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科研院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5届毕业生

登录查看

应届生简历

登录查看

在校生简历

登录查看

往届生简历

院校简介:

  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   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   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   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   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   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王自法教授先后担任所长。   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党委书记胡春峰主持全所工作。   2009年12月-2010年3月,副所长孙柏涛主持全所工作。   2010年3月至今,孙柏涛教授担任所长。   改革后,机关由原有的9个处办,调整为两办两部:所务办公室、科技发展部、人力资源与计划财务部、党群和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研究室由原有的10个,组建为7个:工程地震与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基础设施抗震研究室、城市与工程防灾研究室、信息技术与工程材料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结构工程研究室、测量仪器研究室。同时设有科技杂志社、图书馆、财务室等科研辅助部门。黑龙江国振建筑工程研究院、仪器厂、后勤管理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政策上给予支持。为了国际国内交流的需要,将在北京燕郊建立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中心,现已开工兴建。   为了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立了哈尔滨威波瑞科技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积极推向科技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改革,调动了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向建立国际一流研究所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 ...
查看更多
对院校感兴趣?点击右侧按钮可一键向院校投送职位、报名双选会、发布宣讲会
毕业生信息检索
毕业年份:
历:
生源省份:
生源城市:
专业名称:
岗位名称:
检索收藏
搜索
重置
* 使用说明:您可选择感兴趣的条件搜索毕业生信息,输入岗位名称搜索将智能匹配出适合的专业人才;点击搜索结果列表中的简历数可查看对应人才的简历详情。
人才统计
人才简历
暂无查看院校数据权限,您可向该院校发起查看申请,申请通过后即可查看
当前不在查看开放时间范围内,每天开放数据查看
您尚未通过企业授权认证,请先前往进行认证后,方可发起查看申请
前往认证
该院校数据仅向企业用户开放,如需查看,请您更换为企业身份登录
该学校拒绝了您的查看申请,您可重新修改后提交。
拒绝原因: