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

普通本科
阿坝师范学院
毕业生数据

1068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阿坝师范学院创办于1978年,所在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大无畏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学校原址汶川县威州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迁至成都郫县古城、团结两镇和彭州市“一校三区”异地复课,2011年迁址汶川县水磨镇,201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831人,其中本科生8572人。在艰苦的办学岁月中,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逐渐孕育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

【办学思路】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实力较强、民族教育特色鲜明、服务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突出、区域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奋斗目标,坚持“两评估、两转型”发展战略,实施“1+7”高质量本科建设工程,将学校建设成为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摇篮、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69.28万㎡,建筑面积24.72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62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1亿元。现有基础性实验室59个、专业实验室87个、实训室86个,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图书136.01万册,特色书库4个,期刊数据库6个,电子期刊43.27万册。校园网出口总带宽3.4Gbps,覆盖校园信息点10925个。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843人,其中,专任教师494人,生师比为19.53:1。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112人,高级职称占比30.97%;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405人,硕士以上学位占比85.63%;“双师双能型”教师174人,占比35.2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二级教授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阿坝“英才计划”菁英人才3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

【教育教学】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初步构建“一体化、两对接、三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有14个教学单位,26个本科专业。现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卓越教师”计划2个;省级一流课程、示范课程及特色课程13门;省部级教改项目29项。文科改革成果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并在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作大会交流。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学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申报的《六爱三径: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实施策略》《学科育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独立申报的《转型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4-3-7-3”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学研究】学校确立了教育学、数学2个重点学科,民族学、艺术学2个特色学科。现有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1个,州级专家工作站1个。升本以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3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48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37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95篇,SCI/EI/CPCI收录155篇;专利授权32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项。1项成果被国家社科成果要报收录,呈报中央政治局。

【文化传承】学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藏羌非遗艺术保护与传承,以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为牵引,以培养学生懂民族知识、会民族文化艺术技能、有民族情怀为目标,开展课程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组建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团队,开设《藏羌排舞》《藏族历史与文化艺术》《藏羌文化及文献翻译》等民族文化类课程22门。出版《嘉绒语研究》《羌族释比经典》《羌族石刻文献集成》等著作18部,开发羌族传统体育项目23项。开展藏羌锅庄比赛、岷江魂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

【社会服务】学校投入经费301.8万元开展凉山支教助力脱贫攻坚,投入经费718.9万元开展校地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学校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嘉奖集体。承接地方横向项目33项,签约经费628万元。2017年与阿坝州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孵化企业92家;近三年企业年均提供就业岗位418个,共创营业额近1.2亿元,贡献税收217.28万元。投入经费292.21万元,与汶川县共建“汶川南部学区教育联盟”,引领汶川基础教育发展。自2017年始,与汶川县政府合作开展“熊猫指数”研究,发布县域居民健康指数与幸福指数,为政府医疗卫生、疾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育人成效】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9月,我校师生被选派到俄罗斯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普京总统亲切接见。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886项次,其中国家级58项次;考取研究生428名,本科学生考研平均录取率超过7%。2022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0.8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我校2021届毕业生的通用能力总体达成度达到93%,育人成效较好。

【社会影响】办学四十余年来,我校培养的学生熟悉民族政策,专业功底扎实,靠得住、留得下、干得好,受到四川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我校校友在阿坝州13个县担任现职县处级领导干部90余人,约占10%;在阿坝州教育行业工作达2500人,约占20%。特别是升本以来,学校应用型办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是全国首批72所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联盟单位之一、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学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学校教育教学、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崇德向善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对标竞进”工作经验在全省高校交流。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489名,较2021年提升49位。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专业介绍
  • 学前教育
  • 英语
  • 思想政治教育
  • 汉语言文学
  • 地理科学
  • 小学教育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化学
  • 生物科学
  • 财务会计教育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历史学
  • 应用统计学
  • 网络与新媒体
  • 物理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保教机构、教 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前教育技能的 基本训练,掌握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等学 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设计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有关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和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 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 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幼儿园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政治觉悟高,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过硬的语言技能和较好的综合人文素养,适应能力强,具有吃苦耐劳品质和创新精神,扎根民族地区的高素质基础教育英语师资和在文化、旅游等行业从事翻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目标定位

职业面向及目标岗位群:英语教师、翻译或涉外文秘、涉外导游、领队

三、培养要求

(一)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和专业学科意识;

2、具有熟练运用英语,与海外人士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较高的中英文口/笔译能力;

4、具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英语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重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5、掌握运用英语和本族语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较好的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科学发展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英语教学理论方法,从事英语教学与教研以及教育管理工作;

7、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

(二)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等级证书要求

必须取得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教师资格证书、翻译资格证书、导游证书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五、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61学分,符合毕业条件,颁发毕业证书。在学校取得学位授予资格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主要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基础、英语语音理论与实践、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法基础理论与应用、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能在学 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 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 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

3.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具有从事本专业所需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等基本知识。

主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

核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 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 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 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 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

3.具有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知识普及,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 维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 文学(含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 语、现代汉语、写作。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写作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研讨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 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 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 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及其相互作用)系统 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 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

3.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 关领域的基本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4.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 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5.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能胜任野外考察,具有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善 于团队合作。

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并达到规定的等级。

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

核心知识领域:天文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3S(遥感、地理信息 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科学与技术、地理教学论。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天文学基础(36学时)、地质学与地貌学(54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54学时)、 土壤地理学(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水文地理学(54学时)、综合自然地理学(54学 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政治地理学(54学时)、文化地理学(54学时)、城市地理学(54学 时)、人口地理学(54学时)、世界地理(54学时)、中国地理(54学时)、地图学(54学时)、遥 感概论(5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54学时)、教育学(36学时)、心理学(36学时)、地理教学论 (36学时)。

示例二:地球概论(72学时)、地质学基础(72学时)、气象与气候学(72学时)、地貌学(54 学时)、水文与水资源学(54学时)、土壤地理学(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 (54学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中国地理(108学时)、世界地理(108学时)、地图学(54学 时)、遥感概论(36学时)、地理信息系统(36学时)、地理学科教学论(54学时)。

示例三:地质与地貌学(72学时)、地理科学导论(36学时)、地图学(54学时)、地理信息系 统(54学时)、自然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54学时)、天文学基础(54学时)、气候与水文 学(72学时)、土壤与植被系统(54学时)、遥感导论(54学时)、计量地理(54学时)、经济地理学 (54学时)、区域分析与规划(54学时)、地理学思想史(36学时)、中国地理(72学时)、世界地理 (72学时)、地理教学论(5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水文学实习、土壤植物野外实 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地理教学实习、毕业论文与实习。

主要专业实验:区域综合地理野外实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综合实习、 专题地图编制、可视化教学设计。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 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小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儿童教育技能的 基本训练,掌握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小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研究小学生的科学方法;

3.具有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小学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教育概论、中文、数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教学论、小学班队原理与实 践、现代教育技术、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一、 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强,能够吃苦耐劳、愿意扎根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以及能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进行数学教学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准确计算的能力、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了解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数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当代数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学制:四年。

三、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大学物理B、抽象代数、计算方法、多元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及SAS实现、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初等数学研究、中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教育教学机构、学校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金融技术部门等单位,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数学类、信息类专业研究生。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化学 专业代码:070301

专业门类:理学 标准学制:4年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 思想政治和德育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 业务知识与能力

(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3)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

(5)初步掌握化学研究或化学品设计、开发、检验、生产等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

(6)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7)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处理和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信息。

此外,应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 体育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三、毕业及授位要求

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符合毕业条件,颁发毕业证书。在学校取得学位授予资格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及实践环节

1.课程设置原则:本专业课程设置以化学为中心,以培养能在中等教育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分析、药品分析、工业分析、环境监测和生产的高级技术人员,并为学生能进一步深造为出发点来设置课程。

2.主干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3.核心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综合实验等课程。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和工程训练等,能够满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

(1)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材与教改实验及其研究、现代分析化学仪器实验、工业分析实验、药物分析实验、环境监测实验、食品分析实验等。学生除完成课堂必须完成的实验外,还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开放实验,其学分将含在课堂实验的学分中。

(2)课程设计:设置必要的化学工程设计与化工产品开发等教学环节。

(3)实习: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化工见习及化工实习多种方法和途径,完成必要的生产实践、教育教学技能实践环节。

(4)创新与创业训练: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5)毕业论文(设计):需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2.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 培养规格

3.1 标准学制:四年

3.2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3.3毕业学分:学生应修满165学分

3.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3.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自信宽容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判断的能力。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4.2 业务方面

①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

②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③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及知识,同时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④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初步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专业代码:120213T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初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验、会计模拟、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大中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会计教育的基础知识,受到相应学科的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2.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从事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教育和与财务会计相关专业的专长和能力。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较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从事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学制:四年。

三、主干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嵌入式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基础、web开发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等。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 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 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 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 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历史学基本理论;

5.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

核心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外国历史要籍介绍及 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考察、教学实习、读书报告、学术前沿讲座、 大学生科研立项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知识、了解统计学理论、掌握统 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经济、管理、生物、医药、金 融、保险、工业、农业、林业、商业、信息技术、教育、卫生、医药、气象、水利、环境和减灾等相关领域 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统计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

2.掌握扎实的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统计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统计思想;

3.掌握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

4.能够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正确解释计算结果;

5.熟悉某一领域(如经济、管理、生物、医药、金融、保险、工业、农业、林业、商业、信息技术、 教育、卫生、气象、水利、环境和减灾等领域)的专门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 际统计问题;

6.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 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自学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统计学。

核心知识领域:统计学基本思想、数学理论、概率论、统计调查、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非参数 方法、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应用软件等。

核心课程示例:数学分析(224学时)、高等代数(80学时)、空间解析几何(32学时)、概率 论(64学时)、实变函数(80学时)、数理统计(64学时)、描述统计学(32学时)、抽样技术与应用 (授课16学时,实验32学时)、市场调查(授课32学时,实验16学时)、应用随机过程(32学时)、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授课48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授课32学时,上机实 验16学时)、应用回归分析(32学时)、非参数统计(32学时)、统计软件与应用SAS(授课32学 时,上机实验16学时)、经济统计学(48学时)、宏观经济学(48学时)、微观经济学(48学时)、财 政学(48学时)、计量经济学(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机操作训练、社会调查、统计实习。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代码:050306T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前沿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培养 能将物理学应用于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在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能达到毕业后从事研究、教学、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 作的要求。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 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 能力和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

1.具有职业道德和爱国敬业精神;

2.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本专 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职业安全意识;

3.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其他自然科学 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初步知识;

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 以及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

5.具有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 开发能力;

6.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7.对近代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发展在高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相关学科和技 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主干学科:物理学。

核心知识领域:机械运动现象与规律、热运动现象与规律、电磁和光现象与规律、物质微观结 构和量子现象与规律、凝聚态物质结构及性质、时空结构、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力学(68学时)、热学(51学时)、电磁学(51学时)、光学(51学时)、近代物理(51学 时)、原子核物理(68学时)、理论力学(51学时)、电动力学(51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51 学时)、量子力学(68学时)、固体物理学(85学时)、数学物理方法(68学时)。

示例二:力学(54学时)、热学(54学时)、电磁学(72学时)、光学(72学时)、原子物理学(54 学时)、数学物理方法(72学时)、理论力学(72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72学时)、电动力学 (72学时)、量子力学(72学时)、固体物理学(72学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72学时)。

示例三:力学(64学时)、热学(56学时)、电磁学(64学时)、光学(64学时)、原子物理学(56 学时)、数学物理方法(72学时)、理论力学(64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64学时)、电动力学 (64学时)、量子力学(72学时)、计算物理基础(32学时)、固体物理学(5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性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专业方向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职教师资)本科人才一、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政治觉悟高、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具有吃苦耐劳品质和技术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和能在电子信息相关领域从事项目开发、产品设计或管理工作的、有较强适应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2、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

3、较好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合作、交往和适应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5、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的要求;

6、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书写考试合格;

7、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8、熟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充分了解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具有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 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符合毕业条件,颁发毕业证书。在学校取得学位授予资格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能训练、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设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信息学科专业教学法、职业教育系列课程、计算机系列课程等。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掌握电气类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电能发、输、配、用和电气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从事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监测、试验和电气电子设备生产等工程技术工作的、有较强适应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微机保护。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电力行业的发电、送电、配电、供电等企业从事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监测、施工等工程技术工作;也可以到大型企事业等用电单位从事用电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监测等工程技术工作;或到电气设备生产、制造单位从事电气设备的设计、生产、维修、销售等工程技术工作。学生可以参加国家公务招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或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师,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将来从事高等教育或科学研究等工作。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掌握电气类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电能发、输、配、用和电气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从事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监测、试验和电气电子设备生产等工程技术工作的、有较强适应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微机保护。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电力行业的发电、送电、配电、供电等企业从事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监测、施工等工程技术工作;也可以到大型企事业等用电单位从事用电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监测等工程技术工作;或到电气设备生产、制造单位从事电气设备的设计、生产、维修、销售等工程技术工作。学生可以参加国家公务招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或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师,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将来从事高等教育或科学研究等工作。

2025届毕业生专业信息表
博士生毕业人数:0    研究生毕业人数:0    本科毕业人数:1068    专科及以下毕业人数:0
2025届毕业生专业生源信息表
地理科学 化学 生物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英语 思想政治教育 汉语言文学 物理学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财务会计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历史学 应用统计学 网络与新媒体
北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河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内蒙古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辽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浙江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安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福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江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山东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河南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湖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湖南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广西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海南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重庆 3 3 3 3 3 3 3 3 3 0 0 0 0 0 0 0 0
四川 35 43 35 56 34 82 103 60 107 63 58 30 35 100 72 30 30
贵州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云南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陕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甘肃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青海 0 0 0 3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宁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新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台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香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澳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院校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