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985院校 211院校 双一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
毕业生数据

13364

2024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引领下,全体哈工大人正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新百年卓越之路。

工程师的摇篮

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住所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于1996年、2001年、2011年、2021年四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于1984年、2011年、2016年、2021年四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提三优”工程特别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十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学校持续发挥党建双创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引领优势,不断完善“学校党委主导、学院党委主体、党支部主心骨、党员主人翁”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持续深化“+支部”“榜样库”“工作室”思政工作品牌内涵,高质量建设一批理论宣讲团和先进事迹报告团。2021年刘永坦院士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学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出了113位两院院士、148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22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47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培养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培养出了30余万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优势,加速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创新拔尖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加强“五育并举”顶层设计和资源供给,创新推出的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等“院士班”广受欢迎,学生学科竞赛成绩连续3年蝉联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第一,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学校大力赓续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传统,坚持“稳引培”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成了一支享有“八百壮士”美誉的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25人。

学校秉持“强精优特”学科建设理念,坚持扬工强理重交叉,形成了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学校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在轨可控展开,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主持参研的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多项技术成果支撑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首次解析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结构、成为国际细胞适应性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累计有10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十三五”期间牵头获2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数百项成果助力中国航天66载,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土木水利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信息对抗技术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机械工程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外国语言文学
  • 工程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光学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金融学
  • 网络空间安全
  • 工程力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经济学
  • 精密仪器
  • 物理学
  • 工商管理
  • 信息与通信工程类
  • 航天工程
  • 建筑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项目管理
  • 工业工程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化学
  • 交通运输工程
  • 材料化学
  • 空天力学与工程类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工业设计
  • 应用化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能源动力类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应用物理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力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应用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英语
  • 会计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材料物理
  • 人工智能
  • 应用统计
  • 汉语言文学
  • 智慧建筑与建造
  • 机器人工程
  • 能源动力
  • 财务管理
  • 日语
  • 英语笔译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智慧人居、智能土木与智能交通
  • 机械
  • 能源与环保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软件工程
  • 哲学
  • 航天与自动化
  • 智能测控工程
  • 机械工程
  • 软件工程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社会学
  • 资源与环境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智能感知工程
  • 计算机技术
  • 社会学
  • 城乡规划
  • 生命科学
  • 材料加工工程
  • 核物理
  • 智能机器人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生物学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生物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化学
  • 智能装备
  • 建筑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代培班
  • 生物技术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智能装备与系统
  • 交通运输
  • 市政工程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生物信息学
  • 材料学
  • 环境工程
  • 资源环境与新材料化工
  • 交通运输工程
  • 数学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市场营销
  • 材料与化工
  • 环境科学
  • 自动化
  • 金融
  • 统计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城乡规划学
  • 环境设计
  • 自动化类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土木工程
  • 电子封装技术
  • 数学类
  • 电气工程
  • 环境生态工程
  • 材料工程
  • 理论经济学
  • 土木水利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会计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力学
  • 网络空间安全
  • 电子商务
  • 数字媒体技术
  • 电子信息
  • 机器人工程
  • 材料与化工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物理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数字媒体艺术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机械电子工程
  • 城市规划
  • 能源动力
  • 先进制造
  • 俄语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风景园林学
  • 机械类
  • 城乡规划学
  • 软件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法学
  • 通信工程
  • 工程热物理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
  • 设计学
  • 行政管理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统计学
  • 工商管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社会工作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 土木工程
  • 公共管理
  • 计算机类
  • 电子信息
  • 社会学
  • 资源与环境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土木类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动力工程
  • 生物学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类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光学工程
  • 计算金融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与医药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工程管理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俄语笔译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风景园林
  • 小卫星
  • 工商管理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法学
  • 数学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业工程与管理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建筑学
  • 风景园林
  • 土木工程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信息安全
  • 公共管理
  • 机械
  • 交通工程
  • 风景园林学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给排水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了解水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水处理微生物学、普通化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水质分析实验、水处理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科:工学
  门类:武器类
  专业名称:信息对抗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进攻与防御信息战技术系统及其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综合能力,能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信息产业及其使用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操作管理和安全防护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各种信息对抗武器系统及其决策支持系统与安全防护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作战运用、安全防护和操作管理的基本训练,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工程设计与军事应用、攻防策略与监控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信息科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信息对抗技术系统及其决策支持与安全防护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和研制技术;
  3.具有使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有关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法律、法规;
  5.了解信息战及信息武器系统对抗技术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信息对抗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对抗策略、电子对抗技术、光电对抗技术、网络对抗技术、微波工程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对抗技术、CI原理及其对抗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学工艺实习、计算机上机操作、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28周。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081806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现代图学、力学与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测控技术、控制工程基础、CAD/CAM、故障诊断学、机车车辆工程、信息化制造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等

相近专业:

交通工程 交通运输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适应我国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知识,掌握交通设备信息领域相关的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交通设备信息工程及机电技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交通设备设计制造、科技开发、检修、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理论,具备基本的交通工程学科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理论和实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较熟练地利用本专业的外文资料;2.较系统地掌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的技术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交通设备机电系统整体和零部件、各装置的结构性能的分析和设计方法;4.掌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所必需的电气、电子和信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具有必需的实验、文献检索的技能,了解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6.具有初步的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7.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管理学
  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专业名称:工程管理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4.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
  6.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主干学科:管理学、土木工程(或水利工程等)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计算机应用、经济法、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30周。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学科:管理学
  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设计实习、管理软件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18周,其中毕业设计不少于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金融学专业致力于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卓越的金融经济判断能力、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夯实的金融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鼓励国际交流交换,互动式教学、学生竞赛、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本专业注重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较高的国际化合作水平,主要合作院校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墨尔本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等,为本专业学生的国际化科研水平提供一系列支持。

专业优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融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具备海外知名高校教育背景或工作经验的师资团队,教师博士化率达100%,其中海外引进教师比率40%、博士生指导教师比率45%。哈工大金融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科研影响力,形成了包括金融工程、金融科技等一系列的优势科研方向,新建了“计算金融”、“数学+金融”等交叉培养方式。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这为培养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科研支撑。

人才培养

本学科搭建了多个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并与中国银行、中信银行、龙江银行、国信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交通银行、南华期货等签订了实践基地。本学科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国际交流计划,建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项目负责人制度,先后与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学生交流培养方案,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本学科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Dallas分校设立了金融学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学生通过“1 +1”学习方式,2年内即可获得哈工大金融学硕士学位和UTD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并为本学科学生提供高额的奖学金。

毕业生去向

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大部分毕业生获得免试推荐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者前往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其中,国内免试推荐学校包括本校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等,国外学校包括斯坦福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少量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部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大型国企、外企,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等。

境外深造院校

斯坦福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大学、墨尔本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等。

就业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融信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Deloitte(德勤)等。

知名校友

熊焰 原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现国富资本董事长

王伟 2004 金融学士,中植集团总裁

曹玉玲 2003 金融硕士,招行上海支行行长

一句话介绍专业

习近平主席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亲爱的同学们,金融学是和平年代保家卫国最有力的武器!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哈工大力学学科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几个力学学科之一。1952年建立全国第一个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研室,1958年创办工程力学专业,是当时我国工科力学学习前苏联的教学基地。60多年来,该专业已为我国航空航天部门、国防系统、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培养了30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学与结构强度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专业强调理工结合、力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国防、航天航空结构工程力学的新理论和方法,开展航天航空与国防领域中服役环境下的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工程力学研究。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天器结构振动与控制、飞行器结构强度与设计、功能梯度材料设计、非线性动力学、深空探测、空间碎片防护、火箭、卫星、飞船系统关键技术、水下高速兵器设计、机械故障分析与诊断、微纳米结构及力学性能分析与设计、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压电/电磁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弹性与波动力学、计算力学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拥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建有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商发联合创新中心、固体与结构强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哈工大-东京大学海外联合实验室等。所属学科是哈工大“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大科学工程的重要参研学科。同时,与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是全国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是工信部重点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依托的力学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力学),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力学)全国第一名(与清华北大并列),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力学)位列A类。

本专业具有鲜明的航天航空特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始终瞄准航天航空等工程的新需求和新发展,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力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并加强力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加强解决航天航空工程力学与结构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高水平人才。

本专业强调理工结合、学科交叉,重视将力学与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等学科的结合,力学是基础学科,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其他众多学科都有重要应用。教学过程中除注重传统力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交叉新结合点、新方法和新应用等新知识的教授与传播。

培养目标

满足国民经济、国防和航空航天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掌握工程力学前沿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力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强度与设计专业知识;具备健全人格,良好的综合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对力学、结构与强度问题表达、建模和分析求解的能力;具有本专业必要的设计、计算、实验等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理工结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备可在航空航天、材料、机械、建筑、能源、动力、交通运输以及国防等工程部门及研究单位从事结构与强度设计、力学性能分析等相关的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师资力量

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有两院院士共2人,国家级高端人才6人,等国内顶尖实力的科研教学队伍。其中孙毅教授先后担任教育部基础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7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并几乎都有国外留学经历,部分还有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黄文虎,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1953年毕业留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一般力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图书馆副主任,工程数理软科学系副主任,飞行器结构强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力学组成员,黑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振动与冲击》名誉主编,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兼职教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150 余篇。主编大型工具书《振动与冲击手册》三卷250万字,主编及编著《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多柔性体系统动力学》、《设备故障诊断原理、技术及应用》。先后培养博士生50人及硕士生多人,已获博士学位26人。

陈予恕,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科学院机械所,获副博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委理事,1998年当选为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目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双聘院士。40余年来完成了重要国家项目20余项,结合机械装备的现代化设计研究,发展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并应用于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的现代设计和故障治理技术,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和重大的经济效益。为解决机械振动失稳难题创建了分岔理论方法,揭示了解的拓扑结构与系统参数间的联系,发展了非线性振动学科,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被称为C-L(陈-Longford)方法,获国家2003年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对旋转机械运行中振动故障频发的技术难题,在故障建模和机理分析中,突破了传统线性方法,采用非线性分析技术,搞清故障发生的原因,治愈了七省市18台大型火电机组的重大振动故障,获经济效益4.4亿元;对国产4台20万千瓦励磁机支撑系统进行非线性设计改造,使振动失稳的顽疾得到根治,获教育部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建立的共振筛非线性设计技术,用于我国最大的30平方米非线性共振筛研制,同比节能50%、筛分率高20%,获2004年天津市进步一等奖。发表的论著收入SCI、EI共108篇。培养的58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工程非线性动力学领域的科技骨干。

孙毅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生。1989年在哈工大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1991年赴法国电力公司研究与发展部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工大航天科学与力学系主任,国家工科力学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力学学科大类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入选全国“教学名师”万人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损伤与断裂力学,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课题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研究项目,有百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先后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奖等奖励与荣誉。

于开平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0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赴俄罗斯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进修空间站设计关键技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运载火箭和航天器专业访问学者。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学科“结构动力学”团队责任教授,航天科学与力学系副主任、力学学科大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模态分析与试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总装专家组成员,《力学与实践》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计算力学与软件开发。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俄国际合作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半数被SCI、EI检索。主编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负责人。

徐敏强教授,工学博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学科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所长,深空探测基础研究中心主任,深空探测着陆与返回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力学学科深空探测方向研究团队责任教授。目前担任 COSPAR 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局空间碎片减缓及应急合作专业技术组成员。目前主要从事航天器自主技术、航天器故障诊断技术、振动信号处理、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空间碎片演化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发表文章120余篇,其中SCI 检索 30余篇、EI检索8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科工委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

胡恒山教授,物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航天科学与力学系教授委员会主任,力学学科航天学院材料力学与弹性动力学团队责任教授。哈工大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弹性动力学负责人和国家精品资源课程材料力学哈工大负责人。以地球物理和资源勘探为背景,从事固体的力学与声学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在国际上最早理论模拟了震电测井理论全波,并基于地震动电效应解释了同震电磁场,在国际期刊重要期刊JMPS、JGR、GJI、JASA 等上发表论文30多篇,是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委员。培养的研究生曾获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和国际权威期刊Geophys. J.Int. 优秀作者奖,是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曹登庆教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团队责任教授、“动力学与控制”学科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振动与冲击》杂志编委。主要从事航天器、近空间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等复杂机构与结构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1996年、1999年两次赴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至2006年与英国Lancaster大学物理系Robin W Tucker教授合作从事细长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仿真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防973、国防预研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以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SCI、EI收录120余篇次。

王聪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力学学科水下高速航行体动力学团队责任教授。《兵工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委,国防科工局国防基础科研应用力学组专家,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航天大型柔性结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运动体多相流动力学,水下发射技术等。主持或承担国防基础科研重点/一般项目、国防973项目子项、航天科技创新基金以及航天领域基础与预先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一部,获授权专利10余项。
专业剖析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原名计算数学,1987年更名为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1998年教育部将其更名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与信息,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专业特色
强基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数学、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接受建模与优化、计算方法、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受到数学和信息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科学研究、教学、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工程计算中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师资力量
为培养高水平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数学学院为本专业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专职授课教师队伍有30余人。授课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人,教授10余人,博士生导师10余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

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初等数论、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基础、概率论、常微分方程。

专业核心课程:数学物理方程、数学模型与优化、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微分方程数值方法、信息论基础。

特色课程
每年夏季学期,有境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等开设的夏季课程。2020夏由外籍教师开出《科学和工程中的特征值问题》等4门国际课程。同时本学科教师为留学生开设的《数学分析》、《代数与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等国际课程。

科研实践
数学学院数学实验中心占地面积420平方米、配备190台品牌微机、4台部门级服务器、中央空调和换气系统。实验室设备先进、完好率高,环境雅静舒适。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随时刷卡上机,上机实验课安排和学生的实验上机情况,均由微机管理;实验室每周7×14小时开放,并为学生提供多种编程和数学工具软件,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用机,满足了教学需要。

为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培养较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在数学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都在学时上有所体现。学生会也组织一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如在大一、大二期间,班级组织外语晨读活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届学生都有参加辅修双学位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把好毕业答辩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题的理解深度,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对课题研究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创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无论在版面格式上,还是在论文内容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国际交流
数学学院通过与国际顶尖学者(如应用数学最高奖—高斯奖获得者Stanley Osher院士、美国布朗大学数学学院主任,华人数学家舒其望教授等)的长期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每年派出教师出国访问20-30人次,年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3次,高水平国际暑期(冬季)学校1次。学生国际化方面,通过国家公派、政府间合作和校际合作计划,建立若干派出项目(如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培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等)。每年选派优秀3-5名优秀本科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中心交流学习,每年派出近10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每年接收近10名留学生来数学学科攻读学位。

毕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到科研、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人工智能开发、信息处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与分析或软件开发等工作,或继续攻读数学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本校等。

境外深造院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就业单位:华为、中兴、百度等。



权威推荐: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马坚伟教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联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一座桥梁,在这里你既可以发挥你的数学理论天赋,又可以在未来施展你的工科实用才能。图像处理,人工智能,通信网络等众多诱人的知识和难题,等着你去学习和攻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经济学
  门类:经济学类
  专业名称:经济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 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 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 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5. 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般安排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精密仪器专业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精密仪器类专业。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班,培养出我国第一批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精密仪器专业”也成为哈工大最早的名牌专业。

精密仪器专业是面向重大前沿科学探索、高精尖科技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工程和航天国防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以精密机械工程、精密光学工程、精密电子技术、精密控制技术、激光技术、超声技术、光技术、量子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前沿技术为手段,探索、研究、设计和研制新原理高精尖仪器,并实现其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精密仪器专业是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显著特征的综合性和前沿性学科专业。该专业一直引领着前沿科学技术和高精尖工业技术的发展,并将在未来科技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建设和质量强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本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专业历史悠久,源于1955年创立的工程经济系,1990年获得硕士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授予权,2005年获批国家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开设管理学、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创业管理、技术经济学、商业决策模拟等基础理论、思维培养和方法训练等体系完整的课程。工商管理专业专注盈利性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近些年突出数字化组织与运营方向,努力培养以数据为基础的新一代管理与决策人才。

专业办学坚持基础扎实与思维活跃,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持续学习能力与国际化视野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参与高科技公司自主创业。本、硕、博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继续深造的机会,每年直接保送研究生的学生比例约为20%,另有约10%学生出国深造留学。

专业所在系现有在职教师3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17人。85%的老师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5年内结题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国家级精品课和省级精品课各1门,出版教材及专著10余部。

专业优势

本专业将国内外管理学领域前沿理论成果,深度融入现代中国工商管理情境与实践,形成了以前沿知识传授和科研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凭借哈工大强大的工科背景,培养的学生以业务素质高、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强而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学生们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具备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有效沟通;具备广阔国际视野、强烈创新意识和优良的科研素质。成为具有卓越领导才能、有效的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的创新型高级学术人才或复合型管理实践人才。

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将会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创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创业及新型商业模式等方向,学生们既掌握了

专业核心知识,又培养了自己的专业兴趣。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发毕业生去向

本科毕业主要去向、国内就业单位、境外深造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华为公司、万达集团等以及参与高科技公司自主创业。本、硕、博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继续深造的机会,每年直接保送研究生的学生比例约为20%,另有约10%学生出国深造留学。境外深造院校包括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大学,英国的杜伦大学、伯明翰大学,荷兰的代尔夫特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保研推免院校主要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包含“先进凝固与增材制造”、“先进塑性成形及智能化”两个先进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和传授材料成形制造理论与技术,即基于热、力及其它物理场对材料的作用原理,使材料发生流动、结合或改性,实现各种零部件的精确、高效、低耗成形的制造技术,具有“成形与控性”双重作用,因此成为研制、生产零件部件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在汽车、高铁、飞机、火箭、卫星、船舶、计算机、手机、家电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主要研究和传授材料成形制造理论与技术,即基于热、力及其它物理场对材料的作用原理,使材料发生流动、结合或改性,实现各种零部件的精确、高效、低耗成形的制造技术,具有“成形与控性”双重作用,因此成为研制、生产零件部件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在汽车、高铁、飞机、火箭、卫星、船舶、计算机、手机、家电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材料工程与控制工程交叉融合,发展出精密成形、超大型/微小型构件成形、增材制造(3D打印)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专业建设了“基础原理-创新工艺-智能装备”为新架构的知识体系,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基础、材料成形理论基础和材料加工数字化与智能化四大类主要课程;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建设了塑性成形与凝固成形两大课程模块;为了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跨界整合、融合创新能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学业导师”制度,使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使全部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研攻关。近年用人单位反馈,本专业毕业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师资力量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名)为带头人的教师队伍(26名教授、37名博导)。

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特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厚基础”的同时加强“个性化”,按照“基础知识大类培养、专业知识分流培养”的思路,建设了“塑性成形方向”及“凝固成形方向”两大课程模块。开设了材料成形模具数字化设计、材料成形过程数字化、材料成形设备与控制、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液态成形理论基础、液态成形工艺基础、熔炼原理、铸造合金、塑性成形物理基础、弹塑性力学基础、板材成形原理与方法、体积成形原理与方法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专业课程;并开设了55门专业选修课、20门创新研修课,以及新生研讨课、素质教育课、创新实验课和由国外专家开设的国际课程。

科研实践
为了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跨界整合、融合创新能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将本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全方位整合,根据各平台特点,形成不同年级学生逐层递进的创新实践平台布局,使全部学生都能够成为科研项目的参与者。根据参与的教学实验、科创项目、毕业设计等不同环节,进入不同的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和研究工作。已实现毕业设计100%项目化;作为全国首批“见习工程师”资格认证单位,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同时获颁见习工程师证书;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为基础,参加各项创新创新竞赛,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部级创业导师奖、大学生工艺设计大赛等各类大赛奖励。

国际交流
为培养高素质的材料成型类专业人才,本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长期开展多形式、高层次、全方位和重实效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实验室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西北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德国纽伦堡大学等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并合作承担欧盟第七框架等多个科研项目。

学习生活
知名教授指导学习、大量先进设备操作使用,助力掌握前沿科技;课题组“大师兄”文化助力快速融入团队生活。



毕业去向
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继续攻读研究生、进入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工作等。其中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近70%,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骨干企业的技术领军人物、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杰出教授和专家学者。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哈工大等。

境外深造院校: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

就业单位: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航工业、大众、华为、中兴、宝武等航空航天、汽车、钢铁、通讯等行业的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

学科:理学

门类:地球物理学类

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深厚的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了解并掌握现在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很强的从事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能力,而且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要,能够成为一代新型的科技与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太空探索、地球科学概论、遥感概论、测量与地图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结晶学与矿物学、 普通地质学、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近代地层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脊椎动物进化史、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空间探测与空间环境模拟、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智能交通系统概论 空间探测信息处理技术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航天和国防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等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工业工程专业是国防紧缺重点建设专业,以工业工程和管理工程为基础、以机械类为专业背景,以培养兼具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与管理科学理念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服务对象,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致力于全面提高装备制造业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有力支撑我国制造业由大转强。本专业综合运用工程、管理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致力于解决与效率、质量、成本和安全相关的系统问题。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具有坚实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拥有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建设有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物流仓储系统,具备配套的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专业优势:工业工程专业秉承学校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依托机械学科强背景,面向智能制造发展需求;与普渡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布鲁奈尔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保持紧密合作,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持续邀请国外著名教授进行讲学与授课;实施不同类型的留学形式(学位生、交流交换生、海外实习生等),本科生出国(境)留学比例20% 以上,硕士博士出国(境)比例50% 以上,国际化办学水平高。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具备分析、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复杂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的能力,深受大型外企、国企、航天院所的青睐,可在多种产业部门的生产管理、系统优化、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化以及机械制造和机械设计等领域从事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雇主领域包括制造、通讯、IT、教育、服务等,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就业率100%。

一句话介绍专业

工业工程,用工程方法解决管理问题,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学科:理学

门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遥感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教学、生产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磁场理论、电子技术应用、航空与航天摄影、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学、微波遥感、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模式识别、遥感图像解译、环境保护与规划、数学规划与测量中的应用、计算机视觉、海洋测绘、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信息论、地图投影与变换。

就业方向:可从事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石油、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等行业和部门从事与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1、专业剖析

材料化学是一个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是发展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基础和先导。本专业以航天功能材料化学和能量转换材料化学为特色研究方向,培养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应用等领域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专业特色

黑龙江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黑龙江省空间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功能薄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培养目标

专业旨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化学和材料工程基础知识,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防军工、能源化工、材料工程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有关先进功能材料设计、研发、评价的教学、科研、生产、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3、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11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军事国防领域青年托举人才1人、黑龙江省龙江科技英才1人、黑龙江省优青1人、青年拔尖教授1人、青年拔尖副教授4人、中国大学MOOC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新秀1人、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带头人2人。

4、课程体系

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和材料学系列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及材料化学基础、功能材料、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等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基于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特色课程

由中国大学MOOC优秀教师张兴文副教授开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无机化学(I)-化学反应原理,为丰富大学生学习手段提供途径。

5、科研实践

近年来,承担基础加强计划、总装项目、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0余项,项目合同经费过亿元,近五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应用于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对航天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6、国际交流

本专业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7、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中,每年有70% 以上的学生继续深造,在国内外院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国内院校包括: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中科院等;国外院校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其余毕业生选择面向人才需求旺盛的航天、能源、材料、电子等领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航空航天院所及外资合资企业等从事新产品设计开发、企业管理、产品销售等工作,如中石油、宝洁、上海电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兴通讯等世界500强企业。

国内深造院校:北大、我校

境外深造院校: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就业单位:中石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中兴等

8、知名校友

候仰龙 北京大学,入选国家高端人才计划

陆冬青 上海电气集团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一林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811所)型号指挥

吴晓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国家高端人才计划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一部设计创造史,工业设计以创新为基本特征。创新设计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抓手。近四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中均规划了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为工业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创造了更大的舞台。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创建于2000年,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具有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黑龙江省一流建设专业。本专业强调工科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以人为本,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设计人才。

专业优势

本专业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A+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外观造型设计、虚拟产品设计技术、用户体验与人机交互研究等。学生通过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人文社科、艺术、专业技术等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扎实掌握宽广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专业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日本千叶工业大学等国外著名工业设计院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外籍教授交流授课、学生互访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开阔国际视野。毕业生未来可在装备制造、机器人、航空航天、信息、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家居、高等教育等领域从事智能制造、产品创新设计、交互与体验设计、设计教育与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可继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院校攻读研究生,也可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维斯马大学等知名国外高校出国深造。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海尔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工商银行、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专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视觉传达等方面创新设计和研发工作。

一句话介绍专业

设计创造生活,生活因设计而精彩
1、专业剖析、专业方向介绍、专业比较优势
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93年, 面向国家新能源产业和国防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着力建设“应用化学新工科”,现为“省级重点专业”和“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应用化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配备1200余平米的专业实验教学和科研研究室等一流的软、硬件条件。已为国际500强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应用化学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专业建有:光电化学材料、电磁吸波材料和航天固体推进剂3个特色研究方向。
专业特色
专业排名位于全国4-10位(共计388个专业);2020年度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黑龙江省重点专业、黑龙江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具有无机化学硕士学位、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
2、人才培养
应用化学人才的专业优势是基础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并重。大学前两年主要重基础,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是专业基础;之后专业课程注重科研能力培养,材料化学、表面化学、含能材料、光化学基础与应用、电磁功能材料、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知识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从入学到毕业贯穿着专业实验、科技创新、课程设计等多个实践环节,综合培养知识运用。
3、师资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正教授12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师博士化率100%;8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其中各领域顶级专家10人。本专业教师主要围绕电磁吸波材料、航天固体推进剂和光电化学材料3个方向展开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重点课题等 20 余项,在 Science,JACS,Angew 等著名杂志发表文章 500 余篇。近两年来突出研究成果包括:揭示了高性能电磁吸波材料的吸波机制;解决了固体火箭推进剂领域相关“卡脖子”难题;开发了一系列具体光、电、磁等特性的新型化合物。获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建成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如下:
杨玉林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装发部***领域专家、JKW173计划专家组专家、国防科技**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聚焦新能源材料领域,主要方向:(1)固体推进剂;(2)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新材料与器件;近年来,负责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原国防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973子课题、装发部及军兵种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等杂志通信作者发表SCI文章110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各1项。主编《材料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1本。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
韩喜江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培育项目、国防预研、海装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十余项,在Chem. Soc. Rev.、Adv. Mater.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他引8千余次,H因子43,获得授权专利12项,“电动车用镍氢和铅酸电池材料研究”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吸波机制”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徐平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副院长。入选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长期从事无机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光电催化等的科研、教学工作,在JACS、Adv. Mater.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唐冬雁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为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温度敏感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金属与聚合物的连接行为与界面作用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一、二区研究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主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等学术专著4部;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范瑞清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近五年,作为通讯作者在Angew,Adv. Energy Mater 等SCI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项。立足航天,服务国防,以解决航天某类关键材料技术为突破目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共4项、装发部重点项目、军科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等10余项。2020年荣获黑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奖,2020年获军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9年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哈工大首届教学突出贡献奖,曾入选哈工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获哈工大教学优秀二等奖,主讲的“精细有机合成原理”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入选“大学化学与应用化学”系列课程国家优秀教学团队 和“大学化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要成员。
方习奎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美国Emory大学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任助理研究员(2009–2012),副研究员(2012–2015)。2016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和纳米磁体材料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磁性研究。在JACS, Angew Chem 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国际会议受邀报告14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组部等科研项目。
4、课程体系
学生主要学习四大系列课程:分子科学系列、光电材料系列、含能材料系列、电磁功能材料系列课程。受专业的化学实验技能基本训练,具有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开发能力。
5、科研实践
专业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大一新生进入导师专业研究室,负责《学校大一年度创新研究项目》;大二、大三学生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大四本科生《本科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专业装备有现代化的材料合成、分析测试和性能表征等大中型仪器设备,有力地保障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科研创新等活动。
本专业在光电化学材料、电磁吸波材料和航天固体推进剂3个特色研究方向上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防重点预研项目等20余项,在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在 Science,Angew,JACS 等著名杂志发表文章 200 余篇,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多项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对高新科技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6、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专业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建立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为学生量身打造最为真实的国际交流平台。
7、学生学习、生活等
入学后即加入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大家庭,通过微信群等方式随时可与同学或学长交流;专业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模式,通过引-帮-荐的模式确保每个同学都学有巨大的进步。应用化学专业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采取国际办学,提出申请后,本科毕业即可获取双学位。这里春天生机盎然,这里夏天林密风清,这里冬天冰晶玉琢,期待金色的秋月在这里遇见你。
8、毕业生去向
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3/4以上,就业率100%。毕业生可从事化工、材料、电子等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设计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大多数毕业生在中国航天、中石油、宝洁、汉能集团等世界 500 强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职。
国内深造院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境外深造院校:
美国特拉华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德国马普所等
就业单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宝洁有限公司、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
9、权威推荐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名师孟长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位于国内该专业领域前列,近1:1的师生比为专业学生打造精英化教育。在这里,你入学就可以自己选择导师,并在导师的引领下亲自动手实践创新,掌握扎实的本领,实现你今日的梦想。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1、专业剖析、专业方向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交通工具、医疗器械、工程建筑、信息通讯、航天航空,处处都有材料科学的身影。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具备材料设计、制备、性能分析与控制以及材料应用等方面专业知识,在本专业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广泛。专业方向包括:材料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在大一夏季学期,根据学生的兴趣,并按照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双向选择进行专业方向分流。

2、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科研实践

专业优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我国最早的“金属学、热处理及热处理车间设备专业”。自专业诞生至今,本着“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校训,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热处理教育的发源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材料和热处理专业人才。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在秉承了材料热处理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拓宽到新材料的设计、研制与应用,已成为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科学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防和社会急需的各种材料与器件基础理论、制备、评价及应用,形成了应用背景明确、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以工为本、理工结合为特色,形成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本科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从入学到毕业贯穿着企业实习、课程设计、国际课堂、社会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3、本科生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境外深造学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超过60%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就业学生中超过65%在国际知名企业、国企或各类科研院所工作,学生重点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一汽集团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华为公司、中兴公司、新加坡联华电子、宝洁公司等。

学生出国深造的院校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马里兰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

4、知名校友

蔡其巩: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  玉: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  敏: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姚力军:宁波江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组部千人计划

5、联系方式

材料学方向(咨询电话:0451-86413921)

材料物理专业方向(咨询电话:0451-86418647)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咨询电话:0451-86418745)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各研究方向上(光电子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和技术光学方向)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具有综合运用光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光电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以及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在工程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工程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突出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基本载体的信息特征,体现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内l—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备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光电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7.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

8.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主干学科:光学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由光电信息基础类知识、光电信息技术和工程类知识、光电子技术类知识组成。光电信息基础类知识领域包括物理、光学和光学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等核心基础知识;光电信息技术和工程类知识领域包括光电信息技术、光电仪器原理和光电检测技术、光纤与光通信技术、光电传感与系统等知识;光电子技术类知识领域包括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光学及实验(136学时)、光电检测技术及系统(48学时)、光纤技术(48学时)、光电图像处理(48学时)、光电信息综合实验(4周)、光电信息物理基础(48学时)、通信原理(48学时)、激光原理(32学时)、信息光学(32学时)、光学系统CAD(48学时)、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32学时)、量子光学基础(32学时)。

示例二(方向一为偏重经典光学,方向二为偏重现代光学):工程光学及光学基础实验(184学时)、激光技术及应用(48学时)、光学测量(48学时)、光电信息导论(英语授课)(40学时)、光电检测技术(48学时)、光电系统设计(3周)、薄膜光学(方向一)(32学时)、光度与色度学(方向一)(48学时)、光纤技术与应用(方向一)(48学时)、像质评价技术(方向一)(32学时)、光学CAD课程设计(方向一)(3周)、传感器原理(方向二)(48学时)、光纤通信理论基础(方向二)(48学时)、信息物理基础(方向二)(48学时)、现代成像技术(方向二)(32学时)、光电传感器设计实验(方向二)(1周)、傅里叶光学(48学时)、光学零件工艺学(4周)、实用图像处理方法及软件(48学时)、视频技术基础(48学时)、微机接口技术(32学时)、微机接口技术实验(32学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8学时)。

示例三:仪器零件设计(56学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48学时)、误差理论与仪器精度(学时)(40学时)、仪器制造工艺学(32学时)、工程光学及实验(144学时)、光电检测技术(56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8学时)、光学测量(48学时)、激光原理及应用(40学时)、仪器光学概论(48学时)、光学设计及CAD(48学时)、光学仪器总体设计概论(48学时)、光学零件加工技术(48学时)、薄膜光学与技术(32学时)、微纳制造技术(学时)、光通信技术基础(32学时)、光电子技术及器件(32学时)、光学信息处理技术(32学时)、干涉测试技术(32学时)、傅里叶光学(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或电工实习、专题实验或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实验与创新和社会实践等。

主要专业实验:应用光学实验、物理光学实验、激光实验、光电技术实验、光电信息综合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专业剖析

应用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84年,是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专业,首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建有“应用物理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科学与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验班。目前拥有“红外激光雷达”、“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交叉极端条件凝聚态物质结构与物性”、“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离子体物理”等多个特色科研方向。

专业特色

中俄合作办学联合校园首批建设专业

省重点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验班

培养目标

围绕国家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本为本”、“三个面向”和“四个回归”,瞄准科技前沿,坚持航天国防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基础物理领域科学研究,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卓越科学家。

本专业培养具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新能源技术、原子核与粒子物理、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够以基础理论引领国防建设中核心技术突破,搭建基础物理和工程应用领域之间桥梁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

教学特色与科研实践

应用物理专业对标国际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通识+专业+创新实践+个性化发展”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物理学前沿内容、科研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除8门专业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26门创新研修、创新创业、科研实践类课程,构建了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全面实施“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获得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专业与多个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建学生实践基地,以“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学科竞赛为抓手,对学生全面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引导学生的实践与科研、激发科学兴趣,推动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常态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科研实践活动,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育人成果。本专业学生在2014-2020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连续7次获特等奖,其中5次获得全国冠军。201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材料设计邀请赛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

国际交流

作为“中俄合作办学联合校园”首批建设专业,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对俄乌引智战略,引进国家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人、短期合约院士、教授22人。建立中俄等离子体物理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莫斯科大学等15所俄乌高校签署联培协议。

除了与俄乌高校的合作,还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签订了2+2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每年将选派3-5名优秀本科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中心交流学习,学生还可以到境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做短期访学交流。

毕业去向

应用物理专业建设四十余年来培养的1300余名毕业生遍及海内外,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领军人物。本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继续在本校及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和中科院等单位攻读硕士或硕博连读,或到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境外院校继续深造;小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或创业,就业单位为航天科工集团、中科院研究所、华为、中兴等著名企业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本专业下设能源清洁转化及自动化、智慧能源系统和储能、空天热科学与控制技术、热力发动机及自动化、流体机械及自动化等5个方向, 均对应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能源清洁转化及自动化方向:面向能源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需求,适应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引领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的交叉复合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主要研究能源高效生产和利用中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及清洁和自动化,服务于能源、动力、航天、航空、航海、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质量监督等行业。智慧能源系统和储能方向:面向能源革命需求,服务能源互联网以及能源产业转型,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整体思维、服务能源科技革命的复合型人才。主要研究能源转化、能流传输、能量储存过程涉及的原理、技术、装备及其智慧化硬件、软件基础。具备从事智慧能源系统设计、储能材料与器件、储能装备设计开发和制造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空天热科学与控制技术方向:本专业瞄准空天海洋领域战略性产业需求,以国家级创新群体、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为保障,采用创新前沿跨学科知识体系和本-硕-博全链条导师制培养机制,建立热学、力学、电学、信息、人工智能科学的基础知识体系,掌握航空航天与微电子领域涉及的温度控制、热量传输及控制、能量转换与管理、光热信息获取等专业知识,接受航空航天科学与能源动力工程的创新能力训练,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备多维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具备从事复杂热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管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航空航天发动机技术、航空航天飞行器技术、空间能源技术、空间攻防技术、微电子技术、低温超导技术、红外探测与隐身技术、空间环境模拟技术培养热科学与控制技术引领人才。热力发动机及自动化方向:主要研究各种能源、动力系统中的能量转换、气体动力学、故障诊断、发动机控制,为能源、汽车、船舶、石油化工等领域培养从事研究、设计、实验、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流体机械及自动化方向:主要研究各种以流体作为工作介质和能量载体的机械装置及系统的设计及优化,以及复杂流动现象的数值及实验方法,在能源利用、航空航天、水利水电、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生物医疗、舰船武备乃至市政工程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本专业方向主要包括流体动力装置及系统的设计及优化、工程应用及其自动化控制等,培养从事流体机械装置设计、流体传动及控制、风力及水力发电系统、仿生流动及微尺度流动与控制、非牛顿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及湍流、多场耦合流体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及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我们的国家、民族以及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别是全球大国博弈中,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各国制定发展战略、构建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在当代中国,更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因此成为经济学科的长青专业,持续培养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亟需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政府或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中担任经济分析和项目规划等工作,可以选择从事各类外企和跨国公司的决策参谋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选择承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还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寻求更高的目标。不论你想要投身科研还是实业报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将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选择。

专业优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于1988年,是我校首个经济学本科专业,2005年

获批省本科重点专业。2019年成为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点。2020年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点。本专业依托于哈工大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教学条件。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献计,发挥了重要的智库功能。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科学基础和熟练业务技能、能够适应经济管理与国际商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与上海自贸区、俄速通黑龙江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美国北卡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韩国仁川大学等境外高校建立了正式的合作交流关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技能以及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为毕业生奠定了广阔的职业发展路空间。

人才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经济理论扎实、外语熟练且规范、数据分析技术好的综合型涉外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人才,以努力适应中国在全球的竞争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适应中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学前两年主要重基础,主要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运筹学、计量经济学、商务数据分析等课程。大学后两年主要重专业,主要的课程有: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国际税收、财政学、国际市场营销从入学到毕业贯穿着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课程设计、国际课堂等多个实践环节,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0%。其中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的比例超过50%,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华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就业目标单位包括国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等。 。

本科生就业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

上海曼伦商贸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设银行等

境外深造院校

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的杜伦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鹿特丹大学等

知名校友

王雪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副教授。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姜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 副教授

薛 爽: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王艺军:嘉实基金副总经理

陈 苏:辅修学位毕业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一句话介绍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不仅能知道在世界到哪里买更好的东西,而且也能知道在哪里更方便卖掉东西。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专业剖析

英语专业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名称为“科技英语”。1996年获得“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和翻译专业硕士点。2008年在全国英语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获批省重点专业,荣获学校“教学先进单位”称号。英语专业每年招生约40人,文理兼招:文科学生主修英语学位,有机会选修双学位;理科学生主修英语学位,辅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位(4+1学习年限),实行过程淘汰机制。

专业特色

英语专业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历史最长,在全国1000多个英语专业中排名在50-100之间,在黑龙江省同类专业中实力突出,在师资、课程建设、学生质量与能力培养方面成绩显著。英语专业坚持走多元化人才培养道路,形成了依托理工科优势,以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辅修学位培养为特色的高端复合型创新科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体现文理分类原则;课程设置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遵循“语言文化一体化”模式。

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优良,语言基本功扎实,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思维能力成熟,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相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能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外事、经贸、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英语人才。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文学知识、英语国家社会、历史与文化知识和相关中国文化知识;应该具有语言综合使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语言特点及规律性的认知与探究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用英语介绍和宣传汉语语言及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能力。

师资力量

本专业有教师2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团体常务理事等职务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新秀2人,校级教学新秀3人;校级教学能手2人;教授7人、副教授12人;硕导13人,兼职博导1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博士后1人;有国外留学经历25人;常年聘请外教3-4人。

课程体系

学生的课程包括两大类,通识教育类和专业教育类。通识教育类包括公共基础课、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文化素质教育课。专业教育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文学、文化、语言学、翻译方向)、个性化发展课程、实习、毕业论文。

特色课程

每年夏季学期英语专业聘请国内外高校著名专家和学者开设特色课程,近四年开设的课程包括文化话语研究、西方历史文化简介、全球化及其影响、澳大利亚文化与文学简介、跨文化交际研究、修辞批评、英语学习中的英国文化及批判性思维等。

科研实践 

英语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丰厚,4门课程获省级、校级精品(优秀)课程。近五年教师在外语类CSSCI检索期刊和其它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5篇,教研论文13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7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科研奖项11项;出版专著4本;主编专业教材4本。近十年教师主持省级改革项目11项,主持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3项,获得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12项。

国际交流教学

英语专业与美国多而特学院和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赴对方高校交换学习。此外,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国际交流平台,申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石溪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学校的访学项目,申请丹麦奥胡斯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学校的暑期项目,还有机会去国内的C9高校和港澳台高校进行交换学习。

毕业去向

英语专业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大约占应届毕业生的30%,其余学生直接就业,本科生就业单位主要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等。

国内深造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

境外深造院校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就业单位

海尔集团、深圳傲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财行者公司、深圳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宁波敏实汽车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和机构。

权威推荐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傅利教授:

依托哈工大享誉国内外的理工科办学优势,依靠外国语学院优良的师资队伍,英语专业根据文、理兼招的实际情况,在国内率先践行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辅修学位分类培养、分层卓越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走在了全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前沿。从哈工大走出去的优秀英语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已然桑梓成荫,桃李天下。英语专业教师欢迎各地莘莘学子选择英语系学习英语,共享哈工大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共创英语专业的美好未来。    

知名校友

胡开宝,1991年毕业于外语系研究生班,后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钟书能,1988年毕业于外语系研究生班,后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学位,二级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外国学院院长,国家级精品课程《翻译技巧》主持人。

范文芳,1990年毕业于外语系研究生班,后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第一批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荔,1988级本科生,现任瑞典沃尔沃集团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亚太区人力资源部副总裁。

王陆,1991级本科生,后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环球雅思、新东方学校,现为北京学为贵教育集团副总裁,人称“妙语连珠”雅思王。

暴丽颖,1991级本科生,2001级硕士生,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引进人才、教授、教授委员会成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

张重科,1992级本科生,现任天途路业集团常务副总裁、南通威而多特种车辆制造公司总经理、路库网络总经理。

    学长寄语

李学颖,2013年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学。

让哈工大的深沉赋予我们坚定的灵魂,了解自己扎根于哪里;让外国语的多元赋予我们广袤的灵魂,知道自己要走向何处。

 

咨询电话:0451-86414518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材料物理专业以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为中心,主要研究和传授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围绕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的设计、制备、表征与应用,培养学生开发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材料物理专业始建于2000年,依托于依托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点,其前身系1988年批准设立的金属物理硕士点,于1998年被批准为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人才培养
本专业面向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发展前沿,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五大方面:物理知识体系、化学知识体系、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制备、先进功能材料结构表征、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性能测试研究。着力培养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眼界开阔、创新进取、勇于担当,具有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宽厚的材料物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领域从事前沿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够解决功能材料及器件领域重大工程问题、带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能够引领材料物理相关领域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学业导师”制度,使全部学生都能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技攻关。专业依托3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实验室构建了课程实验和创新实践平台,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多年来本专业为我国先进功能材料、电子信息等行业培养了300余人高级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师资情况
材料物理专业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与科研队伍,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10人、 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5人,青年教师博士化率100%,留学1年以上教师比例达到88%。目前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优青2人,青年长江1人,跨/新世纪人才6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近五年来材料物理专业教师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其中高影响因子(IF10.0以上)文章50余篇,他引3200余次。在能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纳米材料等方向取得了相当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许多成果已编入专业教材并用于教学实践,并应用于纳米新材料、载人航天、国防安全等领域,为我国先进功能材料的研发、应用和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五大方面:物理知识体系、化学知识体系、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制备、先进功能材料结构表征、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性能测试研究。

科研实践
本专业涉及的先进功能材料研究方向包括形状记忆材料及构件、能源材料及器件、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基复合材料、功能电介质材料及器件、石墨烯及器件、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器件等。专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立足国防和航空航天,与现代社会各方面息息相关,特色显著。

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本专业与国际一流大学看齐。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授课和讲座。鼓励学生本科期间进行短期出国访学、长期的出国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

学生学习、生活
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学业导师”制度,第二学年结束学生都能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

毕业生去向
多年来本专业为我国先进功能材料、电子信息等行业培养了300余人高级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毕业生主要出国留学和在企业、政府机构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2018年中国大学专业薪酬最高的20个专业中,材料物理专业位居第2。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境外深造院校:美国西北大学、英国帝国理工、日本东京大学等。

就业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



知名校友
刘礼华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郑玉峰 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北京大学教授

李美成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孙 亮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副专员

韩晓东 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固体所所长

甄西合 北京一轻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北京玻璃研究院院长
专业剖析

人工智能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是运用现代计算和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号的分析处理,也包括对人类大脑活动信号的分析处理,达到对现实世界的智慧感知、认知,并按人类认知行为反馈控制操纵现实世界的所有理论和技术的总称。本专业面向人工智能现代前沿技术,学习机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深度学习框架、现代工具与实践平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处理与识别技术、视觉智能处理技术、国际人工智能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培养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构建解决科研和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思维、专业方法,打造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具备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专业教学等能力;能够引领未来发展、具有国际视野、身心健康、恪守工程伦理的卓业创新人才。

专业优势

人工智能专业凝聚了哈工大计算机学科人60余年专业发展的结晶,承载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十年研究成果,依托其背后支撑的强大研究团队和教师队伍,汇集海外学成归来的新一批杰出学者代表,于2019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该专业虽然最年轻,却规模大、实力强,有着坚实的基础。

人工智能专业独具特色,早在1958年哈工大便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并逐渐形成了哈工大声图文特色的计算机学科。所依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11年,进入ESI世界大学计算机学科排行榜前1%,2012年以来,多次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列全国计算机一级学科第4名,在最新的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其中,人才培养质量列第3名,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拥有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条件,拥有高校-企业联合实验室3个,人机对话平台、无人机、智能感知等多种软硬件实践平台。

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专业,本着“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驱动”的教育理念,培养工程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卓业创新人才。大学期间,前两年侧重数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进入人工智能专业后个性化发展,设置了自然语言处理方向、视听觉信息理解方向系列课程,并设置了特色选修课程,为学生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掌握前沿技术创造条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系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从入学到毕业贯穿着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课程设计、国际课堂等多个实践环节,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毕业生去向

国内就业单位:华为、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或研究院,以及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和北大、清华、浙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继续深造。

境外深造院校: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一句话介绍专业

过人机智,筑梦未来!

专业咨询

电子邮箱:h.yao@hit.edu.cn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1.专业剖析
人居环境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智慧建筑与建造和人居环境建设密不可分,兼顾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融汇人工智能、建筑学、工程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建筑产业创新拔尖人才需求。专业以智慧建筑与建造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结合新工科教育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辅以计算性设计、人工智能、智慧建造、项目管理等理论与技术课程。

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本科学制4年,整合哈工大优势学科资源展开跨学院教学与科教协同育人,融合优质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资源,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展开校企协同育人和国际化拓展教育。旨在培养兼具智慧建筑与建造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素养,掌握智慧建筑与建造基础与前沿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能够解决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复杂工程问题,引领智慧建筑设计与建造及其相关领域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2.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智慧建筑与建造人才培养需求,契合“智能+”国家战略与新时代建筑产业发展契机,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深化“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驱动”的教育理念,培养兼具智慧建筑与建造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素养,掌握智慧建筑与建造基础与前沿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具备开放兼容的知识结构、扎实求精的工程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善于沟通表达、注重团队协作、肩负社会责任、恪守职业信条,引领智慧建筑设计与建造及其相关领域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

3.师资力量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由共享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海外高层次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领衔,现有专任教师76人,来自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多学科,全部具有博士学位,70%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是“双一流建设”的跨学科、高水平国际化教师队伍。

4.课程体系
以大学分核心课程、模块式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体系,其以培养核心能力的“设计类课程集群”和新工科理念下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整合包括建筑原理、建筑历史、建筑技术、职业素养等经典建筑类核心课程,涵盖计算性设计、人工智能、智慧建造、项目管理等多学科前沿交叉课程的模块式核心课程集群,辅以选修课程体系。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管理学
  门类:工商管理类
  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模拟、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0——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日语教学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开展日语教学的大学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语教研室在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日语教学任务的同时,受原航天工业部和原航空航天工业部的委托,承担该系统内科研人员赴日本进修、留学的培训任务长达10余年。为顺应国际化发展需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2000年正式成立日语专业,2001年日语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6月日语教研室升格为日语系,主要承担日语专业教学和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公共日语教学任务。2012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日语语言基础、良好的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功底及文化修养;掌握一定的日语语言、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人文或自然科学某一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在外事、教育、科研、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实务、管理等实践工作或通过进一步深造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优秀日语专业人才。

师资力量
本专业有教师10人(均有1年以上赴日留学或合作研究经历),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7人;学位结构为博士及在读博士各1名、本科及硕士学历8人。先后有7位教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我校国际化基金的资助下,以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身份赴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等多所大学从事合作研究或访问。常年聘请2位日籍教师。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日语、基础日语实践、高级日语、日语视听说、高级日语视听说、日语口语、日语泛读、日语基础写作、日语应用写作、日语专业导论;专业核心课包括日语语音学、日语词汇学、日本文学史、日语翻译基础、日语翻译实践、日语口译、日语应用语法、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专业选修课设有日本文化专题讲座、日本古代及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日文报刊选读、经贸日语、科技日语等。课程内容涉及日语语言、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等方向。同时,还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及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

科研实践
科研方面,日语系积累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在日语专业成立之前,科技日语教学和研究一直是日语系的特色和优势,为此专门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日语教学研究中心,1991年,该中心教师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下,正式推出专门针对理工类研究生日语教学的《大学院生のための日本語》(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全国科技日语教学做出了积极贡献;1996年,该中心教师研发成功的、可独立运行的《教育用日文输入兼词汇自测系统V1.0》(单盘版),攻克了当时广大日语师生无法利用计算机输入日文的难题,获全国工科高校CAI优秀课件奖和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日语专业成立后,日语系的科研成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十年来,日语系共承担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6项、校级教学科研项目多项。主、参编日语教材20余本,发表论文70余篇。

国际交流
日语系历来重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已经与日本的佐贺大学、山形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和留学生派遣机制,每年选派多名学生赴上述两所大学免学费留学1年(可申请奖学金)。同时,通过校际互派留学生协议渠道,每年选派多名日语专业学生赴日本上智大学、名古屋大学、新泻大学、熊本大学免学费留学1年(可申请奖学金),同时还开辟了日本海外实习及毕业论文写作基地,为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亲身体验日本文化、了解日本社会、拥有国际视野提供了平台。

毕业去向
截止目前,日语系共培养本科生毕业生300余名。除保研、考研和赴日留学学生,就业率接近100%。就业领域涉及科研、外贸、教育等众多行业。

境外深造院校: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九州大学等院校。

就业单位:埃森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从物理本质上解释,焊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种或异种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的工艺过程,它是一种通过加热或加压促使原子和分子之间产生结合和扩散的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高能束等技术手段在焊接工艺里的运用,焊接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核工业、电子电器、高铁及汽车制造领域中,先进的焊接与连接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立足于先进材料焊接、连接与成形加工制造的国际学术前沿,根据国家先进制造领域发展规划及重大工程需求,以服务国家建设、支撑学科发展、提升我国先进焊接与连接技术水平为核心,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贯彻“材料-理论-工艺-装备一体化”理念,在高性能材料制备与连接、复杂结构成形与可靠性、高效智能焊接、微纳连接与加工等方向系统地开展前瞻性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并发挥了国际引领作用。



专业特色
哈工大焊接专业成立于1952年,由前苏联专家协助建立,是我国高校设立的第一个焊接本科专业,是国家首批重点专业、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排名始终名列全国第一,为国内高校和企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有着中国焊接界的“黄埔军校”之美誉。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为培养拔尖创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教师科研能力强,完成了以“宇航员空间环境地面模拟器KM6”工程、“嫦娥”卫星、“神舟号”飞船返回舱焊接、第三代核电关键组件制造、“C919大飞机”机身激光焊接、高铁列车焊接质量评估等一大批国防科技工业重点课题、973和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取得了以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成果。

培养目标
焊接技术与工程系人才的专业优势是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并重。焊接技术与工程系培养工程型、管理型、创新型和国际型的高端复合人才。大学前两年主要重基础,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是专业基础;之后专业课程凸显个性发展,国际焊接工程师、领军人才计划、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全方位人才,为进入硕士、博士阶段深造奠定坚实基础。从入学到毕业贯穿着企业实习、课程设计、国际课堂、联合培养及出国深造等多个实践环节,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师资力量
专业拥有我国焊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现有专业教师74人,其中教授43人,青年教师博士化率100%,90%以上的教师有出国留学经历。

课程体系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注重多学科交叉性质,开设先进焊接方法、焊接冶金、焊接结构学、微电子制造、电子封装与可靠性等核心课程,部分专业课程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

特色课程
由知名企业技术总监开设的企业家课程,讲授技术创新与实践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科研实践
本专业教学科研条件一流,拥有数字化焊接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大型加工设备和计算机工作站等先进设备100余套,依托专业还建有本领域国内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建有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和“IWE-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同时,学生还可以依托微纳系统与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条件,开展日常学习和科研活动。在这些国内一流的硬件条件支持下,在本领域国内顶尖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在焊接电弧物理、钎焊与扩散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搅拌摩擦焊、机器人智能焊接、纳米材料与器件、3D打印制造、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焊接结构可靠性与模拟仿真和无损检测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实践。近年来,以挑战杯特等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为代表的创新型学生典型不断涌现。

国际交流
焊接系与国内外许多学术、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体系,已与英国焊接研究所(TWI)、美国肯塔基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7个国外知名焊接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和长期合作关系,聘请本领域国内外著名学者任实验室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并与国外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向海内外学者资助与本领域相关的开放课题研究。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为毕业生获得有国际权威专业学会授予世界公认的国际专业工程师证书提供条件。

毕业去向
毕业生中有60%以上读研或出国深造,前往的名校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就业的学生深受社会青睐,就业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子、信息、能源等制造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就业单位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大众、华为、中兴、新加坡联华电子等等。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我校等。

境外深造院校: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

就业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大众、华为、中兴、新加坡联华电子等。

权威推荐:
清华大学潘际銮院士在哈工大焊接专业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哈工大焊接是我国焊接的发源地、中国焊接界的黄埔军校。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原电磁测量技术专业(1956 年成立)和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专业(1959年成立)合并而成,是国防和工信部的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精密电子技术、精密光电工程、精密机械工程、过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专业。随着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工业强国建设目标的推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其显著的特色优势在现代工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业剖析

软件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性、高带动性等特点,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维持和增强所有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国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工程学科。软件工程专业将学习计算机与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软件编程技术,如何利用工程的思维和方法来分析、设计、实现以及维护软件,如何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以最高效、合理与节约的方式来开发复杂软件系统,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满足社会发展趋势及产业界需求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和工程领军人才。

专业优势

哈工大2000年成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1年软件工程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获批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单位;2011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排名第7;2017 年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双一流学科(群)建设行列;2017年11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校企合作实习基地、4个联合实验室,与数十家知名IT企业建立了工业实习基地,与10余个国外大学建有联合培养项目;有多个工业化特色的学生俱乐部,举办了十余届企业合作高峰会,创建了企业家论坛系列活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和工程领军人才计划,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十项。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充足,为本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哈工大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热情欢迎你的加入,学院雄厚的国际化和工业化师资诚挚希望成为你成长途中的引领者和陪伴者,点燃你对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研究的浓厚兴趣,为你未来的IT职业生涯铺垫全新之路。

人才培养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软件技术前沿,充分利用哈工大的综合资源,依托计算机学科的综合优势,坚持“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建立了建立一套符合国际化人才标准、适应国内外企业需求的工业化软件人才教育体系,引进了国外工业化先进办学理念、教育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大批在校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大批毕业生在知名企业任技术领导或自主创业。

本专业主干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软件构造、软件架构与中间件、软件过程与工具、算法设计与分析、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面向服务的软件系统、服务工程与应用等。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国内著名IT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了企业实训和工业实践,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本专业实行工业化、国际化特色培养模式,大三和大四的学费为1.5万元/年。

毕业生去向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比例超过了50%,其他学生就业在IT行业的跨国公司、大型国企及软件公司等。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8%,其中2018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100%。

国内就业单位

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浪潮、中国联通、国家电网等优秀国企,以及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

境外深造院校

卡内基梅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波士顿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等。

一句话介绍专业

软件定义世界,软件创造未来!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随着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工业强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智能测控工程专业以智能信息感知和处理为核心,通过准确感知、高效传输、信息处理、智能测试、精确控制,已经融入工业智造、航空航天和智慧城市的每个角落。

智能测控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创建于1962年的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隶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专业一直站在学术领域的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伴随着新时代科技高速发展,该专业已经发展成为融合了电子测量、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等专业的新兴交叉型学科。

本专业是黑龙江省首批“头雁团队”和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现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教师博士化率97%,70%的老师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建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081005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学、城市地下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岩土地下工程结构、岩土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等。

相近专业:

土木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研究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指在城市地面以下土层或岩体中修建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工程,它是一门涉及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是实现高效、文明、舒适和安全的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研报考方向推荐

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就业领域广泛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就业部门广泛,并非仅仅适用于这一领域,就业去向很是宽广,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女生慎重报考

考虑到工作环境问题,女生报考该专业时要慎重。

  学科:法学
  门类:社会学类
  专业名称:社会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中外社会学主要学派与学说,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理论和思潮;
  2.熟练掌握社会学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
  3.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及其发展;
  5.了解现代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及重要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干学科:社会学、法学。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中外社会思想史、古典及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中国社会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讨论、实地参观、社会调查、专业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0-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基础知识,能在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方
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核工程、核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接受核工程及核技
术方面的实践训练,具有开展核工程、核技术相关研究、实验、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科和艺术素养及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趋势和需求;

3.了解本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导则,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通过较系统的专业实验和实践训练,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干学科: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核心知识领域:原子核物理、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核电厂系统与运行、辐射
探测及核信息处理、核电子学、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夏季学期。

主要专业实验:核物理实验、辐射探测实验、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控制与测量仪表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创建于2020年,为哈工大在全国首批设立。智能感知工程是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应运而生的一门新专业。本专业主要解决工业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医疗、智能环保和智能家居等智能社会发展中迫切需求的新一代信息获取技术。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信息感知技术、信息转换技术、分布式传感技术、数据采集与前端存储及处理技术、数据无线传输技术、可见光信息传输技术、数据与网络接口技术、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的高级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快速发展,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将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与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3.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建筑学

  主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社会实践、城市认识实习、城市总体规划实践、计算机应用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少于40周。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1. 专业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8年获得“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招生权,是国家教育部首批获准招生的5所院校之一,隶属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是数学、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主旨是综合运用数理建模、计算机数据组织处理工具解决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管理问题。

2.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大数据分析方法和管理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经济管理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1.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现代信息管理理论;

2.掌握常用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前沿理论知识;

3.熟练使用量化分析工具和商业应用软件;

4.具有良好的大数据管理能力和商业伦理道德观;

5.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3. 师资
专业所在系现有在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讲师1人,博士生导师15人。多位教师在海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拥有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1个。

4. 课程体系
专业拥有国家精品课1门、黑龙江省精品课2门、教育部-IBM精品课资助建设1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建课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3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8本。拥有国家级哲学社会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学研究基地1个。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2个、本科生实习基地6个。依托本专业所属学科主办电子商务领域SSCI检索国际期刊1本、EI检索国际学术会议19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类重要期刊1本。

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运筹学、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商务数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与R建模、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基础设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文本分析与文本挖掘、网络社会媒体营销分析、量化金融方法等。

5. 科研实践
近5年,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研究总经费3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SSCI检索100余篇,EI检索30余篇。获各类省部级科研奖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2012年,王延青副教授,荣获大学生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5年,张庆普教授,凭论文《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中国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范式及演进趋势分析》,荣获第十六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5年,葛虹副教授,荣获教学优秀奖。

2017年,翟凤勇副教授,荣获第二十二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

6. 国际交流
专业致力于与国际一流专业对标。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多所美国高校及英、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制定了学生联合培养计划,为毕业后赴上述国家和地区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校生也可以通过联合培养方式到上述地区高校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学习。同时,以“大数据与商务分析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为契机,聘任美国、香港等地高校的相关领域国际著名教授做兼职教授每年来校讲学,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访问,为本校学生做高水平学术报告。

7.毕业去向
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读研、去国外深造或直接就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有机会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根据以往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哈工大本科生就业城市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就业行业包括航空航天、互联网、金融、通信等。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数据分析、业务流程优化、商务智能决策和互联网智能化等工作。
本专业为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和研究与工程并重的指导思想,强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坚实的专业技能教育,注重工程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立足于培养生物工程设计、生物工程产品研发及相关教学和管理方面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学生可在生物学、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选择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工程应用设计、工程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和行业管理等工作,优秀毕业学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化学类
  专业名称:化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化学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力面的法律法规;
  5.了解化学某些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推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理论,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本专业为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为教学理念,强化“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生命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设计、人才培养和行业管理等工作的拔尖创新人才。本专业优秀毕业学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 文化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能在化工、能源、环保、材料、冶 金、信息、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技术管 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和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 受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对现代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和过程优化、对现有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 及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智能系统技术的深度集成,注重控制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自动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专业围绕机器学习、信息处理、网络通信、计算机视觉、博弈与控制等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理论,高级语言、智能算法、集成设计等专业技术,以及智能装备一体化、智能系统最优化等设计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和基本理论、算法设计与优化及实践应用等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工业企业等部门和行业从事与智能装备与系统相关的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的高端人才。

专业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电子信息等工业领域、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建设需求,具有典型的多学科综合交叉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所属的“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为A+,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1)专业剖析

“交通强国”与“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倡议,道路、桥梁、机场、铁路、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始终践行这一战略的核心,未来二三十年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

本专业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铁路建设科。目前,我校是C9联盟中唯一开设本专业的院校;专业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行列,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茅以升班”;具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通过了国际评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

专业下设道路与机场工程、桥梁工程、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工程三个方向,通过四年的学习与实践,为交通行业培养“地标工程的设计者,超级工程的创造者,圆梦工程的探索者,交通强国的引领者”的精英型人才。

在新工科与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本专业重点着眼于智慧道路桥梁设计与建造、智慧路桥管理运营系统、智慧路桥防灾减灾系统等方向,为中国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走出中国引领世界、打造地标性的国之重器培养未来型高端人才。同时,本专业与土木工程学科、管理与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市政与环境工程学科等密切相关,具有校内多学科综合的优势。

(2)人才培养

本专业面向道路、桥梁、机场、铁路、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与管理行业,通过四年的学习与实践,具有信念执着、品德与人文素养优良、知识与工程实践经历丰富,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安全及法律法规等制约因素解决道路桥梁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拥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视野及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后能够在道路桥梁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技术开发与咨询、组织管理与决策、研究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在毕业后五年内成为道路和桥梁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3)师资情况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2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3人(含兼职2人)、副教授18人,35位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其中国家级优秀人才9人次、省部级优秀人才8人次。具有黑龙江省头雁团队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谭忆秋,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优秀人才。现任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学科学术带头人、交通部交通安全特种材料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沥青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沥青混凝土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是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及荣誉称号20余项。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冯德成,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优秀人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理事、黑龙江公路学会理事、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主要从事道路与机场结构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3部。

张连振,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理事。先后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一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2018年,获“项海帆杰出桥梁青年奖”。

葛勇,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分会理事兼高性能混凝土专委会副主任。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住建部项目、黑龙江省交通厅重点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专题、子项等30余项。 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市政协会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奖;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教学带头人、黑龙江省精品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负责人。

(4)课程体系

专业下设道路与机场工程、桥梁工程、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方向,特色课程分别为:

道路与机场工程方向:材料力学、交通土力学、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机场工程规划与设计、轨道工程、工程经济与管理、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公路养护与管理等。

桥梁工程方向:材料力学、交通土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桥梁基础工程、桥梁抗风抗震基础、大跨度桥梁、钢桥、桥梁建筑美学、隧道工程等。

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材料、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性能、混凝土材料科学、混凝土工艺学、先进道路建筑材料、特种混凝土等。

此外,由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兼职开设全英文课程、专题讲座十余门次,多门课程为我院教师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课程,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奠定基础;由国内知名设计研究院与企业技术高管开设讲堂,讲授行业当前热点、技术创新与实践等,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5)科研实践

拥有寒区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与安全保障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西部地区特殊环境下公路养护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公安部寒冷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基地、黑龙江省寒冷地区道路工程建养及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欧交通基础设施先进技术研究中心等行业平台。

近5年,本专业方向国家级项目共有3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共有32项。近5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2亿;获得国家级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10项。对公路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6)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与国外多所国际知名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华盛顿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签署“2+2”、“3+2”和“4+1”培养协议,入选学生可获取国外高校硕士学位。

聘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ImadAl-Qadi教授为本学科首席学术顾问。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学50余人次,出国参加境外学术会议50人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4人次。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Tech)、佛罗里达大学(UF)、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SU)、田纳西大学(UT)、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Aachen)、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建立了先进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

(7)毕业生去向

毕业去向: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宽,主要从事设计、管理、建设、教学、研究等工作。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50%以上继续攻读研究生。

就业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壳牌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我校等。

境外深造院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

(8)权威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互联互通是贯穿“一带一路”的血脉。实现互联互通,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

习近平谈交通强国: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交通运输部书记杨传堂:让交通基础设施更顺畅地“通”起来,着眼全局,经略周边,聚焦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通道、节点建设。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一带一路”建设,交通运输要先行。

(9)知名校友

张肖宁 著名道路工程学者,七九级硕士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副校长。寄语:“读书为了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为了报效祖国!”

关昌余 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带头人,七七级本科生,原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寄语:“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交通发展前景更加壮阔,建设更便捷、更智慧、更贴心、更美丽的交通体系,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刘自明 著名桥梁工程专家,七九级本科生,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寄语:“各种独特的挑战,正是桥梁的迷人之处。我们在国内外累计建造各类桥梁近3000座,无一发生质量事故。未来借助桥梁建设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建桥人的不懈奋斗,中国桥梁作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国家名片,必将更加闪亮”。
生物信息学[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属于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的交叉科学,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学科,由计算学部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开课培养。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而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赋有的生物学奥秘。它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同时也将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两方面,具体说就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生物信息学应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新算法和统计学方法研究;2、各类数据的分析和解释;3、研制有效利用和管理数据新工具。

专业优势

本专业于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是国际上首个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目前,美国一流大学已经建立了50余个生物信息学专业和80余个生物信息学博士点。本专业依托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拥有计算机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与师资资源,其中: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师15人,多数具有北美一流大学留学经历,其开设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具有国际水平,深受学生欢迎。

人才培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生物信息学知识。通过4年系统学习,学生将具有解决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在环境、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能力。本专业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多伦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香港大学等开展了深入的学术和人才培养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的高度认可,就业渠道广泛,成为IT领域、健康医疗领域抢手的人才。

毕业生去向

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约20%的本科毕业生前往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如哈佛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少量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单位主要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等。

本科生就业单位

华为、腾迅、阿里巴巴、京东、百度医疗大数据部门,华大基因等

境外深造院校

哈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

一句话介绍专业

让生物变得可计算,让疾病变得可预防
暂无此专业简介
环境工程是我国首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先后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获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新兴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宏观的环境生态技术经济决策以及微观的环境生态技术集成与资源整合的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教育部环境领域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专业大类依托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 ( 北方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着力培养具备从事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 控制技术、废物资源化及减废技术、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检测技术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向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080712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射频电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软件技术基础、数学物理方法、微波技术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通信原理、电波工程、微波电子线路、微波网络、天线CAD、射频识别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电磁场理论与工程基础,较强的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开发能力,也具有很好的通信技术基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磁场与无线技术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方面的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的基本知识;2.掌握现代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3.具备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基本问题的能力;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5.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学科:管理学
  门类:工商管理类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安排10——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获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新兴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宏观的环境生态技术经济决策以及微观的环境生态技术集成与资源整合的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教育部环境领域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专业大类依托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 ( 北方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着力培养具备从事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 控制技术、废物资源化及减废技术、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检测技术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向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科:工学
  门类:电气信息类
  专业名称:自动化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
  3.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夏季学期。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电气信息类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计算机软件实践及硬件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剖析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属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隶属于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于2017年获批,于2018年首次招生,于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教师近5年在大数据领域的研究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他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大数据治理、数据科学、物联网等。

专业现有在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助理研究员1人,博士生导师7人。教师博士化率100%。中国计算机学科最高奖“王选奖”获得者1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龙江学者1人,合约教授1人。拥有教育部“大数据计算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和黑龙江省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专业优势

本专业是以数据为中心,以数据管理和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数据科学”),以及海量、异构、多源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驱动的系统设计、开发、实施、评测、优化、运维(即“数据工程”)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它从科学和技术角度概括了“大数据”这一热点问题。

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大数据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即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的基础理论,具备深度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能、以及对大数据处理和管理系统和工具的使用、设计和开发能力,深刻理解数据的获取、建模、管理、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应用开发,以及独立主持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备进行创造性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

专业课设置分为三部分。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课程;二是专业核心课,主要学习包括大数据计算基础、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应课程。

毕业生去向

专业选择继续读研的比例较高,只有少数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毕业生具备数据密集型计算系统的设计、构建、运维及应用的能力、数据密集型计算平台的开发及应用能力、大数据理论、系统及应用的创新能力、面向数据密集型问题,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据计算模型的能力、建立由多源异构数据到全面智能应用的建模及求解算法能力。就业去向主要以谷歌、阿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目标,也可到金融、通信、保险、航空航天等行业从事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城市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

境外深造院校

本专业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20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均可通过这些合作关系到国外访学或进行合作研究。

一句话介绍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点亮我们未来的数字生活方式。

专业咨询

电子邮箱:zhangy@hit.edu.cn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
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
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
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
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室内外环境设计工程中遇到的科研、教学、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能
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熟悉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
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
性设计。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表现能力,能用草图、图纸、模型、效果图和计算机图
形技术生动、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掌握基本的摄影技能,熟练掌握多种设计软件,熟悉材料及加
工工艺,具备综合运用CAD/CAM/CAE/3DS手段进行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能力。

同时,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般还有以下要求:

1.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
识、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
识、人际交往意识;身心健康。

2.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本专业确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具有一定的外
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文学艺术、历史、哲
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建筑、环境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专业设计与实践的基本能力;

2.掌握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相关技术以及各类材料的施工工艺;

3.掌握环境艺术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徒手艺术表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意能力
与工作方法;

4.具有文化艺术与跨学科知识素养,了解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
内外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设计实施与科研能力;

主干学科:建筑及环境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

核心课程:建筑设计史、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
工程学、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数字化环境设计及建筑环境设计
相关软件等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公关关系学)、造型基础、构成(平面、
色彩、立体构成)、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等相关课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环境设计专业方向,进行从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图纸设计、材料和
施工工艺设计、完成设计报告书等实战课题。

主要专业实验:按环境设计专业方向,进行环境及空间的相关材料性能及施工工艺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080709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微电子制造科学与工程概论、电子工艺材料 、微连接技术与原理、电子封装可靠性理论与工程、电子制造技术基础、电子组装技术、半导体工艺基础、先进基板技术

相近专业:

电子信息科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和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分析、表达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爱国敬业、诚信务实、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封装布线设计、电磁性能分析与设计、传热设计、封装材料和封装结构、封装工艺、互连技术、封装制造与质量、封装的可靠性理论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4.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初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及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环境生态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治理基本技能,能够在环境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教育部
门从事环境生态学研究、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所发生变化的过程、退化
机理、影响评估以及生态系统保育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生态学学科思维、生态环
境问题分析方法与技术以及生态修复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保育生态系统、治理生态环境
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扎实的生态学、环境
科学和工程设计科学的基础知识;

2.掌握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效应分析的方法,生态规划、生态工程设计方法,以及生态修复
和环境治理工程使用的常规技术;

3.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较强实验和野外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初步具备独立开展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相关工作的能力;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其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6.具有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和初步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主干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产业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原理、生态毒
理学、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经济学、生态监测与评价、流域生态工程学。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生理生态学(40学时)、种群生态学(32学时)、群落生态
学(32学时)、生态系统生态学(32学时)、景观生态学(32学时)、遗传生态学(40学时)、植被生
态学(32学时)、生态工程学(32学时)。

示例二(按每16学时折合l学分):环境学(48学时)、生态学导论(32学时)、景观生态学
(48学时)、生态监测与评价(40学时)、生态工程学(48学时)、环境工程学(64学时)、保护生物
学(48学时)、产业生态学(32学时)。

示例三(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64学时)、普通生态学(80学时)、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48学时)、遥感导论(48学时)、环境监测(48学时)、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园区
设计(48学时)、环境影响评价(32学时)、生态工程(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理论课实验及野外实习、见习。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电气信息类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或理学学士

专业剖析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从事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无论是进行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还是从事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工制药、通讯工程、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知识。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数学知识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专业特色
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数学、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接受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在数学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师资力量
为培养高水平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数学学院为本专业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专职授课教师队伍有40余人。授课教师中有黑龙江省教学名师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人,中组部“万人青拔”1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授10余人,博士生导师10余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

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初等数论、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基础、概率论、常微分方程。

专业核心课程:数理统计、点集拓扑学、数学物理方程、数学模型与优化、数值代数、近世代数、微分几何。

特色课程
每年夏季学期,有境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等开设的夏季课程。2020夏由外籍教师开出《非凸优化算法研究》等4门国际课程。同时本学科教师为留学生开设的《数学分析》、《代数与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等国际课程。

科研实践
数学学院数学实验中心占地面积420平方米、配备190台品牌微机、4台部门级服务器、中央空调和换气系统。实验室设备先进、完好率高,环境雅静舒适。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随时刷卡上机,上机实验课安排和学生的实验上机情况,均由微机管理;实验室每周7×14小时开放,并为学生提供多种编程和数学工具软件,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用机,满足了教学需要。

为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培养较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在数学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都在学时上有所体现。学生会也组织一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如在大一、大二期间,班级组织外语晨读活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届学生都有参加辅修双学位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把好毕业答辩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题的理解深度,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对课题研究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创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无论在版面格式上,还是在论文内容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国际交流
数学学院通过与国际顶尖学者(如巴黎文理大学Henri Berestycki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Henri Berestycki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关波教授等)的长期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每年派出教师出国访问20-30人次,年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3次,高水平国际暑期(冬季)学校1次。学生国际化方面,通过国家公派、政府间合作和校际合作计划,建立若干派出项目(如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培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等)。每年选派优秀3-5名优秀本科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中心交流学习,每年派出10余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每年接收近10名留学生来数学学科攻读学位。

毕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到科研、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人工智能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信息管理、经济动态分析等工作,或继续攻读数学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本校等。

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就业单位:华为、中兴等。

权威推荐: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薛小平教授: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存储、传输和分析,数学是基石。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敲门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领路人,尤其在一流工科院校,更能体会到数学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会计学专业是以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理论应用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主要学习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资本运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会计核算的惯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侧重于实务操作,通过会计实训和对会计数据整合、分析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强化学生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方面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专业优势

会计学专业隶属于哈工大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是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系2000年6月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会计学专业合并而成,1985年招收专科,1986年招收本科。该专业创办30多年,国内外声誉高,专业发展水平居国内前列,具有踏实严谨的校风和学风、雄厚的理工科基础、学校的名牌效应等明显的办学优势。会计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全部教师均有外校学习经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已完成和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会计专业主干课教师于近年分别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多位教师兼任国内重要学术组织会长、副秘书长、理事等职务。

人才培养

会计学人才的专业优势是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本专业秉承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培养适应新世纪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备管理、经济、会计和审计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的,毕业后能在事务所、大型工商企业及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及审计实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入学到毕业贯穿着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多个实践环节,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毕业生去向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9%,其中20%有机会获得免试继续攻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20%的本科毕业生前往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德国汉堡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香港大学、杜伦大学等;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单位主要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就业方向主要是会计、审计、财务等。

本科生去向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万科集团、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境外深造院校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德国汉堡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香港大学、墨尔本大学等。

会计学专业强调与国际著名学府和机构的合作。目前同美国、法国、奥地利、荷兰、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为学生互换、申请攻读更高学位提供了良好条件。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电子商务

  专业代码:620405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商务管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及管理、网络维护、网络营销及调研的高级技术性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网站的建设管理及在商务中应用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调研与预测、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网站规划与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商务软件应用、电子商务模拟公司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企业事业单位的电子商务领域内的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

  其他:本专业可获取劳动部电子商务师中级职业技术证书。

1.专业剖析
数字媒体产业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的新经济增长点,数字媒体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世界各国均制订了支持数字媒体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把大力推进数字创意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继被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目录之后,又成为未来“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6大发展方向之一。文化产业与IT行业对数字媒体专业方向毕业学生需求日益增加。麦可思公司提供的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均高居专业就业率前列,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连续三年成为绿牌专业,也是艺术类专业中唯一的绿牌专业、需求增长型专业。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动数字媒体产业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已将数字媒体产业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的数字媒体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高速推进时期,该行业对于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同时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极为强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文史类招生,学制四年,毕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理工类招生,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隶属于媒体技术与艺术系,该系始建于2000年,是国内较早从事数字媒体高级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机构,以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的交叉学科为特色,至今已培养近600名毕业生。

2.专业优势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两专业依托于2007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动漫方向);2006年与计算机学科联合申报获批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二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5月首批加入中国新媒体产业联盟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成立“新媒体影像制作基地”,同年获批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首批获得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与黑龙江省动漫基地(国家级)联合成立“数字媒体技术创新中心”;2013年批准联合组建“黑龙江省数字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12月获批“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地区首个获批单位);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虚拟现实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学入选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年设计学入选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支持计划立项学科-A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入选“双万计划”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亦入选“双万计划”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过多年的专业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两专业依托哈工大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技术优势,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艺术创意为导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思路,在数字娱乐、网络、虚拟现实、航天军事以及其他工程领域从事数字化交互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创意与数字技术交叉汇聚的知识结构和本科/硕士/博士教学培养体系。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课程4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项目、线下一流课程各1门),与国际知名大学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5门。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美术与设计、交互系列、数字媒体制作、艺术理论等四个系列课程,学生毕业后可在互联网、移动通讯、电子游戏、数字影视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产品的内容设计制作、社会教育、影像制作、策划等工作。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具有文理交叉、创意与技术融汇的特点。学生毕业后可在互联网、移动通讯、电子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领域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制作与软件开发等工作。

3.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具有优良的品德和执着的信念,具备坚实的数字媒体艺术功底和跨学科知识结构,拥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良好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综合素质,在数字创意设计及相关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优良的品德和执着的信念,具备坚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功底和跨学科知识结构,拥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良好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综合素质,在数字创意技术及相关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器人进入了灿烂的年华,“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其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机器人专业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哈工大面向智能制造对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大需求,以及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依托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的师资力量和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组建了机器人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201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面向国家对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优良品德,具有解决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问题的能力,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专业优势

哈工大于1986年成立机器人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研究的高校之一,目前设有“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在空间机器人、微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曾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第一台点焊机器人、第一台空间在轨维护机器人,“空间机械臂技术”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培养的机器人学术研究与专业技术人才遍布全国高校、院所和企业,被誉为中国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该专业拥有“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拥有“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纳米级精密定位及微纳操作技术与装备”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秉承“唯真唯实、创新发展”的理念,师资力量雄厚,已开设机器人课程18门,涵盖了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机器人感知与认知、机器人交互与共融、机器人集成与应用。“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承担很多国家科研任务,为本科生提供很多科研实践机会,本专业组建的“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每年吸收很多本科生参与国内国际机器人大赛,培养学生的机器人创新能力。

毕业生去向

国内外高校深造、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机器人生产和研发机构。

一句话介绍专业

让机器人代替人的生产劳动,让机器人更好的为人类健康与生活服务。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451-86414422 13936649372 rwb@hit.edu.cn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1)专业剖析

专业前身为始建于1959年的无线电工程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建立较早的无线电专业之一,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是201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本专业“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注重国防工业与信息化的技术融合,同时兼顾电子信息技术在民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资源丰富,师资队伍强大,国内知名度高,毕业生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系统总体设计和信号处理新技术。现有在校生396人,专任教师30人(正副教授26人)。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华为等高科技技术公司、国防院所、移动运营商、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创新性工作。

(2)专业优势

本专业在历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学科及省部级学科/专业建设中均为首批重点建设专业,是学校首批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的专业之一,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国第一个连续两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秉承“大师引领、科教融合”的育人传统,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实验室面积3100平方米,仪器设备500多台套、价值6800万元。充分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强化扎实理论基础与动手实践等核心能力培养。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设了多门由国外一流大学教授开设的全英文课程,如“统计信号处理基础”、“机器学习导论”等,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国际交流途径和多样化留学项目。

专业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建有“对海探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装备研制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近5年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其他奖励十余项。

(3)毕业生去向

本科毕业生60%以上读研、20%出国深造。近三年本科出国留学目的地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波士顿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墨尔本大学、南加州大学、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斯图加特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

毕业生工作主要去向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科研院所,华为、中兴、百度、大疆等高科技技术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移动运营商,以及各类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毕业生成材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
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能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领域,以及电脑动
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
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理、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同时,还需具有良好的科学素
养和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
作,能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数字媒体设计。

同时,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般还有以下要求:

1.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
识、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
识、人际交往意识;身心健康。

2.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本专业确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具有一定的外
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文学艺术、历史、哲
学、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相关计算机专业方向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领域内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技术;

3.具备摄影摄像相关专业方向领域的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

4.熟悉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领域内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相关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领域的前景、需求和发展动态;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计算机学、传播学、艺术设计学、多媒体技术学。

核心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信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图像处理、
网页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流媒体技术、动画原理与网络游戏设计、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
辑、虚拟现实、艺术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媒体网页设计、摄影与摄像、Flash动画设计、数字音视频制作、数字
媒体网络传输等多个实践环节,它们与毕业设计一起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此外,专业实践
还包括在电视台、影视公司、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建筑设
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进行实验环节。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机电行业及
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
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础知识,接受机械电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服务,以
及性能测试与仿真、运行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和机械电子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
展现状和趋势;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
理论、知识和技术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3.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制订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具有对机电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论证优化和过程管理的初步
能力;

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系统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
能力;

6.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熟悉与本专业相
关的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本专业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
能力;

8.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
续学习的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路原理、工程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传感与检测技
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机电系统设计、机电传动与控
制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机电系统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研创
新与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电路与电子技术系列实验、机电系统测控实验、机械基础实
验、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系列实验、机电控制基础实验、传动与控制技术系列实验、电子机械综
合实践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外国语学院 俄语专业

专业剖析

外语教学在理工科院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大学能否与世界接轨,一个高校的毕业生能否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显然都与外语教学的水平相关。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9所首批“985工程”高校之一,历来重视俄语教学,在公共俄语教学及专业俄语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色。中国俄语专业主要分布在外语院校、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开设俄语专业的理工科大学并不多。为适应语言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而进行的俄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专业依托学校雄厚的理工科实力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办出了特色,并确定了以科技俄语教学为特色的办学模式。

专业特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地处北国哈尔滨,是一所由俄国人创办的大学,有着良好的俄语教学传统,可以说哈工大与俄罗斯有着不解之缘。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初是根据清政府和俄国政府的契约为铺设中东铁路培养人才的机构,其前身是1920年创建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由苏联人阿·阿·摄罗阔夫出任校长,学校是以苏联式的规章和教学计划为办学基础创建的,当时教学用语全部是俄语。

20世纪50年代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解放后,哈工大就是国家教委指定的重点向苏联学习的两所样板院校之一(另一所是中国人民大学),其在国内率先实行按专业、按2+3学习年限、按教学计划培养人才的模式。直到今天,哈工大的俄语教师仍然保留着用俄语授课的传统。这里的俄语师资力量雄厚,俄语学习氛围浓郁,同俄罗斯许多著名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吸引着莘莘学子来这里学习。

哈工大俄语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高等理工院校中最早建立的俄语教研室之一,也是哈工大外语系成立最早的外语教研室,由于当时的中苏关系及地理位置而驰名全国,在全国俄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由于哈工大拥有悠久的俄语教学历史,曾是全国唯一一所用俄语授课长达20余年的学校,在全国俄语教学界拥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因此哈工大俄语教研室于1986年就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哈工大也是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最早具有俄语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从1986年开始,哈工大俄语教研室在进行公共俄语教学的同时,逐步发展俄语专业教学。1989年俄语教研室开始招收俄语专业本科生,2005年增设“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010年增设翻译专业硕士点,2006年俄语教研室发展成为俄语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对象国的社会与文化。

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6.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7.掌握某一其它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师资力量

目前哈工大俄语系以俄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为主,同时兼顾公共俄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俄语系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青年学术带头人比例较高的学术队伍。俄语系现有教师1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6人(其中博士后2人)。俄语系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研究生考试设计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四级考试设计组成员1人、黑龙江省俄语学会副会长1人。此外,常年聘请3名俄罗斯专家在俄语系工作。

课程体系

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实践语法、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口译、翻译实践、电视新闻、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经贸俄语、报刊选读、科技俄语阅读、俄语写作等。

特色课程

哈工大俄语系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系统开设科技俄语课程的院系。《科技俄语阅读》课程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

科研实践

俄语系教师在《中国俄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俄罗斯文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主持编写了大量大学俄语方面的教材和参考书。

国际交流

目前,哈工大俄语系已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远东联邦大学、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乌拉尔联邦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与联系。几乎每年都请进或派出专家学者互访,俄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到俄罗斯高校留学半年或一年的机会(免学费和住宿费)。

毕业去向

哈工大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如深圳、北京、大连、上海、武汉等地工作,他们一部分就业于公司企业,如深圳华为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一部分考取公务员,如上海海关、满洲里海关等;一部分到航空、航天系统工作。哈工大俄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科技俄语特色鲜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国内深造院校:

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

境外深造院校:

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

就业单位:

中兴、华为、上海海关、中国商飞等企事业单位。

 

 

招生咨询电话:0451-86414520

  学科:工学
  门类:武器类
  专业名称:探测指导与控制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制导与控制、安全控制以及机电控制和传感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和系统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工程设计与计算、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检测与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机械学、电广学和控制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武器探测、制导与控制原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产品研制技术;
  3.具有利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武器探测、制导与控制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机电系统设计,中近程探测与识别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制导与控制原理及系统,传感与检测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GPS与抗干扰技术、武器探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包括金工实习、计算机上机操作、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28周。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哈工大法学专业,源于1920年哈尔滨法学院(于1928年并入哈工大),复建于1998年。立足扎实的法学基本功教学,发挥哈工大跨学科交流优势,面向我国产业升级、军民融合、法制建设中的时代法律需求,在国际空间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学术领域走在前列。法学本科强调“厚基础、强实践、国际化”;法学硕士专业形成了国际法、刑法学、民商法、法理学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法学博士教育以“国际经济法与社会治理(全球合规方向)”为特色,在全球合规、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国际司法制度、金融服务法、国际刑法、知识产权法等方向产出了积极成果。法学专业已被评选为省一流本科专业。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方便地接触到国际前沿法律学科知识,为将来拓展朴实、务实、踏实、翔实的学风和把握各种机遇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技术、经济、法律的贯通融合,是“哈工大法律人”面向继续深造、就业市场、夯实自身基本功的努力方向。

专业特色
针对新时期国家“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安全法治建设需要,本学科定位以“国家安全法学”研究作为特色,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法学学科。通过强化国际法和民商法的基础学科师资力量,培养“学术型、实践性、国际化”的法治人才,通过建设“国际经济法与社会治理(全球合规方向)”、“国家安全法学”、“网络安全法学”等教研基地,步入国内外高水平的法学特色学科行列。

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育出具有国内外法治实践力的法律英才。本学科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勤勉的创新实践能力、达观的沟通品格和国际视野、高度的政治觉悟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发挥哈工大“一校三区”、坐镇东北亚的地缘优势,培养服务国家立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行业的高素质人才。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讲师5名,并从意大利、美国、英国、爱尔兰、希腊聘请了5位法学家作为本院的合约教授,从联合国的前南斯拉夫国际法庭、国际刑法协会以及法、德、美、日等国家聘请了16名法律学者作为客座教授;聘请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万鄂湘为荣誉教授。

课程体系
法学专业培养体系包括:

1.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知识产权法、环境与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2.专业选修课:合同法、侵权行为法、法律实务与法律诊所、证据学、外国刑法、欧洲法、国际组织法、法律逻辑、法学方法论、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英语、物权法、亲属法与继承法、西方法律史、法学名著导读、外层空间法、国际商法等。

3.讲座课:民商法专题讲座、国际法专题讲座、公法与法理学专题讲座、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等。

4.项目学习课程:刑法学项目学习、民商法项目学习、公法与法理学项目学习、国际法项目学习、诉讼法学项目学习等。

5.实践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军训及军事理论、法学创新研修课等。

6.其他课程:通知教育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模块限选课程、全校任选课等。

特色课程
本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国际法、民商法学科基础,大力发展“国家安全法学”特色方向,抓住总法、突出前沿。本学科的方向紧紧围绕着2015年7月1日实施的《国家安全法》进行延伸研究,服务于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关的立法深化和国家非传统安全部门的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在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法治基本理论、网络空间主权与安全法治基本理论、国际空间安全与航天政策、国际反恐安全与国际刑法、一带一路地缘经济安全与风控对策、国家金融安全与服务监管方面完成了学科布局。

科研实践
自1998年来,法学专业教师共发表文章40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论文近200篇,发表3篇SSCI索引论文;获得省部以上课题40余项(包括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各类学术奖励约40项;出版专编著作40余部。

国际交流
法学专业广泛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近五年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院际合作开始启动并逐渐深入,出访和来访人次逐年增长。近五年接待外国学者访问讲学80余人次,出境访问、进修近60人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2个,来院短期学习的外国学生8人次,出国短期学习和交流的学生15人次。法学专业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内交换项目,到国内知名高校(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学院系访学交流。

毕业去向
法学专业自1998年以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约400名,其中约100名攻读了硕士学位,20名正在攻读和准备攻读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近150名同学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除了继续深造的同学以外,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好,就业单位主要为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大型国企以及律师事务所等。

国内深造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澳门大学等。

境外深造院校:曼彻斯特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荷兰莱顿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埃克斯特大学,昆士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

就业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天津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国浩律师集团,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等。



学长推荐:

翟萌,全国人大财经委法律部,法学专业2010届本科毕业生

于焕,公派出国德国吕内堡大学读博,法学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

王相臣,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法学专业2013届本科毕业生

杨一泽,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法学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生

李笑宇,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博连读,法学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生

学长寄语:

秦超,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法学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生。

在哈工大法学院度过的四年,是一段镌刻在青春记忆中的美好时光。沐浴在朴实的校训下,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位踏实勤奋、忠诚担当的工大人;浸润在人文的关怀中,无时不感受到学院对我们的责任和情怀。如今我即将离开这里,除了不舍还有对未来的希冀,感谢学校和学院的教诲培育,我将带着使命和荣耀步入社会,以工大人、以法学院的一份子在这个世界舞下华丽一笔。衷心的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学弟学妹学有所成。
(1)专业剖析

通信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无线电工程专业,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较早的无线电工程专业之一。本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面向航天、服务国防、注重国防领域的应用,同时兼顾电子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其它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本科录取分数曾连续多年名列学校各专业首位。本专业于2019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已于2017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专业本科学历在国际上的资格互认。任何人/机器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与任何人/机器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这一目标代表着人类的终极梦想,而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实现这一终极梦想的专业人才摇篮。通信工程专业是电子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重点培养能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中从事通信领域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5G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室内外高精度无线导航、卫星及深空通信以及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本专业的研究成果已在民用通信及国防、航天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2)专业优势

本专业一直秉承学校“面向航天,服务国防”的办学特色和宗旨,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专业的中心任务,坚持科教融合,激励创新、提升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落实人才培养理念,在积极推动专业纵向科研项目研究和横向科研项目研制的同时,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信工程专业建有“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公安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各1个;其中,中国-智利ICT“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时任智利总统巴切莱特于2017年5月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共同见证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筹建“一带一路”ICT国际联合实验室,2019年通过科技部答辩正式成立。本专业以工信部国防特色重点学科为平台,2010年成为我校首批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2012年获批了哈工大-中兴通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信工程专业将创新实践教学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做中学、赛中练、实践不断线、科研助育人”,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个性培养的课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形成了“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级平台、四位一体”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大一年度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业学科竞赛科研实践”这一逐渐引导、步步深入、全面完整的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国家以及学校的各种国际交流项目,获得丰富的短期留学和出国交流机会,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超过70%。境外高水平高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UC伯克利、约翰霍普金斯、宾夕法尼亚大学、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国内高水平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华为、中兴、大唐、三星、爱立信等通信设备制造公司,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阿里、腾讯、大疆等互联网公司,国家工信部及航天、军工等高技术科研单位,以及银行、金融等单位。就业地域主要为北京、上海、广东以及各省会中心城市,因学生普遍基础扎实、工作出色,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传承着百年学科的强大基因。专业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依托,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之重器,契合智能制造发展潮流,着力打造智能机电系统设计与开发、科学与研究、生产与管理紧密结合的综合知识链条;注重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的培养,强调沟通协作、跨专业认知融合和终身学习能力,着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本领过硬、具有国际化视野、引领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专业优势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秉承学校“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机械工程学科,面向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拥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院士、长江学者等)领衔的优秀师资队伍;打造了神光III靶场光电系统、超精密机床等一批国之重器,形成了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智能制造、3D打印、特种轴承、摩擦学等强势科研方向;建设有《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具备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端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装备设计制造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内领先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持续邀请Purdue University、Ruhr University Bochum、Cardiff university等国外院校著名教授进行讲学与授课,与长春一汽、卡特彼勒、村田电子、上海机床厂、齐重数控、齐二机床、航天科技一院等一批国内外各领域代表性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解决复杂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科学与研究、生产与管理问题的能力,深受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内外企业的青睐,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100%,国内外升学比例60%以上,毕业生主要在华为、奔驰、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防航天重点单位就业,同时涌现出由毕业生创办的玄智科技、希塔科技等多家优秀的科创企业。

一句话介绍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合计算机科学、信息、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航空航天类
  专业名称:飞行器动力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数学、力学、机械学及电子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备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3.具有综合的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4.了解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修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动力装置原理及结构、动力装置制造工艺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工程图测绘、认识实习、计算机应用与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动力装置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热工综合实验、自控综合实验)、校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一般安排30——35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具
有处理特定行业数据问题的能力,能在经济、管理、生物、医药、金融、保险、工业、农业、林业、商
业、信息技术、教育、卫生、医药、气象、水利、环境和减灾等相关领域中从事数据搜集、分析与决策
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

2.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统计思想;

3.掌握搜集数据的科学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推断和
预测;

4.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具备获取所关心问题的解决方案
及对这些方案评断的能力;

5.初步具备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行业领域(如经济、金融、保险、管理、市场调查、生物、医
药、工业、农业、林业、商业、信息技术、教育、卫生、气象、水利、环境和减灾等方面)中问题的能力
与应用创新意识;

6.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具有统计学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7.具有进一步职业发展能力;

8.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统计学、数学。

核心知识领域:统计学基本思想、数学理论、概率论、统计调查、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非参数
方法、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试验设计和统计软件。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统计学导论(授课48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数学分析(288学时)、代数学基础
(224学时)、解析几何(64学时)、常微分方程(64学时)、概率论(64学时)、应用随机过程(64学
时)、复变函数(64学时)、实变函数(64学时)、统计学基础(授课48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概
率测度I(64学时)、多元统计分析(授课48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时间序列分析(48学时)、
试验设计(48学时)。

示例二:数学分析(300学时)、高等代数(200学时)、解析几何(60学时)、近世代数(80学
时)、常微分方程(60学时)、概率论基础(60学时)、复变函数(60学时)、实变函数(80学时)、统
计学(60学时)、测度论(60学时)、随机过程(60学时)、实用回归分析(60学时)、应用多元统计
分析(60学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60学时)、统计软件选讲(6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机操作训练、社会调查、统计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电气信息类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或理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咨询电话0451-86402079)

专业剖析、专业方向介绍、专业比较优势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是结合航天技术特别是载人航天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于1989年成立的,后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原则更名为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方向立足于传统飞行器的结构总体设计,机构控制,环境模拟与防护等,面向空间机器人、行星探测器、新型运载火箭等新的工程领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国防特色专业。

专业拥有一支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知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专业。

人才培养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重点培养理论创新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了一批以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军为代表的知名校友,且多人担任国家重点型号主任设计师及航天科研单位重要领导职务。

师资情况: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

赵阳,1968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系副主任,教授,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航天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国防科工局卫星系统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航天器动力学设计与仿真,空间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月球探测器采样机构动力学等。主持国家973项目、民用航天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防863、军委科技委等多项课题,参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中空间机械臂动力学与控制、钻采机土耦合动力学与地面支撑设施等的研究,曾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庞宝君,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空间环境效应及其对策,超高速撞击与航天器防护,空间碎片环境下航天器生存力评估。兼任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兵工学会军用防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局空间碎片防护专家组副组长、《强度与环境》及《航天器环境工程》编委、国际IADC(The 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防护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工局空间碎片专项、军口863、武器装备预研等科研项目多项,获国防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防科工委条件建设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地面模拟实验条件建设”,建成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碎片高速撞击研究中心。

课程体系:特色课程

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飞行器机构动态仿真技术、空间环境效应、多体系统动力学。

科研实践

本专业科研实力雄厚、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民用航天项目、国防基础科研,国防863课题等国家基础研究项目,还与航天院所合作承担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通讯导航等领域的多项型号研发任务。专业具有完善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包括空间机器人在轨操作实验平台、大型空间结构振动实验平台等,学生还可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实践实习,并多次在国家级及世界级飞行器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实验室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有深入交流和合作,互派学生及教室进行互访及留学。

本科毕业去向:国内、境外深造院校、就业单位

深造院校:国内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

就业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百度等;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试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咨询电话:0451-86413459)

专业剖析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以航天器、导弹、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防事业,为国家航天、航空和兵器等领域培养具备多维知识体系、复杂工程实践能力、前沿科技创新意识和全球化视野的总体设计人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航天、国防事业,本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薪资待遇丰厚,工作前景良好,发展空间较大。无论你想报效国防事业还是投身科研工作,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都将是不错的选择。

专业特色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所依托的学科曾获批国内首个空间飞行器设计博士点,是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四。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黑龙江和工信部重点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拥有一支以院士为领军人物,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团队建设平台,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求;专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教学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国内高校唯一的微小型航天器设计、研制、集成、测试与试验环境,具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专业教师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吉林一号”等小卫星,2018年,专业研制的“龙江二号” 微小型月球探测器成功实施了月球探测任务,为全球首个高校独立研发的环月飞行探测器。

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力求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牢记使命、追求卓越,拥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能够解决国防、航空和航天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胜任跨学科、跨行业沟通协作,能够引领飞行器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

专业的培养特色为:以航天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工作,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使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为高素质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优越的教学保障条件。突出航天及国防特色,拓宽科研领域,跟踪学科前沿,出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通过科研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科专业整体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1] 依托科研优势,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从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均开设创新训练课程,有20余门创新训练课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团队意识和科研素质。本学科95%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都来自于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际课题,使学生能紧密结合科研工作,长见识、练才能,对实际工作有所认识、有所思索,造就了哈工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

[2] 立足航天与国防,形成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

本专业从创办之始,就立足航天与国防,形成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学生培养一直定位于为国防及航空航天等科研生产单位输送专业人才。

师资力量

专业拥有一支以曹喜滨院士为领军人物,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体系,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0%以上。本专业还聘任多名境外及校外兼职博导,他们均是海外和国内的著名专家,特别是我国著名火箭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研究员被聘为本专业双跨院士,大大提升了本专业影响力和师资队伍水平。

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均投身教学第一线,承担着课程教学、实验项目开发、教材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作用。

本学科制定了后续五年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总方针,即稳定现有师资队伍,不断补充高素质人才,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通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专业的知名教师包括:

曹喜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工大副校长。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和总装备部授予863计划十五周年做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现担任国家863领域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卫星专业技术组成员;多颗卫星型号总师,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以曹喜滨教授为带头人的微小型航天器系统技术研究团队2005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崔乃刚教授,担任教育部航空航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航空学报》、《宇航学报》、《弹道学报》等期刊编委,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某重点武器型号副总师,国防基础科研先进设计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军科委防空反导专业组专家,还被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他本人承担了大量的本科教学工作,为本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崔乃刚教授为带头人的航天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被批准为哈工大优秀教学团队。曾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各一项。

课程体系

学生前两年主要侧重于通识教育,打牢数理、力学、电学和控制等专业基础;后两年凸显个性发展,通过分方向培养、模块化课程设置、自主化选课以及强化实践环节等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依托紫丁香创新工场等教学实践平台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工程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学生已多次在国家级和世界级飞行器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紫丁香”二号小卫星已于2015年成功发射。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B、材料力学A、自动控制原理B、电工技术B、电子技术B、机械设计基础A等。

专业核心课程:航天技术概论、飞行器结构力学、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导弹飞行力学、远程火箭弹道学及制导方法、导弹及运载火箭总体设计、航天器总体设计等。

特色课程

由外籍教授兼职开设全英文课程“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设计”1门,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水平奠定基础;邀请航天专家开设的讲座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科研实践

本专业科研实力雄厚,专业教师重视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研究方向与国家导弹及航天领域发展规划密切吻合,承担了一大批与国家航空航天及兵器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达到亿元。这些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备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国防预研项目、民用航天项目、各军兵种预研项目,参与了载人航天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与航天航空及兵器等科研生产单位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协作关系,承担了大量的横向科研课题,涵盖了航天领域从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到型号研制不同层面的前沿问题,全面提升了本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本专业教师负责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由高等学校自主研制并承担国家任务的的小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航天新技术演示验证卫星、国际上第一颗实现在轨飞行的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于2004年发射成功。该项目入选2004年度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本学科研制的第二颗新技术试验卫星也于2009年发射,2012年圆满完成在轨任务,目前仍超期在轨执行任务。该项成果入选了2012年度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本专业教师研制的“XX一号”、“XX二号”飞行器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发射,圆满完成在轨任务。该飞行器为新概念飞行器,引起了国内外航天界的广泛关注。完全由本专业学生自主设计和研发的“紫丁香二号”小卫星于2015年发射成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由本专业教师任总师的“吉林1号”卫星也于2015年成功发射,具备了商用卫星的研发能力。2018年,专业教师研制的“龙江二号” 微小型月球探测器成功实施了月球探测任务,为全球首个高校独立研发的环月飞行探测器。成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共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编写专著和教材10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84篇、被EI检索325篇。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专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教学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国内高校唯一的微小型航天器设计、研制、集成、测试与试验环境,具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专业与加拿大约克大学成立了航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聘请加拿大约克大学陕晋军教授为合约教授,聘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深空探测领域首席科学家法库教授担任本专业首席国际学术带头人。建有设施一流、展品丰富、国内高校展品中规模最大的航天馆。

国际交流

本专业与俄罗斯著名航空航天高校联系紧密,每年招收部分5年制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可获俄罗斯高校工学学位及哈工大工学和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还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以色列等国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着稳定的科研、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生可在本、硕、博期间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短期项目交流和课程学习及一年以上联合培养等,优秀学生可获学校及国家经费资助。

毕业去向

专业近5年平均就业率95%左右,每年一般有65%以上的学生保送和考取了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还获得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我校

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俄罗斯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就业单位:国内著名的航天、航空及兵器等科研生产单位

知名校友:

上世纪60年代毕业生中培养出了一批以载人运载火箭总师刘竹生院士为代表的知名校友,十多人担任国家重点型号总师和总指挥,多人担任航天科研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上世纪90年代后培养的毕业生中大部分已经成为航天航空科研生产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国防及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十多人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或任型号总师、副总师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
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
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在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
基础理论,掌握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原理、设计、制造、封装与应用技术,接受相关实验技术
的良好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微电子科学
与工程领域初步具有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开阔的科学视野;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较强的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3.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基础;

4.具备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封装技术和
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5.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及产业发展状况,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
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归纳、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论文、报告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物理、微电子
器件原理、集成电路设计原理、微电子工艺原理、集成电路封装与系统测试、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
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基础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分析原理(6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48学时)、信号与系统(48学时)、半
导体物理(64学时)、电子线路A(48学时)、数字逻辑电路(48学时)、数字集成电路设计(48学
时)、集成电路工艺原理(48学时)、半导体器件物理(48学时)、数字集成电路原理(64学时)、电
子系统设计(64学时)、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48学时)。

示例二:电路分析理论(48学时)、电磁场理论(48学时)、模拟电子线路(64学时)、信号与
系统(64学时)、数字电子线路(64学时)、固体物理学(64学时)、半导体物理学(64学时)、集成
电路原理与设计(64学时)、半导体器件物理(64学时)、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48学时)。

示例三:核心必修课,包括电路分析(54学时)、模拟电子技术(48学时)、数字电子技术(48
学时)、固体物理(48学时)、半导体物理(48学时)、半导体器件物理(64学时)、半导体工艺原理
(48学时);专业方向核心限选课,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32学时)、集成电路CAD
(32学时)、集成电路工艺设计(32学时)、半导体光电材料(32学时)、半导体光电器件原理(32
学时)、半导体光电器件工艺(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半导体基础实验以及微电子技术
专业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1. 专业简介
计算金融专业是教育部2018年度审批新增的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全国高校目前唯一获批承办此专业的学校,由国家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承办。

计算金融专业的主旨是研究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的数据组织、数据分析工具解决金融领域的各类复杂问题。

国际上最早的计算金融课程是199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金融(Computational Finance)的学位课程。目前,海外许多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计算金融专业的学位计划并形成较完善的教学培养体系,例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惠灵顿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和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

2.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计算金融专业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大数据分析方法和管理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经济管理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1.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现代信息管理理论;

2.掌握常用的金融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前沿理论知识;

3.熟练使用量化分析工具和商业应用软件;

4.具有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商业伦理道德观;

5.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3. 师资
计算金融专业培养工作的主要承办单位,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现有在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讲师1人,博士生导师15人。多位教师在海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拥有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1个。

4. 课程体系
专业拥有国家精品课1门、黑龙江省精品课2门、教育部-IBM精品课资助建设1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建课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3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8本。拥有国家级哲学社会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学研究基地1个。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2个、本科生实习基地6个。依托本专业所属学科主办电子商务领域SSCI检索国际期刊1本、EI检索国际学术会议19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类重要期刊1本。

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运筹学、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商务数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与R建模、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证券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交易心理与行为、金融随机过程分析、量化策略开发与程序化交易、量化金融方法等。



5. 科研实践
近5年,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研究总经费3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SSCI检索100余篇,EI检索30余篇。获各类省部级科研奖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2012年,王延青副教授,荣获大学生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5年,张庆普教授,凭论文《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中国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范式及演进趋势分析》,荣获第十六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5年,葛虹副教授,荣获教学优秀奖。

2017年,翟凤勇副教授,荣获第二十二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

6. 国际交流
专业致力于与国际一流专业对标。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多所美国高校及英、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制定了学生联合培养计划,为毕业后赴上述国家和地区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校生也可以通过联合培养方式到上述地区高校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学习。同时,以“大数据与商务分析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为契机,聘任美国、香港等地高校的相关领域国际著名教授做兼职教授每年来校讲学,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访问,为本校学生做高水平学术报告。

7. 毕业去向
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读研、去国外深造或直接就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有机会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根据以往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哈工大本科生就业城市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就业行业包括航空航天、互联网、金融、通信等。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数据分析、业务流程优化、商务智能决策和互联网智能化等工作。

8. 知名校友
凌文,1987届硕士,1991届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胡祥培,1983届学士,1987届硕士,1996届博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曾赛星,1999届博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郑志强,1993届学士。龙江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我国航空宇航高端装备与制造领域的优势专业,是集成了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控制理论与工程及光学等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技术密集型专业,它是实现人类探索浩瀚宇宙、自由翱翔天空理想的重要基石。围绕飞行器、高端装备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及系统工程化是我们探索的方向。飞行器制造工程主要培养具有航空航天报国情怀的航空宇航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领军人才,注重创新与探索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及国家科技创新强国等对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论你想要投身科研领域还是创新创业报国,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都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未来可期在飞行器、机器人、车辆工程、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及纳米技术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实现梦想。

专业优势

哈工大飞行器制造工程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有“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装备设计制造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机械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雄厚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星表移动系统、大型空间折展机构、空间对接与锁解、星表采样探测、装备智能制造等多个强势专业方向,研究工作量饱满、经费充足、具有前沿性且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型号需求:参研了“玉兔号”月球车移动系统、“天问一号”火星车移动系统、嫦娥五号月面钻取采样与封装系统、国内最大尺度(60米)大型空间伸展臂,研制出国内负载及尺寸最大的六足移动机器人、国际上首套大型空间机械臂的三维/高精度/大范围低重力模系统等,在神光III反射镜纳米级加工装备方面作出重大贡献。面向中国制造2025,培养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领军人才,

毕业生去向

就业单位:毕业生可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继续深造,也可在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从事飞行器、机器人、车辆工程、信息、纳米技术等宽广领域的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100%。

一句话介绍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为空间飞行、星际探索所需装备提供制造手段,决定宇航高端装备生产研制的全流程。

联系方式:

邮箱:yljtj@hit.edu.cn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
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
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
程科学知识;

3.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理
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
并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
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物联网技术体系、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
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理论学时+实验或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5 +18学时)、RFID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网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物联网软件设计
(27 +18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54学时)、物联网中间件设计(27 +18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
设计(54学时)、嵌入式系统与设计(45 +18学时)、传感器微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6+36学
时)、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定位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
(45 +18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36学时)、计算机网络(54学时)。

示例二:物联网工程概论(30学时)、物联网算法基础(60 +15学时)、物联网硬件基础(60+
15学时)、传感网与微操作系统(45 +15学时)、物联网安全与隐私(30学时)、无线单片机与协议
开发(60+15学时)、JAVA语言程序设计(30 +15学时)、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20 +10学时)、物
流管理信息系统(30+15学时)、RFID系统(30学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20 +10学时)、多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60学时)、云计算(30学时)、物联网与智慧思维(30学时)、移动人机交互
技术(30学时)、社会计算(30学时)。

示例三: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体系结构(40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6+10
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40+10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40 +12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40+10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5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0 +14学时)、RFID与智能卡
技术(40+10学时)、物联网控制技术与应用(40+14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40 +14学时)、传感
器网络及应用(40 +14学时)、网络规划与设计(40 +14学时)、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40+10学
时)、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40+14学时)、软件集成与服务计算(40+1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实验、传感网实验、物联网通信实验、物联网数据处理实验、物联网工
程规划与设计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实践应
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与该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
术、通信技术,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建筑供配电与
照明、建筑设备管理、公共安全、信息设施与信息化应用、建筑节能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接受建筑
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设计与调试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
设计院、工程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
理、系统集成、应用研究和开发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

2.具有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
管理知识。

3.掌握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土木工程的相关知识,掌握建筑
电气与智能化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并提出工程实际问题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
力;掌握建筑智能化环境需求的分析方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法和调试技术,具有建
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在建筑电气、智能化建筑、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
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工程设计、
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
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可进行跨文化环境下的沟通和交流。

7.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
用技术、建筑设备、土木工程基础、建筑智能环境学、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
础、建筑节能技术。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理论(88学时)、电子技术基础(104学时)、自动控制原理(64学时)、计算机原
理及应用(48学时)、建筑设备(28学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48学时)、智能建筑环境学(72学
时)、建筑供配电与照明(72学时)、建筑电气控制技术(40学时)、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50学
时)、公共安全技术(36学时)、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36学时)。

示例二:电路理论(9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78学时)、数字电子技术基础(54学时)、
自动控制原理(54学时)、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72学时)、数据通讯及计算机网络(54学时)、
电气控制技术(40学时)、建筑设备(32学时)、建筑智能环境学(72学时)、建筑供电与照明(72
学时)、建筑设备管理系统(46学时)、公共安全系统(36学时)、信息设施系统(40学时)、建筑智
能化系统集成技术(30学时)。

示例三:建筑概论(36学时)、电路分析(76学时)、脉冲与数字电路(60学时)、信号与系统
(50学时)、线性电子线路(56学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80学时)、非线性电子线路(73学
时)、建筑智能环境学(30学时)、电机与电力拖动(40学时)、建筑设备(60学时)、智能建筑概论
(24学时)、建筑识图(24学时)、自动控制原理(64学时)、建筑电气(65学时)、安全防范系统
(42学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设计(32学时)、照明技术(36学时)、网络与综合布线(54学
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专业实习、课程实验(包括课内所含及独立开设的实验)、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等。

主要专业实验: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实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实验、公共安全系统实验、信息设
施及信息化应用系统实验、楼宇现场总线系统实验、系统集成及其组态编程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近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学概论、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资源学/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学、景观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场地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公园规划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种植设计。

就业方向:可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文化 园林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专业历史沿革及专业声誉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前身是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该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哈工大的卫生工程专业,1952年哈工大正式成立供热、供燃气与通风工程五年制本科专业;1952年至1957年,学校为该专业聘请前苏联专家来校任教,指导创办专业,并培养师资队伍,1957年引进早期在德国留学回国的徐邦裕教授(当时在全国设置有供热与通风专业的老八所高校中,该专业仅有两名教授),增强了师资队伍,这期间专业完全参照前苏联模式建设,1958年开始探索如何结合国情办专业。到1959年,该专业有2名留苏副博士回国任教,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同年,在哈工大土木系的基础上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该专业已发展成原哈建工学院3个支柱专业之一。是全国培养暖通、燃气专业人才的摇篮,为国内多所重点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本专业对促进我国该专业的发展、为培养我国第一代该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该专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该专业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该专业所在的土木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后流动站,可接收博士后研究工作人员。至此,该专业形成了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目前已累计毕业本科生46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博士研究生110名,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3名。1998年,我校增加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建成了符合国家新专业目录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于1999年成为建设部重点学科,暖通空调实验室成为建设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在学校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2011年我国大学专业评价中我校该专业排名第一(A++)。2012年,基于国际和国内能源与环境发展迫切需要,按国家专业目录要求,本专业名称改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进一步扩大了专业的内涵。该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办学规模最大(本科、硕士及博士生数量最多)、办学层次最高、实验室规模大(实验室面积约4000m2)。该专业拥有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内唯一在区域供热、空调制冷、燃气输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科。该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了2002年建设部组织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首批教育评估,毕业生在申请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师考试时将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具体实施办法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单独招生,不涉及分专业,但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可分为建筑环境方向和建筑能源(城市燃气)方向,自由选择,从培养方案上看,二者核心课程基本相同,基本没有大的差别。

1、专业介绍

1)专业剖析、方向及优势

人的一生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健康舒适,也与劳动生产效率密切相关;服务于工业生产和生物医疗的室内环境则对保障产品质量和成品率以及术后康复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专业致力于解决民用、工业生产、医疗、交通、航天、国防等领域的室内环境问题,通过采用一系列设备及系统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热湿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等。同时,要科学合理的使用能源(传统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较小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满足环境要求,由此,还涉及到相关设备及系统的运行调节、自动控制、节能控制等。本专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健康、能源、环境等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内容。本专业含有建筑环境和城市燃气两个方向,大学第六学期分方向,学生自由选择。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前身是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1952年哈工大在我国率先成立供热、供燃气与通风工程五年制本科专业;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拥有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所对应的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内唯一在区域供热、空调制冷、燃气输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科,我校一直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任或副主任单位,且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燃气方向教学指导小组组长单位。累计培养本科生5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国内多所重点高校该专业的创建人、学科带头人均毕业于我校。本专业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具备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和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该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了2002年建设部组织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首批教育评估,毕业生在申请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师考试时将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专业坚持创新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以教学为核心,以科研促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本科教育的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城市供热、城市燃气输配、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制冷、建筑节能、能源管理、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等方向工作,是我国节能减排急需专业,就业很好!

2)本专业发展前景及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能源消耗量也急剧增加,2000-2014年,中国能耗年均增长8.1%,约为世界能耗年均增长率的3.5倍。中国既有建筑总面积约为500亿m2,建筑能耗占中国社会能源总消耗量近三成,且随着新建建筑的增加,南方传统非采暖地区采暖用户的增多、区域供冷的加大,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约占70%,因此,矿物能源的使用产生大量污染物(CO2、SO2、NOx、粉尘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频发的雾霾便是最直接的体现。北方采暖地区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同纬度发达国家的2-3倍,对城市PM2.5的贡献率约为33%。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占全球碳排放70%,消耗全球70%的能源,其中一半的能源用于供暖和制冷。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等列为重点领域中优先发展的主体;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绿色成为下一阶段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建筑能源体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由此,确保建筑能源高效利用及安全和低能耗建筑环境营造及其质量,以较低能耗、较少的排放创造舒适的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学科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国内外节能减排与智慧城市发展需求日益增强,供热专业方向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供热燃煤污染已成为北方地区严重雾霾的重要成因。环保部监测显示,供暖季,全国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均比全年平均浓度高20%左右。供热系统作为北方城市能源综合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系统能源梯级利用效率,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在高可靠性前提下实现智能化供热是当前国际普遍认同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层面的重要需求。另外,随着人们对热舒适性要求的提升,夏热冬冷地区的供热需求日益增强,未来供热方向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北方寒冷地区,专业覆盖面与技术需求进一步加大。

b)天然气应用前景广阔,专业缺口巨大;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区域能源系统应用已成为未来国家与国际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2000年的245亿Nm3增至2013年的1676亿Nm3,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2%升至5.9%。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费10%以上,相当于3600亿Nm3,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天然气发展面临巨大的专业技术、理论和行业管理的缺口,在对燃气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全国高校仅有十几所院校能够培养燃气方向毕业生,社会需求在5-10倍之间,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2014年《大气污染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加大天然气气供应,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2015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城市区域能源:充分激发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的潜力》报告指出:现代化区域能源体系将是降低能源需求的关键,到2050年,区域能源体系转型将能贡献减排目标的60%,节省一次能源消耗达50%。因此,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区域能源系统的低碳可持续城市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中之重。

c)低能耗可持续建筑环境营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的一生有80%的时间是在建筑物内度过的,建筑物室内微环境空气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工作质量,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微环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尽管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30余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提升,节能效果显著。然而,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建筑节能的发展,特别是欧美各国先后提出净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发展目标,我们的差距较大: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项目2008-2012规划》中提出,建筑节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零能耗住宅”在2020年市场可行,“零能耗建筑”在2025年商业化。2007年12月,美国通过《能源安全与独立法案》,到2030年,所有新建公共建筑达到净零能耗状态;到2040年,50%的公共建筑达到零能耗。欧盟于2010年7月9日发布的《建筑能效指令》(修订版)在2020年12月31日前,所有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创新实践,迎头赶上,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我国未来15年的目标是,30%新建建筑达到超低能耗,30%建筑能耗由可再生能源提供,30%既有建筑改造成超低能耗。此外,近年来由装修装饰材料及施工过程质量问题,致使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室内环境,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超低能耗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将引领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新方向。

d)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供热供燃及空调工程专业(2012年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自成立以来,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在标准排名研究院基于国内高校506个本科专业就业数据制作的《2015年本科专业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哈尔滨仅三所大学六个专业进入薪酬百强榜单,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专业位列其中。国家新常态下,绿色是社会永续发展的主题,建筑对雾霾的贡献和对能源的消耗占到全社会的1/3,因此,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专业未来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综上,无论是从国家需求、国际发展趋势还是毕业生就业方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毕业生会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美好的就业前景。

2、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满足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的教学评估要求,并为进一步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

具体培养要求如下:

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要求的通识知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学习的本专业知识领域包括: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等。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规划与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具有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技术、经济管理常识;

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有能够参与生成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了解有关专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2)专业教学、培养方面的特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把素质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种途径。随着人才的市场化,随着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我们及时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方法,我们的学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我专业分暖通空调和燃气两个专业方向。其特色是口径宽、实用性强,涵盖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各个领域。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是国内唯一在区域供热、空调制冷、燃气输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科。在制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时,充分考虑教育的总体改革思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符合院系定位,体现院系的特色;培养方案各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确保学生基础扎实,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其能全面发展。调整后的教学计划中,公共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0%左右。

(2)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各专业分别建立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向各个专业方向发展。如根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前五个学期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采用统一平台,从第六学期开始分为暖通空调方向和燃气方向,每个方向设置了不同的限选课。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在公共外语教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鼓励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动手能力,加强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总计为40周。变以前的单个课程设计为系列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的目的性更强,可以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训练;增加了实验课程的学时。

(5)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学中。教学计划中增加选修课和讲座的设置,开设了20多门专业任选课和一些前瞻性的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6)加强本科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专业已于丹麦技术大学实行本科生互访,每年夏双方均派遣学生对方实习,既扩大了国际视野,有增加了实践经验。

3、师资情况: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

本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本学科在职人数已达到30名(不含实验人员),其中教授11名(其中博导9名),副教授15名;博士学位26名;有国外学习经历16名;50岁以下博士化率100%;,1人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名师”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1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1名;拥有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各1名。

姚杨:1963年10月生,教授、博导,工学博士。现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制冷学会理事;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热泵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暖通空调系统仿真与节能控制等。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项,目前正在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5年发表相关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50篇。出版教材及专著6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其中25项已授权。“双级耦合热泵供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系统创新”项目(NO50278021)获2006年度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三等)。

赵加宁:1956年3月生,教授、博导,工学博士。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制冷学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室内环境及其控制方法,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集成与节能技术等,集中供热技术及设备研究,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编写教材和论著2部,获国家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论文他引100余次。

焦文玲:1962年6月生,教授、博导,工学博士。现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城镇燃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学会委员,《煤气与热力》、《城市煤气》杂志编委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气热能供应可靠性保障技术,能源利用等。包括天然气输配气系统可靠性与调峰储气优化配置和调度研究、燃料燃烧排放和危化气体泄露的大气监控与扩散数值模拟研究以及能源低碳化利用的研究等。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等,参编著作2部,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4、课程体系:特色课程

本专两个方向共有的主要课程有:工科数学分析,代数与几何,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暖通空调、供热工程、燃气输配、建筑环境与能量系统测试、锅炉房工艺与设备。

建筑环境方向还有:建筑设备与能源系统自动化、空调冷源;

建筑能源(城市燃气)方向还有:化工原理、燃气气源、燃气燃烧。

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如下:

5、科研实践

教师的主要优势研究方向为供热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热泵技术、燃气输配技术、暖通空调技术、区域能源、建筑微气候等。供热技术研究涵盖供热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大型供热系统可靠性、供热系统信息化,该项研究在国内起步最早,并一直处于我国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成了我国最早的供热系统节能示范小区。已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市政公用业务管理系统”、“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供热系统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仅有的2项,为国高效安全供热工程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专业热泵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国内最早开开展热能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近五年来,本专业在空气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水源热泵研究方面已完成国家自然基金7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在低品位能的能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涵盖北方地区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能耗测试与评价、建筑节能综合技术、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筑节能技术方向的研究,国内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本学科博士就从事该研究方向。完成了全国第一个节能30℅示范小区的建筑节能研究与实验工作,为从根本上降低建筑能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我校燃气方向在国内最早成立,主编了《燃气输配》等教材。主要从事燃气管网优化设计方法及可靠性,城市用气负荷预测技术,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注采模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城市燃气管网的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依据。以上优势研究方向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占有领先地位,同国家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重大需求相吻合,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各类资助项目等136项,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9%,累计科研经费为6795.7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4%;发表学术论文498篇,EI检索240余篇,SCI检索46篇,参编标准13部,论文总数与“十一五”期间基本相当;且发表多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其中供热技术、燃气输配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热泵技术4个优势研究方向国内领先。

6、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本专业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将其视为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交流吸收新的学术思想、扩大我专业对外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目前,本专业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国家标准研究院、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学院、德国埃森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海道大学、俄罗斯远东工业大学、莫斯科动力大学、莫斯科建筑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等1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包括互派访问学者、组织双边学术交流、进行科研合作、互相培养研究生等。近5年,有20余人次出席国际会议宣读论文,10人次出国进修半年以上,20余人人次出国短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考察。优秀本科生有机会去丹麦交流实习。

我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技术学院、建筑环境学院签订了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我校录取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学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取得雅思或托福相应考试成绩的条件下可以申请同时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两年学习时间内(其间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六个月)取得两校硕士学位。

7、本科毕业去向:国内、境外深造院校、就业单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可归纳为三大类:

一、直接就业,此类学生所占比例约为60%。就业范围为:国内大中城市的大专院校、设计院、合资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公务员)、施工企业;就业率98%。

二、直接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或推荐到外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此类学生所占比例为25%左右,根据本科前六学期成绩综合排名确定。

三、考研或出国读研,此类学生所占比例为20%,且境外读研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多。

历年统计毕业一次就业率大于95%,用人单位在全国诸多院校同专业中优先录取我校毕业生,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受到好评,“工作踏实”、“进入角色快”、“业务能力强”是我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课教学十分满意。

8、权威推荐

知名校友:

吴元炜:1951进入哈工大学习,1957年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主持开拓城市集中供热、建筑节能、空调设备检测、标准化等方面工作;目前“吴元炜奖”是暖通空调行业的最高荣誉奖。

李猷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哈工大研究生毕业,是我国第一批城市燃气供应专业研究生。曾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科学会理事长、国际燃气联盟(IGU)理事、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

学长推荐: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直营总部暖通总工程师满孝新:哈工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厚重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完善的专业平台,给予我们丰富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使我们拥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美好的未来。

学长寄语

英国雷丁大学助理教授,2003届建环本科毕业生罗志文:走出去,融汇百家之长;重细节,彰显功夫到家;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届建环本科毕业生王伟:拥有众多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人的气质,这里同样是你实现梦想的起点!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为满足国家对国防和航天航空领域以及民用复合材料与工程方面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2年正式创办了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兼跨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力学两个一级学科,是我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力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在2016年学科评估中两个学科均被评为A类学科,均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一个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并具有紧密国际合作关系的专业。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设计、制备、评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既重视学生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并对有关专业课实行教学内容的国际接轨。主干课程有:复合材料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变形体力学Ⅰ、复合材料力学、航天器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智能材料与结构、计算力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等。

人才培养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面向国防、航空航天及民用的重大需求,坚持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特色,致力于培养信念执着、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宽厚的力学和复合材料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解决未来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力学、材料及相关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拥有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复合材料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条件,将本科教育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型培养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型教育机制,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组织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本硕博连读、阶段分流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所有的本科生都可以提早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工作氛围和切身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领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师资力量

本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专职教师78人。其中正教授41人、副教授20人,45岁以下教师博士化率100%,师资队伍力量雄厚,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中包括两院院士2名、国家级高端人才共计18人。拥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获得连续9年支持),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工人先锋号等团体荣誉。

杜善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明确提出力学与材料结合,将细观力学应用到复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中,建立了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模拟/表征/优化理论。本世纪初构建了“轻、热、功、智”的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需求与发展模式,解决了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装备结构轻量化、抗极端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中的多项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基础问题研究中做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二届“钱学森力学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终身成就奖”,哈工大首届人才伯乐功勋奖,并获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 WORLD FELLOW 荣誉,是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已培养博士近百名。

韩杰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区域编辑、《Composites Part B》编委、《材料科学与工艺》编委会主任。长期从事极端环境复合材料及其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某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系统开展了超高温复合材料的强韧化与高温抗氧化研究,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抗氧化烧蚀性能的主动调控能力,在支撑多个型号高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研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热防护系统。发明了大尺寸蓝宝石晶体专用生长方法及装备、大尺寸高热导率单晶金刚石、四面体非晶碳增透保护膜及制备工艺,用于多个工程型号的红外窗口及毫米波雷达组件,并实现了产业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本,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400余篇。

赫晓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轻量化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与评价方面的工作。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防基础科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973课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另有省部级一等奖6项、省长特别奖、2014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技奖。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290余篇,总引用近万次,SCI他引5000余次,论文被《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Carbon》等期刊封面报道。授权发明专利93项,制定国军标2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与东京大学创建联合实验室,任中日双边会议主席7次、COMPO系列国际大会主席3次、THINFILMS国际大会主席1次,做国际大会特邀报告8次。

孟松鹤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复合材料学报》、《固体火箭技术》、《临近空间科学与工程》编委。长期从事超常服役环境与材料耦合模拟方法与响应机理、高温复合材料及特种新材料设计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了2项国家重大专项基础理论、4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20多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冷劲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现任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设计及应用方面研究,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可展开结构、可变形飞行器结构、结构健康监测、光纤传感器、振动主动控制、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等。发表SCI论文280余篇,SCI他引5100余次,出版3部中英文论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一)。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英国物理学会(IOP)、英国皇家航空学会(RAeS)、英国材料、矿石和冶金学会(IMMM)等多个国际学会会士(Fellow),并获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omposite Materials,ICCM)World Fellow,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张幸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航天热防护系统的设计、制备以及性能表征与科学评价研究工作,在梯度功能材料基础理论、高温结构材料燃烧合成以及超高温非烧蚀防热材料应用基础与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在“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新材料技术方向,结合不同航天热防护结构需求设计并制备了多种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构件,通过了“2000℃/2000s以上”地面风洞模拟考核,实现了非烧蚀并保持结构完整,在多种新型航天飞行器热防护结构中获得应用或有重要应用潜力。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年),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

王荣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奖评审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钢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碳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2)委员、玻璃钢/复合材料杂志副主任编委。长期从事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精密缠绕成型、大尺寸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承力结构设计、制备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防基础科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973课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8项。制定国家军用标准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谭惠丰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轻量化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工作,在柔性薄膜星载可展开天线与支撑结构、新概念平流层飞艇材料与结构、柔性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超轻承载结构设计分析与测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多种新型飞行器的实际应用与验证。现学术组织任职情况有:国家高分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航空学会浮空器分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再入与返回分委会委员;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和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主持航天学院柔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团队工作。主持国家重大专项、预研和军科委项目20余项。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

周振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压电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电磁材料失效性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2018获国家自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3年和2007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两项,2002年和2006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主持完成四项国家自然基金和多项国防预研研究等项目,在国际国内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第一作者9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第一作者80余篇),EI收录110余篇(第一作者70余篇),论文被他人SCI论文引用达400余次,其中一篇文章(Int. J. Solids Struct., 2004,41:4407-4422.)获Most Cited Articles奖(2004年度至2008年度),并于2014年至2019年连续六次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材料力学领域)。

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力学与材料学的交叉,重在综合知识体系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航天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1)在基础专业课重视对力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在专业课设置兼顾复合材料和力学两个方面;(2)大三导师制和多种创新训练课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重视对学生从结构设计到材料制备、从样件加工到力学性能实验等全过程综合能力的培养。(3)所开设的课程包含多种航天及国防特色课程;学生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多具备航天应用背景;学生的实习和课外创新活动基地多以航天院所为依托。

专业课基础包括:工科试验班专业导论、理论力学A、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理方程、计算方法、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力学A、航天技术概论。专业核心课程有:复合材料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变形体力学Ⅰ、复合材料力学、航天器结构、智能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方法、计算力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等。

科研实践
近五年科研项目近百项,其中包括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工程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年均科研经费近亿元。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对高新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所在学科方向拥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依托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实验室和教学面积7600平方米,拥有先进材料制备、测试、分析和评价专用设备1700余台套,总价超过1.7亿元,部分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所有科研设备面向本专业学生开放,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第一时间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工作,通过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和切身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领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面向本科生开设创新训练课,向学生开放尖端的科研设备,开设大学生创新课题,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技术、设备等资源支持,面向研究生设立了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完成从项目的申请书撰写,到项目评审,再到项目实施并验收答辩,给学生充分的科研空间和经费支配自由,充分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国际交流
专业依托单位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单位,2人担任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研究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深层次的联合培养和交流模式。充分发挥哈工大地域优势,与日方的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千叶大学,俄方的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拉沃契金生产科研联合体空间系统设计中心,与斯坦福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联合培养关系,多人次互访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与日本东京大学联合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东京大学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长期聘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首席教授每年定期来为本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授课和学术交流。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留学形成了国际化学术交流网络。

毕业去向
近五年的毕业生中平均85%可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并有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等机会,部分学生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境外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莱斯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毕业生大部分去向为人才需求旺盛的国防、航天航空、汽车、能源、建筑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与生产工作。
专业代码:080503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理论部分:在基础教育系列中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大学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社会科学课群。在专业教育系列中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相近专业:

核物理 核工程与核技术 核反应堆工程专业 风能与动力工程 南昌大学几所高校开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光伏材料专业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2.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3.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4.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建筑学专业(咨询电话:0451-86281096)

专业剖析

建筑学与人类栖居环境密切相关,横跨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涉及理、工、文、艺诸多领域,研究、设计及建造建筑与环境,被誉为人居环境设计领域的龙头专业。专业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干,辅以理论类与技术类课程,以及若干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备建筑设计核心能力,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建筑师。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宽广,学生毕业后可任职于设计机构、地产企业、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设计、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

专业特色

专业由中俄联合创建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的土木建筑学科之一,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并称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老八校”。专业现为省重点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连续四次以优秀级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拥有全国首批设立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下设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和室内设计及其理论五个二级学科。

专业拥有一支优秀的学科团队。以哈雄文、梅季魁、侯幼彬、郭恩章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建筑教育专家奠定了哈工大建筑教育的基石;以梅洪元、康健、刘德明、孙澄等领军的新一代学术团队,实现了新时期的跨越发展。现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2人。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双重视野下的建筑教育,注重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结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鼓励国际交流与交换,学生设计竞赛、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人才培养效果卓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中国建筑教育特别奖1项,中国建筑教育奖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精品课3门。近5年,学生在国内外建筑竞赛中获奖200余项。已为我国建筑设计单位、科研院所、房地产企业及行政管理等部门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最主要的建筑类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结合地域特点,形成了以“寒地建筑科学”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寒地地域建筑与城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城市与建筑物理环境、中外建筑史论与遗产保护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坚持国际化办学的传统特色,制订了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探索,整合教育资源,构筑了系统的国际化办学体系,营造了开放互动和知识共享的创新型专业教学模式,形成了多层次的国际化运作机制。打造多种渠道与方式的国际化教学与科研平台,本科期间学生有出国经历(包括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的人数超过50%。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学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卓越的综合素质及问题解决能力,具备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建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策划、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建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综合考量多元因素,解决复杂的建筑设计问题;遵守职业建筑师的道德与规范,理解并履行建筑师的责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自主研究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有志于成长为具有卓越素质的工程领军人才与传播行业价值的社会进步推动者。

师资力量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4人、讲师19人、师资博士后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6人,占专职教师总数90.5%;有70%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专任教师队伍中,包括共享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2人,黑龙江省建筑教育研究团队1个,省优秀教师1名,校教学新秀3名。

课程体系

创新性地设立了“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交叉融合、互为补充的两大类课程体系: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轴,技术线和人文线为辅的国际化核心课程体系;以全过程的项目学习为主轴,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特色化实践训练体系。

围绕着两大体系,搭建校企联合、多层次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校内外结合、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平台,整合多形式、国际化合作教育资源平台;并实施一系列基于机制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举措。

该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特色课程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地域建筑的创新情结》,由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梅洪元为首的教师团队组成。

黑龙江省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是一年级基础能力构建阶段的重要课程。

黑龙江省精品课程《中外建筑史》,是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

国际化特色课程《开放式研究型设计课程》,以教学内容开放、向海外设计院和其他相关专业开放、学生选择开放和考评方式开放为特色,以研究型设计主题贯穿整个课程环节。

“两院一体化”的教育实践课程《建筑师业务实践》,充分利用哈工大建筑学院与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一体化下的资源优势,实施“进阶式”实践学习。

科研实践

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基础教学平台;拥有寒地建筑科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近五年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四十余项,项目合同经费近亿元;多项科学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奖;100余项工程实践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包括中国建筑设计奖金奖3项、银奖1项。

国际交流

坚持国际化办学的传统特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11个国家及港台地区的4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及建筑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形成了联合学位、联合设计、学生交流等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教学体系。

积极拓展国际化科研平台,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合作建立“哈工大-英国谢菲尔德中英建筑科学海外学术合作基地”、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联合可持续都市发展研究中心”、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立“中荷极端气候建造科研中心”等。

国际化办学惠及广泛,有超过50%的本科生通过海外学生交换计划、国际联合设计、外教课程等获得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毕业去向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50%的本科毕业生有机会免试继续攻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约30%的本科毕业生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约2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单位主要为一线城市大中型设计企业和地产企业等。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

就业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万科地产、中海地产等国内一流建筑企业及大、中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权威推荐: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际建筑协会理事:周畅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具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国内本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极高的声誉。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全国顶级设计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近年来,该专业发展较快,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各方面佳绩频传。在哈工大建筑学专业,你将在顶级的师资团队和一流的教学环境中收获专业知识,扩展国际视野,掌握扎实本领,实现设计师的梦想。  

    

知名校友:孙一民、周畅、刘晓钟

孙一民:1981级建筑学专业,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

周畅:1978级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际建筑协会理事。

刘晓钟:1980级建筑学专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学长推荐:

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景泉:

我热爱我的工作,当我看到我的设计能够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时候,我就会由衷地自豪和欣慰,是母校培养了我,并在学校期间给我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为人居的建筑环境而奋斗的信念。建筑设计是为了人们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一项工作和挑战。希望你们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学长寄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DesXY设计事务所执行总建筑师王欣:

激情五年,建筑一生。大学五年的建筑设计学习也正是人生经历构建的开始,伴随着设计能力的提高,也渐渐磨砺出建筑师犀利敏锐的眼力,洞察世事的心力,创新渊博的智力和健硕坚韧的体力。学习建筑设计的魅力在于,可以从一个立体的维度,基于文化的传承,采用前沿的科技,用设计手法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解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硕士、MAT Office创始合伙人、荷兰注册建筑师荷兰唐康硕:

十八年前的秋天,我在这里开始了我的建筑生涯。如今,作为建筑师的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建设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每当回想起那些青涩的时光,我都会感恩母校、怀念在建筑学院读书的日子里美好的曾经;也会自豪于当初的选择和更加坚定着今天的坚持!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剖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前身为1962年成立的航空非金属材料专业,后并入焊接专业胶接教研室,1981年调整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近1000名合格的毕业生。专业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大量知名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专业所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级学科,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为A。本专业强调理工结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防、航天和东北区域经济,培养具有系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知识结构、能在航空航天、材料、化工、环境等领域从事材料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科学研究、企业及项目管理的拔尖创新人才。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表界面工程、高性能有机纤维、高分子膜材料、工程塑料和耐高温防腐材料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专业特色:
本专业拥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平台,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并建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新材料研究院和哈尔滨-奥胡斯多尺度表界面国际研究中心等实习基地。现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被评为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是黑龙江省一流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评比处于A+水平。
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防、航天,专业的复合材料表界面研究方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高性能有机纤维、高分子功能性膜材料等众多优势方向。专业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研究项目,专业教师和学生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0余项。
2、人才培养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防、航天及东北区域经济,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贯彻“以学生学习成效与发展为驱动”的教育理念,强化“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热爱祖国、信念执着、知行合一、求真务实、励志奋斗,具有健康、安全、环境质量责任关怀理念,具备沟通协作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在航空航天、化工、环境、生命工程等领域从事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新型化工和绿色化学拔尖创新人才。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进而掌握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加工、改性和制备方面的方法。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水平奠定基础,专业开设化工热力学、树脂基复合材料等多门双语课程;专业聘请了国内著名企业专家为本科生开设企业家论坛,为学生量身打造最为真实的就业指导及实习平台;专业已实现创新与创业实践训练全覆盖,所有的本科生均可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专业拥有的教学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教学设备、资料齐全,固定资产达1200万元,部分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3、师资情况
专业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思想过硬、锐意进取、业务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获批全省唯一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党支部,校先进集体,多位老师获评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党员比例达到70%以上。
专业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已形成包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黄玉东教授、刘丽教授、刘宇艳教授),国家青年人才3人(黄鑫教授、于淼教授、刘明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刘宇艳教授、邵路教授),青年拔尖人才2人(姜波教授、姜在兴教授),中国科技奖获得者2人(刘丽教授、姜波教授)等在内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师博士化率为100%,7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和进修经历。专业重视优势教学团队的建设,已建成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龙江英才创新团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等有显示度的教学团队。
专业剖析

信息安全是一个涉及通信、计算机、数学等多个专业方向的交叉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在方滨兴院士的领导下,哈工大信息安全专业成立于2002年,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05年设立信息安全博士点,2016年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博士点。专业成立20年来,已培养本硕博毕业生2000余人,已成长为国家信息安全管理部门、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技术负责人,成为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

专业优势

本专业设于哈工大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并依托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研究平台开展建设。师资队伍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云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承担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总体上,本学科科研基础雄厚,师资力量精良,实验条件充分。

人才培养

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专业使命感和国际视野,身心健康,勇于探索未知、迎接挑战,恪守工程伦理道德,具备系统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信息安全相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具备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合作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信息安全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人才。

本专业主干课程有:信息安全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密码学原理与实践、信息内容安全、软件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

哈工大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创新并重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学院与任子行、安天科技、绿盟、奇安信等国内知名安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实习及相关实训搭建了良好平台。

在学科竞赛方面,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近5年的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成绩优异,荣获各大竞赛奖励30余项,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哈工大紫丁香网安学生社团的Lilac战队在国内外各项网络安全技术赛事中成绩斐然,战队中的多名老队员目前已经成为知名企业网络安全核心骨干。

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着力培养满足未来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深受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好评,50%学生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50%的学生直接就业,20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100%。

本科生就业单位

华为、阿里、腾讯、360、任子行、绿盟、奇安信、深信服等知名IT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部队单位等。

境外深造院校

伦敦国王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

一句话介绍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信息系统走多远,要看信息安全有多强。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1)专业剖析

交通工程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的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门技术科学。“交通强国战略”的实现,港珠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的建设与发展,都需要交通工程的支持。

交通工程是一个“5E”科学,涉及工程(Engineering)、执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等领域;又是一个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硬”科学与“软”科学于一身的科学;同时也是一个涵盖大数据、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兴技术,紧跟科技前沿的前瞻性科学。

交通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道路交通安全、智能网联预警、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智慧交通与缓堵治理、城市群交通应急管理等。课程体系包括:交通安全及道路线形设计系列、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系列、交通管理及经济系列、交通工程学科基础系列、交通控制与环境系列及智慧交通课程。受到现代交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交通工程相关规划、设计及管理能力。

(2)专业优势

哈工大交通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正式成立于1993年,是经国家批准的较早设立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重点院校之一,已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各部门及骨干企业培养了一千余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交通工程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交通工程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和优势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4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通过复认证,是全国较早获得专业认证的院校之一;2015年通过了国际学科评估。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及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7人(含兼职2人)、博士生导师9人(含兼职2人),副教授8人,师资博士后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1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了100%,青年教师全部具有一年以上的国外知名大学留学经历。

(3)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具有信念执着、品德与人文素养优良、知识与工程实践经历丰富;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安全及法律法规等制约因素解决交通系统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拥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视野及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后能够在交通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技术开发与咨询、组织管理与决策、研究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在毕业后五年内成为交通工程相关领域技术与管理骨干。

(4)知名学者

安实,男,管理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编委。

王健,男,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2005年度“深圳市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哈工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2010年获得哈工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公安部交通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区域科学学会会长。

孟祥海,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加拿大卡尔顿大学(CU)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普渡大学(PU)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南方大学(TSU)访问学者。世界道路协会(PIARC)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2019年度),《交通运输研究》编委。

张亚平,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城市“畅通工程”专家组成员,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分会IEEE ITSS会员,国际华人交通运输协会ICTPA会员。

欧阳彦峰,博士,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UIUC)教授(Tenured Professor),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长。欧阳彦峰教授长期从事交通系统工程、物流及旅客运输规划、可持续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系列新的交通管理理论模型与基于互联网+的交通管理技术。连续多年在多个学术机构及学会担任领导职务,现担任五个SCI期刊的领域主编或副主编。

关昌余,男,工学博士,兼职教授,曾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规划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中国国防交通协会理事、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冯树民,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市政交通所所长,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交流访问。

胡晓伟,男,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工程系主任,黑龙江省智能交通管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第二届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青年编委,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交流访问。

(5)特色课程

由国外知名院校教授兼职开设全英文课程“交通流理论基础”、“交通系统控制与微观仿真”和“可持续交通”等5门课程,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水平奠定基础;由知名企业技术负责人开设的课程,讲授“现代交通检测技术原理”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6)科研实践

拥有交通运输部“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管理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寒冷地区先进交通技术黑龙江省工程实验室”,以及建设部“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近5年,本专业方向国家级项目共有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其中2项为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共有10项。近5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5556万元。对公路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973项目子项、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五”及“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交通部西部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和教学项目多项,以及世行、亚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内外贷款选聘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7)国际交流

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与国外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罗格斯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签署“2+2”、“3+2”和“4+1”培养协议,入选学生可直接获取国外高校硕士学位。

聘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ImadAl-Qadi教授为本学科首席学术顾问。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学20余人次,出国参加境外学术会议30人次。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华盛顿大学(UW)、密苏里科技大学(MUST)、英国帝国理工大学(ICL)、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俄罗斯东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建立了先进交通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8)毕业去向

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50%以上,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可从事交通规划与路网规划、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道路工程设计、交通控制设计、交通枢纽工程设计、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大多数到国家中直机关、国家有关部委交通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部门、高等院校以及从事交通领域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中外合资、外国独资公司等工作。

国内深造院校: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本校等

境外深造院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华盛顿大学(UW)、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香港理工大学等。

就业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等。

(9)知名校友

关昌余、石良清、邹成伟、张茂民、隽海民、郎益顺、孙永海、张宇、罗辑、王仲、赵国锋、吕宜生、马晓龙。
暂无此专业简介
2024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3270    研究生毕业人数:5493    本科毕业人数:4601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4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资源与环境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与化工 城乡规划学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风景园林学 工程热物理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光学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机械 机械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建筑学 交通运输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力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能源动力 能源与环保 软件工程 社会学 生物学 生物医学工程 市政工程 数学 统计学 土木工程 土木水利 网络空间安全 物理学 先进制造 信息与通信工程 行政管理 仪器科学与技术 资源与环境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 材料物理 财务管理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城乡规划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代培班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封装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商务 电子信息工程 俄语 法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类 飞行器制造工程 风景园林 复合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程管理 工程力学 工商管理 工业工程 工业设计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汉语言文学 焊接技术与工程 航天与自动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 核物理 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环境设计 环境生态工程 会计学 机器人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 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计算金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建筑学 交通工程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金融学 经济学 精密仪器 空间科学与技术 空天力学与工程类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人工智能 日语 软件工程 社会学 生命科学 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 生物信息学 市场营销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通信工程 统计学 土木工程 土木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物联网工程 小卫星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信息安全 信息对抗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与计算科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 应用化学 应用物理学 英语 智慧建筑与建造 智慧人居、智能土木与智能交通 智能测控工程 智能感知工程 智能机器人 智能装备 智能装备与系统 资源环境与新材料化工 自动化 自动化类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与化工 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学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 动力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俄语笔译 法学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学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 工业工程与管理 公共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光学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航天工程 化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会计 机器人工程 机械 机械工程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工程 金融 控制科学与工程 理论经济学 力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能源动力 软件工程 设计学 社会工作 社会学 生物学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与医药 食品科学与工程 数学 土木工程 土木水利 外国语言文学 网络空间安全 物理学 项目管理 信息与通信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统计 英语笔译 哲学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