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勤务学院

普通本科
陆军勤务学院
毕业生数据

98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是军队高等工程技术院校。创办于196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是全军重点建设院校之一。1999年在全军率先荣获“教学优秀单位”称号。2006年,学院成为军队”2110工程“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

  学院创建于1961年,座落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市区。占地面积13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建有校园网和电子阅览室。现有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岩土工程、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后方专业勤务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土木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应用化学等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建筑学、环境工程、土木上程、油料储运工程等22个本、专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市重点学科、4个学科专业领域进入军队“2110”工程,8个实验中心,1个军队重点建设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配套。学院有8个专业科研所,1个国家甲级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1个国家级工程检测中心,1个国家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是国家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单位,污染治理专项设计乙级单位,水上保持方案设计甲级单位,重庆市污染治理工程甲级单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252名、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107名,有5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被中央军委授子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被讦为总后勤部“一代名师”、4人获“伯乐奖”、12人进入“三星工程”。

  40年来,学院共培养输送各类后勤专业技术人才近4万人,共取得科研成果l500余项,其中400余项获国家、军队和省市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学院大力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名次居全国高校和军队院校前列。1998年,学院顺利通过军队工科院校优秀本科教学评估。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军“三重”(重点院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检查验收。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化学
  • 国防工程及其智能化
  • 土木工程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军事能源工程
  •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 物联网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 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 的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 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化 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教学和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2.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发展趋 势和应用前景;

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生命、环境、材料、能源等相 关领域的基础知识;

4.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5.能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从事化学研究、教学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化学。

核心知识领域:物质的结构层次、形态与构效关系,化学键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的 方向、限度、速率和机理,无机和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分离、分析与表征、反应与转化、性 质与应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技术,常用仪器与设备的原理与应用,化学信息获取、处理和表 达的方法。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普通化学(64学时)、定量分析(32学时)、有机化学(80学时)、无机化学(64学 时)、结构化学(64学时)、仪器分析(32学时)、高分子化学(32学时)、化工基础(32学时)、物理 化学(96学时)、普通化学实验(80学时)、定量分析实验(64学时)、有机化学实验(112学时)、 无机化学实验(64学时)、仪器分析实验(64学时)、物理化学实验(112学时)、综合化学实验( 64 学时)。

示例二:普通化学原理(51学时)、无机化学(51学时)、分析化学(51学时)、有机化学(102 学时)、物理化学(85学时)、仪器分析(51学时)、结构化学(51学时)、化工基础(51学时)、化学 信息学(34学时)、生物化学(34学时)、高分子化学(51学时)、基础化学实验(I、Ⅱ、Ⅲ、Ⅳ) (340学时)、生物化学实验(34学时)、化工基础实验(34学时)、综合化学实验(102学时)、研究 设计实验(34学时)。

示例三:无机化学(102学时)、分析化学(51学时)、有机化学(102学时)、物理化学(102学 时)、仪器分析(51学时)、材料化学(34学时)、化学工程基础(51学时)、结构化学(51学时)、生 物化学(34学时)、基础化学实验(I、Ⅱ、Ⅲ、Ⅳ、V)(359学时)、基础化学工程实验(60学时)、 化学合成与表征实验(115学时)、综合化学实验(10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化学实验、物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研究性化学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试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工程实践 与技术创新能力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备火 药、炸药、烟火药等含能材料,火工品、烟火装置、特种电池等含能器件研究、设计和制造的能力, 能够在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科技 与工程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化学、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含能材料与含能 器件的设计、制造、安全性与可靠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分析、测试、计算机应用、机械电 子技术等综合能力训练,具备系统分析与集成,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基本 能力。本专业可根据需要按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领域内的行业分工设置相应专业方向。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丰富 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从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化学、力学、材料学和其他相关的自 然科学基础理论;

3.掌握含能材料、含能器件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并随着专业的发展,具有不断 更新知识的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分析、提出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产品设 计、生产及技术改造与升级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相关行 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6.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 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化学、力学、材料学、含能材料合成与制造、含能器件设计与制造、可靠性与安 全性、电工电子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爆炸物理学(48学时)、应用物理化学(48学时)、动态测试技术(48学时)、火工品 设计(48学时)、烟火学原理(32学时)、火工药剂学(32学时)、火药学(32学时)、燃爆系统可靠 性技术(32学时)、爆破技术(48学时)、高能炸药应用基础(32学时)、炸药与装药(32学时)、火 炸药基础化学(32学时)、可靠性工程(32学时)。

示例二:炸药理论(48学时)、安全技术(32学时)、含能材料( I)(48学时)、含能材料(Ⅱ) (32学时)、含能材料实验(48学时)、火工技术(32学时)、火药装药设计(32学时)、烟火学(32 学时)。

示例三:无机化学(64学时)、有机化学(64学时)、物理化学(64学时)、工程力学(48学 时)、电工与电子技术(48学时)、高分子物理与化学(64学时)、爆炸物理学(48学时)、燃烧学 (48学时)、含能化合物合成化学与工艺学(48学时)、特种能源设计与工艺学(48学时)、起始与 中继能源元器件设计(48学时)、燃烧与爆炸测试技术(40学时)、电池技术(32学时)、可靠性工 程基础(48学时)、特种能源安全与环保技术(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32学时)、电工电子实习(32学时)、工程实践(32学时)、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实践(24学时)、专业课程设计(32学时)、生产实习(64学时)、毕业设 计(论文)(256学时)。

主要专业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工程应用软件实验、化学实验、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含能 材料实验、特征感度测试实验、爆炸性能测试实验、火工品性能测试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 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 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 程科学知识;

3.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理 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 并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 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物联网技术体系、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 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理论学时+实验或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5 +18学时)、RFID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网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物联网软件设计 (27 +18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54学时)、物联网中间件设计(27 +18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 设计(54学时)、嵌入式系统与设计(45 +18学时)、传感器微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6+36学 时)、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定位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 (45 +18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36学时)、计算机网络(54学时)。

示例二:物联网工程概论(30学时)、物联网算法基础(60 +15学时)、物联网硬件基础(60+ 15学时)、传感网与微操作系统(45 +15学时)、物联网安全与隐私(30学时)、无线单片机与协议 开发(60+15学时)、JAVA语言程序设计(30 +15学时)、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20 +10学时)、物 流管理信息系统(30+15学时)、RFID系统(30学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20 +10学时)、多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60学时)、云计算(30学时)、物联网与智慧思维(30学时)、移动人机交互 技术(30学时)、社会计算(30学时)。

示例三: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体系结构(40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6+10 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40+10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40 +12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40+10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5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0 +14学时)、RFID与智能卡 技术(40+10学时)、物联网控制技术与应用(40+14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40 +14学时)、传感 器网络及应用(40 +14学时)、网络规划与设计(40 +14学时)、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40+10学 时)、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40+14学时)、软件集成与服务计算(40+1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实验、传感网实验、物联网通信实验、物联网数据处理实验、物联网工 程规划与设计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98    本科毕业人数:0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物联网工程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军事能源工程 化学 土木工程 国防工程及其智能化
北京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河北 1 3 3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辽宁 3 2 2 1 1 0 0 0
吉林 1 3 0 0 1 1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江苏 3 0 2 0 0 1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江西 2 5 2 2 2 2 1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广东 1 1 1 0 1 1 0 1
广西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重庆 4 8 3 3 4 3 1 1
四川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西藏 1 3 2 1 1 0 0 0
陕西 1 4 0 1 0 1 1 1
甘肃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1 1 0 0 1 0 1
新疆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