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理工学院

普通本科
淮北理工学院
毕业生数据

1539

2026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淮北理工学院前身是始建于2003年的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202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省淮北市,校区位于淮北市杜集区青年路8号,东临龙山路,西邻东山路,紧靠汽车客运北站,距高铁淮北北站3公里、连霍高速公路淮北收费站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读书治学、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学校占地面积1003.51亩,规划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教学楼、艺术楼、体育馆、食堂、宿舍、实训楼等21万平方米校舍。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体育文化等设施,已建有30多个装备先进、配套齐全、与工程实际接轨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包括VR+物流一体化综合实验室、ERP实验室、人工智能(智慧)教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金工实训中心等,艺术中心配有琴房、舞蹈房、画室等。学生宿舍为4人间,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和冲凉房。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淮北市和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穷理、践实、精工、笃行”的校训,着力打造以工学为主,文、经、管、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重点部署并加强工科专业建设。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与建筑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与化工学院、通识教育中心等教学单位,拥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管理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工学、理学、管理学专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2人,高级职称教师75人。为加强适应淮北市“五群十链”产业需求的专业建设,学校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一批理工类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努力建成数量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通信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专业为省级改革试点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为省级一流品牌专业。加强人才培养,近五年来,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200余人次获奖,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500余人次获奖。学生考研率保持在10%以上。

展望未来,学校将紧抓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加大投入,提升质量,以“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目标,致力于将学校建成规模适当、办学条件比较完善、队伍优良、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以工科为主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应用技术类研究开发有一定特色、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型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英语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通信工程
  • 工程管理
  • 市场营销
  • 汉语言文学
  • 学前教育
  • 经济学
  • 电子商务
  • 人力资源管理
  • 物流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 土木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设计 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及自动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设备控制及生产组织管 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机械工程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2.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的能力;

4.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初步能力;

5.初步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技术和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6.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7.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含形体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构运动与动力设计原理、 结构与强度设计原理与方法、精度设计原理与方法、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 与技术(含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含机械电 子学、控制理论、传动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含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技术)、热 流体(含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工程制图(40+32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理论力学(60学时)、机械原理(56 学时)、机械设计(56学时)、电路理论(4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40学时)、数字电路(32学时)、 微机原理(40学时)、机电传动控制(64学时)、工程材料学(32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0学 时)。

2.示例二:理论力学(64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机械工程制图(48 +64学时)、机械原 理(64学时)、机械设计(64学时)、电工技术基础(64学时)、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工程材料 (32学时)、热工基础(48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64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学时)。

3.示例三

(1)工程机械方向:机械制图(32+48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设计(48学时)、发动 机构造与原理(32学时)、液压与液力机械传动(48学时)、工程机械底盘(40学时)、现代工程机 械(48学时)、工程机械设计(32学时)、工程机械运用技术(32学时)。

(2)机电一体化方向:机械制图(32+48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设计(48学时)、控 制工程基础(40学时)、机械电子学(48学时)、机制工艺学(48学时)、机电传动控制(40学时)、 液压传动(40学时)、CAD/CAM(4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技创 新与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实验、工程测控实 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发展形势,通过所开设的公共课程、英语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及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较深厚的英语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修养和敬业精神,有较宽的知识面及对现代社会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国际意识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精神,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成为从事外事、旅游、文化、新闻出版、法律、科研、教育、经贸等方面工作的高级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听力、口语、写作、语法、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笔译、口译、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词汇学、英语文体学、英语修辞学、英语诗歌选读、英语小说选读、文秘英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从事外事、旅游、文化、新闻出版、法律、科研、教育、经贸、翻译等工作。

2018年计划招生:80人(其中文史70人,理工1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数学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近世代数、微分几何、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数学史、数值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到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及在企事业单位、公司、金融等机构任职。

2018年计划招生:9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与算法结构、工程制图、电路分析、低频和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信息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微波技术、传感器原理、现代通信系统、光电子技术等以及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

就业前景:主要是面向IT产业、电信行业、各类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2018年计划招生:8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国际 视野,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 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 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 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决策和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与相关专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 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 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面而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人文思维和工程师的基本 训练,具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必要的其他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2.掌握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与相关的法 律、法规;

3.掌握国内、国际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

4.具备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从事国内、国际工程的技术管理、 专业管理、综合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进行一般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5.具备对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7.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健康的个 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9.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建设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要求的理论知识。

主干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核心课程: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建 设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财务管理、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组织 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信息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经济学课程实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验、工程估价课程实验、工程信息 管理课程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技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市场调查分析方法,知识面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企业管理、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2018年计划招生:60人(其中文史50人,理工1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除汉语言师范教育专业方向外,本专业还设有文秘、新闻学方向,以培养能够从事文秘、新闻宣传等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语言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和西方文论、文艺心理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间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到中小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到企业、公司从事文秘、宣传等方面工作以及到新闻媒体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2018年计划招生:160人。

培养目标: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具有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从事学前教育科研工作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从事托幼机构的保教等工作,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

2018年计划招生:6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高等专科学校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及科研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宏观经济管理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经济数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证券投资等课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到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及科研教学工作。

2018年计划招生:160人(其中文史140人,理工20人)。

培养目标:电子商务作为理工信息和经贸管理类交叉学科,在信息化社会国民经济建设、金融和商业流通、生产与服务乃至各类社会活动都有广泛的应用和迫切的人才需求。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在工商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驻外商务机构及各类企业集团从事经营决策、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公关与营销策划、财务管理、商务法律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JAVA语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网络技术、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安全、网络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在工商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驻外商务机构及各类企业集团从事经营决策、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公关与营销策划、财务管理、商务法律等工作。

2018年计划招生:90人(其中文史80人,理工1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经济与管理相关理论基础,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相关政策法规业务与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分析、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务员管理、社会保障学。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2018年计划招生:80人(其中文史70人,理工10人)。

培养目标:培养以管理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拥有物流各个环节的运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

好的职业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供应链系统分析与设计和物流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物流学、运输与包装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统计学、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经济学、物流

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运筹学、物流工程、物流法律与法规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供应链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规划与设计的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2018年计划招生:8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较严格的科学实验和工程技术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学、计算机与算法结构、工程制图、电路分析、数据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非线性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理论、普通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等课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各行业需要大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还可以继续深造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2018年计划招生:8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 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 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 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接受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文字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在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 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

2.了解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 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数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工程测绘和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工程结构选型、构造、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工程结构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 术,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和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

5.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给水与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相 关知识,了解土木工程机械、交通、环境的一般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近学科的一般 知识。

6.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8.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并能解决一般工程问题,具有计算机、常规工程测试 仪器的运用能力;

9.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力学原理和方法、专业技术相关基础、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结构基本原理、 施工原理和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力学(1 19学时)、结构力学(102学时)、流体力学(34学时)、土力学(34学 时)、弹性力学(34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7学时)、工程地质(34学 时)、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8学时)、测量学(51学时)、土木工程法规(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 招投标(3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17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钢结构基本 原理(43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土木施工工程学(43学时)、结构全寿命维护(34 学时)。

示例二:理论力学(48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结构力学(80学时)、流体力学(24学 时)、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2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 工程制图(40学时)、测量学(32学时)、土木工程试验(36学时)、工程经济与管理(24学时)、工 程监理概论(2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4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32学时)、基础工程 (32学时)、土木工程施工(32学时)、施工组织设计(32学时)。

示例三: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结构力学(96学时)、水力学(32学时)、 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6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画法 几何及土建制图(80学时)、土木工程测量(48学时)、结构实验与检测(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 (24学时)、建设工程法规(24学时)、建设工程经济(2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24学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72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48学时)、基础工程(40学时)、土木工程施工 技术(56学时)、土木工程施工组织(2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 实习4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2个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结构基本构件实验、土力 学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结合专业课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 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 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 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 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 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 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离散结构、基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 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或者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0+48学时)、计算机导论(24+6学时)、集合论与图论(48学 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2+8学时)、电路44+16学时)、数理逻辑(32学时)、电子技术基础(32 +20学时)、数字逻辑设计(36+1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40+24学时)、近世代数(32学时)、计 算机组成原理(48+60学时)、软件工程(48 +16学时)、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学时)、数理逻辑 (32学时)、数据库系统(40+24学时)、操作系统(40+16学时)、计算机网络(36+30学时)、算法 设计与分析(32学时)、计算机体系结构(48学时)。

示例二:计算概论(7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54学时)、集合论 与图论(54学时)、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54学时)、数理逻辑(54学时)、微机原理(54学时)、计 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54学时)、电路分析原理(72学时)、数字集成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 (5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54学时)、电子线路(72学时)、算法设计与设计(72学时)、脑与 认知科学(36学时)、人工智能导论(54学时)、编译技术及实习(54+72学时)、操作系统及实 习(54+72学时)、微机实验(0+72学时)、程序设计实习(0+72学时)、数字逻辑电路实验(O+ 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实验(0+72学时)、电子线路实验(0+72学时)、基础电路实验(0+72 学时)。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60+3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60+30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 +15学时)、计算机导论(16学 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6+20学时)、软件工程(30+16学时)、数据库系统(40 +12学时)、编译 原理(52+16学时)、人工智能(46学时)、操作系统(54+24学时)、程序设计基础(44+32学时)、 数据结构(54+24学时)、离散数学(一)(54学时)、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76+20学时)、微机 系统(50+20学时)、离散数学(二)(3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在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有关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制造系统自动 化、自动化仪表和设备、机器人控制、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物联网等方面的工程设 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宽口径、高素质、 复合型的自动化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自动化领域的基本 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自动化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具有较 高的道德修养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

2.掌握从事自动化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电气、计算机与通 信等技术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律、环境保护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

3.掌握本专业中“信息、控制和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优化设计的 基本原理,了解自动化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4.掌握工程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较熟练地解决工程现场一般控制系统问 题的能力,具有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际中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5.具有对自动化系统或产品中的技术进行分析、改进、优化和独立设计的能力;

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自动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 能力;

7.了解自动化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相关行业的法规;

8.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9.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可进行跨 文化环境下的沟通和交流。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电路及电子学基础、自动化基础理论、计算机技术基础(硬件、软件、网络 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原理(64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数字电子技术基础(48学时)、 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48学时)、数据结构(48学时)、信号与系统分析(64学时)、计算机原理与 应用(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1)(64学时)、运筹学(48学时)、电力电子技 术基础(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检测原理(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电力拖动与运动控 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过程控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2)(48 学时)、计算机网络与应用(48学时)、人工智能导论(32学时)、应用随机过程(48学时)、系统辨 识基础(48学时)、计算机控制系统(48学时)、模式识别基础(16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8学 时)、计算机仿真(48学时)、系统工程导论(32学时)、CIM系统导论(32学时)、控制理论专题实 验(16学时)、过程控制专题实验(16学时)、运动控制专题实验(16学时)、检测技术系列实验 (16学时)、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16学时)、自动化综合实践(48学时)。

示例二(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电路(64+8学时)、数字逻辑电路(56+8学时)、模 拟电子线路(56+8学时)、工程电磁场(42+6学时)、信号与系统(32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8 学时)、现代控制理论基础(48+8学时)、建模与辨识基础(24+8学时)、自动控制元件(26+6学 时)、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56 +16学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16+16学时)、微控制器应用及 系统设计(24+8学时)、VISUAL C++(48 +16学时)、软件技术基础(32学时)、网络与数据通信 (34+6学时)、工业自动化网络技术(32+16学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6+6学时)、自动测试系 统(24+8学时)、电力电子技术(36+4学时)、嵌入式控制系统及应用(32 +16学时)、运动控制系 统(36+12学时)、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36+12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电路分析(48 +16学时)、数字电子技术(48 +16学 时)、模拟电子技术(48 +16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32 +16学时)、计算机软件基础(48 +16学 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8 +16学时)、控制工程数学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原理(80 +10 学时)、现代控制理论(34+6学时)、计算机控制系统(46 +10学时)、自动控制系统仿真(32+16 学时)、检测技术与仪表(46 +10学时)、电力电子技术(36+4学时)、电机与拖动(54 +10学时)、 运动控制系统(48+8学时)、过程控制(48+8学时)、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32+8学时)、微控 制器技术课程设计(24学时)、现场总线技术课程设计(32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32学 时)、集散控制系统(22 +10学时)、现场总线技术(32+8学时)、嵌入式系统(26+10学时)、基于 网络的智能控制(32+8学时)、先进控制理论(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类基础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实验、电子技术 综合设计、计算机程序综合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过程控制系统或运动控制系统综合 设计和自动化技术综合设计,以及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学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 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信号处理技术课程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 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或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2026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0    本科毕业人数:1539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6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工程管理 市场营销 汉语言文学 学前教育 经济学 电子商务 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 土木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英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 通信工程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120 74 92 80 74 72 74 74 88 120 120 120 120 71 98 88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2 2 0 2 2 2 2 0 0 0 0 0 3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2 3 0 2 3 2 2 1 0 0 0 0 3 1 1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2 2 0 2 3 2 2 1 0 0 0 0 3 1 1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