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

双一流
中央美术学院
毕业生数据

1738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学院概况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与书法学院、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壁画系、造型学科基础部、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修复学院十五个专业院系,并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学院每年招收中专生(附中)、专科生(成人教育)、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各类进修生。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7556人,其中:本科生4136人,硕士研究生1366人,博士研究生320人,留学生259人,附中学生917人,其他学生558人。学院教学科研面积共占地495亩,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


学院致力于建设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群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现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在构建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以鲜明的中国特色、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成果,赢得国际美术教育界的高度赞誉,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美术院校,并在国际一流的美术院校中享有重要地位。

历史沿革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可以追溯至1918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著名美术教育家郑锦担任第一任校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1949年11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立美术学院,毛泽东主席题写院名。徐悲鸿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0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4月1日,在王府井校尉胡同5号校址举行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典礼。

历代名师

在100多年的办学中,中央美术学院汇集了中国美术界一批以大师为代表的高端艺术人才,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美术教育精英队伍。

新中国建立前,中央美术学院在曲折的办学历程中,吸引了许多艺术名家担任教职,其中既有中国画-大师,如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吕凤子、陈之佛、蒋兆和、叶浅予、傅鑫畲、吴镜汀、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等,又有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艺术大师和史论家,如林风眠、徐悲鸿、吴法鼎、闻一多、滕固、吴作人、常书鸿、艾青、庞薰琹、王临乙、滑田友、朱光潜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文艺界人士也曾在我校任教或兼课,如郁达夫、周作人、谢冰心、熊佛西、萧友梅、刘天华等,培养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人才,如王子云、刘开渠、谭祖尧、冼星海、雷圭元、李剑晨、王曼硕、傅天仇等。

建国后,中央美术学院人才济济,一支数量众多、思想进步、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艺术人才队伍在我院形成,这支创作与教学上的杰出队伍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以及中国美术教育界蔚为大观, 我院成为全国美术院校中师资力量最雄厚的美术学院。除建国前提到的上述教师外, 各专业聚集并陆续培养了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和美术理论家。如国画-专业的田世光、刘凌沧、宗其香、李斛、郭味蕖、高冠华、张仃、萧淑芳、李琦、刘勃舒、卢沉、周思聪、黄润华、 姚有多、贾又福、郭怡孮、张立辰等;油画-专业的胡一川、艾中信、罗工柳、董-希文、王式廓、许幸之、冯法祀、倪贻德、吴冠中、戴泽、孙宗慰、韦启美、李宗津、赵域、林岗、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谊、孙滋溪、杜键、李天祥、钟涵、闻立鹏、潘世勋、朱乃正、袁运生等;版画专业的江-丰、李桦、古元、彦涵、王琦、黄永玉、夏同光、陈晓南、洪波、伍必端等;雕塑专业的刘开渠、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刘小岑、司徒杰、钱绍武等;美术史专业的王逊、王朝闻、蔡仪、常任侠、张安治、金维诺、邵大箴、李春、薄松年、汤池、李松涛、孙美兰、李树声等。这些专家构成了建国后中国美术界最杰出的美术创作队伍和史论研究队伍。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胡一川、罗工柳、江丰、王曼硕、陈沛、陈播、仲秋元、朱丹、洪波、杨澧、盛扬、丁士中、杨力、高洪

历任校长:郑锦、林风眠、杨仲子、严智开、赵太侔、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王石之、徐悲鸿、江丰、吴作人、古元、靳尚谊、潘公凯、范迪安

现任党委书记为高洪,现任院长为范迪安。

学科介绍

我院现有25个本科专业,包括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实验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摄影、美术学、艺术史论、文化产业管理、建筑学、风景园林、影视摄影与制作、 环境设计、公共艺术、动画、艺术管理、艺术与科技、文物保护与修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学。

学院从2004年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和新的教学院历,每年设38个教学周,分三个学期。第一学期20周,主要安排学校及各个专业学院规定的必修课程;第二学期10周,主要安排各专业课程及外出教学课程;第三学期8周,主要由学校安排专业选修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专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跨专业课程学习。

教学条件

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科研面积共占地495亩,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其中望京校区占地205亩,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燕郊校区占地205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后沙峪校区占地67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小营校区占地18亩,建筑面积0.6万平方米。

中央美术学院设有条件完好的教室、专业实验工作间(实验室)、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专业实验工作间(实验室)设备齐全,技术含量高,有力地支撑了我院的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图书馆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美术专业图书馆之一,共有图书近40万册。美术馆藏有珍贵藏品,其中包括明清以来的卷轴画两千多件。美术馆还定期举办本院师生作品展,承办国内外学术水平较高的美术展览。此外,体育馆、多媒体教室均能很好地满足各项教学要求。

此外,中央美术学院出版发行《美术研究》、《世界美术》两本国家一类学术刊物。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雕塑
  • 摄影
  • 书法学
  • 实验艺术
  • 文物保护与修复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公共艺术
  • 艺术与科技
  • 绘画(版画)
  • 绘画(壁画)
  • 绘画(油画)
  •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学院)
  • 产品设计(设计学院)
  • 写意人物画
  • 山水画
  • 工笔人物画
  • 花鸟画
  • 美术学(人文学院)
  • 艺术史论(人文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院)
  • 产品设计(城市设计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城市设计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艺术史论(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艺术史论(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 艺术管理(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 美术学(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 建筑学
  • 风景园林
  • 动画
  • 影视摄影与制作
  20世纪50年代初雕塑系成立,由此到60年代中期为第一发展阶段,这期间以当年留法归来的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先生为主,建立并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系统,后来又有留苏归来的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等先生加以补充,使之更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雕塑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筑雕塑创作为中心的大型纪念性雕塑,成为新中国纪念性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从70年代末恢复招生到美院迁出王府井是雕塑系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工作为恢复正常教学系统,并在改革开放新局面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教学体制进行调整,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上的创造性。从中央美术学院2001年迁入望京新校园至今为第三发展阶段,重点工作为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立现代材料教学系统;并着手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要求,开展公共艺术研究教学。雕塑系的教学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专业基础教学、导师工作室教学与技法材料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既保持原有的写实雕塑优势,又吸纳现代材料教学优点,代表了国内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雕塑系和雕塑艺术研究所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以《抗日战争纪念群雕》为代表的一批重要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个群体在新时代的学术实力。
  迄今为止,雕塑系教学正在形成三个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一是50年代以来在学习借鉴法国、前苏联美术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写实雕塑教学,对于五千年中国本土传统空间形体语言的挖掘与继承也在此基础上日益深入;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对雕塑材料语言体悟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抽象艺术语言相关的现代材料教学;三是为应对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而正在着手建立的,以雕塑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艺术教学。雕塑系从学术发展上着眼,主张:1. 保持并继续加强第一个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因为它是中央美术学院优秀的学术传统,也是最大的优势。在目前国际视觉艺术教育格局中,也是写实雕塑教学中唯一完整的一块。2. 巩固和完善第二个方向的教学,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建立在现代材料与空间语言基础上的现代雕塑教育将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等领域输送新鲜血液,建立基础语言。3. 建立和健全第三个方向的教学,这已是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总之,雕塑系的教学系统将在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中稳步发展,这一发展过程被视为一个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有机体,既要保持原有优势,并从中发展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开拓新的领域,响应时代需求。
  雕塑系教学基本建制分三个教学方向,六个导师工作室:1. 写实教学方向:第一工作室、第二工作室。2. 现代材料教学方向:第三工作室、第四工作室。3. 公共艺术教学方向:第五工作室、第六工作室。配合这六个导师工作室,还有六个材料工作间,即石、木、陶、金属焊接、铸造、构成工作间。
  现任系主任为隋建国教授,常务副主任为吕品昌教授,副主任为孙伟副教授。
  第一工作室
  本工作室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的艺术主张,教学主要是与学生研究学习关于造型艺术之形体塑造规律和个人艺术的发展,以基础教学为主,鼓励学生不断创作。
  教学并不刻意以“写实”为唯一标准,而是以解决造型能力为基础教育的主旨,头像课以肖像创作方式展开,人体课重视表达感觉,重视对整体感和形体完整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训练,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初步掌握雕塑语言最具震撼力的三度空间形体的完整性和建筑感,所学之技能有助于服务社会,有助于发挥个人才能,从事艺术家的创造劳动。
  工作室尊重传统,也有学院传统教学的自信,纵观历史,每个阶段都有技术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现代”、“当代”的发展,这与传统是不矛盾的。工作室鼓励学生在这方面探索,启发学生“真诚地投入”。
  中华民族的雕刻有着厚实的传统,本工作室除了“考察”、“临摹”课以外,还鼓励同学研究如何把中国的雕塑语言运用到现在的雕塑课程中去。就基础教学而言,西洋传统从古代埃及到古希腊、文艺复兴,造型语言和中国的有许多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工作室在教学中尽量加以介绍。
  传达我院前辈的优秀学术传统是工作室的重要课程,本着发挥传统,中西结合的目的,工作室将与同学们共同努力研究造型语言,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的造型能力得以提高。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孙家钵教授。
  第二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教学推崇“古典精神”。和谐、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主义是“古典精神”的一些主要特征。古典在我们这里便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审美,一种品格,一种精致和一种不朽。
  第二工作室不简单盲目地跟随时尚和潮流,回归本质、探寻真正的人类精神家园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些均依靠严谨科学的课程安排来体现。
  第二工作室课程设置以泥塑头胸像、泥塑人体课为主。围绕一个泥塑作业,要完成大量的速写,素描,小泥塑稿等一系列的练习,使每个单元的课程成为一个丰满的,多元的学习过程,这同样也是一个艺术家完整的个人创作过程。人体课,习作课并不仅仅是解剖、结构、比例和中心,更是精神和境界的体现。学生完成的每一件作业力求达到和谐,最终形成一个不能再做丝毫增减和改动的整体。
  兼收并蓄,厚此薄彼。将具象写实雕塑语言教学系统化,引导学生认识、掌握具象写实雕塑语言,实现教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将发现和创造贯穿于教学之中,这些理念的实施使工作室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充满生气的团体。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陈科副教授。
  第三工作室
  本工作室教学方向为探讨当代艺术中的雕塑技术与观念问题。工作室试图把当代文化与艺术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和思考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基本的教学体系。工作室尝试把传统和当代艺术中有关雕塑及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作为一种训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这些训练的同时,在传统和当代艺术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关系和可能性,从而为这些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室要求这种基础训练不是片面的,而是开放的,不仅在雕塑技术和材料上,更是在思想方法和观念上,都要获得相应知识。工作室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与工作室教师产生互动关系,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当代艺术的话题,同时工作室也强调严格的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能用相应的技术来呈现。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展望副教授。
  第四工作室
  本工作室教学思想与培养目标: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开放的姿态去接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科技资源,培养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提倡教书育人,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现实与时代的发展,同时养成锐意进取、沉稳忠实的治学作风和诚恳、谦逊、吃苦耐劳的朴素品格。
  教学中强化造型和材料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材料,深化艺术思想和观念表达,展开并实施实验性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工作室将立足当代雕塑创作前沿,在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探寻新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创造21世纪的中国雕塑艺术材料语言。力争培养出能够站在国际、国内艺术创造平台上进行交流对话的、优秀的、有理想、有探索精神的新一代艺术人才。
  学生在学习当代雕塑的材料与观念表现课程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材料特质,纯化语言品格和意味,拓展中国雕塑艺术在材料运用上的可能性。在一般了解、掌握不同材料特质和工艺手段特质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材料实践和运用性研究,探索新的有创造力的表现手段和形式,从而获得一种驾驭材料、表现思想、寄托情感的自由,形成开辟和塑造审美新空间的活泼创造力。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吕品昌教授。
  第五工作室
  第五工作室是以公共艺术为主导教学方向的工作室,旨在以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科技等多层面的综合价值体系为基础知识,依托、关注并研究当代环境、空间、人与艺术的互动和建立新关系的可能性。第五工作室利用中央美院及雕塑系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优势,从更广阔的视野、多学科的知识层面交叉覆盖,形成以建构开放性空间为特长的教学体系。
  公共艺术是以艺术的社会化、民主化为背景的共享艺术。社会性是公共艺术的本质特点,着力关注人类的整体心理、精神价值的公众属性,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呈现出多元的姿态。第五工作室一贯以严谨、扎实的基础造型课程训练学生,使其掌握雕塑技能和多种材料的造型能力。第五工作室重视培养学生拓展雕塑外延空间和形态的能力,强调吸纳相关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以最佳的方法和系统训练学生们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露出的个性、特长,并加以启发引导,使其形成以独特的特长、多思维的敏感点去驾驭、学习、研究、归纳、创造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快地适应、融入生活,尽快进入最佳的成长发展状态。第五工作室力图全力打造这一基础平台。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秦璞副研究员。
  第六工作室
  第六工作室是以公共艺术为教学研究方向的工作室。
  随着艺术观念的变化,艺术分类的界线日益模糊,艺术大众化的浪潮使艺术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一种新取向。公共艺术以其综合、多元、开放、大众化的特征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体现了社会整体在艺术文化领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这个大环境下,第六工作室将侧重如下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空间形态与新媒介艺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存方式的转变,综合的艺术形式已经大量融入当代社会,影响人们的生存观念,将雕塑的空间形态特征和新媒介结合的艺术形式正在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
  二、城市公共艺术:当代公共艺术视野下的城市形态突破了早期“公共艺术”所指的“共有空间艺术”和模式,将城市的整体纳入到大的视觉体系加以研究,强调综合的价值并和城市的文化发展形成互动,这些都是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与开放空间:以动态、静态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进入公众领域,形成新的与社会互动的艺术语言。
  第六工作室强调终身教育理念,重视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使学生善于吸取新的思想,做具有综合思维能力的时代开拓者。除学习部分雕塑系基础学科外,工作室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应用、数码技术与新媒介的学习与应用纳入到整体教学体系之中,同时依托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王中教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广告、图片摄影摄像能力, 能在新闻媒体、广告策划、文化宣传、音像出版等部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应用 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学、文学、美学、电影、电视、新闻、广告等方面的基础理 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广告制作、图片摄影,影视拍摄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在系统学习专业摄影知识 和摄影艺术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类摄影创作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摄影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理性与形象性兼备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技术;

3.掌握电影、电视、广告、图片的摄影创作和制作技法;

4.了解党和国家的艺术、新闻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电影、电视、广告艺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7.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创造能力和扎实的摄影专业技能。

主干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核心课程:美术基础、美术欣赏、照明技术、摄影技术与技巧、摄影构图、特技摄影、非线性编 辑、摄影造型、广告摄影、视觉传达。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采风、艺术考察、毕业创作、毕业实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摄影创作、影视纪录片拍摄、广告摄影、传统暗房工艺与技术、非线性编辑、数 码影像后期制作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专业代码:130405T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篆书、隶书、楷书、篆刻、行草、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书画鉴定概论等。

相近专业:

音乐学 绘画 美术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 古典文学 中国语言文化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厚的书法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书法专业技能、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以及书法艺术的综合应用等工作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书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和书法欣赏及评价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科学的书法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具有开展书法教学的能力,能胜任各类学校的书法教学工作;2.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身背趣味高雅,文化视野开阔;3.初步懂得一门外语,同时具备较强的古汉语阅读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5.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动态和发展趋向。

专业定义

实验艺术不同于传统美术学中的油画、版画、雕塑等以工具材料与技术及其风格样式作为划分标准,而是以艺术工作方法而确定性质,不必受制于特定媒介和艺术形式的限制,进行新媒介形式和新视觉经验的探索,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并试图让艺术更接近现实生活。

课程体系

《艺术学》、《设计学》、《素描》、《绘画》、《雕塑》、《色彩场景》、《美术设计》。

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设计类企业:艺术设计。


专业定义

该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文、理、工交叉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例如:培养能在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

《考古学概论》《文物学概论》《博物学概论》《普通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防腐防霉杀菌概论》《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近代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

就业方向

事业单位:考古专家、博物馆文物管理员、文物管理员、科学研究员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 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 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 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能够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 能,能够理解服装与服饰设计的概念和掌握设计方法,通晓从灵感到表现、从绘画到造型的全 过程。

同时,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般还应具备以下要求:

1.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具备法制意识、诚信意 识和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文学科知识和艺术修养;具有现代意识、人 际交往意识;要求身心健康。

2.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还应具 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艺术、历 史、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艺术设计创造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各类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饰配件 设计以及成衣制作的能力,掌握服装美术知识、服装画、服装色彩、图案设计、手工印染、摄影等一 些与服装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

2.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具有服装广告设计、商品展示设计的能力;

3.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市场预测的 初步能力;

4.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掌握服装历史、服装美学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 的审美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设计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画技法、面料纹样设计、 面料塑形、服饰配件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裁剪、中西方服装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本专业总体实践教学体系,由所属教育范畴的艺术实践和属综合教育 范畴的社会实践共同构建而成,目的是着重理解和掌握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与研究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密切 地联系在一起,结合社会、企业的项目课题进行实践训练,为学生积累就业经验。

主要专业实验:在传统车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服装加工车间、模型加工车间和金属 加工车间等进行相关设计制作和材料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创意能力,能在室内外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 造与视觉设计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毕业生可到各 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 位从事创作、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工程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艺术造型能力与视觉设计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 景观、公共场所等领域空间造型规律,学习与培养艺术工程、艺术化设施、陈设艺术品等设计、制 作及施工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分别对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涵盖公共 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公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公共艺术领域内的设计制作方法和有关技术;

3.具有相关公共艺术领域内的公共艺术品进行设计制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相关公共艺术领域内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城市公共艺术领域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应用前景、需求发展动态;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设计学、材料学、美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空间形态与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装饰基础、材料与工艺、公共景观与展示设计基 础、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图形处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按不同公共艺术品创作手段,进行公共艺术的创作与设计制作。

主要专业实验:按不同公共艺术品创作手段,进行公共艺术品创作的相关材料性能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专业代码:130509T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修学年限:五年/四年

开设课程:

主干学科:艺术学、工学、文学主要课程: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装饰基础、透视学、工程与制图、展示设计、环境设施设计、展示空间表现技法、电脑设计软件应用、广告设计、印刷制稿与工艺、展示模型设计与制作、展示道具设计与制作、人体工程学、材料与预算、国画、书法、会展概论、会展广告及传媒、会展法规、大型活动组织与管理。主要实践环节:写生、采风、市场调研、专业考察、会展企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相近专业:

美术学 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 工艺美术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艺术与科技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会展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会展设计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艺术与科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进行会展设计、组织策划等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政策;2.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3.了解艺术与科技的发展动态;4.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独立完成创作和教学的能力;5.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6.在掌握外语工具方面,应具有较强的阅读本专业书刊的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暂无此专业简介
  建筑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是我国在美术院校开办建筑学专业的先行者,在其建立初期即设立过建筑学专业。自1993年兴办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到2003年正式成立建筑学院,经过十年不懈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确立了在国内建筑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建筑学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依托中央美术学院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学科的综合优势,建筑学院注重对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建筑学院采取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加强学院在建筑技术和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办学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与设计师。这一目标既反映了国际先进的建筑与设计教育理念,又充分考虑到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对优秀人才的旺盛需求。
  目前,学院设有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建筑学专业强调综合、严谨的治学精神,重视空间意识的培养、建造观念的形成和方案构思的能力,鼓励学生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思考建筑,培养并保持探索求新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在重视空间意识培养的同时,更强调环境设计领域中人文精神的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创新。建筑学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均为五年,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共同学习造型基础与专业基础,进入二年级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划分专业,二、三年级为专业学习阶段,四年级进入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意愿和导师指导进行专业或专业方向内的深入学习。学院现设5个导师工作室,分别从建筑、室内、景观方向进行教学和设计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设计大师马国馨教授为学院名誉院长,吕品晶教授为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黄薇教授兼任学院副院长。
  建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派任教师10余人,同时聘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建筑师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建筑学院现有本科生300余人,硕、博士生40余人。
  2003年,建筑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内艺术院校中首批具有建筑学工学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单位。
  建筑学院本科生招生考试共设3门,分别是素描、色彩和立体设计(考试要求与设计学院同)。建筑学院文理兼招,既重视考生的专业课水平,也非常重视考生的文化课水平,因此录取方式除文化成绩过线(2005年与设计学院相同),按专业成绩排名录取外,还设有一定名额在专业过线的基础上按文化成绩排名录取。
  建筑学院毕业生可从事建筑、室内、景观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根据以往情况统计,大多数毕业生在高等院校、设计院(公司)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均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也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攻读国内研究生或在国外著名院校深造。
暂无此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动画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电视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受到影视动画设计、影视动画技法、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训练,掌握动画设计、动画编导、动画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影视动画设计及制作的技能;?
  3.具有影视动画片的编导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并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知识与修养;?
  4.了解党和国家文艺、宣传、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及电影、电视政策法规;?
  5.了解影视动画创作的发展与理论研究;?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创作、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影视剧作、影视声音、动画技法、影视动画创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动画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素描、速写、人物设计、色彩、短片拍摄、毕业作业。?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绘画、艺术设计、导演?

专业代码:130311T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图形图像基础、数字暗房、摄影基础、创意摄影、广告摄影、广告设计、婚纱化妆与造型、婚纱套版与设计、影视前期拍摄基础、影视后期编辑、影视片制作、影视后期包装、婚庆活动策划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较高艺术素质,有较强婚庆摄影和影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适应珠港澳地区的摄影与影视制作发展的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影视摄影与制作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受到相应学科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摄影、影视编导、广告设计等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的基本知识;2.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3.适应我国影视行业发展需要;4.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116    研究生毕业人数:466    本科毕业人数:1156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写意人物画 艺术史论(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花鸟画 摄影 山水画 工笔人物画 风景园林 书法学 艺术与科技 文物保护与修复 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绘画(壁画) 影视摄影与制作 绘画(版画) 公共艺术 艺术史论(人文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城市设计学院) 雕塑 绘画(油画)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院) 美术学(人文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 实验艺术 产品设计(设计学院) 动画 数字媒体艺术(城市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学院) 建筑学 艺术管理(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艺术史论(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产品设计(城市设计学院) 美术学(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海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重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云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