术基础》、《智能测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装配式结构设计与智能化设计》、《建筑工程和绿色建筑》。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选择勘察、设计、施工、房地产、监理公司等传统建筑工程行业,也适合进入BIM全过程应用管理及智能建造设计生产等高新技术单位。

本专业培养适应交通运输发展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汽车诊断与维修、物流工程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交通运输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交通系统规划、道路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与交通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道路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建设与装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经济学专业是“经济学”门类下设的本科专业。青岛理工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批数量经济学二级硕士点,2010年被批准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辖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10个二级学科。经济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14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人为海归博士,其余9人均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另有1位教师博士在读。经济学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5人。经济学系于2013年获得“青岛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环境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水、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设计、运行原理及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国际化经营技能娴熟、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良好思想品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国际经贸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悉国际经贸惯例、规则与业务流程,精通一门外语,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工具,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和创新能力,胜任政府机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以及外贸企业的涉外调研、分析、策划、宣传、业务操作与企业管理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技术,具有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卫生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它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行政管理、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接受建筑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建 筑知识和较强的设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能在城市建设领域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接受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技能的基 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和相关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素养;

2.具有建筑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和外国古代及近现代建筑历史,了解建筑设计、城 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空间形体表达方法,掌握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 筑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物理环境(声、光、热)、建筑设备(水、暖、电)的基本知识;

3.具有建筑学的专业知识,具有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建筑设计和相关规 划设计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技能;

4.了解土木工程、建筑设备、环境保护、建筑经济等相邻学科基本知识;

5.熟悉建筑设计和相关规划设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建筑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建筑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主干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核心知识领域:建筑设计与实践: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主干;建筑历史 与理论:古今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为主体的知识构成建筑学专业的理论平台;建筑技术与建 筑师执业:建筑数学、建筑物理、建筑结构、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成为建筑学专业的技术支 撑;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理论以及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成为建筑学专业的拓 展知识领域。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建筑设计(832学时)、外国建筑史(64学时)、中国建筑史(64学时)、建筑设计概论 (48学时)、建筑设计基础(32学时)、城市规划原理(48学时)、景观学原理(32学时)、空间形体 表达基础(32学时)、建筑技术概论(16学时)、CAAD方法(32学时)、建筑结构(64学时)、建筑 物理环境(48学时)、素描水彩(192学时)、建筑师业务实践(208学时)、建筑构造与设备(80学 时)、实习环节(240学时)、毕业设计(240学时)。

示例二:建筑设计(788学时)、建筑设计基础(256学时)、视觉设计基础(288学时)、建筑制 图(32学时)、建筑学概论(16学时)、建筑设计基础理论(16学时)、计算机辅助设计(32学时)、 城市规划原理(32学时)、居住环境与住宅设计原理(16学时)、专业外语(64学时)、建筑力学 (48学时)、中国建筑史(64学时)、外国建筑史(64学时)、建筑结构(48学时)、建筑构造(96学 时)、建筑物理(64学时)、建筑设备(48学时)、建筑设计理论(64学时)、实习环节(288学时)、 毕业设计(256学时)。

示例三:建筑设计(752学时)、室内设计及原理(32学时)、景观规划与设计及原理(32学 时)、城市设计及原理(32学时)、城市规划原理(32学时)、建筑力学(48学时)、材料与工艺学 (32学时)、建筑构造(48学时)、建筑结构(64学时)、建筑物理环境(96学时)、建筑设备(48学 时)、建筑学概论(16学时)、中国建筑史(32学时)、外国建筑史(64学时)、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 (64学时)、美术(128学时)、工程制图(32学时)、设计初步(144学时)、建筑师业务实习(280学 时)、毕业设计(30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筑基础和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师业务实践、毕业设计(论 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建筑设计模型实验、建筑物理实验、计算机建模和绘图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4年,初期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和三年制英语专科;2000年起招收英语专业本科(学制四年);2015年与商学院联合开设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专业教学团队在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分布合理,专任教师中逾半数具有海外留学、访学和科研交流的经历,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本科专业坚持“人文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文化修养、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上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注重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近年来,在校本科生在各级各类英语大赛中屡获佳绩,培养质量受到外事、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商务、贸易等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 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地方历史文化,能在专业规划设计机构、管理 机构、研究机构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及其相关的开发与管理、研究与教育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城乡规划的原理、程 序、方法以及设计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适当处理城乡规划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遗 产的相互关系,并具备将这些关系统一表现在规划设计上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良好 的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2.具有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规划编制和管理能力、规划设计与创新能力、交往沟通与表达 能力;

3.具有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自我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能力。

主干学科:城乡规划。

核心知识领域:城乡与区域发展、城乡规划理论、城乡空间规划、城乡专项规划、城乡规划 实施。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城市规划原理(136学时)、城市总体规划(136学时)、详细规划设计(136学时)、控 规与综合性城市设计(136学时)、城市道路与交通(102学时)、城市工程系统与综合防灾(68学 时),城市经济学(34学时)、城市社会学(34学时)、城市地理学(34学时)、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 (34学时)、中外城市建设史(64学时)、城市分析方法(3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34学时)、城市 规划管理与法规(34学时)。

示例二:经济地理学(54学时)、城市生态学(36学时)、美术与制图(54学时)、中外城市发 展与规划史(36学时)、建筑设计(72学时)、城市地理学(54学时)、城市规划原理(54学时)、城 市社会学(36学时)、城市经济学(36学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72学时)、城市道路与 交通规划(54学时)、城市设计(72学时)、土地利用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36学时)、城市规划 系统工程学(36学时)、社区空间规划与设计(72学时)、区域规划(36学时)、城市总体规划课程 设计(54学时)、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规划(54学时)、城市遗产保护与规划(36学时)、城市旅游与 游憩规划(54学时)、景观规划与设计(54学时)、详细规划课程设计(72学时)、城市规划管理与 法规(36学时)。

示例三:建筑设计基础(160学时)、建筑设计原理(32学时)、建筑设计(304学时)、城市规 划概论与原理(96学时)、城市规划设计基础(128学时)、城市规划设计(296学时)、中外国建筑 史(48学时)、城市建设史(48学时)、城市道路与交通(72学时)、城市规划调查研究(40学时)、 城市经济学(32学时)、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48学时)、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32学时)、城市环 境与生态学(32学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48学时)、城市政策法规与管理(4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城乡认识调查、城乡总体规划实践、城乡设计实践、规划管理实习、毕 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人居环境模型制作、城乡生态系统模拟实验、城乡发展动态模拟实验、规划设 计成果数字化实验等。

修业年限:五年/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成立于2003年,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专任教师均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等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本科专业坚持“人文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日语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创新型外语人才。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上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注重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日语语言文学系列课程为基础,进行严格的日语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增设有关日本社会文化、文史类和商务日语类课程和多层次、系统化的日语实践教学,近年来,在校本科生在各级各类日语大赛中屡获佳绩,培养质量受到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本专业培养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风景名胜、城乡绿化、城乡规划、环境和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建筑设计等各类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代码:050306T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本专业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和安全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领域设计、生产、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基础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经济管理和法律理论知识,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各类组织中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与数据分析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采用校企合作、实训与就业对接的3+1办学模式,培养具有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熟悉主流手机应用平台和开发环境,具备良好手机应用软件开发技能,拥有较强的软件开发实战能力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得到相应执业资格认证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本专业以光电子技术、应用光学和检测技术为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相关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数理基础、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能够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的初步训练的基础应用型人才。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将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历经多年办学实践,本专业造就了一批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基础研究型和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充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以经济、金融、数学、管理等领域为研究背景, 基于统计方法理论,调查、测度、分析、挖掘内在规律,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和建议。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从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毕业后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掌握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营销方法和营销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市场研究、销售策划、营销组织和市场营销及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 工程力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以及计算技术与实验技能,能够在有关工程领域中从事与力学问题相 关的工程设计与分析、技术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工程力学及相关 专业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或高校教师。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必要的工程技能训 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

2.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4.具有较系统的工程力学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的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力学建 模的能力;

5.具有初步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

6.具有初步的与力学有关的工程计算与分析能力,以及大型工程软件的应用与开发的 能力;

7.具有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发展潜力;

8.具有外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及查阅外文科技文献的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

核心知识领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实验力学、计算力学、振动力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综合大作业或小论文,金工实习、与应用背景有关的专业认 识实习以及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固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动力学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0802 机械类

掌握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 解决会计实务、财务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学术和工程素养,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机械设计、冶金装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 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 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 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 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本市场 (或金融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实习(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财务管理模拟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掌握宽厚的材料、机械等多学科综合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工程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材料工程领域从事新产品研制、成型工艺与装备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成型过程控制和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培养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和国际商务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商务法规及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商务管理运作流程,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管理与技能相结合的外向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车辆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在车辆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 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 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 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 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接受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 系统优化与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掌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知识;

3.掌握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了解物流工程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4.具有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 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

5.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供应链和物流运作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 的标准、惯例、法律、政策等;

6.了解国内外供应链及物流领域理论与实际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 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了解国内外物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7.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

8.具有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实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9.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创业能力、 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主干学科:物流管理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交通运输。

核心课程: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工程、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 仓储运输管理、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国 内外相关专业竞赛等。

主要专业实验:运输业务管理实验、仓储业务管理实验、供应链系统仿真实验、物流管理综合 模拟实验、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汽车快速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汽车服务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将系统掌握汽车设计制造、销售、维修、理赔等各环节的服务内容和相关技术,并具备交通运输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深厚的数理基础理论,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以及工程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企业等的生产、经营、服务等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历年就业签约率均在95%以上,就业质量较高,深受制造型、服务型的大中型内、外资企业的青睐,主要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银行等服务业以及政府部门和高校从事工业工程、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设计、生产及运作系统的管理(计划、控制、评价等)和优化、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及设施规划、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坚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方法,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工程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从事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及应用、科学研究与开发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在学科发展上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学科,在“学以致用,务实求真”的人才培养思想,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督导、院领导、学生“三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下,形成了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及海洋新材料方面鲜明的特色和明显优势。毕业生可在材料设计、制造、管理和施工单位、政府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 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按声乐演唱,键盘、民族乐器、管弦乐器演奏以及指挥等不同专业方 向,主要学习与音乐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音乐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 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音乐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音乐表演学科以及音乐学、作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门及以上的音乐演奏或演唱技术;

3.具有独立研习、分析音乐作品,并在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对于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相关音乐表演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以及行业需求;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核心课程:按不同专业方向,分别为声乐演唱,键盘、民族乐器、管弦乐器演奏以及指挥,以及 重唱、合唱或重奏、合奏;钢琴、乐理、视唱练耳;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论文写作、和声、 复调、曲式。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校并到相关文艺团体和社会参加音乐表演实践以及田野采风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系统设计等学科知识,能够在电气控制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与维护、产品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分为油画与中国画2个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绘画基础理论与绘画技巧,能从事绘画创作、基础美术教学、美术编辑、艺术市场管理与策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尤其应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素质和能力。本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在同类院校专业建设中起良好示范和引领作用;专业具有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实验中心实训条件,在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本专业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基本理论、创造能力及设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能够独立从事广告设计与策划、商业美术、网页制作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技术工作。 主要课程:美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编排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印刷技术、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动画设计以及相关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等。 就业去向:新闻出版、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公司、网页制作公司、动画设计公司、商业摄影、展示设计等领域专业企事业单位。

培养具备通信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设计方法,具备从事通信设备和网络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心具备较完整的通信实验平台和各种软硬件开发系统。培养过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通信软硬件开发所需的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等知识。学生创新工作室常年对学生开放,鼓励创新和竞赛活动,并取得骄人的竞赛成绩。

2026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96    研究生毕业人数:1438    本科毕业人数:7031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4
2026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物流管理 音乐表演 环境设计 市场营销 工程造价 交通运输 绘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际商务 智能建造 车辆工程 风景园林 环境科学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视觉传达设计 工程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安全工程 经济学 日语 交通工程 工程力学 智能制造 城乡规划 信息与计算科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社会工作 通信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统计学 机器人工程: 网络与新媒体 产品设计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业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 应用物理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 会计学 电子信息工程 环境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英语 自动化 电子商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财务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建筑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