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

普通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
毕业生数据

4567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建校于1956年,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突出,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5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制药有限公司,1所独立学院。有重阳城老年公寓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44人,有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86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45.72%。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近五年有58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124人次获得省级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有国医大师3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54人,青年岐黄学者5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8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中共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7人等。

人才培养质量快速提升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多人,有本科专业30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自治区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国家级中药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自治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毕业生就业率、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已连续15年荣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5项,完成教育部专业认证4个。

学科建设稳步发展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有广西一流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2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在2022年最新的ESI排名中,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与自治区科技厅签约设立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壮瑶药联合专项,牵头申报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专项,助推广西中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

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现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广西科技创新服务提供机构1个;获批“中国-东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北部湾经济区中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等人才专项3项。

2018年以来,学校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220项;获得项目立项3256项,合同资助经费30866.567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584篇,其中SCI 论文1201篇;出版著作235部。有效授权发明专利240件,实用新型专利471件,外观设计专利20件。获得厅局级及以上奖项186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社会服务优势明显

学校以科技成果服务于东盟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学校受政府委托编制《广西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并积极参与政府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系列中医药、壮瑶医药相关文件,帮助玉林市、贺州市、上林县等编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和广西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为实现广西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助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2018年至2022年,学校共22名教师被选派为国家、自治区级乡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期间,实地科技服务共计1330余天(含往返),开展技术培训120余次、开展医疗义诊20余次。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新冠肺炎感染疫情防控,共获得7项广西应急专项资助和2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新冠肺炎防控专项项目。学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与基层医院技术帮扶工作,成立健康帮扶基地,开展“轮值村医”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为老百姓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文化传承创新显特色

学校循本而开弘,始终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人文学科研究基地,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自治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学校对壮、瑶等民族医药进行挖掘研究,创立了壮医药、瑶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出版了系列专著与教材,拥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新贡献。

学校重视弘扬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建成了系列中医药文化景观,将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融为一体,展现出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

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成立了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中—加斑马鱼中药筛选联合实验室、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5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学校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体,医理工管协同、产学研结合突出、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综合性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预防医学
  • 中医学
  • 针灸推拿学
  • 壮医学
  • 中医康复学
  • 中医养生学
  • 中医儿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药学
  • 中药学
  • 医学检验技术
  • 医学影像技术
  • 康复治疗学
  • 护理学
  • 助产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中医学(5+3一体化)
  • 制药工程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临床医学
  • 口腔医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掌握扎实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具备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疾病预防控制、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相关行业领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卫生监督监测、改进环境卫生、开展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症进行中医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 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 本知识,接受人文、科学、职业素养教育以及临床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中医药进行诊 疗、预防、康复和人群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

2.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方法以及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 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3.熟悉国家医疗卫生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熟悉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关怀的有关知识;

5.熟悉全科医学思想和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以及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与常见传 染病的防治原则;

6.了解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

7.了解中医学科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8.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

9.具有对常见病症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和初步处理的 能力;

10.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以及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11.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医学相关文献以及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12.具有初步的中医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3.具有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14.具有依法行医和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患者以及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主干学科:中医学。

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 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临床技能训练、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科学创新活动、社会实 践等。

主要专业实验(实训):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体格检 查训练、中医四诊技能训练、中医内科临床技能训练、中医外科临床技能训练、针灸技能训练、急 症临床技能训练、医患沟通技能训练等。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达到国家中医执业医师基本要求,系统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针灸推拿学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中从事针灸、推拿相关的医疗、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壮医、中西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交流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从事壮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临床、预防、保健、康复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

基本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广西录取批次:本科第一批

执行国家“健康中国”、“大健康产业”等政策下设置的新兴本科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中医学学科背景和扎实的中医康复学学科基础开办。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中医经典理论,能够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以中医康复“整体观”、“辨证观”、“功能观”、“正气观”、“治未病”、“杂合而治”等为理论基础,吸收现代康复医学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能发挥整体康复和辨证康复相结合、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形体康复和精神康复相结合、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相结合的理论特点和优势,熟练运用传统中药、针灸、推拿、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功能训练、支具辅助、心理治疗、健康宣教等综合诊疗手段和方法,解决各类功能性、器质性、心理性疾病康复问题,特别是功能障碍、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的康复问题,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身心功能康复、回归社会,使功能障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医康复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人体发育学、康复心理学、神经病学、康复疗法学、中医康复学、神经定位诊断学、康复评定学。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各级综合性医院、医药院校、残联、康复机构或疗养院及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工作。
基本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广西录取批次:本科第一批

中医养生学专业是执行国家“健康中国”“大健康产业”政策下的新兴本科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中医学学科背景和扎实的中医养生学学科基础开办。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现代医学、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学、营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养生保健等相关机构从事中医养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预治疗、防护等工作的,或在学校及科学研究机构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养生学专业导论、中医养生学、中医治未病学概论、中医药膳食疗学、中医养生方法学、中医情志养生学、中医体质养生学。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各级中、西医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卫生、养生保健、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
基本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广西录取批次:本科第一批

是依托学校深厚的中医学学科背景和扎实的中医儿科学学科基础开办的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 , 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坚实的中医经典基础、较强的中医思维和扎实的中医儿科临床实践能力,同时掌握儿科保健医学、儿科急诊医学等相关现代医学、预防医学知识、方法与技能,能够熟练处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 , 能够在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儿科相关医疗、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骨伤学、针灸学、推拿学、康复医学、中医儿科经典选读、儿科学、小儿急症学、小儿行为发育学、小儿推拿学(含中医儿科特色技术)、儿童保健学,以及现代医学基础、临床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各级中医、西医医院、妇幼保健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从事医疗卫生、妇幼保健、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
基本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广西录取批次:本科第一批

我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学校自1978年招收中医医史文献 ( 骨伤方向 ) 硕士研究生起即开展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教育。1988 年起招收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五年制本科生,1996 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9 年独立招收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研究生。本专业专注脊柱损伤性疾病与骨伤手法治疗、脊柱生物力学、四肢骨关节创伤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骨病、脊柱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学科特色鲜明,是广西区内唯一培养中医骨伤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基地。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知识;有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并且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和一定的地方特色医疗技术手段,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医骨伤科学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骨伤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基础、中医筋伤学、中医骨病学、中医正骨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各级中医、西医医院、妇幼保健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从事医疗卫生、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基本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广西录取批次:本科第一批

我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从1988年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专科),1996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独立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11年获自治区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2019年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定位于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中医药特色鲜明,中西医结合优势突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备较为系统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学、推拿学。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基础、诊断学。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药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药学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德、智、文、体全面发展,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能从事药物生产、药物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中医中药基础、药用植物学及生药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合成、生物药剂学及药代动力学、药事管理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与药学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药品检验与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医院药剂科和药品经营企业从事工作。

中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优质专业):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德、智、文、体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从事中药及中药制剂的研究与生产、质量控制与评价、药品鉴定、管理与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中药学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现代医学基础类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到与中药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药品检验与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医院药剂科和药品经营企业从事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交流能力,能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院校、医学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和教学、科学研究及医疗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影像诊断知识,具备扎实的现代医学影设备学、医学影像技术学、放射治疗技术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维护、操作技能,熟悉放射治疗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成像、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以及其他医学影像相关操作技术工作,同时也能够在医疗器械公司从事设备应用与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现代医学、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康复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及职业道德,能够从事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各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疗养院、保健康复机构从事康复治疗技术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和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在国内外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护理对外交流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在获得国际资格证书以后,主要在国外医院及诊所从事相应的护理工作,或凭美方学位继续深造,也可在国内医疗机构及护理教学机构及各类涉外部门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等工作。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广西录取批次:本科第二批

助产学专业是依托于护理学专业的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专业,专业知识基于护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重点包含产前、产时、产后多个阶段,学生就业后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孕产妇及新生儿。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较系统的助产学、中医学及相关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从事助产实践的临床能力和中医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具备中医临床护理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与科研、助产以及妇幼保健工作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助产人文关怀、助产学(含助产技能)、妇幼保健学、新生儿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急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中医护理学、中医临床护理学(妇、产、儿科篇)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助产、护理、母婴保健等工作。

注意:从医药人才和就业工作岗位要求的特殊性考虑,报考该专业要求:1. 仅招收女生。2. 身高达到 155cm(含)以上。不符以上条件者不予录取。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信息系统管理知识和医药学知识,并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及维护能力和熟悉医药学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处理及使用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机构、医药院校和医药卫生管理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也可以在IT行业从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等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适应健康模式转变以及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具备医学、管理学、信息学的理论基础,掌握健康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企业、健康产业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卫生行政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健康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工作。

主干课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传播,健康状态与风险评估,健康干预方法,健康大数据分析,公共营养,健康心理学,健康服务与营销、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检测实务、环境治理实务等、人体结构与机能、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职场压力管理实务等。


暂无此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制药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从事化学药物合成、工艺设计与革新、新药研制开发与工程设计以及化学合成药物生产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类制药行业、药品经营企业、药物研究机构、药物检验机构、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药物制剂的制备、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物生成、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掌握食品监测和分析、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食品生产质量控制、食品贮藏与加工、原材料质量分析监测等能力;熟知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医药食品分析检验、质量控制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科研工作意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较强的交流适应能力,能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学临床、预防、保健、康复等实践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中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达到国家口腔执业医师基本要求,系统掌握口腔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口腔临床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医学科研能力,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和保健工作的口腔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口腔科从事口腔临床、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1336    本科毕业人数:2302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929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食品质量与安全 制药工程 医学影像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医学(5+3一体化) 医学检验技术 康复治疗学 中医康复学 中医儿科学 壮医学 口腔医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骨伤科学 助产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健康服务与管理 针灸推拿学 预防医学 药学 临床医学 中药学 护理学 中医学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