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985院校 211院校 双一流
中国海洋大学
毕业生数据

9204

2024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4个校区,其中,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共占地2400余亩;西海岸校区规划占地约2800亩,20229月一期建成启用。设有1个学部、2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在校生3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6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9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00余人、外国留学生480余人。教职工4025人,其中专任教师2096人,博士生导师63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7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0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积极支持崂山实验室建设,协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持建设我国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主持海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地平台40余个。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

学校在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8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2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8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8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00余项,其中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5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水产养殖学
  • 海洋技术
  •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 海洋资源与环境
  • 药学
  • 地质学
  • 工程管理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商管理
  • 生物科学
  • 市场营销
  • 生物技术
  • 会计学
  • 生态学
  • 财务管理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文化产业管理
  • 工业设计
  • 公共事业管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行政管理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物流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 经济学
  • 电子商务
  • 通信工程
  • 金融学
  • 旅游管理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音乐表演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法学
  • 法学类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海洋科学类
  • 自动化
  • 运动训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汉语言文学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英语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德语
  • 网络空间安全
  • 法语
  • 保密技术
  • 日语
  • 土木工程
  • 朝鲜语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新闻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网络与新媒体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轮机工程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物理学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化学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大气科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海洋科学
水产养殖学专业始创于山东大学水产系的水产养殖组,是国内最早设立的水产养殖本科专业(1946年),也是我国第一个水产养殖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00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获得山东省品牌专业,2007年获得国家特色专业,2008年获得国家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2019入水产养殖学专业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水产养殖学专业获得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单位。在高水平师资队伍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青年千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名,山东省教学名师2名,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交流访问经历。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专业毕业生中已经有3人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相关大学和研究所中的科研骨干大多数毕业于该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全国高等学校中水产养殖学专业排名第一,建有水产学专业导论视频公开课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单位、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正在实施教育部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
本专业面向国家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一带一路及海洋强国等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适应现代新农科发展方向,培养具备水产生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海洋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依靠学校强大的涉海学科门类齐全特色和综合大学优势,交叉融合了物理海洋学、物理学、地理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信息技术为专业方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与歌尔、国光电器、北京航天宏图、华为、海信集团、海尔集团等多家各行业著名领军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专业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美国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等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本科生交换培养协议。
本专业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瞄准国内外海洋技术发展前沿,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研究型复合应用人才”为导向,造就海洋技术领域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备海洋科学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遥感和海洋信息等现代海洋探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基本技能,能够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探测技术研发、海洋信息技术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保护、海洋工程技术开发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技术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包含海洋声学技术、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技术和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个人才培养模块。
海洋声学技术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水下目标探测、水下导航和定位、水下通信、海洋环境遥测、海洋资源开发、水声工程及水下声传播理论研究等海洋声学技术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的能力;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技术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海洋环境光学探测、海洋激光探测、水下目标光学探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光传输理论及应用、光学工程等海洋光学探测技术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工作的能力;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海洋遥感反演与应用技术、海洋大气地理信息技术、虚拟海洋仿真技术和数字城市等海洋遥感探测和海洋信息技术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工作的能力。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46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水产本科专业之一,经过70余年历史沉淀和快速发展,目前已构建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该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是支撑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国家一流学科(A+)、水产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山东省海洋渔业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核心专业,2011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19年获批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2020年获批教育部5个新农科建设项目之一(新兴水产专业建设项目)。学科与美国、日本、挪威等国家渔业领域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了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打造“亚洲校园”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项目,为本科生提供学分互换、短期交流和赴国外攻读硕士等计划,大力推进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学缘与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共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第一、三层次特聘教授各1人,75%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本专业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围绕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先后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等,为国家“蓝色粮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专业以数学、工程学、计算机信息学以及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平台,以渔业资源利用与修复、增养殖工程、渔业信息化和渔政与渔港监督等为专业核心,以多学科交叉技术多维度研究现代海洋渔业科学技术问题为专业特色,现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和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培养适应现代海洋渔业发展需求,掌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具体目标:(1)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科学与文化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身心素质;(2)秉承和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理念,掌握数学、工程、信息学和管理学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增养殖工程设计、渔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渔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3)了解现代海洋渔业的国际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与协作能力;(4)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终身学习及自我提升的综合能力。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由我校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设立,2004年开始招生,原名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2013年更名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列入国家特设专业目录,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是在原渔业资源专业(1985年设立)基础上成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是以国家一流学科水产(A+)和海洋科学(A+)、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产)、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山东省海洋渔业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作为支撑的核心专业之一。2015年通过学校专业评估,目前本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该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现已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学缘与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共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第一、三层次特聘教授各1人,75%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科研实力雄厚,围绕蓝色粮仓、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目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为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专业依托的渔业资源学科于1997年被山东省教委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了我国当时唯一的渔业资源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全国第一批水产A+学科。目前已构建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内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最高、最齐全的高等教学单位。
本专业以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基础知识平台,以研究海洋生物资源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为核心内容,以融合海洋生物资源评估、管理、增殖与养护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特色,是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本专业面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职业技能、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胜任海洋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渔业资源增殖与养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渔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实践与管理等工作的海洋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包括:(1)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身心素质;(2)秉承和发展现代资源与环境理念,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理论和优秀的专业素养;(3)具备从事海洋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海洋渔业资源增殖与养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渔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4)了解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与协作能力;(5)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卓越的创业能力。
药学专业是山东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和“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立足海洋特色,面向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宽广扎实的药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药物的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发现与评价、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与质量控制、药品管理以及药学服务和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
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建立融入科研成果和海洋特色的课程体系,构筑科研平台与本科实验室相衔接的实践创新平台,组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 实行“本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实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流药学创新人才。
药学实践训练包括实验课、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可以申请研究课题,进入科研平台,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OUC-SRDP)、医药学院本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等,发挥海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创新实践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专业以海洋地质为显著特色,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海洋科学一级学科下设海洋地质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构筑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6年何作霖院士创办的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 1960年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设置我国最早的海洋地质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更名为地质学专业。1984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海洋地质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和2019年分别获批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获批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毕业生。先后出版《近代海洋地质学》《海洋沉积学》《海洋自生矿物》《海洋地球化学》《海岸动力地貌》《海洋地质学》《海底构造系统》《海底构造原理》《洋底动力学》等多部教材。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数十所国外科教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11人,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均衡、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油气开发与安全保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地球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海洋地球科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东方红2”科考实习船等教学和科研支撑平台;拥有多波束探测仪、浅地层剖面仪、海底原位观测系统、海底地震记录仪等大批外业调查设备;拥有地质样品元素和同位素、矿物物相、微区分析等先进测试仪器;拥有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球化学、沉积物分析、矿床学等完善的教学实验室以及5个野外实习基地。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具备良好的地球系统科学和人文素质,掌握现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高级专业人才,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和野外调查方法、海洋地质基础理论和海底探测技术。毕业生能够胜任海洋地质、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地质调查和资源开发、城乡建设规划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行政管理以及高等教育等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专业是我校主要涉海专业之一,是培养从事海洋地质前沿科学研究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的综合型高级人才的摇篮。
工程管理专业于2002年获批,2003年开始招生,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和科研体系。目前,该专业在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山东省乃至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工程管理专业面向“新工科”建设,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工程项目建设法规,了解工程建设惯例,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建设工程投资咨询、建设工程项目策划、施工管理、建设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于信息化时代地球科学最新发展趋势,瞄准数字地球、透明海洋等科技前沿,是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融合空间对地观测、地理信息处理分析、海洋探测技术、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特色专业。我校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国首批设立、同类专业中唯一具有海洋特色的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具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高质量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熟练掌握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具备集“遥感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洋探测-地理信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一体的地球信息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优秀的专业素养,能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海洋探测技术、固体地球探测技术和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地球科学问题进行识别、处理、分析和研究;能在多学科交叉团队中有效沟通、交流与协作,以解决地球信息科学和工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具备应对信息化时代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质,集成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地理信息、大数据等地球科学新兴科技,培养过程强调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专业实习实践内容丰富,包括“天使1”船和“东方红2”船海上实习、新西兰国际实习等,以国际前沿、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与行业企业联合,在中国海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下,培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本专业师资雄厚,授课教师43人,高级职称占比 70%,包括国家杰青2人,山东泰山学者2人。专业负责人王厚杰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山东省泰山学者(2019),还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遥感领域顶尖学者、海洋地质和地学大数据领域知名教授以及“东方红3”科考船建设工程部副总工程师等高层次专家,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并指导实习实践。教师团队科研力量雄厚,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超1亿元。
本专业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培养地球科学信息化急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工商管理专业秉承立德树人原则,坚持以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创新创业特色显著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高级工商管理人才。
本专业的前身是1985年设立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后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工商管理”专业,连续招生长达30年,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文科专业之一,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本科专业基础上,1994年获批山东省首个企业管理硕士点,2011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建成了完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共19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9人,17人获博士学位,半数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战略管理专家、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姜忠辉教授,创业管理专家、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李志刚教授,市场营销专家、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柴寿升教授,运营管理专家冷绍升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苏慧文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博士生导师张樨樨教授,农业经济专家、博士生导师卢昆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担任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
工商管理专业从三个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和学术发展。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都由教授、副教授授课,现已建成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依托高水平学科平台,推进“新苗计划”,选拔、精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质的拔尖人才,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坚持开放办学,每年都有多名本科生获得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连年提高,每届都有超过30%的学生升入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学习。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经多年探索,本专业现已初步形成“理论学习-实地调研-专业赛事-实战落地”的“学研赛战”一体化培养模式。近年来,先后和海尔集团联合成立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和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连续多年主办“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学科赛事,并为学生参加高层次学科竞赛创造机会。近三年,我专业学生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商业计划大赛银奖等数十余项国家级、省级奖励。
三、贯彻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职业发展、体育、文艺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坚持办好“师生面对面”、“校友面对面”、“企业家进课堂”,由专任教师、辅导员、朋辈导师、优秀校友、行业精英等从不同侧面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做成最好的自己。
生物科学专业以“海洋生物”为特色,是全国唯一冠以“海洋生物”标志的历史悠久的教学科研体系,是培养我国海洋生物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在201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与海洋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与实践技能,能在生物学尤其是海洋生物学的基础性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水产增养殖、海洋高新技术及海洋事务管理等领域培养出从事基础性科研与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于1988年批准设立,隶属于管理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市场营销专业(营销管理方向)是融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性、交叉复合型专业。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任课教师有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0人,95%以上教师具有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且均为硕士生导师,多位教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等,并有多位教师在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山东省市场学会、山东省管理学学会、山东省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海洋经济学会等重要学术组织任职会长、秘书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
本专业教师一直注重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前瞻性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以及青岛市社科基金等数十项高水平科研项目,多次向国家领导、有关部委领导、省委领导建言献策并获得重要批示,部分建议已进入国家高层决策。
本专业是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营销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与博士点、企业管理硕士点的重要支撑,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在30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本专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和学科建设经验。本专业与其他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所不同,专业定位更加侧重于“营销管理”和“智能商务管理”。本专业秉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根据“厚基础、重方法、宽口径、重特色”的原则,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创意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以营销管理全流程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构建了“侧重现代营销管理、突出智能管理特色、强调实践创新应用”的课程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营销管理、中国情景的营销管理创新、智能商务管理与中高层管理等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设有“营销博惠”特色奖学金,每年定期评定和颁发“学业进步奖”、“最美学子奖”和“困难救助金”由已毕业校友共同自愿捐赠设立;设有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意策划与管理咨询创新实践基地;经常举办各类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曾邀请了美国新墨西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韩国公州大学、日本立正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的知名教授开展了、“人工智能与营销前沿”等系列讲座;定期举办或协助举办“全国大学生智营销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商务谈判模拟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及专业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学生具备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方面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等领域有较强的定量研究能力,从而具备一专多能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为本科生进行硕士、博士研究深造、以及在生物研究、教学、企业或管理行业就职打好基础。阿德莱德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专业QS2021全球学术排名前150。
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2006年成为山东省首个会计学博士点和首批普通高等教育品牌专业,2007年成为山东省首个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点,2008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成为首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2年被纳入教育部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持续作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9年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并成为山东省首个会计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A级成员单位。依托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平台优势,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专业打造财会卓越人才培养特色品牌,“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理实一体,构筑财会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资源共享平台”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营运资金管理特色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互动与协同”“持续推进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人才”“特色引领,融入思政,协同联动,打造一流本科课程和育人团队”等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营运资金管理”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原理”等十几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7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2018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A级),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
会计学专业负责人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会计名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竹泉教授。人本会计专家、博士生导师徐国君教授,财务会计专家、博士生导师张世兴教授,金融会计专家王荭教授,管理会计专家、中国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孙建强教授,环境审计专家、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房巧玲教授,审计专家、审计与管理咨询研究所所长李雪教授,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专家姜宏青教授,智能会计信息系统专家王舰教授,公司治理专家、青年英才工程一层次人才贾凡胜教授,管理会计专家、青年英才工程一层次人才谢素娟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核心课程或特色课程的责任教授。
此外,依托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中国海洋大学自2012年起每年在全校入学新生中公开选拔50名左右的学生组建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班),为有志于成为国际化财会高端人才的学生提供进入会计学专业学习的机会,是山东省第一个成建制的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2021年获得“ACCA白金级认可教育机构”资质认证。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将国际先进的ACCA全球统考核心课程(会计师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告、业绩管理、财务管理、审计与鉴证业务、战略商业领袖、税务、战略商业报告、高级业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公司法与商法)等和以“营运资金管理”、“智能财务共享”等为代表的本土特色课程融合,形成国际先进与本土特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专业胜任能力。“持续推进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人才”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培养的学生获海峡两岸大学会计辩论赛亚军2次、季军1次,9人次获得ACCA全球统考中国大陆单科第一名,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2人次,获得ACCA就业力大比拼华北赛区冠、亚、季军各1次,近50%的毕业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深造。
生态学专业以“海洋生态”为显著特色,理论探讨和技术开发并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是我国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生态学及环境科学,尤其是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24年建校之初设立的商科部。财务管理专业在欧美国家被学界视为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从市场效用和消费理论出发,强调财务的理论性及其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系,多称为财务经济学。在我国,学界、商界和政界则将财务管理视为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人们从企业和生产理论出发,强调财务的实践性及其与经济管理的内在联系,因而多称为财务管理学。实质上,财务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合称财务学,是人们研究经济人在不确定情况下跨时间配置有限资源的一门学问。我国的教科书将财务管理称为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本市场均衡定价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解释和解决公司股权与控制权配置的理论及实践。财务学的基本范畴主要是资本、价值、不确定性、时间、套利和均衡配置等概念。财务与英文finance是对应关系,财务管理通常由英文financial management表示。
中国海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2004年获教育部授权开始招收本科生,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12年5月财务管理专业获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批准,设立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点,2013年开始招收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现在,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已发展成为拥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充实、培养体系完整、教学与科研成果显著,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队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特征。财务管理专业教师100%拥有博士学历,老师们敬业工作、严谨治学,教研合一,著述丰富,许多教授的学术研究成就在全国财务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其研究方向主要有财务学基础理论、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与财务行为、数量财务,以及企业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研究、公司财务战略等。
先进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最大优势。以培养学生成长为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的财务专家为目标,增强学生的财务悟性和经济学直觉。遵循以学生学习为重心、教研合一、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要求学生安心读书和掌握真实本领。目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被评为山东省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本专业始建于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机械专业。本专业旨在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具有坚实的机械基础知识,具备解决海洋复杂背景下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陆上及海洋相关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企业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于2011年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2012年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5年入选学校“本科教学重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专业发展及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系完善、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荣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专业拥有“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海洋智能装备与仪器”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仪器装备”青岛市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在20多家海洋及机械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通过专家工作站、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实施了“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筑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了基于OBE的课堂和实践教学贯通式培养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系,该系始建于2004年,现有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和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中国史、文物与博物馆两个硕士点,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有海洋文化与文学学科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是国内首批设立(2004年)的该类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系是文化和旅游部设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的主要依托单位。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本专业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以及成熟的本科教学体系。
师资力量: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科层次多元、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全部具有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大多教师有国外留学和研究经历。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人文社科横向服务等各级各类课题8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全国通用教材5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00余篇。
教学平台:
现有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和实践设施设备主要有海创空间、三维动画设计实验室、平面设计教学实验室、影像观摩实验室、文博展陈与实践工作室、电子化教学实验室等,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实践需求。其中海创空间配备有多台3D打印机、3D成像扫描仪、激光雕刻机、凸版印刷机、热转印机、激光印花机等设备,在专业教师和外聘专家、校外创客导师的指导下,为学生的文化创意和制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支持,推动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升了本科生的文化创意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分校签署合作培养本科生协议,申请该项目的学生在第三学年赴美学习一年,双方互换部分课程并相互承认学分。学生在美学习修满所需学分后,可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分校授予的创意经济和中国文学双学士学位。学生在第一、二以及第四学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学习,修满所需学分后,可获得中国海洋大学的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强调个性化教学、导向创新创业。专业重视产学研协同育人,不仅与多家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畅通的实习实践渠道。在注重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环节,设置了若干专业化课程体系,例如,设计课程体系从《动漫产业概论》、《创意理论与实践》到《平面设计》(设计原理)再到《影像与多媒体技术》,打造了从创意策划到设计原理应用再到创意想法落地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体系全打通的良性循环。本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时报金犊等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各大设计比赛,捷报频传,取得了非设计专业学生在全国专业设计大赛中连年获奖的喜人成绩。
培养目标:
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能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宣传等部门、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管理、文化旅游、文化市场运营、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品创意开发及营销,以及在文艺团体和文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工业设计是提高产业创新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行业正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服务于现代制造业、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2003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通过系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设计领域理论知识,具有优秀的设计技能,熟练掌握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工程软件,建立完善的包括计划、调研、构思发想、分析、表达以及评价在内的现代工业设计技能体系;具备良好的设计审美观和敏锐的设计感知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自我管理和设计协作,具备专业设计师的素质。
经过近十六年的积淀,本专业拥有了优秀的设计教学团队,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课题、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参与各级政府重大规划编制或提供咨询、建议项目,承担企业横向课题超过20项,总经费达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多部。
工业设计专业拥有优秀的设计教学团队,引进HAIER设计总监王天健总工程师为专业课教师,其他教师也来自各大设计名校,承担纵向及多项社会服务课题,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体验与交互设计等先进设计实验室,在校学生年均获得省级以上设计奖项十余项。
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经验丰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方向)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以达到国家发展大势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交融,旨在造就一批能适应国家治理、全球治理、民族地区治理需要的“政策分析师”或“政策分析家”。中国海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于2001年,是国内较早招生的本科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秉持“突出公共政策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强调实践创新”的内涵式办学思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体系与教学团队,位列2021年度“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等级,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显著。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优秀师资队伍。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含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第三层次3人),专业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且均毕业于国内外的著名大学。本专业聚焦公共政策方向,形成了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海洋与环境政策、社会政策等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团队,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注重创新能力培育,推进国际化办学。本专业通过精品课程群、特色课程群、实践性课程群及双语教学课程群的建设,注重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本专业注重国际化办学方向,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签署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协议。
培养目标明确,就业面较宽。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强烈的现代公共精神,具备扎实的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 方法等方面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掌握公共政策学基础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能独立从事社会调查与分析、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估、社会管理与规划、社区服务与咨询、社会发展研究与社会预测等工作,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NGO、智库等各类组织从事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分析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前身是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是我院建院之初的第一个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50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为更好地适应未来材料发展和社会需求,2016年将材料化学专业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其兼顾材料类和工程类的学科特征,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目前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的师资队伍。借助我校海洋学科优势平台,专业将材料科学和海洋科技交叉融合,凸显海洋特色。同时,专业还充分跟踪材料科学发展前沿趋势,形成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和能源材料等领域的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海洋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后可到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单位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特别是海洋材料或能源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与科技管理、新材料新产品开发、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通过在校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工作实践或者学习深造,期望达到以下目标:(1)工程知识:具有扎实的工程知识基础,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含海洋相关知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具有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海洋、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水平,在材料及相关工程问题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能够进行材料的遴选、设计、合成、加工、分析测试、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的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环境、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4)研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海洋、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具有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能够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海洋、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发展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具有正确处理工程与社会关系的能力,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海洋、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海洋、能源等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意识,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具有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项目管理: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不断追踪新材料发展前沿及其在海洋、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于1998年,是中国海洋大学较早设立的文科专业之一,也是国内较早招生的本科专业。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已经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专业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并且均毕业于国内外的著名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依据研究特长和优势,形成了政府治理与土地资源管理两大培养方向。政府治理方向以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聚焦海洋与环境两大特色研究领域,特色研究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本专业拥有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资源管理等独具特色的培养内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土地资源管理以土地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培养能够胜任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优秀本科生。本专业通过一系列特色课程、实践性课程的开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公共精神。本专业重视国际视野的培养,先后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签署了学生交流与合作办学协议。
本专业面向各级政府,培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以及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管理、领导、策划、调研、沟通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政策研究、管理规划、行政监察、机关管理、行政文秘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004年6月,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成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50名,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建立了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始终把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己任。专业注重学科建设,结合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和中国海洋大学学科优势,将功能高分子材料与海洋科技相结合,形成了海洋应用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具备海洋相关知识、能从事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涉海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及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海洋意识;(2)具备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功能化、成型加工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应用高分子材料专业知识结合相关海洋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3)能在高分子材料行业内的多元化团队中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并具备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工作实践或者学习深造,期望达到以下目标:(1)专业能力:具有扎实的工程知识基础以及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含海洋相关知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特别是涉海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2)职业能力:具有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设计针对高分子材料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涉海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高分子材料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涉海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3)基本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情操及海洋意识;(4)社会能力:具有正确处理工程与社会关系的能力,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高分子材料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涉海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具有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高分子材料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涉海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5)自我发展:具有团队意识,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002年为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专业物流人才的需要,在中国—荷兰双边合作项目“物流管理培训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我校申请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是首批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33所高校之一。本专业自2003年开始正式招生,近年来招生规模基本稳定,每年招收50名左右,学业合格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正式设立物流工程硕士点,以港口经济和海洋运输为特色的研究方向,是山东半岛重要的物流工程硕士点。学院培养体系健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覆盖港口经济和海洋运输的博士专业方向。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师资力量充足,国际化水平高,75%以上教师具有留学经历,10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基于专业教师较高的国际化学缘结构,十分注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与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罗德岛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斯维哥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德国路德维希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韩国仁川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国内外港口经济和航运物流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入校举行讲座。
依托青岛市“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地缘优势,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港口经济意识、国际市场意识和全球竞争意识,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
专业培养具备以下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能够胜任物流管理相关领域的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
本专业以电子信息工程和现代声信息技术理论及其应用为主要方向,培养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声信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学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声学系列专业特色课程以及电子技能实训、工程项目实训等。
经济学专业的前身是海洋经济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战略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专业发展思路,经济学院按照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来确定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办学基础,2002年中国海洋大学向教育部提出设立海洋经济本科专业的申请,并于2003年获批,自2004年招生,规模为每年30人,是国内最早和最完整从事海洋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2013年海洋经济专业并入经济学专业,保留海洋经济方向,招生规模为每年30人。目前,本学科具有区域经济学硕士点和应用经济学博士一级学科点,并于 2013被确定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海洋经济领域国内知名的中青年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3人。专任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访学或留学经历,80%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在海洋经济领域学术成果显著。名师名家包括:李京梅教授,《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讲教师。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标准与制度设计》首席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PICES中国委员会人为因素分委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海洋资源经济,环境与贸易发展。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自然资源部、山东省及其他地方项目多项。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1部,合作出版学术著作2部;刘曙光教授,《海洋产业导论》、《世界经济地理》主讲教师。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RSIS 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期从事世界经济地理、区域创新与国际经济合作、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与全球海洋治理等领域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及国际国内横向委托(合作)项目数 80 余项,在国际国内权威媒体发表文章 100 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
经济学专业(海洋经济方向)办学优势: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中国海洋大学具有独一无二的涉海学科优势,海洋科学、水产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依托学校海洋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整合全校在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领域的优秀师资,建设海洋经济特色显著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师资队伍;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在经济学学科课程基础上增设海洋经济特色课程,学生既掌握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又具备海洋学、海洋生态学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在全国首次建立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筛选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筛选优秀本科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专业培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系统掌握经济理论分析方法;熟知国内外海洋经济政策与管理规则;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胜任在海洋经济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毕业生具有以下能力: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具备海洋学、海洋生态学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具备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竞争力。
电子商务专业于2002年经教育部备案批准设立,隶属于管理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我校是全国第二批成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物流学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性、交叉复合型专业。本专业拥有授课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0人,95%以上教师具有国内外博士学位且均为硕士生导师。多位教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等,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
本专业是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营销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与博士点、企业管理硕士点的重要支撑,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本专业与其他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有所不同,专业定位更加侧重于“智能商务”和“管理”。本专业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的原则,以培养创新性思维、创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创业创新实践环境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以电子商务全流程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构建了“侧重智能商务管理、突出营销特色优势、强调实践创新应用”的课程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在智能商务战略与规划、数字营销策划与管理、智能商务系统运营与维护等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设有“营销博惠”特色奖学金,由已毕业校友们共同自愿捐赠设立,每年定期评定和颁发“学业进步奖”、“最美学子奖”和“困难救助金”;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高校教授、企业家举办各类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定期举办或协助举办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大赛”、 “金融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营销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大赛”、“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本专业以通信工程理论及其应用为主要方向,培养能够在通信及电子信息、海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维护、运营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学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理论及技术系列专业课程、海洋通信特色课程以及电子技能实训、工程项目实训等。
金融学专业于1992年设立,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成为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为A层次。金融学专业已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2014年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其依托的金融学科于2010年成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的应用经济学学科2020年成为山东省特色优势学科。作为中国海洋大学重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从2016年着手开展教学团队和核心课程建设等综合改革任务,同时,每年在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50人左右组建金融学专业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实验班,以满足社会对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性金融投资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在职称结构上,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12人;拥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2人,山东社会科学名家1人,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1人,山东省金融类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深交所行业咨询专家1人,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含专项)首席专家3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1人。师资队伍整体学历和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并呈良好发展趋势,为专业培养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13年以来,专业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大研究专项2项,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SSCI、SCI和CSSCI论文120余篇,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学术奖励30余项。在紧跟学科前沿、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专业教师也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利用大学生挑战杯、SRDP项目、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毕业论文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余项。
在人才培养上,专业瞄准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规范的战略需求,以及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需要,确定以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良好职业操守,系统把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当代金融理论体系,通晓金融政策、法规与现代管理知识,掌握金融市场运作机理,研判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金融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在此目标下,对CFA实验班进一步强化娴熟金融数量分析技能、国际化视野和CFA相关资质的培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专业突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强调学科基础,并结合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注重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课程的设置;同时,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较为灵活、开放的选课体系。目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涵盖了公共基础教育层面、通识教育层面、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和专业技能教育层面等5个层面。
在产学协同育人上,专业与平安银行、新华人寿保险、中信证券、青岛国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同时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人才培育项目、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等,与中信期货等业界机构和业界高管、专家联合开设系列行业特色课程和专题讲座,并承办“职来职往”模拟求职大赛、模拟炒股炒汇大赛等活动,以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国际化合作方面,专业以学生走出去修读课程、短期交流、夏令营,教师出国研修,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专家请进来、互访等方式,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纽约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英国哈勃亚当斯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这些合作不仅开拓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国家首批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专业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旅游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旅游管理专业拥有贯通一体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在软科(http://www.shanghairanking.cn)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排行榜上中位居12位(A级专业)。
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博士生导师4人,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旅游业中青年专家1人。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教师比例为100%,专业方向涵盖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企业管理、区域经济、生态学、海洋资源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师资学缘结构优良,均毕业于北大、中科院、南开、大连理工、东北师大等重点高校院所。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确立了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管理、会展管理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并充分融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科综合优势,提升海洋旅游科研水平,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海洋旅游研究和教育特色。
近五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社科规划、山东省自然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0项;主持其他研究课题和横向课题120余项;在SSCI、SCI、EI、CSSCI、CSCD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科研著作及专业教材20余部。各位教师借助于丰富的科研项目与成果,促进科教融合,在开展前沿学术研究的同时,注重科研反哺教学,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科研小助手“新苗计划”等大力培养学生多元的综合专业能力。
依托科研与教学、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突出,能够综合运用专业领域知识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营销与管理、服务与运营、教学与科研的复合型高端旅游创新人才。
专业围绕“复合型高端旅游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认知-模拟-专业-管理-研究”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包括中译语通科技、青岛旅游集团、崂山旅游集团、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青岛鲁商凯悦酒店、港中旅(青岛)海泉湾有限公司、银海教育集团、昭善酒店管理(山东)有限公司、港中旅国际(山东)旅行社等在内的20余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积极争取企业社会资源,设立鑫复盛、祁润等多项校级旅游专项奖学金,不断完善旅游专业实践条件。积极聘请校外知名学者专家为兼职教授,邀请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有利资源,丰富并提高了旅游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与层次。此外,本专业与境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
本专业目前拥有旅游虚拟现实、旅游规划制图、旅游大数据等五个专业实验室,以及“中国旅游行业研究数据库”和“中国港澳台旅游研究数据库”两个专业数据库。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特色突出,取得了优良成绩。旅游学系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提案大赛、“尖烽时刻”酒店管理模拟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英才计划项目”、山东省会展行业创意设计竞赛、SRDP项目、“旅游DIY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高水平专业科研和实践活动。
欢迎莘莘学子选择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这里不仅是求知的殿堂,还有诗和远方。
本专业面向国家微电子产业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新一代微传感器和海洋专用芯片所包含的主要技术为核心内容,是我校新建专业之一。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应用及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与电子学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和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工艺、微传感器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能实训、工程项目实训等。
本专业于1992年设立,1993年正式招生,2002年1月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2000年获批国际贸易学硕士点,下设资源、环境、贸易战略与政策、世界区域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国际投资、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港口经济与贸易、货物进出口实务等六个培养方向,2002年正式招生。2010年首批获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点,2011年在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内设立区域创新与国际经济合作博士方向,2014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在资源、环境、贸易战略与政策、世界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规制、国际贸易救济、碳汇贸易、水产品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实证计量经济学、港口经济与贸易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201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专业。
本专业共有任课教师2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师资国际化水平较高,专任教师70%以上具有留学经历、80%以上具有博士(后)学位。名师名家包括:戴桂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合导师,985国家社科重点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2008年聘为三级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9年入选山东省省委组织部干部培训名师首批代表。获得国家发改委、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社科、山东省软科学及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项。兼任山东省教指委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农业部渔业贸易政策跟踪专家组专家、中国《太平洋学报》(CSSCI核心期刊)副主编、山东宏观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海洋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WTO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青岛仲裁委仲裁员等;邵桂兰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贸易规制、国际贸易救济、碳汇贸易、水产品国际贸易等,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成员、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等科研项目等20余项,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师资详细情况请见如下网址:中国海洋大学官网首页-院系设置-经济学院-师资队伍-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专业特色和优势:地缘发展优势。青岛市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山东省乃至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和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培养方案与山东及青岛“一带一路战略节点”等战略规划紧密衔接,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注重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目前举办了全日制全英语授课国际商务硕士留学生班、全日制全英语授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留学生班、全日制中文授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留学生班、全英语授课留学生短期班-中国国际商务班(ICBP)、中印全英语授课留学生高级MBA班,累计培养“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近1600人,形成了良好的留学生教育品牌,扩大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17至2019年,该专业连续组织了三期“一带一路先锋营”,85名同学赴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经济学院学习、调研。伴随大量留学生的培养和中国学生的赴外学习,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显著提升了中国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国际化素养。目前本专业已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捷克、新加坡、韩国等国家近二十所大学具有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流机会,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涉海国际经贸研究特色较为突出。以高水平涉海国际经贸研究反哺教学,提升学生涉海国际经贸研究能力。教师的研究课题以及学生的毕业论文具有较为明显的海洋特色。
本专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需要,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宽、素质高、有专长、国际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熟练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能够胜任国际经贸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艺术系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着眼点,重视音乐表演专业的特色创新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重点突出学生乐团的专业建设之特色,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获得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声誉,打造了一张中国海洋大学的艺术名片。
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方面,突出音乐表演各方向的主体地位,培养音乐专业技能突出、音乐表演理论扎实、具有较全面文化艺术素养、较强审美感和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较强演奏(演唱)能力的同时,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具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以海洋光学仪器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光电信息科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具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掌握光电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素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掌握光电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光学仪器、显示技术及相关领域的专门技能与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适应光电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需求。
法学(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系全国首个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高校联合举办的法学本科阶段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外方为世界百强大学之一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其罗杰斯法学院全美排名前50位。
项目通过教授中美两国的法律制度,培养既通晓国内、国际法律规则,又具备熟练英语沟通能力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项目学制四年,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中外教师联合授课。通过课程互认,完成双方学业要求的学生将同时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法学方向)。学生经选拔可通过赴美交流的形式完成部分学业,也可以全程在海大完成美方课程学习并获得双方学位。
项目培养方案科学,师资力量雄厚,既完整保留中国本土的法学知识教学体系,又引入了原汁原味的美国法学教育理念和方法精华。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法律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此外,依托法学院与国外20多所高等院校法学院和法律研究机构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的出国深造机会。近年来,以本专业学生为主的法学院代表队在国际海洋法模拟法庭比赛、国际刑法模拟法庭比赛以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中都取得了佳绩,体现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暂无此专业简介
本专业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以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为特色,以海洋观测、探测与监测为主要方向,培养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海洋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电路与电子学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海洋信息技术模块化特色课程以及电子技能实训、工程项目实训等。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以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涉及政治学理论、中西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国际政治和公共行政等领域。中国海洋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设置于1998年,是国内较早、省内率先开设的专业,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开设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四个硕士专业。本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位列2021年度“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前30名,本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本专业已经形成师资力量强大、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所有教师都是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师资队伍中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繁荣人才工程、青年英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围绕“国家治理”深耕研究领域,以“全球海洋治理”作为发展特色,已经在政治学基本理论、国家治理、海洋政治、极地治理和“一带一路”等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部分研究领域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国内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本专业加强国际化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签署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协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化发展平台。
本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具备科学理性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人才。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现代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一般规律和理论方法,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科研深造能力。同时通过特色课程群、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等建设,注重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
暂无此专业简介
自动化专业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成立于1985年,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面向智能制造、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秉承学校海洋特色的基础上,培养“会思考,能实战,善合作,守诚信” 的高级自动化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专业支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二级学科交叉硕士点。在海洋测控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方面形成特色。2014年、2018年连续两届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拥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思政教育平台。
本专业拥有“千人计划”高层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等优秀师资团队。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78%,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2%。近五年承担6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社会服务工程类项目,科研反哺教学,把项目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提高工程开发能力、开拓专业领域视野。本专业与加拿大温莎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聘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国际高水平学者作为特聘教授,定期为学生进行前沿讲座,扩展学生国际视野。
本专业获批山东省海洋智能装备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机电装备技术与仪器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洋仪器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3个学科研究平台,拥有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检测技术、创新实验室等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并与海尔集团、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集团等著名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平台。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教书育人一体化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本专业在校学生积极活跃于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SRDP项目、三下乡等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的科技竞赛奖励及因竞赛保送研究生人数均在全校位列前茅,每年近50%的学生继续深造,进入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高校或留校攻读研究生。
运动训练专业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具有单独招生资格的专业,学生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毕业要求,符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运动训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体育理论、运动训练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能够较全面的学习运动技术科学、运动人体科学、教育心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具备从事高水平专项运动训练和指导体育教学及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竞赛组织、裁判等工作的能力。
为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经教育部批准,自2020年起中国海洋大学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合作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采用“3+1”培养模式。
办学特色:一是双学籍、双学位。录取的考生入学注册后同时具有中国海洋大学和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学籍,享有两校的权益,接受两校的管理,完成学业后获得两校的学位;二是国际化培养。在中英两国学习,前三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学习,第四年须在赫瑞-瓦特大学爱丁堡校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为全英文授课。
培养模式:中国海洋大学和赫瑞-瓦特大学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师资分授课程、互访交流,完成双方学业要求的学生将同时获得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工学学士学位证书,及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机器人专业荣誉工学学士学位(Bachelor of Engineering with Honours in Robotics)。
学费:前三年在国内学习,学费每生7万元/年;第四年须在英国学习,按照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当年的国际学生标准缴纳学费[参照2020年9月入学标准本科生学费19,400英镑,按照2020年英国签证和移民局的官方建议标准,爱丁堡地区生活费标准为9135英镑每学年(9个月)],同时向海大缴纳注册费。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结合地方先进制造行业优势,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科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机器人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能够从事计算机和机器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隶属于文脉悠长的中国语言文学系。该系自上世纪30年代建制以来,广纳群贤,汇聚众多学者和作家,传道授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栋梁,孕育出文质彬彬、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与学术传统,铸就了学校人文学科的三次繁荣。1930 年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首任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沈从文、闻宥、方令孺、游国恩等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为本专业学生授课。1932 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增聘老舍、张怡荪、萧涤非、丁山、黄公渚、台静农等一大批名家为本系授课,创造了第一次人文繁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于1946年在青岛复校,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徐中玉等名家先后加盟国文系,创造了第二次人文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院系调整,中国语言文学系于1958年迁往济南,本专业历史暂时中断。1995年,本专业重建。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学院和本专业同仁共同致力于第三次人文学科的繁荣。2002年4月,当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启任文学院院长(2007年改任名誉院长至今),在本专业创立 “驻校作家”和“名家课程”的教学制度。近2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了莫言、贾平凹、余华、张炜、迟子建等14名当代著名作家为驻校作家,并邀请童庆炳、何西来、严家炎、徐通锵、张福贵、赵敏俐、顾彬、曹文轩、金元浦、黄天树等数十位著名学者先后为本专业学生讲授多门“名家课程”。与此同时,本专业加大“繁荣”“青年英才”等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了多位学养深厚的教授、副教授与杰出博士陆续加盟,师资建设有了跨越式发展。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2008)、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下设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海洋文化与文学等二级学科方向。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本专业拥有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省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海洋文化教育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基地,拥有儿童文学、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传记与小说三个校级重点研究团队(全校13个),设有儿童文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王蒙文学研究所、青岛现代作家研究中心、海洋文学与艺术研究所、一多诗歌中心等,专业特色显著,学术成果在国内外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治学观念新、教学经验足、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在职教师4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0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0人),其中教授17人(含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4人,中国海洋大学“繁荣工程”特聘教授4人,“名师工程”讲座教授1人),副教授13人、讲师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第二届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教学名师1人、市教学名师1人。教师队伍中,多位教授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水平处于本学科的先进行列。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刘怀荣教授在古代诗歌与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研究领域、薛永武教授在人才学与美学领域、李扬教授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温奉桥教授在王蒙研究领域、韦春喜教授在政治文化制度与古代文学领域、熊明教授在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文献领域、于慈江教授在新诗研究领域、罗贻荣教授在文学翻译与西方文学批评领域、黄亚平教授在广义文字学领域、刘中富教授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徐妍教授在鲁迅研究领域、薛海燕教授在《红楼梦》研究领域、黄湘金教授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及近代女子教育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
培养目标:
通过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旨在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宽阔的国际视野,适应新型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面向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结合地方产业、经济特色,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机器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复建于1983年,次年开始本科招生。截至目前,已经连续培养本科毕业生36届。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拥有教师42人,其中外籍专家5人,教授17人,副教授13人,博导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繁荣工程教授3人,绿卡工程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4人,62.5%的教师拥有国内外博士学位,所有教师均具有赴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进修或访学经历。英语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4-6人,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英语专业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山东省外国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单位,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翻译专业学位点,已形成本、硕、博贯通一体的培养体系。
本专业注重语言技能、通识教育及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既重视通过语言学习系统知识,又强调通过专门知识学习英语语言。以英语为主要授课媒介,注重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系统、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普通语言学、英语文学、翻译学、区域国别研究及实际英语应用能力(如翻译、英语编辑、国际文化商务交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外语人才。
本专业的特色优势主要有三:其一,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构建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和区域国别四大方向模块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国家情怀和思辨能力。其二,借助学校海洋特色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深度国际化为特色,中外专家团队科研合作和共同授课,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涉外涉海外语人才,全力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其三,依托国家二级学会会长单位、语言与脑科学实验室等,设置新文科“语言学卓越班”,打造研究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未来国家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语学科高端人才。
英语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毕业时学生将具备以下素质或能力:具备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学术精神、价值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等人文素养;通晓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掌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和区域国别四大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熟悉英美历史、社会与文化,领会中西文化精髓,具备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初步掌握一门或多门第二外语,具备较强的涉海涉外能力,能够进入国际组织或者国际涉海组织,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
本专业兼顾语言基本功、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四大方向课程模块,着力打造“金课”课程群,如普通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西方文论、翻译概论、海洋与国家文明等20余门构成国内一流的课程体系。充实英语专业的内涵,率先实施从“学英语”向“用英语学”的重大转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6所大学建立了互派师生交流合作同盟,学生在校期间均可参加交流或留学项目。
本专业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搭建专业实践平台,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中译语通科技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青岛市外事办公室、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由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创办)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此外,专业选派学生参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海军节等高端国际会议的外事服务工作,得到外交部和青岛市政府等单位的高度评价。
本专业学生在国内各种竞赛和比赛中屡创佳绩,如“外研社杯”全国系列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为95%左右。每年约50%的毕业生推免或考取北外、上外、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
本专业为2020年增设专业,该专业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和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共同建设,以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为支撑,与海尔、海信、浪潮、曙光、华为、58同城、潍柴、中船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发展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大数据系统的设计、研发与应用能力。
本专业培养目标:大数据已成为战略资源,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面向大数据科学发展和产业应用的重大需求,以海洋为特色、以数据科学为基础、以大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和跨领域研究能力的高端大数据产业人才。
德语专业建于2002年,系中国海洋大学重点综合改革专业,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长期外籍讲师3人。教师专业扎实、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在全国德语专业享有优良声誉;德国著名学者、汉学家、翻译家顾彬教授担任德语系终身荣誉主任,每年聘请多位高水平德国专家开设文学、语言学及翻译等研究方向高级课程,拥有德语笔译翻译硕士学位点。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德语语言文学、相关国情和文化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能够从事与德语相关的教学、研究、外事、翻译、经贸等工作的国际化复语型复合型高级德语人才。毕业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德语及英语两种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学、德语文学、德汉翻译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复合专业知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科学工作与研究方法有效解决专业问题、完成专业任务;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专业与不来梅大学、波恩大学等6所德国一流大学签有学生交流项目,其中含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2项,学生出国交流比例达70%。专业学风浓厚、崇尚学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德语文学读书会、德语沙龙、德语文化之夜,创办学生德语杂志、线上新闻、微信公众号。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重要竞赛,荣获全国高校专业大学生德语辩论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一等奖等优异成绩。每年有60%的应届毕业生成功考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另有多人进入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机关单位工作。
本专业秉持“德英双语”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突出人文素质与科学工作能力的培养。大一、大二夯实听说读写语言基本功;大三、大四推行德语语言学、德语文学、德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三大专业模块分流。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以服务国家重大安全战略为导向,立足网络与系统安全体系架构、国产化替代工程、人工智能安全、海洋物联网安全等行业前沿,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和新经济建设需要,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卓越、国际视野宽广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法语专业由获得法国政府金棕榈教育与文化司令官勋章的李志清教授于2000年创建,系山东省品牌专业,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3人。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法语专业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法语语言知识和较强的法语语言技能,熟悉法语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文化知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外事外贸、教育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经贸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法语专业人才。法语专业教师认真负责,教学科研兼顾,获批多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以教学助研究、以研究促教学,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科研培训和比赛,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此外,法语专业还于2006年获批“法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3名,培养法国文学、法国文化、法语教学法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并积极参与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贯通硕博课程,培养复合型学术研究生。
本专业教学水平优良,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积极参加法语歌曲大赛、法语戏剧大赛、法语诗歌翻译大赛、法语演讲比赛等全国性法语竞赛并取得优良成绩。法语专业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资源丰富,自有图书资料室一间,藏书千余册,供法语专业学生使用。本专业与法国高校保持密切合作,常年选拔学生参加汉语助教或汉语志愿者赴法国工作学习,在法国中学教授汉语,肩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中法文化交流的光荣任务和使命。
保密技术专业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批准设置的特设控制专业,承担为国家培养安全与保密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保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安全保密战略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突出的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健全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保密技术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应用密码学、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和技能,能在保密技术与保密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领域,特别是海洋、工业系统安全保密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日语专业始建于1985年。1996年设置日语本科,2000年开设日语语言文学硕士专业,2015年开设MTI日语口译和日语笔译专业,2019年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置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在山东省和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秉持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举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致力于培养具有全面扎实的日语基础,通晓中日两国的社会与文化,具有突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课程设置兼顾专业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基础日语听说读写课程全覆盖,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日汉翻译、汉语、对日经济贸易、创新实践、第二外语等全面均衡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通过与早稻田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多所日本一流大学开展交换留学、双学位留学等活动,拓宽人才培养途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发展需要。
本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另聘有日籍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师资力量雄厚。多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各类科研项目,教学与科研融合,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以林少华教授为代表的村上春树的翻译与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本专业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拓宽人才培养途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日语演讲比赛、知识大赛、作文大赛等,成绩优异。在全国日语专业四、八级专业水平考试中,始终保持高出全国平均成绩近40个百分点的较高水平。
毕业生依托双一流大学发展平台,始终保持90%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就业去向包括:1.赴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谋求在高层次学术研究方面获得突出的发展;2.考取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就职于一些涉外国家机关等重要职能部门;3,就业于各类国企及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土木工程专业源于1990年设置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4年~1998年为建筑工程本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至今改名为土木工程专业。经过三十年的积淀,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系完整、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社会声誉显著。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为专业发展及学生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土木工程专业面向“新工科”建设,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房屋建筑、岩土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教育、研究、投资和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专业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教学,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其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可在设计院所、施工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公司等从事土木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技术、经营管理、教学科研、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咨询、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后还可考取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及注册造价工程师等资格。本专业就业前景良好,毕业生全部就业。继续深造可报考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每年被全国各重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接近当年毕业本科生总数的30%。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成立于1992年中韩建交之际,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本硕博”一体贯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校特色人文专业,2019年成功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此外,我系于2007年成立了韩国研究中心。作为我国最早的韩国研究机构之一,我中心成功获批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韩国研究方向,全国共2所),成功申请韩国教育部的“海外韩国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全球18所高校获批,其中中国共4所高校获批),并运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世宗学堂”项目(全国首所),已成为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韩国学综合研究平台。
我系目前拥有9名专任教师和2名高水平外教,其中博导1名、硕导8名,专任教师均具有海外留学经历,90%拥有韩国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10余位,其中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金柄珉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蔡美花教授、韩国教育部韩国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陈在教教授等国内外韩国学研究领域顶尖知名专家。
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和海外,强调韩语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情怀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涉韩精英人才。
本专业立足海洋强国战略,强化海洋优势特色,为国家“大国工程”建设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卓越,富有创新探索精神及国际学术视野的新工科优秀领军人才。专业拥有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7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利用学校海洋学科整体优势,形成了海洋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主要优势方向包括河口海岸工程环境、海岸与海洋工程结构及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生师比7.7,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85.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教师占91.7%,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经历教师占45.8%,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纵向或企业横向工程类科研项目的教师占96.3%;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2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名、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入选者3名,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2名,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四青”人才为骨干,国内外优秀博士为主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优质教学资源。近三年,本专业主持我国海洋能领域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和青年项目20余项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特等奖各1项。
本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培养适应新型传播生态及社会发展需要,熟悉国际传播规则,政治方向坚定、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主义精神,熟悉掌握新闻传播各项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能够胜任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出版社、互联网公司等各专业新闻机构新闻采写、内容制作、产品营销策划等工作,也能够满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信息传播相关岗位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依托我校“海洋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和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专业与学科建设总目标,在信息化和大数据背景下,面向国家化学工业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与未来挑战,建设国家一流化学工程专业,培养和造就具有海洋化工特色的化学工程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
2002年本专业获批本科招生与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招收了第一届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生。2003年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高从堦院士加入化学化工学院,2005年获得化学工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13年获得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设立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13届毕业生共计500余人。陆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高校、化工和海洋领域年轻的“卓越和拔尖”人才,其中,2009级本科毕业生孟祥超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曾受到李克强总理和王毅部长接见,现已引进我院为直聘教授,博导,并荣获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称号。本专业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部分带有智能控制、操作参数数据分析和DCS系统的化工原理、化工专业和化工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先后与齐鲁石化、山东电建第三工程公司等10多家化工与能源企业建立了本科教学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
本专业现有教职工2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青年泰山学者”2人,“青年英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人,正、副教授25名,博士生导师8名。本专业已建成了一支对学生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学队伍和立足海洋化工领域的科学技术研发团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本专业在海洋化学工程领域的国内地位显著提升。特色优势日益显现:
1.师生比高,青年教师占比高,教学与科研高度融合。大量年轻老师的研究领域与本专业特色契合,使得本专业成为我国海水膜分离淡化、光电催化海水脱硫、海水电化学防腐与综合利用、海水光电催化制氢、长寿命高能量密度海水电池、化工系统工程等领域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专业之一;
2.科教融通的一流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依托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海洋精细化工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山东省示范中心等教学、实验和实践平台与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了一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实质等效;
3.建立了全新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了产、学、研、政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特色,推动专业新工科建设。与国内多家有影响力的石化、海化和能源类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标准与课程体系、共建工程实践、实习与实训教育基地,企业导师进课堂,大学生进企业,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化工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结合国家和山东省海洋蓝色经济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定位,凭借学校强大的海洋师资队伍和优越的海洋学科办学条件,发挥在海洋科学技术与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化学工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以及化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等化学工程科学和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政治方向坚定、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互联网思维,系统掌握信息传播基础理论,深刻领会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规律,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主义精神,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相关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能够适应新闻媒体、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媒体内容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咨询公司等机构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以培养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科基地,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起源于1963年成立的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从1971年开始招收“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本科生,经过近6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海洋应用地球物理”为特色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资源与环境、海洋地球物理学二级学科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依托海洋科学和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培养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博士后。毕业生可以继续在本校或到国内外相关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7年和2020年连续两次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生将享受本科学位互认的《华盛顿协议》其他签约国家当地毕业生的同等工作待遇。
专业以应用地球物理为基础,与物理学、数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海洋科学等学科和方向交叉融合,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勘查技术与工程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学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并以地球科学先进高端设备的应用为驱动。本专业在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底地质构造与演化、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深海海洋电磁勘探系统、海洋立体探测等方面形成了享誉全国的特色优势,形成海洋特色“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专任教师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以及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为我国深海和深地科技创新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重大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海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共4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85%。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1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曾在此工作。多人在国家级教学机构和国内外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位,现有教育部高校地球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际地磁学和高层大气物理协会地球电磁感应工作委员会(IAGA Division 4)委员1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2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等国家级学会的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5人、山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师均具有工程类科研经历,半数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统计和数据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统计和数据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学建模和定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决策管理、软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阿德莱德大学数学专业QS2021全球学术排名前120。
本专业立足海洋强国战略,以涉海工程学科为基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轮机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轮机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管理能力的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轮机工程专业已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系完整、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轮机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了英国轮机工程及海事科技学会IMarEST国际认证,是中国海洋大学首个通过国际认证的专业。本专业毕业生具备申请国际通用的英国特许工程师的基本资格。通过认证的专业在校学生可享受IMarEST提供的包括奖助学金申请、在线资源、前沿科技咨询、会员查询等在内的多项专业性资源。IMarEST的其他分支机构也将为学生会员提供职业发展与注册工程师资格申请等相关服务。本专业与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海洋工程系等国外知名高校所属院系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目标包括: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社会科学基础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研究、设计、制造与创新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团结协作精神;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本专业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首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998年),2008年被评为首批山东省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面向国家发展与经济建设对数学与数据处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系统掌握计算科学理论与数据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与软件研发能力、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科学和数据信息分析高级人才。
本专业面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工程行业需求,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对接国际,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卓越、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新工科高端人才。本专业不断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理论基础厚实、海洋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2011年获批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13年入选山东省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计划,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
本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涉海通识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环境,在海洋工程结构安全设计与防灾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目前拥有专任教师26人,教辅人员1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为92.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员比例为81.5%,具有海外留学或访问经历教师占33.3%;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1名,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形成了以院士领衔,国家杰青、优青、泰山学者及青年英才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共计9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等。
本专业是全国唯一具有海洋特色的物理学专业。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伴随海大共同经历了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历史阶段。1958年山东大学内迁济南,原物理系留青教师组建了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物理系,一方面从事基础物理教学,另一方面设立海洋物理专业,成为国内海洋物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物理学科和国家海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专业历经八十余年的发展,作为母体催生并分化出多个专业,形成了目前海大信息学院的主体,自身演变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物理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物理学一级硕士点和物理与光电信息科学交叉博士点为学科支撑。本专业以海洋物理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与科学素养、掌握系统的物理学知识和基本物理实验技能、能够在物理学与海洋科学等领域进一步从事研究及其相关工作的物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科学道德,诚实严谨,求真唯实;(2)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思想;(3)掌握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4)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5)熟悉海洋科学中的相关物理知识和方法。
本专业依托“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等国内一流的学科平台,聚焦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围绕生物转化工程、高值化利用工程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培养海洋资源开发领域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和行业领导者。该专业是2010年新增的国家新兴工科专业,并于2011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生师比达1.6:1。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绝大多数具有海外交流访问或留学经历,教授100%参与本科生课程授课,30-50岁教师占专任教师80%以上。
本专业培养热爱海洋、熟悉海洋(生物)资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能胜任海洋资源开发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生产管理、工程实践、经营开发、检测认证、教育培训或咨询服务等岗位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毕业5 年后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热爱海洋及海洋资源开发事业,具有深厚的海洋科学和人文素养,秉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与社会和环境等多因素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维护国家海洋合法权益方面发挥骨干作用。(2)基于独立思辨和创新意识,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准确合理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推动并引领相关工程实践的革新与进步。(3)能够深入、全面地掌握典型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特征及理化、生物学特性,灵活运用相关的理论、方法、技能与工具,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实施工作方案,有效解决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4)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海洋观,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实践中恪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及职业操守,以国际化视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合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踏实勤奋的作风,带动团队建设和整体进步。(5)通过自身的持续学习,将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化学、生物、环境、信息、管理等相关学科的新理念、新工具、新技术有效地交叉融合,从而不断地拓展完善自身素质,在海洋资源开发事业中逐步承担更加复杂、多元化的职责。
始创于1959年的海洋化学系,是中国海洋大学最早的四个系之一。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科基础,当年招收的本科生为海洋化学专业。随着专业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要,1986年招收海洋化学和化学两个专业。由于显著的专业特色,1993年,海洋化学专业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点,1994年海洋化学基地班开始招生。1998年因本科专业调整,原有的两个本科招生专业合并为化学专业,2008年海洋化学基地点纳入化学专业基地管理与建设。经过60年的努力和积累,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化学(海洋化学)专业在2008和2010年分别获批山东省和国家特色专业,2008年获批山东省化学实验教学实验中心。海洋化学课程团队于2010年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21年化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级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视频公开课程1门,网络资源课程1门。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为国家级一流学科,这些都为以海洋为特色的化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本专业教师依托海洋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山东省重点学科以及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化学与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交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海洋化学系及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60余名教师承担化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5%,教师队伍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有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7人。
本专业在学校以“特色带动综合、综合强化特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兼具化学和海洋科学坚实基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本科人才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促进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使化学专业成为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教师在海洋化学领域研究优势和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作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海洋科学知识,渗透海洋特色。核心课程包含海水分析化学(含实验)、化学海洋学等,在科学实践训练方面,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海洋科考船开展专业实习,学生现场学习海洋调查、取样、分析等知识,为从事海洋科研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还定期邀请国内外海洋化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化学专业学生开设海洋化学与技术学科前沿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扩展其国际视野,体现本专业培养特色和优势。
中国海洋大学办学定位是建特色显著的一流大学,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主要到化学和海洋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深造或工作。本专业结合国家和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与学校办学定位,根据新时代化学及相关专业对化学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特点,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化学(以及海洋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受到良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初步训练,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的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海洋和地质特色,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既注重水、大气、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环境工程专业内容,又具有海洋环境污染和环境地质灾害防控等大尺度的地学内容。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本专业培养能够胜任环境工程(海洋和地质特色)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规划管理等岗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工程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述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分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并具有为社会服务的专业能力;具有宽厚的环境、地质、海洋基础知识,能够胜任复杂的污染控制工程和地质环境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及运营管理工作;具备在复杂环境工程与社会背景条件下进行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富有创新创业精神。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包括各门课程的配套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上机实践、环评实践、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
环境科学专业始建于2000年,拥有鲜明的海洋环境特色。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积淀,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构建了院士领衔、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掌握环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及具有国际视野,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海洋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修养及沟通交流能力;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熟悉海洋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认识与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创新精神和职业操守。
环境科学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包括各门课程的配套实验、环境地学综合野外实习、环境类专业认知实习及东方红3号科学考察船或“天使号”实习船上为期1周海洋环境调查、上机实践、环评实践、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同时专业还设立了三个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包括: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生物实验室和环境动力学实验室,以及服务于本科实践教学的大型仪器功能区和附属设施功能区,能充分满足学生实验及实践的需求。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天气的变化无时不在,云淡风轻与黑云压城,带给我们不同的生活体验。夜悟天象,明看风雨,大气科学的奇妙之旅期待你的加入。
大气科学是中国海洋大学“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起源于 1935 年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天文气象组,该组由中国气象学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蒋丙然先生创建,是我国海洋气象学的发祥地。1981 和 1984 年分别获批教育部首批硕士点和第二批博士点,1993 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现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完整的大气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是我国海洋气象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8人,75%以上教师具有海外交流访问和留学经历,获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 20 余人次,形成了海洋气象领域中以国际IUGG 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年轻化教学科研队伍。
本专业以海洋气象为特色,与物理海洋相伴发展,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海洋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海洋多学科过程相互作用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为教学-科研-服务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科在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季风、海雾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海洋气象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近五年在 Nature 及其子刊等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相关成果入选 2019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6 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被 Nature News&Views 专题评述。建立了“两洋一海”超高分辨率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大气科学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导向,志在建设特色显著、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专业团队,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技能优良、创新能力卓越的大气科学类一流人才。我在山海间,等风也等你。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等你来。
大气科学专业学生将学习掌握大气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拓宽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具备自主学习、知识更新和应用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形成了以9门专业核心课和8门海洋特色课构成的“本色+特色”的大气-海洋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流体力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气候学基础、气象统计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探测、天气学分析。
(2)专业特色课程:海洋学、海上灾害天气、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物理海洋学、海气边界层、海雾、海洋气象学、海洋-大气数据分析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等方面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注重食品机械与设备、现代仪器分析和食品检验方面的实验训练;重视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等专业知识教育;发展海洋食品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的校本特色,培养能够胜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教学和管理等岗位的复合型人才和海洋特色食品产业的卓越人才。阿德莱德大学工程科技专业QS2021全球学术排名前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涉海专业之一,在历次海洋科学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2019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2018年和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位列国内第1名、全球第6名。
依托中国海大海洋科学专业,本着“强强联合”的原则,2014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海洋科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在海洋领域,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海洋科技中心,是南极科考的门户。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与南极研究所(IMAS)在南极科学研究领域有重大的贡献,其海洋学被《泰晤士高等教育》评选为全球前30强。
本专业充分结合中国海大和塔大的专业特色,培养国家海洋事业所需的具备创新性、复合型、有担当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专业由中塔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师资分授课程,使学生受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
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提供4+0和2+2两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学习,后两年可以选择继续在中国海大学习或进入塔斯马尼亚大学学习(即2+2培养模式)。符合塔斯马尼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学业要求的可同时获得两校颁发的双学位证书。赴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将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并可以争取直接进入博士项目。
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国家对海洋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子必将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如果你有志于为国家海洋大发展添劲助力,欢迎报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专业要求具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或对数学、物理有良好的兴趣,如果你是那个对的人,欢迎报考!
2024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733    研究生毕业人数:4082    本科毕业人数:4389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4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朝鲜语 保密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市场营销 网络空间安全 旅游管理 物流管理 工程管理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轮机工程 经济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 生态学 电子商务 地质学 日语 工业设计 文化产业管理 物理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新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勘查技术与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公共事业管理 海洋资源与环境 德语 运动训练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行政管理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 音乐表演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法语 工商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务管理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网络与新媒体 海洋技术 土木工程 通信工程 水产养殖学 英语 大气科学 生物科学 化学 海洋科学类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汉语言文学 会计学 海洋科学 金融学 药学 法学类 生物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法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